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6
王广义:艺术家,还是简单点好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那么多的,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潜意识。如果说艺术品有思想,那这个思想也可能是模糊的;如果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和批评家的想法一致了,那么这个作品也基本没太大价值了。
——王广义
天井一角
百善镇十分偏远,离德胜门尚有20多公里路。位于北京的北郊,那里是京郊第一的“草莓镇”,北倚燕山山脉,南濒温榆河,水静河飞。在村民开着拖拉机突突驶过时,扬起的尘土间还能看到几颗被车轮轧瘪过的新初熟的草莓在无风的艳阳下冒着一股草莓香。
再往里走是一个庭院。坦白说从入口进去时,这里并没有任何特别,红砖墙,水泥门汀,锈蚀的自行车,周围似乎还散落着几户毫无生气的农户,有一种凋敝感。而王广义的工作室正位于这天井一角的一座老厂房。
宋庄,798,草场地,王广义从没有在那儿呆过,他并不喜欢这些艺术家扎堆的地方。艺术创作对于王广义来说,是件极其严肃的事。他不喜欢太生感性的东西,因此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他的个人生活,那些讲述着个人喜怒哀乐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肤浅的。
这是一间六百多平米的工作室,里面的陈设及其简单,除了他的那些画作和装置艺术之外,只有几张椅子和一张桌子,黑得发亮。也许这一切对于王广义来说,是故意想沉溺于这种在陈旧的环境里,孤独且安定。他的个性本身内向,从小如此。他也几乎很少参加那些庞大的社交盛会,他不喜欢站在人堆里,端着酒杯四处寒暄,说些陈词滥调。“老实讲,我觉得那都太虚伪,太作态。我曾是个不愿说话的人,其实现在也是。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到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对于艺术家而言,孤独并非一件坏事,而是一种享受和陶醉,并且让自己更加的清醒。”
而此时正好是中午十二点。我来得有些早,采访时间是下午一点,我想他应该会迟到一些,但他却意外的守时。他脸上有几分修行者的清瘦,又带着些思想者的严肃。在众人面前,他总是礼貌得体,像一位老绅士,但却把内心包裹得密不透风,满脸的皱纹也如同一根根紧绷的弦,时不时透出一种警觉与冰冷。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的工作室最北角的那三幅《大批判》开始的 ,这一系列的作品令他受过赞誉,以及批判。但他依然保持着“失语者”的姿态,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 ,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倘若把《大批判》作为他的一次艺术的巅峰,抽丝剥茧,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在这一条简单的命运线上,从最早期有感于北方静谧的自然景观的《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到对西方古典主义名画进行“图式修正”的《后古典》系列,以及作为以负片的方式进行了处理的《新宗教》系列,到以一项全民性军事备战事件为背景的《冷战美学》系列,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噱头。他的每一个艺术品都是他的一场艺术见证。
英雄般自信的20岁
王广义这个名字,在今日的中国艺术界,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更被冠以“中国政治波普之父”的名号。他的每一幅画作几乎都带着极强的辨识度,画面惯用的色彩艳丽而浓稠、编排的造型富有张力、挤压到大画幅中的信息庞杂且密集,散发着惊人的能量和光芒。他的天才与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为人谦和低调,然而,一旦进入想象的世界,他便会变得无所不能,为所欲为。
哈维尔曾在他的剧本集“跋”中描述过20多岁的理想状态:20岁的十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你将收获进展、英雄般自信、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如果说达·芬奇的20岁已然成为韦罗基奥艺术作坊里的红人,并用画笔和刻刀在艺术赞助人那里找到了金饭碗;而拉斐尔的20岁也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佩鲁贾的首席画师。 然而王广义的20岁,也许经历的却是苦闷,冲动以及一无所有。
王广义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当什么艺术家,而是当一名像他父亲那样的铁路工人,稳定且光荣。1977年,他下乡当知青,如愿以偿顶替父亲的工作,做着“正经”糊口的工作营生。经历3年铁道部的工作后,他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枯燥乏味,在那个贫穷而沮丧的年代,未来的世界几乎沦陷在浑浊的空气那头,遥不可及。
