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洲记】威尼斯札记 之三(完)
世界上也许没有比威尼斯更能阐释死亡气息的城市了。这座繁盛于大航海时代的海中城邦,每年都在以1厘米的速度沉入海中。
同样发迹于航海贸易,今天依然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显然乐观得多,80年代他们甚至颇为自豪的拍摄了以城市命名的恐怖片《阿姆斯特丹的水鬼》(Amsterdamned),极力渲染建立在现代繁华商业模式阴影下被遮蔽的个体衰亡。电影的主角是商业都市生存的失败者,最后沦为向无辜路人施暴的行凶者,终日潜伏于水下伏击陌生人。恐怖片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另一种面相,在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之后是逐渐庞大的失败群体,这些被商业运作淘汰的人,从社会人复归成为自然人。恐怖片是城市极度扩张的副产品,是城市隐忧最直接而浅显的情绪表达,同时也是对一座城市最具反讽性的印象阐释,是一种值得玩味许久的戏谑。然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同时也被灌输进另一套程序里,即编剧和导演执着于恐怖氛围的技术性营造,这相当于是满足物欲;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满足感则来源于远离恐怖行为本身的侥幸,这是心理层面的满足。于是观看电影的过程又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反转,对商业社会的批判让位于票房这一商业目的的实现,而城市则化身死亡的执行者,人们对影片中受害者的怜悯消失了,被幸免于难的侥幸取代了,这种转换构成了新的讽刺,成为当代都市性娱乐的一个主题,周而复始的上演。
而威尼斯不同,它代言的是永恒的悲剧,而且它的悲剧性正随着其历史价值的越加珍贵而不断上升,它也因此避免了成为闹剧和戏耍的对象。这座古城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商业价值,而每天上演着一场场华丽的葬仪。从世界各地涌进的人群组成冗长的葬列,重复对这座城市唱诵着瑰丽的挽歌。丽都岛的海滩被装扮得更像托马斯•曼的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圣马可广场上的灰色鸽子追逐着路人,终日饱食而几乎忘记了如何飞翔;面具店用中国义乌的产品维持着荒唐的尊严;身着白色制服,拖着长长围裙宛如唱诗天使的小工从房脚翘起肮脏的牡蛎,匆匆跑进厨房;路人妄图在排列着重复纹样的粗糙蕾丝手帕和熔铁为赤的高脚玻璃杯中寻觅贵族式的奢靡和尊荣;教堂的铜钟重复着千百年来不变的声音,俯视着身下这拙劣的千篇一律的模仿游戏。
扩张和蚕食是商业社会的规律,拓展生存空间是它的本能,和蛮荒中的恶兽没有什么不同。当年逃往沼泽作为天然屏障的威尼斯先人也许天性乐观,他们将城邦建筑在木桩之上,而且不断的扩展它,但商业行为本身和水的特质一样,具有流动性风险,威尼斯从建立之初即使如此,今天也仍然是这样。贸易将制造业无限的推波向前,小作坊变成大工厂,祖祖辈辈相传的技艺被机器代替,兴衰更迭迅猛如同洪流,纤密分布的河流在紧密围聚在一起的岛屿间迸裂出深深的缝隙。资源终将枯竭,造物主又反复无常,视万物为仆从,乐园随时倾覆,泰坦一般坚固的巨舰瞬间触礁搁浅。金钱与力量构筑的美梦崩塌成破碎的浪花,凶猛的一次次扑向秋叶般飘零无依的木筏。求生者紧紧缚住行将断裂的木筏,使人们再次想起蛰伏于心的末日和方舟的梦魇。在水波中扭曲变形的憔悴面容,如同病夫或魔鬼的脸谱,倒影出真实和梦中的两个舞台。纵使强大繁盛至不可一世,纵使天赋秉异到登峰造极,川流不息的舞台终于要将眼前的一切反转。
这就是威尼斯式的戏剧,欲望和现实之间的悲剧。
