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老人家”(上)
最近有点儿重新迷上以前的老人家了,也算不上重新迷上,就是最近老人家们一个二个都诈尸,多少都有点儿新动作。当兵的走了,要不是微博上偶然一位相识转了一条我也压根儿不知道他两天前就进部队了。看了寸头照,脸依然浮肿着,那晚上给基友打电话聊这事儿,聊着聊着还是哽咽了,我说什么万丈光芒、什么褪去华服、什么饱经沧桑、什么我难过的不是这些也不是那些就是非常简单的你我都已苍老。五年的真空期,让我甚至忘了这个人的脸。可有些人你看了太多年念了太多年,忘了脸又算得了什么,已经成了阴影面积。他就是我的阴影面积,谁知道他也曾是我的春风十里。
第二个和第三个老人家都是前些时日看话剧那晚上一并蹦出来的,没见过刘先生的版本,只听说所到之处连站票都一抢而空,只听说刘先生塑造了一个无人敢及的角色。然后时隔多年后,我有幸看了张先生版,当晚即被震得一愣一愣的,说整个人因此失重了好些天也不为过。当晚回到住处接近十一点了,打开电视,“非常静距离”正在采访此处所谓第二个老人家,圆鼓鼓的眼睛,手舞足蹈地滔滔不绝,有点儿不一样了,但多数还是那样。掏心掏肺得不忍直视。但少了些许病态和框架,那种与身自带的腼腆和诚挚导致笑容还是那样耀眼而又让人心安。
说实在的,我今年过得并不怎么顺畅,不是生活中的不顺畅,而是精神层面又游走在健康与非健康的边缘,我知道我的病它还躲在我身体的某处,貌似战斗力不足却也可能随时蹦出来咬我一口我都很难恢复。所以今年的我过得格外小心翼翼,每夜睡前都会梳理大脑,梳理这段时日的精神重心,生怕它偏斜招致灾难。时至年中,断断续续已经触发了好几回,幸好都不算太严重。但我也明白,救病良方无非是:书得少看,电影得少看,耳机也不能常用,最好的是手机也慢慢少用。浇浇花儿,背背单词,趁着夏日光线好时拍拍我家窗帘儿与白墙相趣成辉的影子,周末回家跟爸妈小吵小闹,尽量放空大脑,少往里边儿塞东西。这些琐事儿都对我有好处,虽不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只要能坚持就不会再出什么大的事故。我不能再想事儿了,这么多年,我的脑袋已经想坏掉了。
我也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就突然意识到,敏感是一种病态,甚至是一种罪恶。
再说说第三个老人家吧,今天主要也是想聊聊他。对于微博耍宝型的以及贩卖动物本能的营销人员我都比较反感,他呢整好把这两样占齐了。虽然对前者我早有所耳闻但没当一回事天生不爱段子手,毕竟我喜欢他的戏也只在好多年以前了,知道他曾经是个好演员,跟我一样,曾患过失眠症,仅此而已。对他参演的那部让诸多文艺青年和腐女的交集部分长年拿来刷存在感的电影也没那么深厚的感情。于我个人,倒是另一个角色,也只有那个角色,令人念念不忘。
上上周,跟基友去看捉妖记,她是综艺受众,大聊特聊这位老人家的儿子,顺便聊到老人家的抑郁症以及此病与其演艺生涯的关系,一通叙述和感叹之后,然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结论,也算是作为病友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结论。在对健康的极度渴求的生理反应面前,任何事儿都变得不再举足轻重了。可能是我个人比较传统吧,对时下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的——“独身主义一万个好”,几无好感。作为一枚普通的雌性单身适婚青年,我自然状态下渴求新家庭的建立,渴求除了父母之爱的另一种人伦亲情。我喜欢小孩儿,也喜欢过家庭生活。我总是希望我的生命有一个圆润的终结。它不飘零,不浪漫,不壮烈,不寒碜。它温暖,它丰盈。
那天之后,我搜了这位老人家和他儿子参加的节目来看。都说小家伙长得好,一眼看去就是外国佬儿,我也同意。但我看小家伙第一眼就蹦出一句话,当时亲娘在身边,我说:XX的儿子跟他长得一模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我自己所指的是眉眼,以及眉眼中的专注,没有丝毫闪烁。这真是一模一样。
