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二十二《石头记》版本与批语纪年之谜
![]() |
经过三回书的各种分析,我们已经确定,《石头记》的故事时间背景是明亡清兴六十年,主旨是总结明朝姓王,抨击清朝统治,是集中反映一段时期文人集团情怀的这样一部作品,但是书里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并不等同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时代,这一回书,我们想通过现存红楼梦的几种版本以及相关批语里的纪年加以分析,希望从中得出关于成书年代,作者,以及事件发生具体年代的线索。
这里我们首先做这样一个假设,即《石头记》的作者并非学术界公认的曹雪芹,至少不只是曹雪芹自己,而是由很多作者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集体完成。
这样说并非一定空穴来风,学术界至少已经有人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重要合作者的,而脂砚斋曾经四评红楼梦,历时亦不短,甚至按照脂砚斋自己的说法,像凤姐点戏,一些诗都是脂砚斋写的,所以无论如何认为曹雪芹是这部书的唯一作者怎样也是不合适的。
旧本《石头记》有很多种版本,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是甲戌本、庚辰本、乙卯本、戚序本、程高本、蒙古王府本、俄藏本、靖藏本、最新出炉的卞藏本等等,有的版本是真是假也吵了很多年了。
其实这些版本的名字本身就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现象。
公认的早期的石头记版本:甲戌本、庚辰本、乙卯本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纪年作为命名依据的,而公认比较晚期的石头记版本:戚序本、程高本、蒙古王府本、俄藏本等等,都是完成时间相对比较确切,或者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的。如戚序本的作序收录者戚蓼生,是一位清朝乾隆时期的官员;而程高本更是明确的创作于乾隆五十多年。但是有很多专家学者据此就认为前面的甲戌本、庚辰本、乙卯本也一定对应着乾隆的某些年,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
前文曾经分析过,为什么创作群体的一些成员在写批语以及给书命名的时候,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而不使用作为常用,而且最为简单的皇帝年号纪年法。是因为如果使用皇帝年号的话,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灾难,甚至文字狱,就像清朝最有名的两大文字狱大案,庄陇廷《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一样,这两期大案的诱因,都是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南明皇帝的年号,或者为清朝政府所不容的明朝年号。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版本和批语中经常使用的年有哪一些。
在各种《石头记》的批语中,出现的最早的一处时间是在靖本第四十一回也就是栊翠庵品茶时候出现的“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丁巳年与丁丑年相差二十年,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说明畸笏叟与作者相识,或者说作者提到的这个情节里畸笏叟有参与,已经有二十年了。而且丁丑年的时候,《石头记》应该已经开始创作了。
《石头记》最早的版本为甲戌本,甲戌年为丁巳年以后十七年,为丁丑年以前三年,也就是说《石头记》的最早版本应该完成在畸笏叟留下“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这条批语前三年。
《石头记》另一个比较早的版本为已卯本,已卯年为甲戌年之后五年,丁丑年之后两年,也就是说《石头记》的作者群体在甲戌本出品后,并没有停止《石头记》的创作和批阅,在五年以后,又出了一个新的手抄本。而相对于至少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十六回的甲戌本,乙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代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而从乙卯本的内容看,这个版本与甲戌本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变化的。已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前面的甲戌本前面有题记为“至甲戌年脂砚斋再评。”可能是已经评了两次,丁丑年,脂砚斋再三批过,而到了已卯本,就评了四次了,可见这段时间,对于《石头记》创作工作,脂砚斋的用心。
紧接着已卯本,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纪念版本,即庚辰本,庚辰年为已卯年第二年,也就是说,已卯本出后仅一年,不知道基于什么考虑,又一个版本的《石头记》出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又称脂京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册卷首标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五至八册封面书名下注云“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本的内容比已卯本更为丰富,是抄得较早的而又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种存七十八回本,即一至八十回,中缺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两回(其六十四和六十七两回的残缺,各本皆然,现存各本的这两回或是据程本,或是经后人增补过的)。第六十八回脱去约六百余字,估计失去一页。十回一册,共八册,每半叶十行,行三十字。 庚辰本有不同于甲戌本的2000多条批语,十分珍贵。 庚辰本底本年代相当早,面貌最为完整,保存原文《红楼梦》及脂砚斋批语最多,脂批中署年月名号的几乎都存在于庚辰本。
