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把目光与精力放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追求上,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教育好孩子上。可有的家长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吃力不讨好,到底哪里做错了吗?这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什么关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觉察这种影响?本期博学堂博雅君请来了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王威,让王老师带着大家找答案吧。
王威
•中国心融集团EAP高级讲师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国家考试课程资深讲师
•美国NGH催眠治疗师
•NLP专业治疗师
•萨提亚专业治疗师
什么是原生家庭?
最近“原生家庭”一词很火,相信想从心理学入手进行亲子教育的爱学者父母们,已经对这个词有着深入的了解了,原生家庭指的是你童年成长的家庭,相对于成年后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继父继母等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及其他关系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他们的教育模式,对于成年的你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如何影响你对孩子的教育?
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可能会被你传承:
1、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是我们最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父母,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去要求孩子,他们最常见的表现为:凡事替孩子做主。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比如给孩子报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等等,他们最常说的话是:乖,要听话。
父母一味忽视孩子真实的样子,拒绝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会导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很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经常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长大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变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经常用不合理的标淮来要求他人。他们将来就会像父母一样,做事情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同理心较弱,作为成年人来讲,思想都是比较独立自主的,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的人,那么很难融入到团队里面。
其实,孩子需要父母「看到」并接受他们真实的样子,要多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不要凡事替孩子做主,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养成家长引导、和孩子探讨、尽量让孩子自己在探讨的基础上自己做出选择。如果孩子在大多数时间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有安全感的、是被允许独立思考的,孩子就会发展出坚强和稳定的自我意识;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爱,自我意识就容易变得不稳定和脆弱。长大以后容易成长为一个胆怯型的、缺乏自我见解的人。
打个比方,父母准备出去旅游,避免自己定好目的地然后通知孩子,好像孩子只是自己带着出游的行李,最好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问问孩子这个暑期ta想去哪裡玩,如果孩子要去的地方很难实现,那麽父母应该把理由说出来,并给孩子推荐一个地方,推荐去这个地方的理由是什么,在类似这样的讨论中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有趣的现象是控制型的家长去看自己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的时候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控制型的父亲或母亲。这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之一。
二、溺爱型父母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父母一直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处于只懂得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的状态,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如果在生活中别人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会很容易情绪化。溺爱型的父母是控制型父母的反面,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任性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容易我行我素、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可经常装装“弱者”,比如:东西太多,可把轻一点的东西分给孩子--妈妈拎不动了,你帮妈妈拿一个好吗?身体不好的时候不要强撑,主动让青少年期的孩子帮助自己做事情,不是用命令式而是用协商式,孩子内在感受到你在拿他当“大人”看,他也会欣然接受。
溺爱型家长同样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溺爱的父亲或母亲。
三、夫妻关系不和谐
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往往会认为,大声争吵和辱骂是正常的沟通方式或是“亲密关系是可怕的、痛苦的”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很容易有情绪问题、行为偏差、或人际关系问题。比如情绪低落或易怒、不写作业、逃学,和同学家人无法好好相处等。
而父母的这种婚姻关系也会反映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中去。他们或者完全复制这种夫妻关系或是矫枉过正走到反面,很依赖对方,常常处于害怕失去婚姻关系的恐惧之中。
在当今离婚率高居不下的忧况下,既使父母离婚也要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各自都要保证作为父亲或者母亲仍然会很好的爱孩子、照顾孩子。
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王威老师认为:“如果把父母给孩子的婚姻做一个排序,那么应该是好的婚姻、好的离婚、坏的婚姻、坏的离婚。”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
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给我们以安全感,给予我们爱与关注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的基本责任。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但有时候,他们却在提供这些基本的东西上有太多的缺失。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缺失可能会令他们极端沮丧,或者受到深深地惊吓。他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让我感受到安全感和爱,可想而知这个世界是多么混乱而危险啊!
如前文所述,缺爱的孩子会努力避免去认为他们的父母是坏的、或者有缺陷的,而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试着让自己追求变得“好”、“完美”,以此来“赢得”父母的爱,但是这种认知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不犯错误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应该能够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一定会在有些时候犯错,也接受自己会在有些时候讨厌自己和不接受自己。
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孩子快乐健康的人格,孩子最需要家庭满足以下几点:
1、父母关系好
2、孩子和父亲关系好(父亲能够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力量)
3、孩子和母亲关系好(母亲能够影响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
4、注意保护孩子自我意识,不要过多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5、太民主的家庭亦会缺乏节制性
6、尊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孩子的“逆反状态”是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孩子走向两种极端,一种会打骂他人,一种会变成沉闷不语)
7、关注智商的同时加强孩子情商和逆商的培养(孩子犯错或者受到挫折时,家长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沮丧、发怒,而是和孩子仪器分析可以再挫折中学到什么。)
结束语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童年的行为模式带入成年,并在长大成人后一再重演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都已经学会“自己的问题要从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但如果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对于你最最在意、最让你有羞耻感、最让你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真正核心的家庭问题,我们是抵触去直面的。它会给你带来太多的情绪,让你看到你最丑陋的一面,这个过程太过痛苦。假如你存在这样的困扰,可以反思一下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参加一些心理学的课程或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生命中随时都会有困扰,而每次困扰,可能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王威
•中国心融集团EAP高级讲师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国家考试课程资深讲师
•美国NGH催眠治疗师
•NLP专业治疗师
•萨提亚专业治疗师
什么是原生家庭?