几集之后,我发现,小孩儿的口头禅的公式是这样的:爸爸,XX(具体事项,比如喝可乐)+ 我只做一点点,你不要生气=我才能安心
这是小孩儿跟父亲交流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口头用语之一。忒有趣,按理说,跟我受的教育不同的是,现在的小孩儿一般来讲是不需要忌惮谁的,心里边是没有一个权威存在的,不管老师也好家长也好。现在提倡的是公民教育,怎么能让小朋友怕人呢,小朋友就该随心所欲,最大限度释放天性。教育专家都是这样宣讲的。
可这位小孩儿他又怕他爸爸又跟他爸爸亲。
然后说回老人家,标准意义上的网瘾中年,非正常水平下的网络社交达人。已经潜伏在英特网上作妖多年,留下诸多话唠病历。这几日空闲翻看了老人家以前写的字,话真多,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还老爱跟陌生人掏心掏肺。其中有句话我记住了,大意是说有时候觉得真实的二维世界才是可触摸的可抓住的,但有些时候又觉得键盘敲打出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言语才构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并最终质疑了真实是什么,或者它真的存在吗。
追求真实的人一点儿都不真实。
又看了几位同行对他的正面评价,对跟他同班的某位女同学和一位香港演员的话印象挺深。大学时,女同学跟他一起出去玩儿,去迪厅,然后问他:你说我们以后要是成名了,还能像现在这样跳舞么?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读就太有时空效应了,也立马复现史航说的那句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宅子里一通幽深的巷子,转身后望都望不到尽头的微光。
香港演员虽无同窗的情分,但因戏结缘,说老人家有一张什么都不做也很有戏的脸,还有很好的专业底子,他很羡慕。我想那些说香港演员自己不照镜子吗明明自己更好看之类的人根本也没弄明白自己偶像的意思。“什么都不做都很有戏的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命运。而命运是无法复制的。
下午再写写老人家的戏。就算完了。
很久没说过这么多话,累。
第二个和第三个老人家都是前些时日看话剧那晚上一并蹦出来的,没见过刘先生的版本,只听说所到之处连站票都一抢而空,只听说刘先生塑造了一个无人敢及的角色。然后时隔多年后,我有幸看了张先生版,当晚即被震得一愣一愣的,说整个人因此失重了好些天也不为过。当晚回到住处接近十一点了,打开电视,“非常静距离”正在采访此处所谓第二个老人家,圆鼓鼓的眼睛,手舞足蹈地滔滔不绝,有点儿不一样了,但多数还是那样。掏心掏肺得不忍直视。但少了些许病态和框架,那种与身自带的腼腆和诚挚导致笑容还是那样耀眼而又让人心安。
说实在的,我今年过得并不怎么顺畅,不是生活中的不顺畅,而是精神层面又游走在健康与非健康的边缘,我知道我的病它还躲在我身体的某处,貌似战斗力不足却也可能随时蹦出来咬我一口我都很难恢复。所以今年的我过得格外小心翼翼,每夜睡前都会梳理大脑,梳理这段时日的精神重心,生怕它偏斜招致灾难。时至年中,断断续续已经触发了好几回,幸好都不算太严重。但我也明白,救病良方无非是:书得少看,电影得少看,耳机也不能常用,最好的是手机也慢慢少用。浇浇花儿,背背单词,趁着夏日光线好时拍拍我家窗帘儿与白墙相趣成辉的影子,周末回家跟爸妈小吵小闹,尽量放空大脑,少往里边儿塞东西。这些琐事儿都对我有好处,虽不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只要能坚持就不会再出什么大的事故。我不能再想事儿了,这么多年,我的脑袋已经想坏掉了。
我也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就突然意识到,敏感是一种病态,甚至是一种罪恶。
