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学啦,从学谈恋爱到恋爱
【有姐】
这期我结合一些恋爱观点,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爱情的“轨迹”,从选择恋爱“动机”,到恋爱“结果”,一起来探讨下所谓大众的“恋爱观”是怎么样的。
【正文】
中国人一谈恋爱就严肃了,跟“负责”两个字联系起来,就会有“你要对我负责”“你准备好恋爱了吗”。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思维陷阱: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于是又衍生出另一个说法,“既然恋爱的目的是为了结婚,那为什么不结婚之后再谈恋爱?”于是就想来一起探讨“我们”各自的“恋爱观”。
我记得看张爱玲小说的时候,她说道“恋爱”与“谈恋爱”的差异。张爱玲在婚恋上拥有时是虔诚专注毫无功利心,只注重自我感受的,失去后也没有太多牵恋,放弃得彻底的。她既有谈恋爱,与胡兰成,而她与他交往过程中,她的恋爱技巧远比胡高,在胡还用花做隐喻,说直白情话时,张爱玲也是高出一筹的,特别是胡兰成言他与小周相见无期时,她叹息:“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也有恋爱,她恋爱为了结婚,于是反责问胡为何不给她现世安稳。我相信,很多女性在婚恋上的态度是像极了张爱玲的,在谈恋爱时享受当下,而在中途转向恋爱,最终追求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与恋爱是不一样的,一开始都是谈恋爱,谈着谈着才彼此恋爱了的,而恋爱了便是为了追求终身伴侣。
在彭萦的《美国Dating文化》里,他说中国人约会起来简单且严肃,只分三阶段:暧昧-恋爱-分手/结婚。没有什么Date与不Date的,大部分情况下,暧昧与恋爱与很明晰的分界线,就是“你做我女朋友吧”或者“我喜欢你”。对美国人来说,两个人从初识到正式确定“你是我的女友,我是你的男友”中间的那个约会过程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关关卡卡,从meeting,picking up, hitting on, 然后have a crush, be attracted to, 再have feelings,再seeing或dating,接着exclusively dating,最后才给彼此打上girlfriend, boyfriend的标签。对大部分“不敢轻易许下承诺,对感情关系异常谨慎”的美国人来说,约会这个词是在表述两个人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状态。那是漫长的,试探性的,不断进阶的,缓慢升温的一个过程。引入彭萦的这个观点,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不管你热衷美剧,喜欢美国dating,还是出去旅游、西方爱情改变了你的恋爱观(其实是谈恋爱观),既然你在中国里,就最好用中国人的“约会规则”,暧昧-谈恋爱-恋爱/分手-结婚。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心理学和营销学角度说,是因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是极其困难的。
在壹心理我看到一篇文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长沙青旅遇到一荷兰小伙子,原本他是在旅行中途经长沙,后来对在青旅工作的老板侄女一见倾心,于是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要了解你,也希望你给我一个机会来了解你。假如到最后我们还是不行,那也没关系,等我在长沙攒够1万6路费后,就继续去印度做义工;如果可以在一起,那我不会允许我们分开半年以上的,会想办法带你去荷兰的。’ 那天下午,我们围着暖炉边喝茶边聊天,荷兰小伙殷勤地端上一盘他花了一下午做的肉丸,接着又忙活别的去了。知道这些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我在现实中听到过最好的情话了。”
它说荷兰小伙子表达了没有强势的胁迫感,也没有放低自己的卑微感,当然有牺牲有付出,却并不以此为要挟,不会摆出一副“我都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接受我”的气势。终归还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样的大气态度。
这个故事中的荷兰小伙子跟张爱玲在婚恋上的态度是相似的,在拥有时虔诚专注毫无功利心,注重自我感受。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而不以恋爱为目的的男女交往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现在的信息流通和利益驱动时代,情感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朋友。但在这么一个情感浮躁的文化社会里,时间和精力总是最宝贵的,大家都很想快速找到合适的对象,基本上见招拆招的几个回合下来,总是以那句“你能不能当我女朋友”或者“我能不能成为你的女朋友”之类的话结束,情投意合的就顺利通关进入下一阶段;被这种角色转变一下子弄懵了的,就只能被打回最熟悉的陌生人原形。
促使两个人在一起的因素有很多,不乏有各取所需的利益点。我曾经在校道上被一个男生索取了微信方式,然后几番对话之后我把他拉黑了,后来在饭堂吃饭时又遇到他,他解释了既然如此缘分就不该把他拉黑要重新加好友,我怕他纠缠就当场将他移出了黑名单,而在他走后我又把他拉黑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指责我“姑娘你这人怎么这样,你让那男生怎么想”我当时就想断了他念想,无心与他谈情又何必浪费他时间,可后来这事没完,颜值比他高的他朋友加了我,说我有个性想尝试交往下,几番聊下来就觉得可能是为了试探我是否是个“看脸”的人。对方经济条件也不错,但要经过这种方式去获得一份均衡的真感情,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