而在批语中,经常出现经常使用到的一个干支纪年是壬午,壬午年是庚辰年后两年,而署名壬午的作者既有脂砚斋,也有畸笏叟,这说明脂砚斋在壬午年应该还在进行《石头记》的评阅和修改工作,而且他会在早年已经发出的版本的后面继续直接追加壬午年的批语,如庚辰本就保留了一些脂砚斋壬午年的批语,或许是脂砚斋时间不足,或者是客观环境的不允许,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在庚辰本以后,再没有出其他的干支纪年距离较近的纪年本石头记了。
壬午之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纪年为丁亥,丁亥年为壬午年之后五年,而仔细研究署名丁亥的批语,就会发现,所有丁亥年的批语全部是畸笏叟或者松斋留下的,而再也没有脂砚斋的批语了。根据靖本里畸笏叟署名的一条丁亥年批语,我们发现,脂砚斋恰好在这五年时间里去世,而且去世的并不只有脂砚斋一位。“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而同样在这一回的后面,畸笏叟又说“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也就是说,芹溪、脂砚、杏斋三位作者群体的成员都在壬午到丁亥这几年当中去世了,只剩下畸笏叟一位了。
那么,脂砚斋和芹溪这两位关系缜密,而且对《石头记》创作贡献尤为巨大的两位作者,到底是何年去世,又是谁先谁后呢?我们就要分析一条红学界争议巨大的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条批语是引发了红学界历久弥新的关于曹雪芹去世年月,以及脂砚斋去世年月的大讨论的。而争议的原点在于三点。
第一,从批语内容看,表面上是说,作者芹溪去世于壬午除夕。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在《石头记》现存所有的带有天干地支纪年的批语中,直接用节气或者节日具体定义某一天的批语只有这一条。再没有其他这种形式的定义日期的方式出现。
第二,末尾的甲午八日非常诡异,我们国家民间自然有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月的方法,但是前文说过在《石头记》所有的批语中,除了这条批语以外,从来没有具体到某一天的记录时间的记录,其他的批语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非常笼统的,比如壬午仲夏、壬午仲春、丁亥春等等。
第三,甲午年这个纪年的出现是非常突兀的,甲午年如果以壬午年去考察的话,要么是壬午年以后的十二年,要么是壬午年以前的四十八年,从这条批语的口吻看,显然甲午应该在壬午以后,这就非常奇怪了,如果说壬午年芹溪去世的话,十十二年以后脂砚斋还在世,当然人是有活的长的,但这样不但和靖本里“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的批语不符,也不符合《石头记》版本的一般规律,因为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晚的署名脂砚斋的批语应该就是壬午年的批语了,这是符合靖本里畸笏叟关于脂砚斋去世于壬午到丁亥这几年间的记录的。
那么,这段话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呢?我觉得其一与断句有关。
我们知道手抄本也就是古本,是没有句读,也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断句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条批语很可能在早期的红学家研究的时候,就出现了句读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条批语应该并不是一整条批语,而是两条批语,是两个时间完成的,一段完成于壬午除夕,一段完成于所谓甲午八日。
第一段批语:“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第二段批语:“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也就是说,壬午除夕只是作者读到这本书,又时值某个特别的日子(壬午除夕一定对于脂砚斋,对于这本书,对于这本书作者群体的命运甚至更多人的命运,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故而大发感慨,而并不是作者芹溪去世的日子。
作者芹溪去世一定晚于脂砚斋,这才有了第二段批语中脂砚斋在芹溪去世以后,怀念芹溪,睹物思人,得出的“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的感慨。
那么,“甲午八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们根据靖本畸笏叟批语可以得知脂砚斋的去世时间,是在壬午年到丁亥年之间,而这五年之间,毫无疑问是没有甲午年的,但是有甲申年,据此,我觉得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甲午八日”有可能是“甲申八日(月)”的误抄,或者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将甲申改成了甲午。其实细想起来完全不合逻辑,但是如果是为了刻意回避甲申这个时间的话,就可以解释了。那么畸笏叟和后面的批书人为什么要回避甲申呢?为什么要把脂砚斋的批语时间改动呢?暂时按下不表。
另外一条可以验证脂砚斋去世年份的纪年批语为署名畸笏叟的乙酉年的批语,乙酉为壬午后三年,甲申后一年,丁亥前两年,而这一年的批语署名中就只有畸笏叟,而没有脂砚斋,说明脂砚斋很有可能此时已经去世了。
丁亥以后,还出现了两个纪年,均署名畸笏叟,即戊子和辛卯,即壬午后九年和后十二年,可见畸笏叟是作者群体中活动年代最久的一位。
那么仅仅梳理这些时间,我们大体上可以有这样一个时间表
作者群体最早相识是在丁巳年