我想起以往那些受制于时间束缚的出游。我曾用两天半的时间逛了重庆,在泼水节前一天离开版纳,与宫城的松岛匆匆擦肩,在圣地亚哥的海滩迷路错过半天好时光。每一次出游都是失意的过程,不得不放弃一些心仪的地点。我苦于腰包里没有更多的储备,因而对工作时间丝毫不敢怠慢,总是把假期计划的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小时的空闲。我把每一次出游当做难得的喘息,将我从全副武装的社会角色里解脱。我总是匆匆的将儿时的幻想挤压进背包里,期许着奔赴梦想之地时将它们全部释放。孟菲斯的金字塔,阿格拉的泰姬陵,耶路撒冷的受难路,京都的金阁寺,罗马的角斗场,富森的新天鹅堡,马德里的斗牛场,……越累积越多的欲望,将电脑里的一个文件夹塞的满满当当。然而那些经过长途飞行和漫长的转车过程里被不停的压缩到发霉变形的梦,一旦摆脱了束缚现出原形,就有可能变成另一幅模样:点缀着金色细穗宽大的巴格达幻术士缩水成身着哈伦裤露着股沟的小妖,摆弄窄小腰线的浪荡青年身上刺鼻的香水把我从一千零一夜的粉红色梦境里扯出来,面对钢精水泥纵横相错的巨大直线型银白色机场茫然不知所措。而我耗费整整一天的路程辛苦赶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远远逊色于桂林的下龙湾,突兀的岩石像表情严肃的审问者;充斥着便溺腥臭的德里小巷,丝毫不惧人类的小猴子抓起我的手机就蹿进人群;我在玻璃金字塔前望着前面缓缓移动的队伍不住叹息,竟一下撞上了分辨不清面目的黑人小贩;在颜值超高的意大利,我只等到并不帅气而且明显过分发福的船夫大叔,贡多拉花费20欧元却只能坐40分钟。
漫长的期待换取片刻的停留。置身于巨大到令人恐惧的世界中,因为陌生而没有产生被遗弃之感,因此对自己最初的梦想记忆犹新,旅行的实质就是这样吧?而威尼斯,确切的说它并不适合旅行者,消费太高,又太过拥挤。它更适合被远远的观赏和长久的怀念,它代表着艺术、欲望、破灭以及希望,它是昨日之城,没有明日之城,永远利益第一,永远充满歧路,永远需要不停排队和等候,也是个将永远不能实现“永远”的城市,据说威尼斯距离完全沉没只剩下不到70年的时光。然而,提香、莎士比亚、托马斯•曼、维斯康蒂,他们却令这座城市因为一个生命的短暂停留而通向了美的永恒。
![]() |
同样发迹于航海贸易,今天依然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显然乐观得多,80年代他们甚至颇为自豪的拍摄了以城市命名的恐怖片《阿姆斯特丹的水鬼》(Amsterdamned),极力渲染建立在现代繁华商业模式阴影下被遮蔽的个体衰亡。电影的主角是商业都市生存的失败者,最后沦为向无辜路人施暴的行凶者,终日潜伏于水下伏击陌生人。恐怖片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另一种面相,在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之后是逐渐庞大的失败群体,这些被商业运作淘汰的人,从社会人复归成为自然人。恐怖片是城市极度扩张的副产品,是城市隐忧最直接而浅显的情绪表达,同时也是对一座城市最具反讽性的印象阐释,是一种值得玩味许久的戏谑。然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同时也被灌输进另一套程序里,即编剧和导演执着于恐怖氛围的技术性营造,这相当于是满足物欲;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满足感则来源于远离恐怖行为本身的侥幸,这是心理层面的满足。于是观看电影的过程又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反转,对商业社会的批判让位于票房这一商业目的的实现,而城市则化身死亡的执行者,人们对影片中受害者的怜悯消失了,被幸免于难的侥幸取代了,这种转换构成了新的讽刺,成为当代都市性娱乐的一个主题,周而复始的上演。
![]() |
![]() |
![]() |
