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er杂谈44-人人都是建筑师吗?
现在是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的时代,建筑师的声音似乎是微弱不可闻的。
看来果真是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你看一家为中产阶级提供家装建议的“社交”杂志《安邸》颁布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家设计公司榜单。尽管榜单里的确有十几家颇有名望的公司,但更多的看上去像滥竽充数。在建筑界的眼中,这张被《安邸》称为权威的榜单无疑是个笑柄,不过这对非建筑界的读者是无法洞悉的。非专业的读者习惯相信这种媒体,尤其带有国外媒体色彩,比如FT中文网或者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而这些媒体在非其专业领域似乎很能利用读者对于他们国外母媒体多年积累的声望的盲从,以榜单和点评来风评国内专业领域。比如FT中文网给了一个活着的中国海归建筑师一个“中国现代建筑之父”的吓死人的头衔。仿佛在这位建筑师之前数以千计的中国建筑师的实践都算不得中国的现代建筑似的。当然这位之父也不闲着,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评选中国建筑创新人物,结果我们看到的总是这几个人,结果让世人以为只有这几位在拯救中国建筑岌岌可危的形象似的。从这些文章和榜单的结果来看,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基本是小圈子的私相授受,难怪有人读了《安邸》的榜单会认为这些上榜公司是《安邸》的广告单位,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这个榜单不过是个连30岁都不到的小编炮制出来的而已。所以以至于现在,我有时对FT中文网或者华尔街时报中文版提到的其他行业精英的可信度也发生了怀疑。
正荣府的广告软文《假如没有这三个人,中国建筑将少了多少辉煌?》凑巧是在《安邸》榜单颁布那晚同时上线的,即便王澍获得了普里兹克建筑奖,也无法将目前的中国建筑水平提到世界水平。文中提到的这三个人无论在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在行业里都算不得翘楚,这“辉煌”的三人就连《安邸》也瞧不上,不过房产商对设计师的夸大其词历来已久,我们经常看到来历不明的洋人头像出现在街头大广告牌上,我们被告之他们是极其重要的大师,这几年,真正的大师在国内的确也造了不少建筑,花了许多钱,糟蹋了不少城市,但却没留下几个足以流芳百世的作品,以至于现在大师都快成为侮辱性的称呼了。
但现在果真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似的,你看那些艺术家对建筑总是蠢蠢欲动的,总想取建筑师而代之。但现在没有几个读者记得当年一堆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希望创造建筑史奇迹的集合设计--贺兰山房。他们比后来另外一个雄心勃勃的艺术家计划鄂尔多斯100的规模要小许多但运气好一点,鄂尔多斯100流产了而贺兰山房为我们留一下一堆垃圾,证明了在本行业里三流角色想在另外一个需要极高专业知识的行业里逆袭是件不可能的事。其实流产的鄂尔多斯100也是幸运的,否则建成即废墟地留在那里真是啪啪地打脸。
不过艺术家一般是健忘的,大画家罗中立赶走建筑师,决定动用全美院的师生来为他的美术馆绘制外墙。不过我可能真高估了罗中立。他的成名作《父亲》当年的确震撼人心,被我认为是这三十年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但即便如此,他当时创作的技法和风格都不算创新,他的那副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作品,社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看看他之后的作品,尽管他很努力,但再也没能够超过《父亲》。就架上绘画而言,比不上年龄仿佛的何多苓。就在建筑外皮化妆的格局而言,比他小十岁的蔡国强利用天空和爆破所创造的“天梯”的格局完全大罗中立不知凡几。一个架上画家完全有机会利用一个实体将其二维的绘画进行三维的实验,结果最后还是在三维的实体上抹了一层二维的花纹而已,毫无创见,真还不如找几个涂鸦高手算了。