但其实他一直是有艺术梦想的,从小学开始便是,他热爱画画。于是经历了4年的落榜与复读,他几度走在了绝望的边缘。从报考的4年到后来成为载入艺术史册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这对王广义来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同大部分天才艺术家都难免晚来投神的命运。那段日子即便艰辛,他也依然觉得当时的自己拥有着超凡的自信,也正因为如此,最终他叩开了当代艺术之门。
他回忆求学时期的那段经历显得特别怀念:“让我更快乐的时期可能还是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处于八五美术运动。我们不判断它的意义,我的青春年华就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可能有很多很美好的记忆停留在那里。虽然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极其贫乏,但在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坏。”
艺术是颗危险炸弹
有钱又能怎么样?可能你早晨起来还是喝稀粥!如果我死了之后,人们说我就是个画很值钱的艺术家,我觉得很失败,我不能做这样的艺术家。
——王广义
“我要声明,我不是一个艺术商人。我不喜欢“市场”和“买卖“这类的字眼。就起码艺术家在进入创作时,他是不应该想到这个问题的。“商业”是后期发生的,但如果发生了,人们就怀疑是否会存在关联。而我认为艺术是一个独立精神的事情,如果可以,我更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最后能被美术馆收藏,这对于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是一种价值的肯定。”
王广义厌倦讨论所有关于钱的话题。但在当代艺术之花绽放在金钱山上时,这事儿不太容易闪过去。近几年中国明星艺术家过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不断得到掌声与倾慕,而最终成为有身份的人。而最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过,也不会说。艺术虽与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
王广义,今天57岁。他希望公众能够在“乌托邦”、“波普”、“个人神学”中看到更完整的自己,更希望人们在谈到“王广义”时,不是他的某件作品,或者是商业关系,而是能对他的思想产生某种“敬意”,这便是他有生之年最想得到的,但也是最难的。然而,现在对于王广义来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个职业艺术家。节奏会放慢一些,但可能更多是思索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起身走向门外点了根烟,开始聊起他最近的行程,“我7月下旬会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MAC当代美术馆有一个回顾展,这次展览将从王广义1985年至今的作品以及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信仰者的遗物》。这会是一个关于政治、信仰以及灵魂转世的问题。”他应该很快会回来,西班牙他去了无数次,它几乎十年如一日。他就想马上离开,回到北京。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尽管逼仄拥挤,纷乱而庞杂却依然充满活力。他喜欢有活力的地方。
我们的对话就这样闲散而随意地进行着,心情松弛,分别进入一种自顾自的状态时,却又不觉得是无礼。他说话时逻辑清晰,对外行会用很简单却周详的语言表述一个抽象观点,口气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往往说过半句之后,突然停下来,做出有点滞后的反应:“ 我可以自己做一点的姿势,对这方面其实都能把握的很好。”拍照的时候,王广义拒绝做任何“被设计”的动作,他觉得只要安静地站着,随意就好。
大家认为艺术家们的人生都会比较飘忽,这是一个偏见。“其实艺术家的生活都比较常态。像一种游戏式的欢乐,在一起也不谈什么正事。可能有一些年轻人偶然进到一个特定的局里,可能会以为我们会聊一些哲学性的东西,但其实我们都比较生活化,没有任何复杂的问题。”王广义目前的生活相当规律。早晨9点起,晚上12点睡。每天午饭后,从大望路的家驱车开往百善镇的工作室。晚上,再从工作室返回。这样一来一去,虽然耗费很长,但他喜欢这种二五分离的感觉。
他看起来好像草原上优雅的老酋长,过着这样简单而离群索居的日子,静守着自己干净的领地。
Q&A
年轻的时候您应该是满怀着一种个性激情的,所以从目前来说,您对于感情和艺术的表达是否还像依旧那么激烈?
这么说吧,一个二十多岁的艺术家与一个五十多岁的艺术家他们对于世界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可能就是我和我年轻时不同的原因。
社会的大环境真的会让你有所改变吗?
我觉得这都是媒体的一个想象。当然这个问题当问到艺术家的时候,艺术家也只能回答,有的是往左侧回答,有的是往右侧回答。但在我看来,就真实的回应来说,艺术家还是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还会说一个所谓的世俗的成功的概念,其实成功的概念会使得艺术家他的好多行为,好多的想法会被扭曲。其实到今天,如果我不是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只是一个五十多的艺术家,他在工作室里创作这么多东西。
你是怎么看待那些九十年代初期被归入“新生代”的艺术群体?
