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铁路,你不知道的历史
铁山运道
铁山运道,又称大冶铁路,系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上海倒是有外国人于1876年擅自修过一条十多公里的吴淞路,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买下来拆毁了,也不存在了。
张之洞在大冶修铁山运道时,中国大地上已经完工的铁路只有从河北胥各庄经唐山、大沽口至天津的铁路;正在修建的有比铁山运道早三年于1887年6月动工的台湾铁路,1893年修至新竹时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工;还有关东铁路比铁山运道稍晚几个月,于1891年9月动工,自津唐铁路向东北延展,经山海关、锦州至沈阳附近的绥中县时,1894年1月奉令暂停修建,资金移作慈禧六十庆典之用。这三条铁路中,台湾铁路孤悬海外,其他两条都在黄河以北,而黄河以南辽阔的大半个中国此前尚无铁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铁山运道是中国大陆上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
光绪十七年三月(1891年4月),铁山运道已经勘定,由铁山脚下至石灰窑沿途经过的地方,以及长江岸边的码头,都经过详细测量绘图,铁轨及运矿火车也都一一订购。三月初五日(4月23日)张之洞下文任命补用知县林佐“专办铁山运道事宜”,会同大冶县署理知县陆佑勤负责施工兴建。工程技术问题由时维礼负责,另外又派候补知县李绍闵、候补直隶州州判王树藩专管银钱收发。
铁山运道原计划在当年的腊月底竣工,“铲山填湖,买地绥民,亦极费手”,后来又增加了接通王三石煤矿的铁路十多里,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五月尚未完工,张之洞又委派宜昌府知府存厚“前往督催,务期早日竣工。”
到了八月,“铁山运道、桥沟、堤路、安轨、铺板”等主体工程相继完成,还有车站、平厂、报房、局屋、及码头等相关工程需继续施工。
铁山运道全长30公里,全部铺设德国制造的84磅钢轨,有桥梁、涵洞50多处,沿途有支路6条,设铁山、盛洪卿、下陆,石堡四个车站,下陆并设有机车修理厂。
外电报导中的铁山运道
铁山运道和唐胥路一样,虽然只是一条运矿的专用铁路,却从开始兴建起,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不仅是关注铁路本身,更关注大冶铁矿丰富而优质的矿藏。
外国人在华主办的外文周刊《北华捷报》1891年4月17日非常及时地报道:“英国煤铁最富。然而,湖北省所雇用的外国矿师则认为中国的铁矿比英国尤富。大部分的铁很纯,只要加工,即可制成器物与铁轨。大冶铁矿现已开采。当地人并无反对迹象。并且已决定修一条铁路,从矿区直达江边,约六十里,用以运输矿石。这工程估计将于年内完成。”
同年7月24日,《北华捷报》再次报道:“大冶铁路的建设工程正在推进。路已勘查,铁山车站与江岸码头正在迅速建造。……路已开始铺轨,估计在十二个月内,至黄石港的约六十里铁路即可竣工使用。据说大冶的铁矿异常丰富。”
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月二十三日的《益闻录》,在报道铁山至石灰窑的铁路已于近期竣工时,还对铁路这个中国大地上的新事物作了一些具体描述:“自江口沿石灰山麓至铁矿,凡五十里”,“其路横木以铁代之,排作雁齿,铁轨即钉横铁之上。”——五六十年前,笔者在少年时还亲眼见过这条铁路上的所谓“横铁”,即钢制轨枕,每条上面都铸有“德国制造1892”等中外文字。一百多年来,这条铁路的轨枕已经经历了三代革新,先是钢枕被枕木逐渐代替,后来又全部改用水泥轨枕。如有个别的钢枕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历史文物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报道中,涉及正在开采的煤矿时,特地介绍了官方的一项举措,公开宣示每月有两天对公众开放,准许民众进入煤矿各处参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普及现代工业知识的苦心孤诣。
融入全国铁路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铁山运道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铁山运道的基础上延伸,国家建设了武大线。第一期工程为自武昌北站至黄石铜鼓地与铁山运道接轨,全长96.29公里,自1956年4月动工,至1957年10月竣工。自此,大冶铁矿的优质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新建的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期工程为自黄石新下陆至大冶铜绿山,自1965年5月动工,至同年12月竣工。自此,铜绿山铜矿的优质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经过桥梁涵洞改造、试运行后,1968年9月1日正式通车营运,并开通了武昌至黄石的客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新时期后,武大线进一步发展,兴建了大沙线,由大冶至江西九江的沙河街,全长129.35公里,自1983年5月18日动工,至1989年6月1日全线贯通。1990年10月1日,武大线与大沙线接轨,改称武九线,随后客车开始营运。
晚清兴建的、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饱经沧桑的铁山运道,今天在继续为矿冶工业服务的同时,生命力不断扩张、升华,已经完全地融入了全国铁路网络。
