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7日游所见以及思考
非日常性
设计过程中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寻找各种参考,但是这些参考往往是造型或者内装炫目,却少了点新意。那么我们想要的新意究竟为何,我觉得是非日常性。或者说是不一般的陌生感。就像柯布轻盈的房子出现在18世纪的地球上。当一样事物司空见惯的时候它就体现了日常性,反复无常而单调,如果加以些许改变,那么它就呈现出非日常的性质,从而表现出创新。非日常除了形式(包括结构和空间)的陌生感,还有材料的陌生感,因为我们现代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很多传统的材料,或者与其相关的形式。这次重庆成都之行,我发现不少能体现非日常性的实例。以下举例说明,阐述形式和材料上的非日常性是如何体现的。
或许由于川美的自由的艺术精神,它的各处都体现了一种非日常性,不经意就打破了我们常规的生活经验。首先从那不同寻常的大门开始。这不像是一般学校常见的大门,追求庄重恢宏和一系列的象征意义,而是不知从哪回收的废旧材料随意堆砌而成。材料里包括废砖,磨盘,石块等,看起来真像是未经设计的堆砌,充满乡土建造的气息。而所有的拱门让它看起来并不像是乡土的作品,与乡土常见的矩形门区分开。整体的对称性又让它具有了大门所具有的庄重和仪式感。虽然如此,乍看之还是会觉得很像游戏里面的建筑,忽略力学,而充满雕塑感,透露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东门除了刻着校名的巨石,其他的都体现着非日常。废砖,石块和废落水管等搭成的高大“瓦罐”,里头种的不是树,而是高高的不知什么草。话说川美到处能见到瓦罐,或许和随处可见的磨盘一样,是对原住民记忆的保留。
从门进去的不是常见的中轴线上的笔直大道,而是一座包含门卫室和老校友名录柱廊的混凝土建筑,对称性被立面一角的门卫室打破。唯有柱廊才显得刻着老校友名录的墙有了纪念性,有点古典主义的影子。这座混凝土建筑的两侧居然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波浪形起伏的路面,也不是常见的波浪形,而是边高边低交错呈现。过了入门的这一段,后面是依坡而建的大台阶,却不是常见的大台阶,而是像一小块一小块的彩色梯田。让人惊叹这太不日常了。
由汤桦设计的逸夫图书馆也体现着非日常性。首先是前后两个立面的非对称性。虽然前后两个立面(东西向)是由三角形和矩形叠加而成的几何图形,像上古遗迹那般纯粹而有力量感。东边的山墙脱离屋面,脱离两边墙体,退让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夸张的类似雨棚的形式,有点像教堂的透视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两侧的坡顶,强化了形式所具有的升腾感,直接让人联想到教堂。这时完全想不到所谓的仓库和工厂的意象。那么,如此具有仪式感的立面,照常理入口的门会开在正中,保持立面的对称性和仪式感,符合一个庄重的图书馆形象。然而门并不开在正中央,而是靠左。或许这暗示了美院追求自由和打破常规的精神。
图书馆南北向的窗的中间装有竖向遮阳,然而并非常见的可以滑动或者转动那种,这是固定的,就这么向外打开,给人一种非要关上却关不上的紧张感。这对南北侧的光几乎没遮挡,主要用来遮挡一半的西侧光。可能是为了强调整体性,建筑从屋面到外墙面都是贴了青砖,砖的通缝暗示了这是作为表皮的面砖。同时还增强了保温。
南面的上坡路的边上在上坡的开始是很矮的混凝土护栏,后面更高的路段却用公路的隔离栏作护栏,而非常见的高护栏。高度和混凝土护栏差不多,材质上形成了对比。或许公路的护栏暗示的高速又和校园里的慢节奏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又是一种强烈的非日常性。看起来并不像是为了防止从坡上下来的自行车等因为高速转弯而掉下去。
西面左侧有个台阶,当时我很好奇就上去了,发现是一个上到二层平台就被墙挡住的楼梯。这个设计看似多余,却让我想起王澍设计的国美象山校区里那些走不通的走廊,还有宁波博物馆屋顶那个上不去的楼梯。这确实是个暗示,暗示着在混凝土方格立面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朝向荷花池的休闲的平台,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楼梯就到达。