我觉得80、90后这些艺术家,从他们一开始接触艺术就已经非常的国际化了。现在世界各地的信息几乎是轰炸式地传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接收到所有的信息。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好、最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但是在这种及其复杂的这批年轻艺术群体其实要创造有价值的艺术其实反倒挺难的。而对于未来来说,一定都是他们的天下。
社会上还是存在有一些艺术家想要培养一批人。
我还是觉得只要有这种想法的艺术家还是非常可疑的,并且也是非常幼稚和可怕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感受,我觉得还是要以他读一这个世界的感受,他能做什么。或者谁能成,谁能不成,这都是天意。你可能会曾经碰到你的老师孜孜不倦的想要教授你一些事情,但其实当下你未必是内心接受的。但倘若我是随意的给你一句话去引导你,你也许没有附加有太多的压力。回去一想,指不定你还会觉得还有几分道理。反正我年轻过,我知道这个感受。所以我年轻的时候跟老师辈们交往还是很随意的。这样交往下来,大家倒是觉得很轻松。思想上的价值其实常常与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其实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会有憧憬希望有老师带,也可能有这样的年轻人也会特别希望模仿老师的想法去创作
但其实这是一种矛盾。我几乎可以断定这种学生一定是没有才华的学生。然而这种形式根本是出不来的。这个事情很奇怪。一个好的老师,你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有一个机会给学生,不要说太多。
您的作品在国内外的展览中,反响会有不同吗?或者说,对于国际上艺术界的认同,与国内评论家或策展人的评判语境有哪些差别?
会有一些不一样。其实我的作品在国内展出,国内的评论家的评论其实更符合我所生存的一个文化环境而构成一种关系。而国外的艺术家在分析我的作品某种意义上还是带有一种隔阂。但有时候他们的某系评论反倒也是有更多新鲜感的。国内艺术更多是把我的艺术纳入一个很复杂的历史的文化情境去描述,那么国外的评论家更多的是对我艺术样式的独特性来进行描述。因为的艺术样式放在国际舞台上,在语言方式很独特,这可能是他们很有兴趣。
好像从印象中的你总是不笑,甚至有些严肃。所以生活中的你有是什么样的?其实差不多。一般我在各个场合,尤其是媒体,或者是拍照。我不大会有笑容。这倒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可能我只是觉得不笑比笑的时候会更好吧。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那么多的,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潜意识。如果说艺术品有思想,那这个思想也可能是模糊的;如果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和批评家的想法一致了,那么这个作品也基本没太大价值了。
——王广义
天井一角
百善镇十分偏远,离德胜门尚有20多公里路。位于北京的北郊,那里是京郊第一的“草莓镇”,北倚燕山山脉,南濒温榆河,水静河飞。在村民开着拖拉机突突驶过时,扬起的尘土间还能看到几颗被车轮轧瘪过的新初熟的草莓在无风的艳阳下冒着一股草莓香。
再往里走是一个庭院。坦白说从入口进去时,这里并没有任何特别,红砖墙,水泥门汀,锈蚀的自行车,周围似乎还散落着几户毫无生气的农户,有一种凋敝感。而王广义的工作室正位于这天井一角的一座老厂房。
宋庄,798,草场地,王广义从没有在那儿呆过,他并不喜欢这些艺术家扎堆的地方。艺术创作对于王广义来说,是件极其严肃的事。他不喜欢太生感性的东西,因此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他的个人生活,那些讲述着个人喜怒哀乐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肤浅的。
这是一间六百多平米的工作室,里面的陈设及其简单,除了他的那些画作和装置艺术之外,只有几张椅子和一张桌子,黑得发亮。也许这一切对于王广义来说,是故意想沉溺于这种在陈旧的环境里,孤独且安定。他的个性本身内向,从小如此。他也几乎很少参加那些庞大的社交盛会,他不喜欢站在人堆里,端着酒杯四处寒暄,说些陈词滥调。“老实讲,我觉得那都太虚伪,太作态。我曾是个不愿说话的人,其实现在也是。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到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对于艺术家而言,孤独并非一件坏事,而是一种享受和陶醉,并且让自己更加的清醒。”