回到dating文化精髓,一起吃饭旅行都可以,这些都是成为男女朋友的前戏,目的在于要深深互相了解,再看看值不值得把对方放在那么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我很多时候都把前戏都拒绝掉了,倒是让人以为清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遇到的这些异性,他追求你都是抱着一个目的,就是跟你调情,也不先了解你的性格,相处方式是怎么样的,你的追求,两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是怎么样的”,所有这些我觉得关键性的事情,他们都会以“以后慢慢了解就是了”来搪塞。在这里并非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不一样的。
现在又有了另一个问题:确立了关系又怎么样呢?你是要谈恋爱还是恋爱,选择谈恋爱,那你还可以狩猎其他异性,因为他/她可能是你的备胎,你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你现阶段谈恋爱的物理和心理需要。这阶段彼此都不会明说我跟你谈恋爱是为了什么,当问及“你喜欢我哪一点”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如果喜欢你有原因那就不是喜欢了”,那我想问,“那有原因的喜欢是什么”,是因为“我想让你生活在我未来的世界里”,还是什么?如果选择恋爱,那就需要双方一起经营,注重各自感受,成为更好的自己。恋爱不是为了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而是为了寻求更有目标、更明确的自己,然后在彼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真实的影子,双方的目光不是相对,而是看着同一个方向。
人倾向与带有相似本性的异性恋爱。除非亲情这样与生俱来就绑定的关系,后天形成的关系,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介于期间的强弱关系,本质上都是带有负累和枷锁。只要有被世俗定义的关系存在,必然有占有和欲求不满,除非像庄子那样的洒脱者。很普遍的现象是女性会因男性在情人节没送玫瑰而觉得他不爱她,而忘了此外三年时间他陪她吃饭接她下班。当被逼到无路可退时,必然有一人揭竿起义般地觉悟,“我有义务被你这么呼来唤去的,然后自己低到尘埃里也不见得开出花来啊。”。这时又要回头看下当初两人谈恋爱/恋爱的驱动是什么了,亦或是研究下男女彼此在“为爱存款”积分评价,具体的可看下【闺蜜有聊】栏目的有哥建议。
虔诚专注而用心地去相处,在恋爱中注重自我感受,抱着“爱不成得不到,而在认识了解了一番这么美好的一个人,因此我也成为了更好的人”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只不过前提是彼此都想成为更好的人,这样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以恋爱为目的的交往,是多重要。
原文链接:http://www.xinli001.com/info/2354/
这期我结合一些恋爱观点,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爱情的“轨迹”,从选择恋爱“动机”,到恋爱“结果”,一起来探讨下所谓大众的“恋爱观”是怎么样的。
【正文】
中国人一谈恋爱就严肃了,跟“负责”两个字联系起来,就会有“你要对我负责”“你准备好恋爱了吗”。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思维陷阱: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于是又衍生出另一个说法,“既然恋爱的目的是为了结婚,那为什么不结婚之后再谈恋爱?”于是就想来一起探讨“我们”各自的“恋爱观”。
我记得看张爱玲小说的时候,她说道“恋爱”与“谈恋爱”的差异。张爱玲在婚恋上拥有时是虔诚专注毫无功利心,只注重自我感受的,失去后也没有太多牵恋,放弃得彻底的。她既有谈恋爱,与胡兰成,而她与他交往过程中,她的恋爱技巧远比胡高,在胡还用花做隐喻,说直白情话时,张爱玲也是高出一筹的,特别是胡兰成言他与小周相见无期时,她叹息:“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也有恋爱,她恋爱为了结婚,于是反责问胡为何不给她现世安稳。我相信,很多女性在婚恋上的态度是像极了张爱玲的,在谈恋爱时享受当下,而在中途转向恋爱,最终追求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与恋爱是不一样的,一开始都是谈恋爱,谈着谈着才彼此恋爱了的,而恋爱了便是为了追求终身伴侣。
在彭萦的《美国Dating文化》里,他说中国人约会起来简单且严肃,只分三阶段:暧昧-恋爱-分手/结婚。没有什么Date与不Date的,大部分情况下,暧昧与恋爱与很明晰的分界线,就是“你做我女朋友吧”或者“我喜欢你”。对美国人来说,两个人从初识到正式确定“你是我的女友,我是你的男友”中间的那个约会过程有着复杂且微妙的关关卡卡,从meeting,picking up, hitting on, 然后have a crush, be attracted to, 再have feelings,再seeing或dating,接着exclusively dating,最后才给彼此打上girlfriend, boyfriend的标签。对大部分“不敢轻易许下承诺,对感情关系异常谨慎”的美国人来说,约会这个词是在表述两个人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状态。那是漫长的,试探性的,不断进阶的,缓慢升温的一个过程。引入彭萦的这个观点,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不管你热衷美剧,喜欢美国dating,还是出去旅游、西方爱情改变了你的恋爱观(其实是谈恋爱观),既然你在中国里,就最好用中国人的“约会规则”,暧昧-谈恋爱-恋爱/分手-结婚。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心理学和营销学角度说,是因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是极其困难的。