虎溪公社是框架结构,而在表面贴了红砖。在墙面的砖还是按照常理来砌筑,但梁和柱的部分就不按常理了,砖之间出现了通缝,这就体现了非日常性。虽然这个非日常性感觉做的有点故意,但确实有意外的效果,让人在乍看之下会觉得作为砖结构来说很不合理,违背了日常的经验,而抬头一看其实是框架结构。由于建筑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还做成了错层的形式,用彩色涂漆的坡道连接。在同一层采用坡道连接,这或许也是一种非日常性吧。这让我想起我的系馆设计。(作为装置出现的非日常性是场地中保留的木结构走廊上方悬挂的风谷簸。)
重大C区,还是汤桦设计的图书馆。其实这是个挺规矩的设计,发现唯一的非日常性是结构延伸到楼顶看书平台的框架,却没有支撑任何遮挡物,任由雨水落到平台上,落到下一层的楼梯上。
鹿野苑因为其展示主题关于佛,佛是神性的,所以设计中要体现脱离世俗,就要体现非日常性。进入十方殿之前,要经过一天小径。小径并非线性或者非线性,而是由线性打断,再错开,分隔,每段逐步抬升,暗示一步一步的升华。然后由一个长坡道引到二层的入口,象征引人入胜,灵魂的飞升。入口处坡道断开,象征入门以后与尘世的断绝。而参观路径的从上到下,象征了深入地下的石窟意象。墙交界的开窗象征别有洞天。露出的结构,强调建构的关系。其实最大的非日常性,除了那个坡道,就是这个博物馆有别于其他的博物馆,它是只靠自然光的,而且展品和人是零距离接触,这种亲切而真实的参观体验,更能体现佛学的普世价值,佛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每个人心中。参观距离的消除,象征着阶级的消除。
回应场地和地域策略
设计中我们往往容易在建筑单体的平立面中迷失,忽略了对场地的思考,对场地周边环境的思考,以及对场地所处的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的思考。而思考包括很多方面,从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到建筑在当地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提出对应场地和地域的策略,地域即场地所处的更大的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能够影响设计的一切因素。思考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脱离具象到抽象的单一概念,脱离用力过猛的盲目设计。以下举例说明,建筑设计中回应场地以及地域的策略。
在去重庆的火车上,我看到路边闪过不少砖房。红砖透露着质朴,砖砌的镂空墙让封闭的墙体通透起来。坡屋顶民居,曲面屋顶的厂房,都很意外的融入在植被茂密的山地中。
川美的设计楼,7栋外贴红砖的教学楼顺应地势,错落转折,有着聚落的意象。每栋都有的外挂楼梯,拱顶,坡顶和V形顶,都让人联想起旧厂房,而工厂的意象也呼应重庆近代的工业历史,而又暗示了此处为生产创意的工厂。每栋楼的围护结构分别用多孔砖镀锌板石棉瓦等不同材料贴面,进一步区分每栋楼,这是对当地廉价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刘家琨老师此时此地的思想和低技的策略。这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其实也是一种非日常性,廉价材料所带来的粗糙的陌生感。
虎溪公社的红砖贴面,局部错落砌筑,创造出凹凸的质感,就像前面说过的镂空墙,那么也有着工厂的意象,暗示这是创意的工厂。
湖广会馆,带有明显岭南建筑风格的通透和灵动,因为结合重庆山地而做了高差处理,使得内部空间在平面流动的前提下有了错落的变化,丰富了原来的庭院和室内空间变化。屋脊还保留着岭南建筑高超的木雕艺术,同时结合了重庆当地的做法,即贴碎瓷片,这做法在瓷器口的屋脊也能看得到。
知美术馆的表皮材料是瓦。瓦是很乡土很廉价的,是自然的材料。隈研吾的理念是把自然材料“离子化”从而达到把建筑消隐在环境中,那么这里的瓦除了消隐了建筑,还额外在外围走廊制造了变化无常的光影效果,附带遮阳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瓦不是常规尺寸,应该是定制的。虽然是定制,但成品却肉眼能分辨的差异。这就体现了制造工艺的在地性,反映在材料上就是随机性,从而体现出一种自然性,就像竹舍所用品质不一的竹子反映的是材料的在地性,体现这是处在中国的环境下。室内的装饰是抽象的自然材料肌理。石膏板墙面是藤编的肌理,天花板是涂白的藤编垫子,和白色的藤编家具相呼应。此处涂白应该是为了体现空间的纯粹而采取了去处物性的手法,而不是强调即物性。材料物性多样化的显露会破坏空间的纯粹。
