读书有感:我从新疆来
前两天阅读了《我从新疆来》这本书,它记录了100个新疆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想法。说实话,我的感触很深。我没有去过新疆,身边也不认识任何来自新疆的朋友。新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美丽又陌生的地方。我觉得我唯一比较熟悉的就是新疆葡萄了。每年暑假我总会不厌其烦地问我的母亲:“新疆葡萄什么时候上市?”因为新疆葡萄是我最喜欢的水果之一,不需要吐葡萄籽,汁水丰富,肉质紧实,味道甜美。我不止一次的想象自己能够亲自去吐鲁番葡萄沟吃葡萄的场景。如果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左手拿着一串无籽白葡萄,右手捧着一把红葡萄,嘴里还要含着马奶子。就好像古代的君王左手拥着美人儿,右手揽着佳丽,怀里还躺着一个尤物,这样的日子才算惬意。
等我长大一点,开始慢慢地从别人的文字里了解新疆。研一的时候我读了不少李娟的书,在她笔下的阿勒泰是一个美丽的如同仙境的地方,同样的,她笔下的那些牧民也是善良淳朴,热情友好。可是当我把我的目光转回到了我的生活中,我发现,这和书里面有不少反差。比如说在我学校的北门外面,聚集了不少新疆小偷,他们专挑我们学生下手。我身边有不止一位朋友都被下此毒手,不是丢了钱包就是丢了手机。而两年前的切糕事件,更是让我对那些强卖切糕的新疆商贩们感到有点不太愉快。为啥我生活中遇到的和书里面写的都不一样啊!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里面错了呢?真实的新疆是怎样的?真实的新疆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本《我从新疆来》刚好解答了我的疑惑。我突然发现,很多内地人对新疆不太了解,很多新疆人对内地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我还意外地发现新疆人在内地的生活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容易。比如书里面被访问的好几位新疆人都提到,他们去宾馆住宿特别难。有时候他们把自己的身份证一拿出来交给前台服务员登记,前台服务员看到他们的身份证马上就说自己的宾馆已经没有客房了。还比如说,因为内地新疆小偷很多,所以不少人对新疆面孔的人就很防备。有一位在北京上班的新疆小伙每次乘坐地铁的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握着扶手。因为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太紧张,他想用自己的姿势告诉周围的人:你看我两只手都在上面,我不是小偷,你不用在我站到你身边的时候刻意把包紧紧夹住。
看到这一段时,我突然有一种很心酸的感觉,因为我有一次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旁边站着一个新疆人,我马上就把包背到了前面。。。。。。。 我不知道我这个突然把包背到身前的动作是否会让旁边的那位新疆朋友感到难过。但我更替自己难过,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喜欢用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来判断一个人。
记得我还在欧洲的时候,每次出门旅游,朋友们总是会叮嘱我:出门在外要小心自己的书包,特别要注意街上的黑人,阿拉伯人,吉普赛人,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小偷。所以我每次出门,走在街上,或者是坐在地铁上,一看到黑人来了我马上就会把自己的书包捂得紧紧的,全身也处于紧绷状态。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面,所有的走在街上的黑人或者是阿拉伯人,仿佛都是潜在的小偷,我总是用一种敌意的,防备的眼光看着他们。日子一久,便对这些黑人,阿人,吉卜赛人有着不少的偏见。觉得这些人文化素质低,穷苦,连穿衣打扮也没有白人光鲜漂亮。他们大多数从事着低收入,重体力劳动的活,所以当时的我也越来越觉得,是否白人就是天生比黑人,阿拉伯人高贵?
