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
最近有幸读了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初次听到这本书名,还是去年9月份值班室的江老师提到的,说是很值得一读。
刘震云的小说读过的多是短篇,《一地鸡毛》给我的印象最深,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总是起到关键作用,也总是因为这些琐事生活发生了一些转折。《1942》电影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其小说的写实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度,拿到《一句顶一万句》更是寄托了大希望,也在心里开始酝酿书中人物故事的情节的趣味。
小说前半部分是《出延津记》,有点类似圣经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出苦难一样,主人公杨百顺,为了生存,经过几次改名,遇到天主教徒老詹,被改为杨摩西,后来为了嫁给吴香香改为了吴摩西,前半部分也主要是围绕吴摩西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每改一次名字,他的生活现状似乎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最终却仍没有脱离痛苦。
小时因为老马的一句话,父亲老杨让弟弟杨百业去了延津县城读书,后来兄弟俩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自己在家磨豆腐,每天在父亲的冷嘲热讽下生活,虽然内心愤恨,但是没有仇恨,直到哥哥结婚,弟弟在婚宴上大出风头,而自己却只能在邻居家厕所旁盖大粪,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加上恰逢老马,将他内心的仇恨感升到极限,唯有杀了老马才能解恨,便拿了把刀像老马家去,路上遇到一个外逃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一段时间的冷静下来,将内心火热的仇恨和杀人感冷却了下来,转而离家出走,外出找营生,他学过杀猪,学过劈竹子,也给县老爷种过菜,直到嫁给吴香香他才算是真正有了个家,虽然婚姻生活不幸,他一直忍耐,直到他把女儿巧玲弄丢了,四处寻找,女儿没有找到,却在郑州火车站意外找到了私奔逃跑的吴香香和老高,本来也有杀人的念头,因为看到听着大肚子的吴香香和老高如此有话聊,如此“幸福”,便放下了仇恨,便效仿老汪,一直向西走,走到哪里心里不痛了,就在哪里咋根了,想要一个重新的开始便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一直的偶像罗长礼,一直以这个名字度过此生。
看过前半部,十分困惑,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下层人民,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善良的本质也有自私,丑陋的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面,鲜活的个人, 为什么杨百顺就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为什么要走出延津,而后来再也没有和家里人联系呢?
看过宫崎骏的动漫《千与千寻》,里面小白龙一直在叮嘱千寻无论何时都要记得自己的名字,只有这样才是自己,不然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便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在前半部我看不出杨百顺的中国人的国性,姓氏代表了你的根,回答了你从哪里来,名字则是你是谁,对于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和生活规划,而主人公则完全摆脱了这些,他就是他自己,名字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轻而易举离开了家,改掉了名字,随性而走,走到哪里心不痛,哪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很多情况下他做的决定往往是在某一瞬间别人的一句话或者是因为想起某人的一句话而引起的,也恰恰印证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下半部出延津记则是以吴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为了一句话一直在寻根,最终找到了根源所在地延津,在这个地方内心的纠结解开了,内心的疑问得到了回答。
吴巧玲被骗,最终被卖给了老曹,所以后面就有了曹改心,曹青娥这个名字,因为老曹的朋友的一句话,经历一连串的事情,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牛书道,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曾经知书达理的曹秀娥变成了老曹的老婆那样,整天唠唠叨叨,十分强势,牛爱国从小就觉得爸妈不疼爱自己,唯有爸妈也不疼爱的姐姐疼自己,有什么话就和姐姐说,自己的老婆也是姐姐的同学介绍的,他的生活像当年的吴摩西一样,老婆和人跑了,自己的工作也是不断变换,始终没有个定数,曾经有机会获得幸福,也是因为一句没有说的出口的话,最终两人的境遇发生了变化,纵然后面再努力寻找,也没有机会相见,知道母亲去世,才有了一种寻根的想法,一直在走,心里总不是滋味,直到了延津心里才踏实稳定下来了,这就是根,问题最重要的源头在这里了。
上下半部以两代人的相似经历来刻画了一个出走,一个回去的不痛路径,实则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寻求内心的安稳,也都是因为一句话,开始走遍天下看完整部小说,有一种说不出的明白感,觉得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吧!因为太明白了反而不明白。