在壹心理我看到一篇文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长沙青旅遇到一荷兰小伙子,原本他是在旅行中途经长沙,后来对在青旅工作的老板侄女一见倾心,于是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要了解你,也希望你给我一个机会来了解你。假如到最后我们还是不行,那也没关系,等我在长沙攒够1万6路费后,就继续去印度做义工;如果可以在一起,那我不会允许我们分开半年以上的,会想办法带你去荷兰的。’ 那天下午,我们围着暖炉边喝茶边聊天,荷兰小伙殷勤地端上一盘他花了一下午做的肉丸,接着又忙活别的去了。知道这些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我在现实中听到过最好的情话了。”
它说荷兰小伙子表达了没有强势的胁迫感,也没有放低自己的卑微感,当然有牺牲有付出,却并不以此为要挟,不会摆出一副“我都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接受我”的气势。终归还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样的大气态度。
这个故事中的荷兰小伙子跟张爱玲在婚恋上的态度是相似的,在拥有时虔诚专注毫无功利心,注重自我感受。而在我们的文化中,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而不以恋爱为目的的男女交往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现在的信息流通和利益驱动时代,情感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朋友。但在这么一个情感浮躁的文化社会里,时间和精力总是最宝贵的,大家都很想快速找到合适的对象,基本上见招拆招的几个回合下来,总是以那句“你能不能当我女朋友”或者“我能不能成为你的女朋友”之类的话结束,情投意合的就顺利通关进入下一阶段;被这种角色转变一下子弄懵了的,就只能被打回最熟悉的陌生人原形。
促使两个人在一起的因素有很多,不乏有各取所需的利益点。我曾经在校道上被一个男生索取了微信方式,然后几番对话之后我把他拉黑了,后来在饭堂吃饭时又遇到他,他解释了既然如此缘分就不该把他拉黑要重新加好友,我怕他纠缠就当场将他移出了黑名单,而在他走后我又把他拉黑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指责我“姑娘你这人怎么这样,你让那男生怎么想”我当时就想断了他念想,无心与他谈情又何必浪费他时间,可后来这事没完,颜值比他高的他朋友加了我,说我有个性想尝试交往下,几番聊下来就觉得可能是为了试探我是否是个“看脸”的人。对方经济条件也不错,但要经过这种方式去获得一份均衡的真感情,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
回到dating文化精髓,一起吃饭旅行都可以,这些都是成为男女朋友的前戏,目的在于要深深互相了解,再看看值不值得把对方放在那么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我很多时候都把前戏都拒绝掉了,倒是让人以为清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遇到的这些异性,他追求你都是抱着一个目的,就是跟你调情,也不先了解你的性格,相处方式是怎么样的,你的追求,两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是怎么样的”,所有这些我觉得关键性的事情,他们都会以“以后慢慢了解就是了”来搪塞。在这里并非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不一样的。
现在又有了另一个问题:确立了关系又怎么样呢?你是要谈恋爱还是恋爱,选择谈恋爱,那你还可以狩猎其他异性,因为他/她可能是你的备胎,你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你现阶段谈恋爱的物理和心理需要。这阶段彼此都不会明说我跟你谈恋爱是为了什么,当问及“你喜欢我哪一点”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如果喜欢你有原因那就不是喜欢了”,那我想问,“那有原因的喜欢是什么”,是因为“我想让你生活在我未来的世界里”,还是什么?如果选择恋爱,那就需要双方一起经营,注重各自感受,成为更好的自己。恋爱不是为了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而是为了寻求更有目标、更明确的自己,然后在彼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真实的影子,双方的目光不是相对,而是看着同一个方向。
人倾向与带有相似本性的异性恋爱。除非亲情这样与生俱来就绑定的关系,后天形成的关系,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介于期间的强弱关系,本质上都是带有负累和枷锁。只要有被世俗定义的关系存在,必然有占有和欲求不满,除非像庄子那样的洒脱者。很普遍的现象是女性会因男性在情人节没送玫瑰而觉得他不爱她,而忘了此外三年时间他陪她吃饭接她下班。当被逼到无路可退时,必然有一人揭竿起义般地觉悟,“我有义务被你这么呼来唤去的,然后自己低到尘埃里也不见得开出花来啊。”。这时又要回头看下当初两人谈恋爱/恋爱的驱动是什么了,亦或是研究下男女彼此在“为爱存款”积分评价,具体的可看下【闺蜜有聊】栏目的有哥建议。
虔诚专注而用心地去相处,在恋爱中注重自我感受,抱着“爱不成得不到,而在认识了解了一番这么美好的一个人,因此我也成为了更好的人”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只不过前提是彼此都想成为更好的人,这样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以恋爱为目的的交往,是多重要。
原文链接:http://www.xinli001.com/info/235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