也许是上天想要纠正我偏激的想法吧,在我好几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黑人同胞帮助了我。记得有一次突然脑子发热,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没有定宾馆的情况下直接出发去了哥本哈根。但是那天晚上火车站附近所有的宾馆都满员。是一位宾馆的黑人前台,他看到我非常着急,便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让我在他们的大堂休息,他为我预定了价格合适且有空房的宾馆。还记得有一次在巴黎,恰逢火车停运,是一位黑人老太太一路带着我,去了正确的车站。还记得有一次在菲森,我参观完了景点,因为火车还没有到站,我便去火车站旁的酒店餐厅买了一杯热茶,一边喝茶一边等车。餐厅里面的白人侍者见我仅仅是要了一杯3.5欧的红茶,没有点餐,便对我态度冷淡。反倒是另外一位黑人侍者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告诉我哪里可以有免费的wifi。窗外下着鹅毛大雪,但我的内心却是非常温暖的,如同那杯热茶。
有时候我在想,过去的我总是看不起黑人,觉得他们穷,觉得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光鲜不体面, 但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黑人却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了我。也许上帝是想要告诉我,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根据他们的肤色也不能根据他们的种族。白人不会比黑人高贵。真正决定一个人高贵与否的是他的品德而非种族。同样的,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的种族,任意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因为我们人原本是一家。
看了《我从新疆来》这本书,我觉得内地的朋友与新疆的朋友之间可能了解不太多,并且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正是因为了解不多,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就会有偏见也有误会。当我们有偏见有误会的时候,不妨去真实地接触一下这一群体或者阅读有关的书籍,你只有接触了,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因为好多偏见与误解其实是源于无知。就好比过去的我对黑人有偏见,但真实生活中他们却帮助了我。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100个新疆人的故事,也让我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与世界观,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等我长大一点,开始慢慢地从别人的文字里了解新疆。研一的时候我读了不少李娟的书,在她笔下的阿勒泰是一个美丽的如同仙境的地方,同样的,她笔下的那些牧民也是善良淳朴,热情友好。可是当我把我的目光转回到了我的生活中,我发现,这和书里面有不少反差。比如说在我学校的北门外面,聚集了不少新疆小偷,他们专挑我们学生下手。我身边有不止一位朋友都被下此毒手,不是丢了钱包就是丢了手机。而两年前的切糕事件,更是让我对那些强卖切糕的新疆商贩们感到有点不太愉快。为啥我生活中遇到的和书里面写的都不一样啊!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里面错了呢?真实的新疆是怎样的?真实的新疆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本《我从新疆来》刚好解答了我的疑惑。我突然发现,很多内地人对新疆不太了解,很多新疆人对内地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我还意外地发现新疆人在内地的生活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容易。比如书里面被访问的好几位新疆人都提到,他们去宾馆住宿特别难。有时候他们把自己的身份证一拿出来交给前台服务员登记,前台服务员看到他们的身份证马上就说自己的宾馆已经没有客房了。还比如说,因为内地新疆小偷很多,所以不少人对新疆面孔的人就很防备。有一位在北京上班的新疆小伙每次乘坐地铁的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握着扶手。因为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太紧张,他想用自己的姿势告诉周围的人:你看我两只手都在上面,我不是小偷,你不用在我站到你身边的时候刻意把包紧紧夹住。
看到这一段时,我突然有一种很心酸的感觉,因为我有一次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旁边站着一个新疆人,我马上就把包背到了前面。。。。。。。 我不知道我这个突然把包背到身前的动作是否会让旁边的那位新疆朋友感到难过。但我更替自己难过,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喜欢用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来判断一个人。
记得我还在欧洲的时候,每次出门旅游,朋友们总是会叮嘱我:出门在外要小心自己的书包,特别要注意街上的黑人,阿拉伯人,吉普赛人,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小偷。所以我每次出门,走在街上,或者是坐在地铁上,一看到黑人来了我马上就会把自己的书包捂得紧紧的,全身也处于紧绷状态。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面,所有的走在街上的黑人或者是阿拉伯人,仿佛都是潜在的小偷,我总是用一种敌意的,防备的眼光看着他们。日子一久,便对这些黑人,阿人,吉卜赛人有着不少的偏见。觉得这些人文化素质低,穷苦,连穿衣打扮也没有白人光鲜漂亮。他们大多数从事着低收入,重体力劳动的活,所以当时的我也越来越觉得,是否白人就是天生比黑人,阿拉伯人高贵?
也许是上天想要纠正我偏激的想法吧,在我好几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黑人同胞帮助了我。记得有一次突然脑子发热,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没有定宾馆的情况下直接出发去了哥本哈根。但是那天晚上火车站附近所有的宾馆都满员。是一位宾馆的黑人前台,他看到我非常着急,便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让我在他们的大堂休息,他为我预定了价格合适且有空房的宾馆。还记得有一次在巴黎,恰逢火车停运,是一位黑人老太太一路带着我,去了正确的车站。还记得有一次在菲森,我参观完了景点,因为火车还没有到站,我便去火车站旁的酒店餐厅买了一杯热茶,一边喝茶一边等车。餐厅里面的白人侍者见我仅仅是要了一杯3.5欧的红茶,没有点餐,便对我态度冷淡。反倒是另外一位黑人侍者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告诉我哪里可以有免费的wifi。窗外下着鹅毛大雪,但我的内心却是非常温暖的,如同那杯热茶。
有时候我在想,过去的我总是看不起黑人,觉得他们穷,觉得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光鲜不体面, 但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黑人却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了我。也许上帝是想要告诉我,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根据他们的肤色也不能根据他们的种族。白人不会比黑人高贵。真正决定一个人高贵与否的是他的品德而非种族。同样的,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的种族,任意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因为我们人原本是一家。
看了《我从新疆来》这本书,我觉得内地的朋友与新疆的朋友之间可能了解不太多,并且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正是因为了解不多,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就会有偏见也有误会。当我们有偏见有误会的时候,不妨去真实地接触一下这一群体或者阅读有关的书籍,你只有接触了,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因为好多偏见与误解其实是源于无知。就好比过去的我对黑人有偏见,但真实生活中他们却帮助了我。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100个新疆人的故事,也让我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与世界观,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