空间上很巧妙,由于用地狭小,于是隈研吾把不需要自然光的展厅放到地下,报告厅茶室会议厅放到地上,房间周围是环廊,由此将周边景观收入有着传统飞檐意象的深远出挑之下。从而茶室有了和风的气质,报告厅有了教堂的氛围。
太古里的本质虽然是现代,但其气质介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来表达传统的形式,以克服传统材料的局限性。由于用地内有两处古迹,那么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环绕并呼应,于是太古里的屋顶都和广东会馆一样是27度。作为回应场地和地域的策略,太古里在顺应周边高端商业定位的同时,在高楼的密林中还原了成都传统的街巷格局,到了宽窄巷子就能有熟悉感。同时把街巷抬升到二层,纵横交错,二层门前的街巷同时充当了挑檐。营造一种有别传统的街巷格局。
方所在太古里的负一层,似乎要表达的是古迹(太古里)下方的考古现场。于是采用陶土质感的材料包裹柱子,不规整的表面体现开凿的痕迹,黑色的钢结构,天花上方暴露的纵横的管道体现了浓重的工业风格,电梯末端处铜隧道强调空间从地上到地下变化的体验。这样看下来,方所其实是根据所处的环境营造一种类似乌托邦(逃到地下)的环境,而创造了让人强烈感觉自己就在地下的一种氛围,而非普通店面,那种沿街开放的同一性让人不知是在哪一层。
水井坊博物馆也是刘家琨老师的作品。如果不是门口几个大字还不会意识到这之中的不普通,这立面实在低调。这正如他对水井坊遗址采用的策略,后来者应该低调些。于是新建的博物馆部分就谦虚地环绕在T字形的遗址周围。新旧之间有着墙面高度和砌块材料的对比。新旧之间还采用隔了一道巷子,将新旧分开,有保护措施的可能,也让人能看到新对旧的保护是轻柔的,不是侵略一样的紧挨着,而是低调地在一旁,保持距离。而这一道巷子,又还原了水井坊当时所处的街巷格局。新建筑虽然采用清水混凝土,但屋顶还是延续了遗址的坡屋顶和老虎窗,新旧又一次产生对比。在博物馆中游览,路线从新建筑走进旧遗址,又从旧遗址走到新建筑,新旧建筑间强烈的时间对比产生了穿越感。而在新建筑中不经间能从席帘隐约看到外面的遗址,这种新旧产生的时间对比更强化了,有一种历史就在眼前逐渐远去的感觉,又和还继承到如今的工艺产生对比。
设计过程中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寻找各种参考,但是这些参考往往是造型或者内装炫目,却少了点新意。那么我们想要的新意究竟为何,我觉得是非日常性。或者说是不一般的陌生感。就像柯布轻盈的房子出现在18世纪的地球上。当一样事物司空见惯的时候它就体现了日常性,反复无常而单调,如果加以些许改变,那么它就呈现出非日常的性质,从而表现出创新。非日常除了形式(包括结构和空间)的陌生感,还有材料的陌生感,因为我们现代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很多传统的材料,或者与其相关的形式。这次重庆成都之行,我发现不少能体现非日常性的实例。以下举例说明,阐述形式和材料上的非日常性是如何体现的。
或许由于川美的自由的艺术精神,它的各处都体现了一种非日常性,不经意就打破了我们常规的生活经验。首先从那不同寻常的大门开始。这不像是一般学校常见的大门,追求庄重恢宏和一系列的象征意义,而是不知从哪回收的废旧材料随意堆砌而成。材料里包括废砖,磨盘,石块等,看起来真像是未经设计的堆砌,充满乡土建造的气息。而所有的拱门让它看起来并不像是乡土的作品,与乡土常见的矩形门区分开。整体的对称性又让它具有了大门所具有的庄重和仪式感。虽然如此,乍看之还是会觉得很像游戏里面的建筑,忽略力学,而充满雕塑感,透露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东门除了刻着校名的巨石,其他的都体现着非日常。废砖,石块和废落水管等搭成的高大“瓦罐”,里头种的不是树,而是高高的不知什么草。话说川美到处能见到瓦罐,或许和随处可见的磨盘一样,是对原住民记忆的保留。
从门进去的不是常见的中轴线上的笔直大道,而是一座包含门卫室和老校友名录柱廊的混凝土建筑,对称性被立面一角的门卫室打破。唯有柱廊才显得刻着老校友名录的墙有了纪念性,有点古典主义的影子。这座混凝土建筑的两侧居然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波浪形起伏的路面,也不是常见的波浪形,而是边高边低交错呈现。过了入门的这一段,后面是依坡而建的大台阶,却不是常见的大台阶,而是像一小块一小块的彩色梯田。让人惊叹这太不日常了。
