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文化、情怀、UGC和去中心化的经验和教训——整理加一些个人的解释
谢谢李厚辰先生——享借创始人的分享。
以下都是听李先生的视频后的一些总结以及自己的一些解释。
一直以来豆瓣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很多人喜欢以“文艺”“小清新”“慢公司”来形容豆瓣,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举个例子,据统计,Eason是在豆瓣中最热的歌手,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E并不是走小清新或是文艺风的人。由此可见,文艺小清新是一种模糊不清晰的形容,并不能真正拿这几个词来形容豆瓣。
豆瓣是以图书发展起来的,在上线的第三天成立了小组,聪明地通过人以类聚的方式,聚集了最早的这帮爱读书又爱表达的人,聚集了爱表达的最精英的人群,形成了一群文艺Python程序员的UGC社群;他们的特点是:第一群接触blog的人、远离猫扑天涯环境、习惯长文写作、严谨的添加内容和高标准的写作。豆瓣最早的功能是:藏书显示在blog、书的讨论、小组藏书、以及搜索排序算法。随后,豆瓣从图书又扩展到了电影(目前在豆瓣的比重最大)和音乐领域(用户比重大于读书,次于电影)。
豆瓣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同好(共同爱好)”,第二个关键词是“创造”。阿北在标签和分类系统两个中选择了标签选择,之后事实也证明了这是个明确的选择。
阿北的野心在与这两点:一是,豆瓣和IMDB的区别是豆瓣更注重用户的个性化判断,而IMDB的评分更多的是官方的;二是,豆瓣和门户的区别是豆瓣致力于让用户自定义用户首页,而不是像门户一样打开就是同一个界面。
豆瓣的野望与疯魔就是两点:去中心化和长尾。(这部分我倒没琢磨透,要多想想)难以把握的长尾尺度和去中心化尺度,给几个关键词琢磨下:豆瓣猜、最佳关注数困境、豆瓣说、技术边界问题。(PS:搜搜KOL、SMS)
2007年豆瓣秀和QQ空间合作,使得豆瓣用户量大增至千万的用户群,使得早期原有的高质量UGC氛围收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大批90后的参与下,90后+去中心化+长尾=?,2009年豆瓣出现衰落,寡淡的求知欲VS大量的实用主义,大潮来了豆瓣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注意力的稀缺、判断力的下降、精选而不是个性化。
豆瓣带给我们的遗产是:依然UGC、依然去中心化、依然长尾。现在UGC和去中心化,知乎已经成为了强劲的对手,豆瓣该如何迎战,我们拭目以待。^_^
(若记忆有偏差,纯属个人观点,禁止转载,谢谢。)
以下都是听李先生的视频后的一些总结以及自己的一些解释。
一直以来豆瓣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很多人喜欢以“文艺”“小清新”“慢公司”来形容豆瓣,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举个例子,据统计,Eason是在豆瓣中最热的歌手,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E并不是走小清新或是文艺风的人。由此可见,文艺小清新是一种模糊不清晰的形容,并不能真正拿这几个词来形容豆瓣。
豆瓣是以图书发展起来的,在上线的第三天成立了小组,聪明地通过人以类聚的方式,聚集了最早的这帮爱读书又爱表达的人,聚集了爱表达的最精英的人群,形成了一群文艺Python程序员的UGC社群;他们的特点是:第一群接触blog的人、远离猫扑天涯环境、习惯长文写作、严谨的添加内容和高标准的写作。豆瓣最早的功能是:藏书显示在blog、书的讨论、小组藏书、以及搜索排序算法。随后,豆瓣从图书又扩展到了电影(目前在豆瓣的比重最大)和音乐领域(用户比重大于读书,次于电影)。
豆瓣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同好(共同爱好)”,第二个关键词是“创造”。阿北在标签和分类系统两个中选择了标签选择,之后事实也证明了这是个明确的选择。
阿北的野心在与这两点:一是,豆瓣和IMDB的区别是豆瓣更注重用户的个性化判断,而IMDB的评分更多的是官方的;二是,豆瓣和门户的区别是豆瓣致力于让用户自定义用户首页,而不是像门户一样打开就是同一个界面。
豆瓣的野望与疯魔就是两点:去中心化和长尾。(这部分我倒没琢磨透,要多想想)难以把握的长尾尺度和去中心化尺度,给几个关键词琢磨下:豆瓣猜、最佳关注数困境、豆瓣说、技术边界问题。(PS:搜搜KOL、SMS)
2007年豆瓣秀和QQ空间合作,使得豆瓣用户量大增至千万的用户群,使得早期原有的高质量UGC氛围收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大批90后的参与下,90后+去中心化+长尾=?,2009年豆瓣出现衰落,寡淡的求知欲VS大量的实用主义,大潮来了豆瓣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注意力的稀缺、判断力的下降、精选而不是个性化。
豆瓣带给我们的遗产是:依然UGC、依然去中心化、依然长尾。现在UGC和去中心化,知乎已经成为了强劲的对手,豆瓣该如何迎战,我们拭目以待。^_^
(若记忆有偏差,纯属个人观点,禁止转载,谢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