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分析阶段(波特阶段)和核心能力理论阶段。
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是1.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2. 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根据首创者普莱哈莱德和哈默 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
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企业绩效差异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员工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也可以是创立商标和专利能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能力,更包括对资源的发现、整合、调度和优化的能力,以及将技能、资产和动作有机融合的自组织能力。当企业的某些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时,这些能力就构成企业的竞争能力。并非企业内部的所有能力都是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链、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节点上,对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基础性、功能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能使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竞争力和超额利润。
②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强化和发展核心能力方面不懈努力。核心能力的培育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三是开发核心产品市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市场上实现的,但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有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主要有演化法、蕴育法和兼并法三种。演化法是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特定核心能力;蕴育法要求企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2-3年内培育出一种核心能力;兼并法则是先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采取并购拥有这一技能的公司的策略。
③持续学习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企业获得核心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学习。学习是企业得以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不管企业过去多么风光辉煌,只要停止了学习,就会发现知识和能力的老化和退化,从而导致企业的边缘化。不管企业是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得关键技术和技能,还是通过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市场,争取获取那些可形成总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单项技能或技术,抑或是将可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各种技术、技能和专长整合成核心能力,持续学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企业能力理论的提出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对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的超越。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也超脱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局限。企业能力理论把注意力从关注企业外在的产业机会和市场吸引力,转向了企业内在的自身资源与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的差异性,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影响,明确了对企业能力的分析在企业战略制订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能力理论为企业多元化提供了新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使得其各种表面上不相关的业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为理解企业多元化的相关性提供了新视角。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进展.也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能力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2、企业能力理论的应用性不强,对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没有给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该理论目前还过多停留于核心能力的性质和特征方面的研究;
3、企业能力理论非常强调技术、资源、知识等客观显现因素的作用,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较少;
4、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的同时。对企业在外部环境的适应上的分析有些单一。
核心能力的现实案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曾凭借它们的核心能力击败了称霸世界的美国企业。最有名的企业如本田、丰田、佳能、NEC、夏普等公司。这些企业不仅抢占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而且占领了美国本土的广大市场,使美国朝野为日本企业的强大竞争力而震惊,不得不慎重研究对付日本企业——他们从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入手,大胆削减企业经营范围,整顿企业组织,优化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夺回优势地位。企业核心能力是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而实际运作是日本最为有效。日本为了赶上欧美国家的企业,十分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他们抓住了关键,首先赢得了成功。
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是1.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2. 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根据首创者普莱哈莱德和哈默 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
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企业绩效差异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员工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也可以是创立商标和专利能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能力,更包括对资源的发现、整合、调度和优化的能力,以及将技能、资产和动作有机融合的自组织能力。当企业的某些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时,这些能力就构成企业的竞争能力。并非企业内部的所有能力都是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链、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节点上,对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基础性、功能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能使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竞争力和超额利润。
②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强化和发展核心能力方面不懈努力。核心能力的培育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三是开发核心产品市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市场上实现的,但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有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主要有演化法、蕴育法和兼并法三种。演化法是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特定核心能力;蕴育法要求企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2-3年内培育出一种核心能力;兼并法则是先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采取并购拥有这一技能的公司的策略。
③持续学习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企业获得核心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学习。学习是企业得以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不管企业过去多么风光辉煌,只要停止了学习,就会发现知识和能力的老化和退化,从而导致企业的边缘化。不管企业是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得关键技术和技能,还是通过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市场,争取获取那些可形成总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单项技能或技术,抑或是将可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各种技术、技能和专长整合成核心能力,持续学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企业能力理论的提出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对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的超越。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也超脱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局限。企业能力理论把注意力从关注企业外在的产业机会和市场吸引力,转向了企业内在的自身资源与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的差异性,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影响,明确了对企业能力的分析在企业战略制订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能力理论为企业多元化提供了新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使得其各种表面上不相关的业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为理解企业多元化的相关性提供了新视角。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进展.也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能力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2、企业能力理论的应用性不强,对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没有给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该理论目前还过多停留于核心能力的性质和特征方面的研究;
3、企业能力理论非常强调技术、资源、知识等客观显现因素的作用,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较少;
4、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的同时。对企业在外部环境的适应上的分析有些单一。
核心能力的现实案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曾凭借它们的核心能力击败了称霸世界的美国企业。最有名的企业如本田、丰田、佳能、NEC、夏普等公司。这些企业不仅抢占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而且占领了美国本土的广大市场,使美国朝野为日本企业的强大竞争力而震惊,不得不慎重研究对付日本企业——他们从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入手,大胆削减企业经营范围,整顿企业组织,优化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夺回优势地位。企业核心能力是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而实际运作是日本最为有效。日本为了赶上欧美国家的企业,十分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他们抓住了关键,首先赢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