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忧伤——《留守女士》的自我认知之途
等待的忧伤
这两天,在一位老师的提醒之下,回顾了一下1991年的电影《留守女士》。影片中那股九十年代上海的时髦和时尚气息无处不在。从女主角们被高高吹起的大刘海和飘逸的长风衣,到主人公们时常聚会所在的当时标志着最时髦的场所——“酒吧”、“西餐厅”、“咖啡厅”,都散发着大上海的“洋做派”。这群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他们都有“海外亲属”。这个称谓在九十年代显得那么神秘,又令人羡慕。他们的留洋亲属被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被留在国内的他们则夹杂在人们的羡慕和暂时无法越出的境地之中。因而整部影片都飘散出一股浓浓的忧郁。
女主角乃青住在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她的小公寓几乎没有什么生活气息可言。画面中出现的小公寓始终都是那一张没有床架的席梦思床垫,和床垫上方飘荡着的美国地图。影片中的上海似乎很少阳光明媚。阴冷的场景中除了下雨的弄堂,就是飘雪的公寓玻璃窗。对于乃青来说,她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临时”,仿佛瞬间她就会面临巨大的变动。于是她就一直处在这种准备好变动的局面中。可是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动”却迟迟未到。于是她始终生活在一个她自己都不知所属的“别处”:也许在憧憬着丈夫以后会带她去的国外生活,也许在追忆着与丈夫分离四年之前的快乐的岁月。总之,在别人眼里,她有光明的未来,有辉煌的过去。但是,不论是旁人还是她自己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现在”身处何处。她的同事会认为她拥有丈夫每月寄给她的美金,不知什么时候即可飞往那个理想国。而她自己也会常常以“高材生”自居。但是现实中,她却只能在那个聊以慰籍的小公寓里默默的哭泣,为她令人羡艳,但毫无兴趣,也毫无前途可言的职业;为她那个不知该如何维系,且岌岌可危的婚姻和爱情。
与乃青相比较,男主角嘉东更多显现出男性的坚强和玩味人生的不羁。与乃青这个高级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没有体面的职业。但他却并没有过着蜗居的生活。不但如此,他和儿子的家常常还有丈母娘为其打理。自己也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城市美丽的建筑留影、养鸽子、听交响音乐。他并没有因为妻子不在身边而完全失去生活的重心。这个男性的形象看起来似乎就是为了与女主角做对比而存在的。他更喜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男性的确总是可以比女人更加理智,因而也更容易适应环境。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他的角色用影片中的台词来形容,也都是一些“守活寡的男男女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了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吧?更光明的前途吧?现在忍一忍,就可以换来将来的更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价值观似乎一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为生计,在为更多的物质生活和更多的名利而奔波。他们会可以地将心里的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于是乃青每一次听到主题曲《我的祖国》都热泪盈眶。她在为自己因努力离开祖国而付出的岁月流泪,她在为自己非常喜欢却又离得越来越远的音乐梦而流泪。因为她的人生始终都在等待,她的心始终都活在未知之处。
中国人从小都被教育“要忍耐”,要懂得为未来而打算。就像影片中的乃青们过着别人眼里的“好生活”,实际却是在离开爱人的孤独和痛苦之中。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当然有很多很多最现实,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各种各样的个人理由,他们不惜让自己痛苦,让爱人孤独。这种牺牲在中国人来看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自己”。我们很少见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小背负着家长和家族的期望,要忘我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丰厚,名利上的双赢。可是孰不知,在这条路上,我们尽管得到了很多很多看得见的东西,却把始终不被看见的自己给弄丢了。当我们要想再找回自己的时候,已经无路可寻了。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在从物质极度匮乏到经济上升的转型时期。当国门大开之时,但凡有些能力的人都想拼尽全力出去看一看。外头的世界如此精彩,外面的世界又很无奈。留在国内的“留守人士们”都像歌里唱的一样“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在这里耐心的等妳”。其实外面的精彩世界会不会接纳自己,当经历过外面的世界之后还能不能回归,一切的一切只有用时间去回答。那些诸如各种签证、孤独等等现实的问题,让爱变得很脆弱,几乎不堪一击。剩下的只有对青春年少时追梦的日子的怀念。现在来看这部影片,它的确是一种对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大背景下人们复杂的心情的绝好演绎。
