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醋之魂
一次,在中国城的一家西安小馆里,各人一边吞口水一边回忆起各自家乡的美味。成都姑娘以恋人般的热忱细数过兔头火锅麻辣烫串串香后,适时而克制地夸赞了西安美食:因为是成都人啊,出了成都,全中国我就觉得西安还有点好吃,其他的都就那样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心眼而胆小的我没有吱声,就着羊杂汤默默吞下了或许是这一友情最危急的时刻。然后,耿耿于怀至今。
在吃这件事上,大概每个人都是地方主义者,还是最顽固最蛮横的那种。
这样一想,就不得不原谅她了。况且,成都姑娘口气里的唯我独尊恰是当今川菜在中国各大菜系中无可撼动地位的写照。川菜馆遍布全世界,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水煮鱼辣子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串长长的菜单。就连我不少并无中国情结的美国同学也会用夸张的口音说自己爱死四川菜了。
和这种享誉世界的菜系比起来,我午夜梦回心心念念的东南沿海三线城市的朴素乡味简直说不出口。不仅说不出口,而且说不出来。真要让我报菜名,我大概要哼哼唧唧半天也说不出几个像样的名字。
隔了一阵子回到家,街上盖了新的高楼,楼下换了新的店铺,家里墙纸换了一个颜色,甚至连和爸爸说话也觉得有点儿不自在。都不要紧的,一顿饭下来,所有的陌生感就都被吃掉了。摸着肚皮靠在沙发上,打出来的一个饱嗝,算是给“我回来了”这句话加上一个圆滚滚的句号。
这样的深情却无法理直气壮的歌颂,真伤心呀。暑假宅在家的某一天,睡到九点多起床,踱步到厨房,看到妈妈留下的一桌子早餐。白粥一碗、虾皮一小碟、荷包蛋一个、清炒白菜一小盘、早上从菜场买来烫好的基围虾一盘、昨天晚餐剩下的凉菜牛肉半盘、螃蟹一个。我点开综艺节目,然后就开始吃起来。两集《康熙来了》后,我从天光吃到日中,把一桌子全都吃进肚子。
就在虾壳蟹壳堆起的小山旁,残留了一个小碟子、黑色的浑浊液体里面飘浮着半只虾皮、几粒蛋屑、或许还有一点牛肉沫。我的脑袋像一休哥一样噔的亮了,这分明是温州美食的灵魂呀!这一碟小小的、不起眼的酱油醋。
对温州人来说,酱油和醋注定是在一起的。在家吃饭,桌子上必不可少一个黑色小碟子;在酒店吃饭,则是每人面前一小碟,服务员倒完茶的下一步就是拿一个小壶给每位斟上调配好的酱油醋。每次去外地旅行,叔叔们“酱油醋搞一点过来”的要求总是让饭店服务员一脸困惑。他们只好请服务员分别拿来酱油和醋,一边把它们和在一起,一边嘟囔,“哎,怎么酱油醋都不会弄”。
我知道酱油醋其实是一个复合词汇就是第一次自己弄酱油醋的时候。这大概也是很多温州小朋友的厨房初体验吧。几次实验过后,我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程式。先倒陈醋,大约到碟子二分之一的高度。酱油的量要少一些。看着深色浓郁的酱油慢慢在浅褐色透明的醋里弥散开去,我就莫名其妙的升腾起一股激动。
温州人吃什么都要蘸酱油醋。
海鲜是不用说的,干蒸螃蟹、白灼海虾、水煮虾姑、还有鱼饼鱼圆墨鱼糕各种海鲜衍生品。我印象中最奢华的一次海鲜盛宴是在海岛洞头县,一个姨夫的老家。下午,渔船归来,海边集市。姨夫带着妈妈们去集市买菜,小孩子们就在海边玩儿。放几片姜,锅里把水煮沸,几塑料袋海鲜往里面一扔。端出来都是一盆一盆的,装在不锈钢大碗里。桌上散落着几碟酱油醋,大家都吃的顾不上说话。庭院里只有海风和牙齿摩擦节肢动物的声音。大概是这次经历作祟,我笃定真正新鲜的海味,就要这样粗暴的烹制、毫不优雅的吃,才够味。
肉也要蘸酱油醋的。带筋黄牛肉、白切鸡、烤鸭、白煮肉片、酥排骨,无肉不蘸。但凡去熟食铺买肉,总会在结账时塞进一小袋系好的酱油醋。蔬菜能蘸的好像少一些,但我们家也常有一大盆芋头或是土豆煮好蘸着酱油醋就当作半道主食了。早餐也是酱油醋的领地。油条、小笼包、饺子,统统都要点上黑色的印记才能放进嘴里。我听说的最丧心病狂的例子大概是我姐拿芝士蛋糕蘸酱油醋。可是,她说,有点不舍得扔掉蘸了很多菜以后百味交集的酱油醋哇。
什么都蘸酱油醋吃的话,岂不是什么都是酱油醋的味道。那岂不是说明,我的家乡菜口感过分单一其实非常无聊呢。好像的确是这样,我妈妈算是朋友圈里做菜很好吃的人了,可是看她做菜工序一点也不复杂,一点也不酷炫。