![]() |
铁山运道,又称大冶铁路,系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上海倒是有外国人于1876年擅自修过一条十多公里的吴淞路,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买下来拆毁了,也不存在了。
张之洞在大冶修铁山运道时,中国大地上已经完工的铁路只有从河北胥各庄经唐山、大沽口至天津的铁路;正在修建的有比铁山运道早三年于1887年6月动工的台湾铁路,1893年修至新竹时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工;还有关东铁路比铁山运道稍晚几个月,于1891年9月动工,自津唐铁路向东北延展,经山海关、锦州至沈阳附近的绥中县时,1894年1月奉令暂停修建,资金移作慈禧六十庆典之用。这三条铁路中,台湾铁路孤悬海外,其他两条都在黄河以北,而黄河以南辽阔的大半个中国此前尚无铁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铁山运道是中国大陆上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
光绪十七年三月(1891年4月),铁山运道已经勘定,由铁山脚下至石灰窑沿途经过的地方,以及长江岸边的码头,都经过详细测量绘图,铁轨及运矿火车也都一一订购。三月初五日(4月23日)张之洞下文任命补用知县林佐“专办铁山运道事宜”,会同大冶县署理知县陆佑勤负责施工兴建。工程技术问题由时维礼负责,另外又派候补知县李绍闵、候补直隶州州判王树藩专管银钱收发。
铁山运道原计划在当年的腊月底竣工,“铲山填湖,买地绥民,亦极费手”,后来又增加了接通王三石煤矿的铁路十多里,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五月尚未完工,张之洞又委派宜昌府知府存厚“前往督催,务期早日竣工。”
到了八月,“铁山运道、桥沟、堤路、安轨、铺板”等主体工程相继完成,还有车站、平厂、报房、局屋、及码头等相关工程需继续施工。
铁山运道全长30公里,全部铺设德国制造的84磅钢轨,有桥梁、涵洞50多处,沿途有支路6条,设铁山、盛洪卿、下陆,石堡四个车站,下陆并设有机车修理厂。
![]() |
![]() |
外电报导中的铁山运道
铁山运道和唐胥路一样,虽然只是一条运矿的专用铁路,却从开始兴建起,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不仅是关注铁路本身,更关注大冶铁矿丰富而优质的矿藏。
外国人在华主办的外文周刊《北华捷报》1891年4月17日非常及时地报道:“英国煤铁最富。然而,湖北省所雇用的外国矿师则认为中国的铁矿比英国尤富。大部分的铁很纯,只要加工,即可制成器物与铁轨。大冶铁矿现已开采。当地人并无反对迹象。并且已决定修一条铁路,从矿区直达江边,约六十里,用以运输矿石。这工程估计将于年内完成。”
同年7月24日,《北华捷报》再次报道:“大冶铁路的建设工程正在推进。路已勘查,铁山车站与江岸码头正在迅速建造。……路已开始铺轨,估计在十二个月内,至黄石港的约六十里铁路即可竣工使用。据说大冶的铁矿异常丰富。”
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月二十三日的《益闻录》,在报道铁山至石灰窑的铁路已于近期竣工时,还对铁路这个中国大地上的新事物作了一些具体描述:“自江口沿石灰山麓至铁矿,凡五十里”,“其路横木以铁代之,排作雁齿,铁轨即钉横铁之上。”——五六十年前,笔者在少年时还亲眼见过这条铁路上的所谓“横铁”,即钢制轨枕,每条上面都铸有“德国制造1892”等中外文字。一百多年来,这条铁路的轨枕已经经历了三代革新,先是钢枕被枕木逐渐代替,后来又全部改用水泥轨枕。如有个别的钢枕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历史文物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报道中,涉及正在开采的煤矿时,特地介绍了官方的一项举措,公开宣示每月有两天对公众开放,准许民众进入煤矿各处参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普及现代工业知识的苦心孤诣。
融入全国铁路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铁山运道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铁山运道的基础上延伸,国家建设了武大线。第一期工程为自武昌北站至黄石铜鼓地与铁山运道接轨,全长96.29公里,自1956年4月动工,至1957年10月竣工。自此,大冶铁矿的优质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新建的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期工程为自黄石新下陆至大冶铜绿山,自1965年5月动工,至同年12月竣工。自此,铜绿山铜矿的优质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经过桥梁涵洞改造、试运行后,1968年9月1日正式通车营运,并开通了武昌至黄石的客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新时期后,武大线进一步发展,兴建了大沙线,由大冶至江西九江的沙河街,全长129.35公里,自1983年5月18日动工,至1989年6月1日全线贯通。1990年10月1日,武大线与大沙线接轨,改称武九线,随后客车开始营运。
晚清兴建的、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饱经沧桑的铁山运道,今天在继续为矿冶工业服务的同时,生命力不断扩张、升华,已经完全地融入了全国铁路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