再说说第三个老人家吧,今天主要也是想聊聊他。对于微博耍宝型的以及贩卖动物本能的营销人员我都比较反感,他呢整好把这两样占齐了。虽然对前者我早有所耳闻但没当一回事天生不爱段子手,毕竟我喜欢他的戏也只在好多年以前了,知道他曾经是个好演员,跟我一样,曾患过失眠症,仅此而已。对他参演的那部让诸多文艺青年和腐女的交集部分长年拿来刷存在感的电影也没那么深厚的感情。于我个人,倒是另一个角色,也只有那个角色,令人念念不忘。
上上周,跟基友去看捉妖记,她是综艺受众,大聊特聊这位老人家的儿子,顺便聊到老人家的抑郁症以及此病与其演艺生涯的关系,一通叙述和感叹之后,然后得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结论,也算是作为病友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结论。在对健康的极度渴求的生理反应面前,任何事儿都变得不再举足轻重了。可能是我个人比较传统吧,对时下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的——“独身主义一万个好”,几无好感。作为一枚普通的雌性单身适婚青年,我自然状态下渴求新家庭的建立,渴求除了父母之爱的另一种人伦亲情。我喜欢小孩儿,也喜欢过家庭生活。我总是希望我的生命有一个圆润的终结。它不飘零,不浪漫,不壮烈,不寒碜。它温暖,它丰盈。
那天之后,我搜了这位老人家和他儿子参加的节目来看。都说小家伙长得好,一眼看去就是外国佬儿,我也同意。但我看小家伙第一眼就蹦出一句话,当时亲娘在身边,我说:XX的儿子跟他长得一模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我自己所指的是眉眼,以及眉眼中的专注,没有丝毫闪烁。这真是一模一样。
几集之后,我发现,小孩儿的口头禅的公式是这样的:爸爸,XX(具体事项,比如喝可乐)+ 我只做一点点,你不要生气=我才能安心
这是小孩儿跟父亲交流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口头用语之一。忒有趣,按理说,跟我受的教育不同的是,现在的小孩儿一般来讲是不需要忌惮谁的,心里边是没有一个权威存在的,不管老师也好家长也好。现在提倡的是公民教育,怎么能让小朋友怕人呢,小朋友就该随心所欲,最大限度释放天性。教育专家都是这样宣讲的。
可这位小孩儿他又怕他爸爸又跟他爸爸亲。
然后说回老人家,标准意义上的网瘾中年,非正常水平下的网络社交达人。已经潜伏在英特网上作妖多年,留下诸多话唠病历。这几日空闲翻看了老人家以前写的字,话真多,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还老爱跟陌生人掏心掏肺。其中有句话我记住了,大意是说有时候觉得真实的二维世界才是可触摸的可抓住的,但有些时候又觉得键盘敲打出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言语才构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并最终质疑了真实是什么,或者它真的存在吗。
追求真实的人一点儿都不真实。
又看了几位同行对他的正面评价,对跟他同班的某位女同学和一位香港演员的话印象挺深。大学时,女同学跟他一起出去玩儿,去迪厅,然后问他:你说我们以后要是成名了,还能像现在这样跳舞么?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读就太有时空效应了,也立马复现史航说的那句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宅子里一通幽深的巷子,转身后望都望不到尽头的微光。
香港演员虽无同窗的情分,但因戏结缘,说老人家有一张什么都不做也很有戏的脸,还有很好的专业底子,他很羡慕。我想那些说香港演员自己不照镜子吗明明自己更好看之类的人根本也没弄明白自己偶像的意思。“什么都不做都很有戏的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命运。而命运是无法复制的。
下午再写写老人家的戏。就算完了。
很久没说过这么多话,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