由汤桦设计的逸夫图书馆也体现着非日常性。首先是前后两个立面的非对称性。虽然前后两个立面(东西向)是由三角形和矩形叠加而成的几何图形,像上古遗迹那般纯粹而有力量感。东边的山墙脱离屋面,脱离两边墙体,退让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夸张的类似雨棚的形式,有点像教堂的透视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两侧的坡顶,强化了形式所具有的升腾感,直接让人联想到教堂。这时完全想不到所谓的仓库和工厂的意象。那么,如此具有仪式感的立面,照常理入口的门会开在正中,保持立面的对称性和仪式感,符合一个庄重的图书馆形象。然而门并不开在正中央,而是靠左。或许这暗示了美院追求自由和打破常规的精神。
图书馆南北向的窗的中间装有竖向遮阳,然而并非常见的可以滑动或者转动那种,这是固定的,就这么向外打开,给人一种非要关上却关不上的紧张感。这对南北侧的光几乎没遮挡,主要用来遮挡一半的西侧光。可能是为了强调整体性,建筑从屋面到外墙面都是贴了青砖,砖的通缝暗示了这是作为表皮的面砖。同时还增强了保温。
南面的上坡路的边上在上坡的开始是很矮的混凝土护栏,后面更高的路段却用公路的隔离栏作护栏,而非常见的高护栏。高度和混凝土护栏差不多,材质上形成了对比。或许公路的护栏暗示的高速又和校园里的慢节奏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又是一种强烈的非日常性。看起来并不像是为了防止从坡上下来的自行车等因为高速转弯而掉下去。
西面左侧有个台阶,当时我很好奇就上去了,发现是一个上到二层平台就被墙挡住的楼梯。这个设计看似多余,却让我想起王澍设计的国美象山校区里那些走不通的走廊,还有宁波博物馆屋顶那个上不去的楼梯。这确实是个暗示,暗示着在混凝土方格立面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朝向荷花池的休闲的平台,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楼梯就到达。
虎溪公社是框架结构,而在表面贴了红砖。在墙面的砖还是按照常理来砌筑,但梁和柱的部分就不按常理了,砖之间出现了通缝,这就体现了非日常性。虽然这个非日常性感觉做的有点故意,但确实有意外的效果,让人在乍看之下会觉得作为砖结构来说很不合理,违背了日常的经验,而抬头一看其实是框架结构。由于建筑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还做成了错层的形式,用彩色涂漆的坡道连接。在同一层采用坡道连接,这或许也是一种非日常性吧。这让我想起我的系馆设计。(作为装置出现的非日常性是场地中保留的木结构走廊上方悬挂的风谷簸。)
重大C区,还是汤桦设计的图书馆。其实这是个挺规矩的设计,发现唯一的非日常性是结构延伸到楼顶看书平台的框架,却没有支撑任何遮挡物,任由雨水落到平台上,落到下一层的楼梯上。
鹿野苑因为其展示主题关于佛,佛是神性的,所以设计中要体现脱离世俗,就要体现非日常性。进入十方殿之前,要经过一天小径。小径并非线性或者非线性,而是由线性打断,再错开,分隔,每段逐步抬升,暗示一步一步的升华。然后由一个长坡道引到二层的入口,象征引人入胜,灵魂的飞升。入口处坡道断开,象征入门以后与尘世的断绝。而参观路径的从上到下,象征了深入地下的石窟意象。墙交界的开窗象征别有洞天。露出的结构,强调建构的关系。其实最大的非日常性,除了那个坡道,就是这个博物馆有别于其他的博物馆,它是只靠自然光的,而且展品和人是零距离接触,这种亲切而真实的参观体验,更能体现佛学的普世价值,佛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每个人心中。参观距离的消除,象征着阶级的消除。
回应场地和地域策略
设计中我们往往容易在建筑单体的平立面中迷失,忽略了对场地的思考,对场地周边环境的思考,以及对场地所处的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的思考。而思考包括很多方面,从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到建筑在当地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提出对应场地和地域的策略,地域即场地所处的更大的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能够影响设计的一切因素。思考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脱离具象到抽象的单一概念,脱离用力过猛的盲目设计。以下举例说明,建筑设计中回应场地以及地域的策略。