最近“原生家庭”一词很火,相信想从心理学入手进行亲子教育的爱学者父母们,已经对这个词有着深入的了解了,原生家庭指的是你童年成长的家庭,相对于成年后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继父继母等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及其他关系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他们的教育模式,对于成年的你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如何影响你对孩子的教育?
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可能会被你传承:
1、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是我们最常见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父母,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去要求孩子,他们最常见的表现为:凡事替孩子做主。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比如给孩子报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等等,他们最常说的话是:乖,要听话。
父母一味忽视孩子真实的样子,拒绝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会导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很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经常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长大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变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经常用不合理的标淮来要求他人。他们将来就会像父母一样,做事情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同理心较弱,作为成年人来讲,思想都是比较独立自主的,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的人,那么很难融入到团队里面。
其实,孩子需要父母「看到」并接受他们真实的样子,要多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不要凡事替孩子做主,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养成家长引导、和孩子探讨、尽量让孩子自己在探讨的基础上自己做出选择。如果孩子在大多数时间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有安全感的、是被允许独立思考的,孩子就会发展出坚强和稳定的自我意识;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爱,自我意识就容易变得不稳定和脆弱。长大以后容易成长为一个胆怯型的、缺乏自我见解的人。
打个比方,父母准备出去旅游,避免自己定好目的地然后通知孩子,好像孩子只是自己带着出游的行李,最好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问问孩子这个暑期ta想去哪裡玩,如果孩子要去的地方很难实现,那麽父母应该把理由说出来,并给孩子推荐一个地方,推荐去这个地方的理由是什么,在类似这样的讨论中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有趣的现象是控制型的家长去看自己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的时候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控制型的父亲或母亲。这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之一。
二、溺爱型父母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父母一直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处于只懂得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的状态,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如果在生活中别人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会很容易情绪化。溺爱型的父母是控制型父母的反面,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任性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容易我行我素、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可经常装装“弱者”,比如:东西太多,可把轻一点的东西分给孩子--妈妈拎不动了,你帮妈妈拿一个好吗?身体不好的时候不要强撑,主动让青少年期的孩子帮助自己做事情,不是用命令式而是用协商式,孩子内在感受到你在拿他当“大人”看,他也会欣然接受。
溺爱型家长同样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溺爱的父亲或母亲。
三、夫妻关系不和谐
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往往会认为,大声争吵和辱骂是正常的沟通方式或是“亲密关系是可怕的、痛苦的”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很容易有情绪问题、行为偏差、或人际关系问题。比如情绪低落或易怒、不写作业、逃学,和同学家人无法好好相处等。
而父母的这种婚姻关系也会反映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中去。他们或者完全复制这种夫妻关系或是矫枉过正走到反面,很依赖对方,常常处于害怕失去婚姻关系的恐惧之中。
在当今离婚率高居不下的忧况下,既使父母离婚也要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各自都要保证作为父亲或者母亲仍然会很好的爱孩子、照顾孩子。
心融集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王威老师认为:“如果把父母给孩子的婚姻做一个排序,那么应该是好的婚姻、好的离婚、坏的婚姻、坏的离婚。”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
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给我们以安全感,给予我们爱与关注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的基本责任。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但有时候,他们却在提供这些基本的东西上有太多的缺失。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缺失可能会令他们极端沮丧,或者受到深深地惊吓。他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让我感受到安全感和爱,可想而知这个世界是多么混乱而危险啊!
如前文所述,缺爱的孩子会努力避免去认为他们的父母是坏的、或者有缺陷的,而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试着让自己追求变得“好”、“完美”,以此来“赢得”父母的爱,但是这种认知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不犯错误的,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应该能够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一定会在有些时候犯错,也接受自己会在有些时候讨厌自己和不接受自己。
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孩子快乐健康的人格,孩子最需要家庭满足以下几点:
1、父母关系好
2、孩子和父亲关系好(父亲能够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力量)
3、孩子和母亲关系好(母亲能够影响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
4、注意保护孩子自我意识,不要过多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5、太民主的家庭亦会缺乏节制性
6、尊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孩子的“逆反状态”是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孩子走向两种极端,一种会打骂他人,一种会变成沉闷不语)
7、关注智商的同时加强孩子情商和逆商的培养(孩子犯错或者受到挫折时,家长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沮丧、发怒,而是和孩子仪器分析可以再挫折中学到什么。)
结束语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童年的行为模式带入成年,并在长大成人后一再重演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都已经学会“自己的问题要从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但如果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对于你最最在意、最让你有羞耻感、最让你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真正核心的家庭问题,我们是抵触去直面的。它会给你带来太多的情绪,让你看到你最丑陋的一面,这个过程太过痛苦。假如你存在这样的困扰,可以反思一下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参加一些心理学的课程或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生命中随时都会有困扰,而每次困扰,可能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