在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的时代,人人觉得建筑师约莫是最好的软柿子,对城市和生活的诸多不满可以一股脑地归咎于不思上进的建筑师。但由于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为先的时代,最后我们对建筑的诸多不满最后都集中建筑的造型上面,至于使用是否舒适之类直接和人的感受有关的不满都会在公共语境中被掩盖。而造型,这更多属于偏好的范畴,人人之间的偏好其实并无高下,不值得论述。不过在现实中,证明自己的偏好高人一筹是绝大数人热衷的游戏,游戏最后的胜负仅仅依赖多数或者权威而非诉诸内心的直觉或者美。当建筑的评价沦于造型偏好的游戏中,那么人人依据于自己的偏好的确可以评价建筑。当建筑作为一个庞大系统的复杂性被视觉形式游戏所掩盖,那么的确人人可以成为建筑师,毕竟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或者拼凑或者假他人之手建构一个造型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至于困难的复杂性会由那些建筑师进一步完成的。
我曾经一度也以为建筑仅仅是个造型游戏。那天上海世博会英国馆方案设计师托马斯在汇报他那辉煌华丽的综合体设计,涛涛不绝的他在描述完立面创意时停顿了一会,诺曼福斯特公司接过了他的话题进入汇报,向业主展示了一个成熟建筑设计公司如何游刃有余地处理从外观到室内一系列复杂问题,我明白了,总是灵感不断的3D设计师托马斯的确跨入了建筑设计界,但他成为不了建筑师,因为他无法驾驭建筑这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如果要变成一个具体能被使用的物体,立面或者造型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尤其当物体的使用越复杂,立面或者造型就越未见得能占据主导。托马斯最后在这个项目中出局,他拉来了福斯特作为合作伙伴,最后被福斯特取代,在一个复杂建筑中,业主自觉不自觉地明白建筑师的主要价值在于哪里,其实architect的希腊词源就明白建筑师的行业地位,chief builder,一个复杂建造活动中主导角色。
在图像为先的时代,造型所具有的视觉要素突出在前,让人人误以为造型是建筑的首要问题,而忽略了造型后面建筑的复杂性。事实是这种复杂性无法被忽视,它最后终将改变突出在前的造型视觉,那种在造型视觉中发展造型最后不过是一些形式主义游戏而已,后面的复杂性是属于建筑师的,是专业。前面的造型游戏可以是建筑师的,当剥离了后面的复杂性后的确可以是人人的,但这样终究是业余的。是的,在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的时代,建筑师的声音虽然暂时是微弱不可闻的,但终究消灭不了。
看来果真是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你看一家为中产阶级提供家装建议的“社交”杂志《安邸》颁布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家设计公司榜单。尽管榜单里的确有十几家颇有名望的公司,但更多的看上去像滥竽充数。在建筑界的眼中,这张被《安邸》称为权威的榜单无疑是个笑柄,不过这对非建筑界的读者是无法洞悉的。非专业的读者习惯相信这种媒体,尤其带有国外媒体色彩,比如FT中文网或者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而这些媒体在非其专业领域似乎很能利用读者对于他们国外母媒体多年积累的声望的盲从,以榜单和点评来风评国内专业领域。比如FT中文网给了一个活着的中国海归建筑师一个“中国现代建筑之父”的吓死人的头衔。仿佛在这位建筑师之前数以千计的中国建筑师的实践都算不得中国的现代建筑似的。当然这位之父也不闲着,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评选中国建筑创新人物,结果我们看到的总是这几个人,结果让世人以为只有这几位在拯救中国建筑岌岌可危的形象似的。从这些文章和榜单的结果来看,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基本是小圈子的私相授受,难怪有人读了《安邸》的榜单会认为这些上榜公司是《安邸》的广告单位,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这个榜单不过是个连30岁都不到的小编炮制出来的而已。所以以至于现在,我有时对FT中文网或者华尔街时报中文版提到的其他行业精英的可信度也发生了怀疑。
正荣府的广告软文《假如没有这三个人,中国建筑将少了多少辉煌?》凑巧是在《安邸》榜单颁布那晚同时上线的,即便王澍获得了普里兹克建筑奖,也无法将目前的中国建筑水平提到世界水平。文中提到的这三个人无论在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在行业里都算不得翘楚,这“辉煌”的三人就连《安邸》也瞧不上,不过房产商对设计师的夸大其词历来已久,我们经常看到来历不明的洋人头像出现在街头大广告牌上,我们被告之他们是极其重要的大师,这几年,真正的大师在国内的确也造了不少建筑,花了许多钱,糟蹋了不少城市,但却没留下几个足以流芳百世的作品,以至于现在大师都快成为侮辱性的称呼了。