而此时正好是中午十二点。我来得有些早,采访时间是下午一点,我想他应该会迟到一些,但他却意外的守时。他脸上有几分修行者的清瘦,又带着些思想者的严肃。在众人面前,他总是礼貌得体,像一位老绅士,但却把内心包裹得密不透风,满脸的皱纹也如同一根根紧绷的弦,时不时透出一种警觉与冰冷。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的工作室最北角的那三幅《大批判》开始的 ,这一系列的作品令他受过赞誉,以及批判。但他依然保持着“失语者”的姿态,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 ,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倘若把《大批判》作为他的一次艺术的巅峰,抽丝剥茧,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在这一条简单的命运线上,从最早期有感于北方静谧的自然景观的《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到对西方古典主义名画进行“图式修正”的《后古典》系列,以及作为以负片的方式进行了处理的《新宗教》系列,到以一项全民性军事备战事件为背景的《冷战美学》系列,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噱头。他的每一个艺术品都是他的一场艺术见证。
英雄般自信的20岁
王广义这个名字,在今日的中国艺术界,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更被冠以“中国政治波普之父”的名号。他的每一幅画作几乎都带着极强的辨识度,画面惯用的色彩艳丽而浓稠、编排的造型富有张力、挤压到大画幅中的信息庞杂且密集,散发着惊人的能量和光芒。他的天才与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为人谦和低调,然而,一旦进入想象的世界,他便会变得无所不能,为所欲为。
哈维尔曾在他的剧本集“跋”中描述过20多岁的理想状态:20岁的十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你将收获进展、英雄般自信、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如果说达·芬奇的20岁已然成为韦罗基奥艺术作坊里的红人,并用画笔和刻刀在艺术赞助人那里找到了金饭碗;而拉斐尔的20岁也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佩鲁贾的首席画师。 然而王广义的20岁,也许经历的却是苦闷,冲动以及一无所有。
王广义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当什么艺术家,而是当一名像他父亲那样的铁路工人,稳定且光荣。1977年,他下乡当知青,如愿以偿顶替父亲的工作,做着“正经”糊口的工作营生。经历3年铁道部的工作后,他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枯燥乏味,在那个贫穷而沮丧的年代,未来的世界几乎沦陷在浑浊的空气那头,遥不可及。
但其实他一直是有艺术梦想的,从小学开始便是,他热爱画画。于是经历了4年的落榜与复读,他几度走在了绝望的边缘。从报考的4年到后来成为载入艺术史册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这对王广义来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同大部分天才艺术家都难免晚来投神的命运。那段日子即便艰辛,他也依然觉得当时的自己拥有着超凡的自信,也正因为如此,最终他叩开了当代艺术之门。
他回忆求学时期的那段经历显得特别怀念:“让我更快乐的时期可能还是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处于八五美术运动。我们不判断它的意义,我的青春年华就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可能有很多很美好的记忆停留在那里。虽然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极其贫乏,但在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坏。”
艺术是颗危险炸弹
有钱又能怎么样?可能你早晨起来还是喝稀粥!如果我死了之后,人们说我就是个画很值钱的艺术家,我觉得很失败,我不能做这样的艺术家。
——王广义
“我要声明,我不是一个艺术商人。我不喜欢“市场”和“买卖“这类的字眼。就起码艺术家在进入创作时,他是不应该想到这个问题的。“商业”是后期发生的,但如果发生了,人们就怀疑是否会存在关联。而我认为艺术是一个独立精神的事情,如果可以,我更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最后能被美术馆收藏,这对于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是一种价值的肯定。”
王广义厌倦讨论所有关于钱的话题。但在当代艺术之花绽放在金钱山上时,这事儿不太容易闪过去。近几年中国明星艺术家过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不断得到掌声与倾慕,而最终成为有身份的人。而最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过,也不会说。艺术虽与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
