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语录
看了这些话,你不得不觉得他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摘自读库4周年论坛文字记录:
● 八十年代我们买一本书的时候,对变成印刷品的东西会有一种本能的信任,觉得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变成一本书。现在我们看到一本书,首先会觉得可疑,怀疑有没有购买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这就是这个行业在自食恶果的悲剧。
● 能不能把一年编十几本书,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编一本书?让变成纸质书的文字或者内容配得上来消耗这些纸,这也许是这个行业能实现自我拯救的最后途径。
● 《读库0905》里有一篇文章《希特勒的财神爷》,有一万多字,有家媒体曾经发了两三千字。作者文中有一句话,形容希特勒很善于蛊惑人心,就像文革时期的姚文元一样。你猜编辑改成什么了?“就像台湾的陈水扁一样”。这个编辑改的时候有意识吗?可能就是一个习惯。大潮中大家裹挟着往前走,都会遵守这种习惯并且习以为常。
● 一个人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之后,会不由自主的说一些假话,不由自主的把一些东西夸张,把另外一些东西隐没到好像没有一样。
● 真正需要的人往往并不轻易张开自己的嘴巴,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会有一种坚毅的沉默。我接到过一个要书的请求,只有两句话:“听说你们这里送书,请给我一套《鲁迅全集》。”
● 我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做什么?我希望我们的读者和编者在一起能够相互成就。
● 我们这些年,没有被印厂和纸厂的人催着来要钱,在应该支付的帐期内主动把钱支付给他们,不管别人欠我多少钱,我不去欠别人的钱,我们不让那些顶风冒雪坐车来的业务员为难,这让我很享受。
● 我见到我们被退回来的《读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蹂躏成那样,欲哭无泪。
●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和他们讲条件了:你们不要再退货了,并且你看,能不能德艺双馨的给我一点钱呢?他们就给了一点钱。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靠我们自己强大起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来制定一个规则。
● 《读库》做到第二年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不考虑成本了。所谓考虑成本就是,有另外一种纸更便宜,就换那种更便宜的;稿费怎么这么高,能不能低点呢?我不考虑这些了。
●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一些大的出版商,他们都有一个诀窍,一本书的稿费、印刷、管理等所有的成本,要控制在书定价的23%以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抵得住损耗和不良销售商的拖欠回款。一本书的成本只有定价的23%的时候,含金量有多大?所幸的是,我们《读库》的印制成本就已经占到23%了,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骄傲。
● 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对,就那么慢慢的搞吧。
● 我希望有一个“大专栏作家”的模式。现在小专栏的作者写那种千字文,很随意的一写就发表了,这种文章把作者毁了,把读者也毁了,大家尽量不要去看这些专栏。
● 我遇到一个最让我痛苦的记者,聊到读书生活,我提到了《傅雷家书》,他问我说哪个“傅”哪个“雷”。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傅雷家书》,就说自己要写一本好的书,可能写不出来。视野是很重要的,你要有很大的视野,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你没有看到,你整天闭门造车,觉得自己的灵感和才华很了不起这是不对的。
● 在我的想象中,中国一年出30万种书,会有大部分以后不会再用纸质书的方式出版,或者即使出版了也没有人再买,传统的读书人家里坐拥书城,有一面墙都是书架摆满书,那种状态可能慢慢的也会改变,一个人可能拿着电子书就能够饱读诗书。这种情景对我自己来说非常有危机感,我特别希望《读库》里的文字,还配被印在纸上,而不是让大家觉得网上看看就足够了。
● 八十年代我们买一本书的时候,对变成印刷品的东西会有一种本能的信任,觉得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变成一本书。现在我们看到一本书,首先会觉得可疑,怀疑有没有购买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这就是这个行业在自食恶果的悲剧。
● 能不能把一年编十几本书,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编一本书?让变成纸质书的文字或者内容配得上来消耗这些纸,这也许是这个行业能实现自我拯救的最后途径。
● 《读库0905》里有一篇文章《希特勒的财神爷》,有一万多字,有家媒体曾经发了两三千字。作者文中有一句话,形容希特勒很善于蛊惑人心,就像文革时期的姚文元一样。你猜编辑改成什么了?“就像台湾的陈水扁一样”。这个编辑改的时候有意识吗?可能就是一个习惯。大潮中大家裹挟着往前走,都会遵守这种习惯并且习以为常。
● 一个人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之后,会不由自主的说一些假话,不由自主的把一些东西夸张,把另外一些东西隐没到好像没有一样。
● 真正需要的人往往并不轻易张开自己的嘴巴,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会有一种坚毅的沉默。我接到过一个要书的请求,只有两句话:“听说你们这里送书,请给我一套《鲁迅全集》。”
● 我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做什么?我希望我们的读者和编者在一起能够相互成就。
● 我们这些年,没有被印厂和纸厂的人催着来要钱,在应该支付的帐期内主动把钱支付给他们,不管别人欠我多少钱,我不去欠别人的钱,我们不让那些顶风冒雪坐车来的业务员为难,这让我很享受。
● 我见到我们被退回来的《读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蹂躏成那样,欲哭无泪。
●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和他们讲条件了:你们不要再退货了,并且你看,能不能德艺双馨的给我一点钱呢?他们就给了一点钱。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靠我们自己强大起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来制定一个规则。
● 《读库》做到第二年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不考虑成本了。所谓考虑成本就是,有另外一种纸更便宜,就换那种更便宜的;稿费怎么这么高,能不能低点呢?我不考虑这些了。
●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一些大的出版商,他们都有一个诀窍,一本书的稿费、印刷、管理等所有的成本,要控制在书定价的23%以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抵得住损耗和不良销售商的拖欠回款。一本书的成本只有定价的23%的时候,含金量有多大?所幸的是,我们《读库》的印制成本就已经占到23%了,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骄傲。
● 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对,就那么慢慢的搞吧。
● 我希望有一个“大专栏作家”的模式。现在小专栏的作者写那种千字文,很随意的一写就发表了,这种文章把作者毁了,把读者也毁了,大家尽量不要去看这些专栏。
● 我遇到一个最让我痛苦的记者,聊到读书生活,我提到了《傅雷家书》,他问我说哪个“傅”哪个“雷”。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傅雷家书》,就说自己要写一本好的书,可能写不出来。视野是很重要的,你要有很大的视野,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你没有看到,你整天闭门造车,觉得自己的灵感和才华很了不起这是不对的。
● 在我的想象中,中国一年出30万种书,会有大部分以后不会再用纸质书的方式出版,或者即使出版了也没有人再买,传统的读书人家里坐拥书城,有一面墙都是书架摆满书,那种状态可能慢慢的也会改变,一个人可能拿着电子书就能够饱读诗书。这种情景对我自己来说非常有危机感,我特别希望《读库》里的文字,还配被印在纸上,而不是让大家觉得网上看看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