但是,我要发出一个蛮横的地方主义者的呼号。
我的家乡菜简单粗暴、但是最好吃了。
酱油醋的玄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嗯哼。
在吃这件事上,大概每个人都是地方主义者,还是最顽固最蛮横的那种。
这样一想,就不得不原谅她了。况且,成都姑娘口气里的唯我独尊恰是当今川菜在中国各大菜系中无可撼动地位的写照。川菜馆遍布全世界,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水煮鱼辣子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串长长的菜单。就连我不少并无中国情结的美国同学也会用夸张的口音说自己爱死四川菜了。
和这种享誉世界的菜系比起来,我午夜梦回心心念念的东南沿海三线城市的朴素乡味简直说不出口。不仅说不出口,而且说不出来。真要让我报菜名,我大概要哼哼唧唧半天也说不出几个像样的名字。
隔了一阵子回到家,街上盖了新的高楼,楼下换了新的店铺,家里墙纸换了一个颜色,甚至连和爸爸说话也觉得有点儿不自在。都不要紧的,一顿饭下来,所有的陌生感就都被吃掉了。摸着肚皮靠在沙发上,打出来的一个饱嗝,算是给“我回来了”这句话加上一个圆滚滚的句号。
这样的深情却无法理直气壮的歌颂,真伤心呀。暑假宅在家的某一天,睡到九点多起床,踱步到厨房,看到妈妈留下的一桌子早餐。白粥一碗、虾皮一小碟、荷包蛋一个、清炒白菜一小盘、早上从菜场买来烫好的基围虾一盘、昨天晚餐剩下的凉菜牛肉半盘、螃蟹一个。我点开综艺节目,然后就开始吃起来。两集《康熙来了》后,我从天光吃到日中,把一桌子全都吃进肚子。
就在虾壳蟹壳堆起的小山旁,残留了一个小碟子、黑色的浑浊液体里面飘浮着半只虾皮、几粒蛋屑、或许还有一点牛肉沫。我的脑袋像一休哥一样噔的亮了,这分明是温州美食的灵魂呀!这一碟小小的、不起眼的酱油醋。
对温州人来说,酱油和醋注定是在一起的。在家吃饭,桌子上必不可少一个黑色小碟子;在酒店吃饭,则是每人面前一小碟,服务员倒完茶的下一步就是拿一个小壶给每位斟上调配好的酱油醋。每次去外地旅行,叔叔们“酱油醋搞一点过来”的要求总是让饭店服务员一脸困惑。他们只好请服务员分别拿来酱油和醋,一边把它们和在一起,一边嘟囔,“哎,怎么酱油醋都不会弄”。
我知道酱油醋其实是一个复合词汇就是第一次自己弄酱油醋的时候。这大概也是很多温州小朋友的厨房初体验吧。几次实验过后,我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程式。先倒陈醋,大约到碟子二分之一的高度。酱油的量要少一些。看着深色浓郁的酱油慢慢在浅褐色透明的醋里弥散开去,我就莫名其妙的升腾起一股激动。
温州人吃什么都要蘸酱油醋。
海鲜是不用说的,干蒸螃蟹、白灼海虾、水煮虾姑、还有鱼饼鱼圆墨鱼糕各种海鲜衍生品。我印象中最奢华的一次海鲜盛宴是在海岛洞头县,一个姨夫的老家。下午,渔船归来,海边集市。姨夫带着妈妈们去集市买菜,小孩子们就在海边玩儿。放几片姜,锅里把水煮沸,几塑料袋海鲜往里面一扔。端出来都是一盆一盆的,装在不锈钢大碗里。桌上散落着几碟酱油醋,大家都吃的顾不上说话。庭院里只有海风和牙齿摩擦节肢动物的声音。大概是这次经历作祟,我笃定真正新鲜的海味,就要这样粗暴的烹制、毫不优雅的吃,才够味。
肉也要蘸酱油醋的。带筋黄牛肉、白切鸡、烤鸭、白煮肉片、酥排骨,无肉不蘸。但凡去熟食铺买肉,总会在结账时塞进一小袋系好的酱油醋。蔬菜能蘸的好像少一些,但我们家也常有一大盆芋头或是土豆煮好蘸着酱油醋就当作半道主食了。早餐也是酱油醋的领地。油条、小笼包、饺子,统统都要点上黑色的印记才能放进嘴里。我听说的最丧心病狂的例子大概是我姐拿芝士蛋糕蘸酱油醋。可是,她说,有点不舍得扔掉蘸了很多菜以后百味交集的酱油醋哇。
什么都蘸酱油醋吃的话,岂不是什么都是酱油醋的味道。那岂不是说明,我的家乡菜口感过分单一其实非常无聊呢。好像的确是这样,我妈妈算是朋友圈里做菜很好吃的人了,可是看她做菜工序一点也不复杂,一点也不酷炫。
但是,我要发出一个蛮横的地方主义者的呼号。
我的家乡菜简单粗暴、但是最好吃了。
酱油醋的玄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