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
![]() |
中国古代小说中不乏有大量的盗贼行为。研究文化现象要多侧面多角度来看待。在这方面,许多学者说出自己的看法。古时观念“盗亦有道”——出自《庄子.籆箧》古时名盗盗跖在回答门徒的疑问时说:未入先知,圣也;一人先入,勇也;之身后出,义也,窃后平分,仁也。《王世充.窦建传》“假仁义礼贤才,称霸一方,盗亦有道。”《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中曹操攻吴,部下丁斐习性不良,把关牛私下卖去。事发后,曹操放过丁斐官复原职。
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使形象世俗化,更为真实。
充满冒险性,趣味性和游戏趣味,充满悬念,成为叙事兴奋点。这样就把偷盗在“盗亦有道”下非道德因素淡化——“巨盗从来有贼智,其间妙巧意无穷”。
《后汉书》第76卷《王涣传》“天下饥荒,竟为盗贼”。由此看出盗贼是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是中国化的问题。人们借偷盗来对人性进行思考。偷盗行为就是占小便宜,在特殊情景下是追求相对公平的手段。对偷盗英雄予以肯定,虽有人格缺陷依然是光彩照人的。《盗桃上寿》中的东方朔,《盗仙草》中的白蛇,《盗甲记》中的时迁,神偷寄兴一枝梅《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