在去重庆的火车上,我看到路边闪过不少砖房。红砖透露着质朴,砖砌的镂空墙让封闭的墙体通透起来。坡屋顶民居,曲面屋顶的厂房,都很意外的融入在植被茂密的山地中。
川美的设计楼,7栋外贴红砖的教学楼顺应地势,错落转折,有着聚落的意象。每栋都有的外挂楼梯,拱顶,坡顶和V形顶,都让人联想起旧厂房,而工厂的意象也呼应重庆近代的工业历史,而又暗示了此处为生产创意的工厂。每栋楼的围护结构分别用多孔砖镀锌板石棉瓦等不同材料贴面,进一步区分每栋楼,这是对当地廉价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刘家琨老师此时此地的思想和低技的策略。这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其实也是一种非日常性,廉价材料所带来的粗糙的陌生感。
虎溪公社的红砖贴面,局部错落砌筑,创造出凹凸的质感,就像前面说过的镂空墙,那么也有着工厂的意象,暗示这是创意的工厂。
湖广会馆,带有明显岭南建筑风格的通透和灵动,因为结合重庆山地而做了高差处理,使得内部空间在平面流动的前提下有了错落的变化,丰富了原来的庭院和室内空间变化。屋脊还保留着岭南建筑高超的木雕艺术,同时结合了重庆当地的做法,即贴碎瓷片,这做法在瓷器口的屋脊也能看得到。
知美术馆的表皮材料是瓦。瓦是很乡土很廉价的,是自然的材料。隈研吾的理念是把自然材料“离子化”从而达到把建筑消隐在环境中,那么这里的瓦除了消隐了建筑,还额外在外围走廊制造了变化无常的光影效果,附带遮阳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瓦不是常规尺寸,应该是定制的。虽然是定制,但成品却肉眼能分辨的差异。这就体现了制造工艺的在地性,反映在材料上就是随机性,从而体现出一种自然性,就像竹舍所用品质不一的竹子反映的是材料的在地性,体现这是处在中国的环境下。室内的装饰是抽象的自然材料肌理。石膏板墙面是藤编的肌理,天花板是涂白的藤编垫子,和白色的藤编家具相呼应。此处涂白应该是为了体现空间的纯粹而采取了去处物性的手法,而不是强调即物性。材料物性多样化的显露会破坏空间的纯粹。
空间上很巧妙,由于用地狭小,于是隈研吾把不需要自然光的展厅放到地下,报告厅茶室会议厅放到地上,房间周围是环廊,由此将周边景观收入有着传统飞檐意象的深远出挑之下。从而茶室有了和风的气质,报告厅有了教堂的氛围。
太古里的本质虽然是现代,但其气质介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来表达传统的形式,以克服传统材料的局限性。由于用地内有两处古迹,那么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环绕并呼应,于是太古里的屋顶都和广东会馆一样是27度。作为回应场地和地域的策略,太古里在顺应周边高端商业定位的同时,在高楼的密林中还原了成都传统的街巷格局,到了宽窄巷子就能有熟悉感。同时把街巷抬升到二层,纵横交错,二层门前的街巷同时充当了挑檐。营造一种有别传统的街巷格局。
方所在太古里的负一层,似乎要表达的是古迹(太古里)下方的考古现场。于是采用陶土质感的材料包裹柱子,不规整的表面体现开凿的痕迹,黑色的钢结构,天花上方暴露的纵横的管道体现了浓重的工业风格,电梯末端处铜隧道强调空间从地上到地下变化的体验。这样看下来,方所其实是根据所处的环境营造一种类似乌托邦(逃到地下)的环境,而创造了让人强烈感觉自己就在地下的一种氛围,而非普通店面,那种沿街开放的同一性让人不知是在哪一层。
水井坊博物馆也是刘家琨老师的作品。如果不是门口几个大字还不会意识到这之中的不普通,这立面实在低调。这正如他对水井坊遗址采用的策略,后来者应该低调些。于是新建的博物馆部分就谦虚地环绕在T字形的遗址周围。新旧之间有着墙面高度和砌块材料的对比。新旧之间还采用隔了一道巷子,将新旧分开,有保护措施的可能,也让人能看到新对旧的保护是轻柔的,不是侵略一样的紧挨着,而是低调地在一旁,保持距离。而这一道巷子,又还原了水井坊当时所处的街巷格局。新建筑虽然采用清水混凝土,但屋顶还是延续了遗址的坡屋顶和老虎窗,新旧又一次产生对比。在博物馆中游览,路线从新建筑走进旧遗址,又从旧遗址走到新建筑,新旧建筑间强烈的时间对比产生了穿越感。而在新建筑中不经间能从席帘隐约看到外面的遗址,这种新旧产生的时间对比更强化了,有一种历史就在眼前逐渐远去的感觉,又和还继承到如今的工艺产生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