石头记的第一个出品版本是在甲戌年
第二个出品版本是在乙卯年,这也是脂砚斋第二次评的时间
最晚丁丑年开始,畸笏叟加入创作团队,脂砚斋第三次评的时间。
石头记的第二个出品版本是在乙卯年
石头记的第三个出品版本是在庚辰年
作者芹溪去世在壬午年到甲申年之间
合作者脂砚斋可能去世于甲申年到乙酉年之间
合作者杏斋可能也去世于壬午年到丁亥年之间,可能晚于脂砚。
合作者松斋和畸笏叟活的相对更久一些。
这些作者群体关于石头记创作、修正、批阅的最晚的时间上限为辛卯年,不排除辛卯年后《石头记》为其他人所有并进一步修改评阅的可能。
也就是说,与《石头记》关系密切的作者群体,作者芹溪、合作者脂砚、杏斋、畸笏叟,应该至少彼此有二十年的交往。而从丁巳年到甲戌年的这十七年,很可能是《石头记》的母本《风月宝鉴》或者《石头记》主干部分的写作时间,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参与者除了作者芹溪外,还有所谓的“其弟棠村”,而靖本里也留下了棠村的一个批语,写秦可卿之死,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叹】,都有些疑【伤】心。于是有甲戌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这段批语是棠村所批。这说明《石头记》创作的过程,棠村也有参与,而不像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棠村只是写了《风月宝鉴》的序,就早早去世了,他应该是陪伴着芹溪很久,当然,从畸笏叟提到作者群体去世的消息没有提到棠村,也可以认为棠村可能去世于壬午以前,确实相对是较早的一位。
那么,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作者群体并不是生活在曹雪芹的年代,即清乾隆年间,而是明亡清兴之际的话,这些天干地支对应的是哪些年份呢?我想如果我把答案写出来,一定会触目惊心的。
丁巳年(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前一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攻明)甲戌年(1634年,崇祯七年)丁丑年(1637年 崇祯十年)乙卯年(1639年 崇祯十二年)庚辰年(1640年 崇祯十三年)壬午年(1642年 崇祯十五年)甲申年(1644年 崇祯十七年 明朝灭亡)乙酉年(1645年 弘光元年)丁亥年(1647年 永历元年)戊子年(1648年 永历二年)辛卯年(1651年 永历五年 永历政权遭遇重创,极近破灭。)
我们可以非常惊异的发现,如果这些天干地支纪念都是明末清初的纪年的话,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石头记》的创作、修改、批阅过程与明亡清兴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吻合的,所不吻合的地方只是永历五年,永历政权还没有灭亡。但是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可以说永历政权也已经基本崩溃了,如果不是后来永历投靠仰仗农民军残余,明朝的最后希望也就此破灭了,根本撑不到永历十六年。
第二,作者对于这三十年的事件和经历,是非常印象深刻,而且痛心疾首的。批语里畸笏叟就经常感慨这三十年的风云变幻。“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书上不便历历注上芳讳,是余不是[足]心事也。壬午孟夏。”“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潜[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 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卅年间[前]事见知[书]于卅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墨眉)”“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卅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朱眉)”等等,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三十年,会让批书人有这样痛入心底的疼痛,加上作者正文里“白骨如山”类似《蒿里行》的场景,也与明亡清兴三十年的变迁比较吻合。
第三,作者如果是明朝遗民的话,当然不会使用清朝的年号顺治,而使用永历、弘光一定是会被文字狱戕害荼毒的,因此使用大量的天干地支年号的纪念。
第四,甲申是1644年,是明朝灭亡,崇祯殉国,清廷入关的一年,对于清朝而言是非常神圣也非常重要的一年,因此当然会非常的刺眼,所以畸笏叟或者松斋会把甲申改为甲午,模糊时间概念。
第五,为什么作者群体中的几位作者均去世于1642-1647这几年间,而且看起来这种去世带有某种突然性和不正常性,当然,也与这几年明朝崩溃,清廷入关,反抗清朝的斗争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注意:观阳这一期所有的立论均建立在最上面的一条假设上。即《石头记》的作者并非学术界公认的曹雪芹,至少不只是曹雪芹自己,而是由很多作者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集体完成。
那么,如果这些假设成立的基础上,《石头记》母本或者主体的创作时间基本可以细化到丁巳年到甲戌年十七年的时间,而《石头记》里至少前面发生的故事,应该是作者这十七年里的真实感受,但是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细化《石头记》里的时间,尤其是前十六回的时间,十七年也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这样才能让我们更为清晰的去看到作者究竟在写哪些人和哪些事,以及找到香菱和秦可卿的历史原型。所以,清大家保持耐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的下一期《石头记时序错乱之谜》谢谢大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