而威尼斯不同,它代言的是永恒的悲剧,而且它的悲剧性正随着其历史价值的越加珍贵而不断上升,它也因此避免了成为闹剧和戏耍的对象。这座古城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商业价值,而每天上演着一场场华丽的葬仪。从世界各地涌进的人群组成冗长的葬列,重复对这座城市唱诵着瑰丽的挽歌。丽都岛的海滩被装扮得更像托马斯•曼的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圣马可广场上的灰色鸽子追逐着路人,终日饱食而几乎忘记了如何飞翔;面具店用中国义乌的产品维持着荒唐的尊严;身着白色制服,拖着长长围裙宛如唱诗天使的小工从房脚翘起肮脏的牡蛎,匆匆跑进厨房;路人妄图在排列着重复纹样的粗糙蕾丝手帕和熔铁为赤的高脚玻璃杯中寻觅贵族式的奢靡和尊荣;教堂的铜钟重复着千百年来不变的声音,俯视着身下这拙劣的千篇一律的模仿游戏。
扩张和蚕食是商业社会的规律,拓展生存空间是它的本能,和蛮荒中的恶兽没有什么不同。当年逃往沼泽作为天然屏障的威尼斯先人也许天性乐观,他们将城邦建筑在木桩之上,而且不断的扩展它,但商业行为本身和水的特质一样,具有流动性风险,威尼斯从建立之初即使如此,今天也仍然是这样。贸易将制造业无限的推波向前,小作坊变成大工厂,祖祖辈辈相传的技艺被机器代替,兴衰更迭迅猛如同洪流,纤密分布的河流在紧密围聚在一起的岛屿间迸裂出深深的缝隙。资源终将枯竭,造物主又反复无常,视万物为仆从,乐园随时倾覆,泰坦一般坚固的巨舰瞬间触礁搁浅。金钱与力量构筑的美梦崩塌成破碎的浪花,凶猛的一次次扑向秋叶般飘零无依的木筏。求生者紧紧缚住行将断裂的木筏,使人们再次想起蛰伏于心的末日和方舟的梦魇。在水波中扭曲变形的憔悴面容,如同病夫或魔鬼的脸谱,倒影出真实和梦中的两个舞台。纵使强大繁盛至不可一世,纵使天赋秉异到登峰造极,川流不息的舞台终于要将眼前的一切反转。
这就是威尼斯式的戏剧,欲望和现实之间的悲剧。
![]() |
我想起以往那些受制于时间束缚的出游。我曾用两天半的时间逛了重庆,在泼水节前一天离开版纳,与宫城的松岛匆匆擦肩,在圣地亚哥的海滩迷路错过半天好时光。每一次出游都是失意的过程,不得不放弃一些心仪的地点。我苦于腰包里没有更多的储备,因而对工作时间丝毫不敢怠慢,总是把假期计划的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小时的空闲。我把每一次出游当做难得的喘息,将我从全副武装的社会角色里解脱。我总是匆匆的将儿时的幻想挤压进背包里,期许着奔赴梦想之地时将它们全部释放。孟菲斯的金字塔,阿格拉的泰姬陵,耶路撒冷的受难路,京都的金阁寺,罗马的角斗场,富森的新天鹅堡,马德里的斗牛场,……越累积越多的欲望,将电脑里的一个文件夹塞的满满当当。然而那些经过长途飞行和漫长的转车过程里被不停的压缩到发霉变形的梦,一旦摆脱了束缚现出原形,就有可能变成另一幅模样:点缀着金色细穗宽大的巴格达幻术士缩水成身着哈伦裤露着股沟的小妖,摆弄窄小腰线的浪荡青年身上刺鼻的香水把我从一千零一夜的粉红色梦境里扯出来,面对钢精水泥纵横相错的巨大直线型银白色机场茫然不知所措。而我耗费整整一天的路程辛苦赶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远远逊色于桂林的下龙湾,突兀的岩石像表情严肃的审问者;充斥着便溺腥臭的德里小巷,丝毫不惧人类的小猴子抓起我的手机就蹿进人群;我在玻璃金字塔前望着前面缓缓移动的队伍不住叹息,竟一下撞上了分辨不清面目的黑人小贩;在颜值超高的意大利,我只等到并不帅气而且明显过分发福的船夫大叔,贡多拉花费20欧元却只能坐40分钟。
漫长的期待换取片刻的停留。置身于巨大到令人恐惧的世界中,因为陌生而没有产生被遗弃之感,因此对自己最初的梦想记忆犹新,旅行的实质就是这样吧?而威尼斯,确切的说它并不适合旅行者,消费太高,又太过拥挤。它更适合被远远的观赏和长久的怀念,它代表着艺术、欲望、破灭以及希望,它是昨日之城,没有明日之城,永远利益第一,永远充满歧路,永远需要不停排队和等候,也是个将永远不能实现“永远”的城市,据说威尼斯距离完全沉没只剩下不到70年的时光。然而,提香、莎士比亚、托马斯•曼、维斯康蒂,他们却令这座城市因为一个生命的短暂停留而通向了美的永恒。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