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仓看聆舞剧团《鱼仙》排练
听说可以看排练,就去了。真冷。跟戏剧学院温暖的排练教室真是两重天啊。但是他们对戏剧的坚持让人感动。
戏很好。虽然只看了四场。很有些《等待戈多》的感觉。《等待戈多》据说在旧金山的一个监狱演出的时候,所有的犯人都被深深感动了。可见荒诞派离我们并非那么远,并非那么精英。
我看过四个版本的《等待戈多》。一个是国话的。很烂。一个是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也很烂。虽然是两个最强大的话剧演员陈建斌和濮存昕的联合。由此我觉得是不是中国人不适合《等待戈多》?在美国看的一个《等待戈多》是很强大的,然而那种冷峻而自然的感觉恐怕真的不是我们的style。后来看到孟京辉年轻时候导演的,年轻的胡军郭涛主演的《等待戈多》,居然还不错。有点中国风,但意思不差。
这次看《鱼仙》排练,就有点这个味道了。编剧兼导演蔡粘粘对这一种风格的戏剧的执着探索取得了回报。有几个地方,我也有些感动。在这么冷的空荡荡的剧场里,真实不容易。
演员演得也不错,但是对剧本的理解还没有达到编剧的这条线。能量有些断续。好在还有时间。在最后演出之前,相信他们还会继续打磨,把这个戏做精。
对。打磨。这个戏的路数是需要打磨的。有时候,几个字,这么说,和那么说,味道就显然不同。最终的打磨成型,需要编导方面与演员的充分沟通,以及演员对自己的继续磨练。
现在这个戏存在的潜在危险在于,蔡粘粘作为编剧要比导演的经验丰富,因此也比较习惯于编剧的思维方式,希望演员直接去理解台词内部以及台词与台词之间的联系,用感觉去把握。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而两位主演显然还有点嫩。的确,他们是职业演员。聆舞剧团的职业素质在整个独立戏剧界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职业素质需要舞台经验使其不断成熟,而不能拔苗助长希望其本来就是成熟的。否则,就会导致“外焦里嫩”。演员刻意地使自己的外在表现达到编导方面的职业要求,模样有了,能量却不够。
其实嫩并不是一件坏事。嫩有嫩的好处。昨晚在东排看学生版的《弘一法师》排练,我说他们演弘一,未必就不如宋怀强老师。嫩可以从嫩找出发点。这部戏《鱼仙》也一样。
所以,我觉得,摆在《鱼仙》面前最紧要的任务乃是:编导不要站在终点等演员,这样太残酷了。而要到跑道上去帮助演员。
从编剧而言,确实可以说已经早就跑到终点了。但是现在应该履行导演的职责。而且,一旦真的开始发掘演员本身的能量,很多地方,说不定对剧本本身也会有所补益。
他们自己未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就是随便饶舌说说。
总之,很期待:)
戏很好。虽然只看了四场。很有些《等待戈多》的感觉。《等待戈多》据说在旧金山的一个监狱演出的时候,所有的犯人都被深深感动了。可见荒诞派离我们并非那么远,并非那么精英。
我看过四个版本的《等待戈多》。一个是国话的。很烂。一个是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也很烂。虽然是两个最强大的话剧演员陈建斌和濮存昕的联合。由此我觉得是不是中国人不适合《等待戈多》?在美国看的一个《等待戈多》是很强大的,然而那种冷峻而自然的感觉恐怕真的不是我们的style。后来看到孟京辉年轻时候导演的,年轻的胡军郭涛主演的《等待戈多》,居然还不错。有点中国风,但意思不差。
这次看《鱼仙》排练,就有点这个味道了。编剧兼导演蔡粘粘对这一种风格的戏剧的执着探索取得了回报。有几个地方,我也有些感动。在这么冷的空荡荡的剧场里,真实不容易。
演员演得也不错,但是对剧本的理解还没有达到编剧的这条线。能量有些断续。好在还有时间。在最后演出之前,相信他们还会继续打磨,把这个戏做精。
对。打磨。这个戏的路数是需要打磨的。有时候,几个字,这么说,和那么说,味道就显然不同。最终的打磨成型,需要编导方面与演员的充分沟通,以及演员对自己的继续磨练。
现在这个戏存在的潜在危险在于,蔡粘粘作为编剧要比导演的经验丰富,因此也比较习惯于编剧的思维方式,希望演员直接去理解台词内部以及台词与台词之间的联系,用感觉去把握。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而两位主演显然还有点嫩。的确,他们是职业演员。聆舞剧团的职业素质在整个独立戏剧界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职业素质需要舞台经验使其不断成熟,而不能拔苗助长希望其本来就是成熟的。否则,就会导致“外焦里嫩”。演员刻意地使自己的外在表现达到编导方面的职业要求,模样有了,能量却不够。
其实嫩并不是一件坏事。嫩有嫩的好处。昨晚在东排看学生版的《弘一法师》排练,我说他们演弘一,未必就不如宋怀强老师。嫩可以从嫩找出发点。这部戏《鱼仙》也一样。
所以,我觉得,摆在《鱼仙》面前最紧要的任务乃是:编导不要站在终点等演员,这样太残酷了。而要到跑道上去帮助演员。
从编剧而言,确实可以说已经早就跑到终点了。但是现在应该履行导演的职责。而且,一旦真的开始发掘演员本身的能量,很多地方,说不定对剧本本身也会有所补益。
他们自己未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就是随便饶舌说说。
总之,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