但现在果真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似的,你看那些艺术家对建筑总是蠢蠢欲动的,总想取建筑师而代之。但现在没有几个读者记得当年一堆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希望创造建筑史奇迹的集合设计--贺兰山房。他们比后来另外一个雄心勃勃的艺术家计划鄂尔多斯100的规模要小许多但运气好一点,鄂尔多斯100流产了而贺兰山房为我们留一下一堆垃圾,证明了在本行业里三流角色想在另外一个需要极高专业知识的行业里逆袭是件不可能的事。其实流产的鄂尔多斯100也是幸运的,否则建成即废墟地留在那里真是啪啪地打脸。
不过艺术家一般是健忘的,大画家罗中立赶走建筑师,决定动用全美院的师生来为他的美术馆绘制外墙。不过我可能真高估了罗中立。他的成名作《父亲》当年的确震撼人心,被我认为是这三十年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但即便如此,他当时创作的技法和风格都不算创新,他的那副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作品,社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看看他之后的作品,尽管他很努力,但再也没能够超过《父亲》。就架上绘画而言,比不上年龄仿佛的何多苓。就在建筑外皮化妆的格局而言,比他小十岁的蔡国强利用天空和爆破所创造的“天梯”的格局完全大罗中立不知凡几。一个架上画家完全有机会利用一个实体将其二维的绘画进行三维的实验,结果最后还是在三维的实体上抹了一层二维的花纹而已,毫无创见,真还不如找几个涂鸦高手算了。
在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的时代,人人觉得建筑师约莫是最好的软柿子,对城市和生活的诸多不满可以一股脑地归咎于不思上进的建筑师。但由于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为先的时代,最后我们对建筑的诸多不满最后都集中建筑的造型上面,至于使用是否舒适之类直接和人的感受有关的不满都会在公共语境中被掩盖。而造型,这更多属于偏好的范畴,人人之间的偏好其实并无高下,不值得论述。不过在现实中,证明自己的偏好高人一筹是绝大数人热衷的游戏,游戏最后的胜负仅仅依赖多数或者权威而非诉诸内心的直觉或者美。当建筑的评价沦于造型偏好的游戏中,那么人人依据于自己的偏好的确可以评价建筑。当建筑作为一个庞大系统的复杂性被视觉形式游戏所掩盖,那么的确人人可以成为建筑师,毕竟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或者拼凑或者假他人之手建构一个造型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至于困难的复杂性会由那些建筑师进一步完成的。
我曾经一度也以为建筑仅仅是个造型游戏。那天上海世博会英国馆方案设计师托马斯在汇报他那辉煌华丽的综合体设计,涛涛不绝的他在描述完立面创意时停顿了一会,诺曼福斯特公司接过了他的话题进入汇报,向业主展示了一个成熟建筑设计公司如何游刃有余地处理从外观到室内一系列复杂问题,我明白了,总是灵感不断的3D设计师托马斯的确跨入了建筑设计界,但他成为不了建筑师,因为他无法驾驭建筑这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如果要变成一个具体能被使用的物体,立面或者造型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尤其当物体的使用越复杂,立面或者造型就越未见得能占据主导。托马斯最后在这个项目中出局,他拉来了福斯特作为合作伙伴,最后被福斯特取代,在一个复杂建筑中,业主自觉不自觉地明白建筑师的主要价值在于哪里,其实architect的希腊词源就明白建筑师的行业地位,chief builder,一个复杂建造活动中主导角色。
在图像为先的时代,造型所具有的视觉要素突出在前,让人人误以为造型是建筑的首要问题,而忽略了造型后面建筑的复杂性。事实是这种复杂性无法被忽视,它最后终将改变突出在前的造型视觉,那种在造型视觉中发展造型最后不过是一些形式主义游戏而已,后面的复杂性是属于建筑师的,是专业。前面的造型游戏可以是建筑师的,当剥离了后面的复杂性后的确可以是人人的,但这样终究是业余的。是的,在人人都可以批评建筑,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的时代,建筑师的声音虽然暂时是微弱不可闻的,但终究消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