王广义,今天57岁。他希望公众能够在“乌托邦”、“波普”、“个人神学”中看到更完整的自己,更希望人们在谈到“王广义”时,不是他的某件作品,或者是商业关系,而是能对他的思想产生某种“敬意”,这便是他有生之年最想得到的,但也是最难的。然而,现在对于王广义来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个职业艺术家。节奏会放慢一些,但可能更多是思索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起身走向门外点了根烟,开始聊起他最近的行程,“我7月下旬会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MAC当代美术馆有一个回顾展,这次展览将从王广义1985年至今的作品以及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信仰者的遗物》。这会是一个关于政治、信仰以及灵魂转世的问题。”他应该很快会回来,西班牙他去了无数次,它几乎十年如一日。他就想马上离开,回到北京。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尽管逼仄拥挤,纷乱而庞杂却依然充满活力。他喜欢有活力的地方。
我们的对话就这样闲散而随意地进行着,心情松弛,分别进入一种自顾自的状态时,却又不觉得是无礼。他说话时逻辑清晰,对外行会用很简单却周详的语言表述一个抽象观点,口气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往往说过半句之后,突然停下来,做出有点滞后的反应:“ 我可以自己做一点的姿势,对这方面其实都能把握的很好。”拍照的时候,王广义拒绝做任何“被设计”的动作,他觉得只要安静地站着,随意就好。
大家认为艺术家们的人生都会比较飘忽,这是一个偏见。“其实艺术家的生活都比较常态。像一种游戏式的欢乐,在一起也不谈什么正事。可能有一些年轻人偶然进到一个特定的局里,可能会以为我们会聊一些哲学性的东西,但其实我们都比较生活化,没有任何复杂的问题。”王广义目前的生活相当规律。早晨9点起,晚上12点睡。每天午饭后,从大望路的家驱车开往百善镇的工作室。晚上,再从工作室返回。这样一来一去,虽然耗费很长,但他喜欢这种二五分离的感觉。
他看起来好像草原上优雅的老酋长,过着这样简单而离群索居的日子,静守着自己干净的领地。
Q&A
年轻的时候您应该是满怀着一种个性激情的,所以从目前来说,您对于感情和艺术的表达是否还像依旧那么激烈?
这么说吧,一个二十多岁的艺术家与一个五十多岁的艺术家他们对于世界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可能就是我和我年轻时不同的原因。
社会的大环境真的会让你有所改变吗?
我觉得这都是媒体的一个想象。当然这个问题当问到艺术家的时候,艺术家也只能回答,有的是往左侧回答,有的是往右侧回答。但在我看来,就真实的回应来说,艺术家还是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还会说一个所谓的世俗的成功的概念,其实成功的概念会使得艺术家他的好多行为,好多的想法会被扭曲。其实到今天,如果我不是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只是一个五十多的艺术家,他在工作室里创作这么多东西。
你是怎么看待那些九十年代初期被归入“新生代”的艺术群体?
我觉得80、90后这些艺术家,从他们一开始接触艺术就已经非常的国际化了。现在世界各地的信息几乎是轰炸式地传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接收到所有的信息。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好、最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但是在这种及其复杂的这批年轻艺术群体其实要创造有价值的艺术其实反倒挺难的。而对于未来来说,一定都是他们的天下。
社会上还是存在有一些艺术家想要培养一批人。
我还是觉得只要有这种想法的艺术家还是非常可疑的,并且也是非常幼稚和可怕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感受,我觉得还是要以他读一这个世界的感受,他能做什么。或者谁能成,谁能不成,这都是天意。你可能会曾经碰到你的老师孜孜不倦的想要教授你一些事情,但其实当下你未必是内心接受的。但倘若我是随意的给你一句话去引导你,你也许没有附加有太多的压力。回去一想,指不定你还会觉得还有几分道理。反正我年轻过,我知道这个感受。所以我年轻的时候跟老师辈们交往还是很随意的。这样交往下来,大家倒是觉得很轻松。思想上的价值其实常常与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其实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会有憧憬希望有老师带,也可能有这样的年轻人也会特别希望模仿老师的想法去创作
但其实这是一种矛盾。我几乎可以断定这种学生一定是没有才华的学生。然而这种形式根本是出不来的。这个事情很奇怪。一个好的老师,你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有一个机会给学生,不要说太多。
您的作品在国内外的展览中,反响会有不同吗?或者说,对于国际上艺术界的认同,与国内评论家或策展人的评判语境有哪些差别?
会有一些不一样。其实我的作品在国内展出,国内的评论家的评论其实更符合我所生存的一个文化环境而构成一种关系。而国外的艺术家在分析我的作品某种意义上还是带有一种隔阂。但有时候他们的某系评论反倒也是有更多新鲜感的。国内艺术更多是把我的艺术纳入一个很复杂的历史的文化情境去描述,那么国外的评论家更多的是对我艺术样式的独特性来进行描述。因为的艺术样式放在国际舞台上,在语言方式很独特,这可能是他们很有兴趣。
好像从印象中的你总是不笑,甚至有些严肃。所以生活中的你有是什么样的?其实差不多。一般我在各个场合,尤其是媒体,或者是拍照。我不大会有笑容。这倒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可能我只是觉得不笑比笑的时候会更好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