刘震云的小说读过的多是短篇,《一地鸡毛》给我的印象最深,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总是起到关键作用,也总是因为这些琐事生活发生了一些转折。《1942》电影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其小说的写实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度,拿到《一句顶一万句》更是寄托了大希望,也在心里开始酝酿书中人物故事的情节的趣味。
小说前半部分是《出延津记》,有点类似圣经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出苦难一样,主人公杨百顺,为了生存,经过几次改名,遇到天主教徒老詹,被改为杨摩西,后来为了嫁给吴香香改为了吴摩西,前半部分也主要是围绕吴摩西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每改一次名字,他的生活现状似乎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最终却仍没有脱离痛苦。
小时因为老马的一句话,父亲老杨让弟弟杨百业去了延津县城读书,后来兄弟俩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自己在家磨豆腐,每天在父亲的冷嘲热讽下生活,虽然内心愤恨,但是没有仇恨,直到哥哥结婚,弟弟在婚宴上大出风头,而自己却只能在邻居家厕所旁盖大粪,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加上恰逢老马,将他内心的仇恨感升到极限,唯有杀了老马才能解恨,便拿了把刀像老马家去,路上遇到一个外逃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一段时间的冷静下来,将内心火热的仇恨和杀人感冷却了下来,转而离家出走,外出找营生,他学过杀猪,学过劈竹子,也给县老爷种过菜,直到嫁给吴香香他才算是真正有了个家,虽然婚姻生活不幸,他一直忍耐,直到他把女儿巧玲弄丢了,四处寻找,女儿没有找到,却在郑州火车站意外找到了私奔逃跑的吴香香和老高,本来也有杀人的念头,因为看到听着大肚子的吴香香和老高如此有话聊,如此“幸福”,便放下了仇恨,便效仿老汪,一直向西走,走到哪里心里不痛了,就在哪里咋根了,想要一个重新的开始便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一直的偶像罗长礼,一直以这个名字度过此生。
看过前半部,十分困惑,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下层人民,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善良的本质也有自私,丑陋的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面,鲜活的个人, 为什么杨百顺就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为什么要走出延津,而后来再也没有和家里人联系呢?
看过宫崎骏的动漫《千与千寻》,里面小白龙一直在叮嘱千寻无论何时都要记得自己的名字,只有这样才是自己,不然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便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在前半部我看不出杨百顺的中国人的国性,姓氏代表了你的根,回答了你从哪里来,名字则是你是谁,对于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和生活规划,而主人公则完全摆脱了这些,他就是他自己,名字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轻而易举离开了家,改掉了名字,随性而走,走到哪里心不痛,哪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很多情况下他做的决定往往是在某一瞬间别人的一句话或者是因为想起某人的一句话而引起的,也恰恰印证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下半部出延津记则是以吴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为了一句话一直在寻根,最终找到了根源所在地延津,在这个地方内心的纠结解开了,内心的疑问得到了回答。
吴巧玲被骗,最终被卖给了老曹,所以后面就有了曹改心,曹青娥这个名字,因为老曹的朋友的一句话,经历一连串的事情,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牛书道,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曾经知书达理的曹秀娥变成了老曹的老婆那样,整天唠唠叨叨,十分强势,牛爱国从小就觉得爸妈不疼爱自己,唯有爸妈也不疼爱的姐姐疼自己,有什么话就和姐姐说,自己的老婆也是姐姐的同学介绍的,他的生活像当年的吴摩西一样,老婆和人跑了,自己的工作也是不断变换,始终没有个定数,曾经有机会获得幸福,也是因为一句没有说的出口的话,最终两人的境遇发生了变化,纵然后面再努力寻找,也没有机会相见,知道母亲去世,才有了一种寻根的想法,一直在走,心里总不是滋味,直到了延津心里才踏实稳定下来了,这就是根,问题最重要的源头在这里了。
上下半部以两代人的相似经历来刻画了一个出走,一个回去的不痛路径,实则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寻求内心的安稳,也都是因为一句话,开始走遍天下看完整部小说,有一种说不出的明白感,觉得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吧!因为太明白了反而不明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