这两天,在一位老师的提醒之下,回顾了一下1991年的电影《留守女士》。影片中那股九十年代上海的时髦和时尚气息无处不在。从女主角们被高高吹起的大刘海和飘逸的长风衣,到主人公们时常聚会所在的当时标志着最时髦的场所——“酒吧”、“西餐厅”、“咖啡厅”,都散发着大上海的“洋做派”。这群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他们都有“海外亲属”。这个称谓在九十年代显得那么神秘,又令人羡慕。他们的留洋亲属被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被留在国内的他们则夹杂在人们的羡慕和暂时无法越出的境地之中。因而整部影片都飘散出一股浓浓的忧郁。
女主角乃青住在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她的小公寓几乎没有什么生活气息可言。画面中出现的小公寓始终都是那一张没有床架的席梦思床垫,和床垫上方飘荡着的美国地图。影片中的上海似乎很少阳光明媚。阴冷的场景中除了下雨的弄堂,就是飘雪的公寓玻璃窗。对于乃青来说,她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临时”,仿佛瞬间她就会面临巨大的变动。于是她就一直处在这种准备好变动的局面中。可是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动”却迟迟未到。于是她始终生活在一个她自己都不知所属的“别处”:也许在憧憬着丈夫以后会带她去的国外生活,也许在追忆着与丈夫分离四年之前的快乐的岁月。总之,在别人眼里,她有光明的未来,有辉煌的过去。但是,不论是旁人还是她自己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现在”身处何处。她的同事会认为她拥有丈夫每月寄给她的美金,不知什么时候即可飞往那个理想国。而她自己也会常常以“高材生”自居。但是现实中,她却只能在那个聊以慰籍的小公寓里默默的哭泣,为她令人羡艳,但毫无兴趣,也毫无前途可言的职业;为她那个不知该如何维系,且岌岌可危的婚姻和爱情。
与乃青相比较,男主角嘉东更多显现出男性的坚强和玩味人生的不羁。与乃青这个高级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没有体面的职业。但他却并没有过着蜗居的生活。不但如此,他和儿子的家常常还有丈母娘为其打理。自己也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城市美丽的建筑留影、养鸽子、听交响音乐。他并没有因为妻子不在身边而完全失去生活的重心。这个男性的形象看起来似乎就是为了与女主角做对比而存在的。他更喜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男性的确总是可以比女人更加理智,因而也更容易适应环境。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他的角色用影片中的台词来形容,也都是一些“守活寡的男男女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了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吧?更光明的前途吧?现在忍一忍,就可以换来将来的更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价值观似乎一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为生计,在为更多的物质生活和更多的名利而奔波。他们会可以地将心里的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于是乃青每一次听到主题曲《我的祖国》都热泪盈眶。她在为自己因努力离开祖国而付出的岁月流泪,她在为自己非常喜欢却又离得越来越远的音乐梦而流泪。因为她的人生始终都在等待,她的心始终都活在未知之处。
中国人从小都被教育“要忍耐”,要懂得为未来而打算。就像影片中的乃青们过着别人眼里的“好生活”,实际却是在离开爱人的孤独和痛苦之中。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当然有很多很多最现实,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各种各样的个人理由,他们不惜让自己痛苦,让爱人孤独。这种牺牲在中国人来看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自己”。我们很少见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小背负着家长和家族的期望,要忘我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丰厚,名利上的双赢。可是孰不知,在这条路上,我们尽管得到了很多很多看得见的东西,却把始终不被看见的自己给弄丢了。当我们要想再找回自己的时候,已经无路可寻了。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在从物质极度匮乏到经济上升的转型时期。当国门大开之时,但凡有些能力的人都想拼尽全力出去看一看。外头的世界如此精彩,外面的世界又很无奈。留在国内的“留守人士们”都像歌里唱的一样“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在这里耐心的等妳”。其实外面的精彩世界会不会接纳自己,当经历过外面的世界之后还能不能回归,一切的一切只有用时间去回答。那些诸如各种签证、孤独等等现实的问题,让爱变得很脆弱,几乎不堪一击。剩下的只有对青春年少时追梦的日子的怀念。现在来看这部影片,它的确是一种对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大背景下人们复杂的心情的绝好演绎。
-
Erikkk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5 20: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