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失败了很多次,其实你从未有过开始
我们普通人时常容易误以为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天赋异禀,能够无往不利一次成功。而对于自己,我们又倾向于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运气不佳,努力了很多次却都以失败为终。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那些已经走在成功路上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而我们自己也并非自我感觉的那样屡遭失败。事实上,我们与成功之间尚还欠缺一个真正的开始。今天,笔者愿意和大家讨论下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而其实我们尚未开始的几个陷阱。
浅尝辄止陷阱一:把计划告诉所有人,超前享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一些人来说,制定目标和计划是他们的强项,他们能够制定出看似完美、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就一定会成功的绝妙计划。这样完美的计划非常容易打动计划者身边的人,因为看起来计划者与成功者之间仅仅欠缺“执行”。从而计划者因为制定出了完美计划就能够获得来自身边人的鼓励、赞美乃至欣赏、钦佩。来自身边人的这些正面反馈其实是提前预支给计划者的,计划者在执行计划之前就收到了那些本是成功者方能获得的赞美,这容易让计划者在潜意识中误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计划者也容易因为已经体会到了成功带来的部分好处而丧失执行动力。
当然,也有部分计划者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所有人就意味着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否则自尊心将受到强烈打击。如果你恰巧是这样的计划者,那么向世界宣告你的计划也未尝不是一个促进执行的好办法。
浅尝辄止陷阱二:列出执行清单,把任务封印在清单里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是使用“to do list”(任务清单)。该方法建议把自己的待办事项罗列在电子或纸质备忘录里,善用任务清单的人认为执行清单能够减少大脑负荷提高效率专注力。然而对于一部分并没有掌握任务清单使用方法的人来说,把任务罗列在清单里常常就是这些任务的最终结局。任务清单会给人一种“我不是不去完成任务,任务已经在我的日程里了哦”的“正在完成”的错误印象。容易产生此类错误印象的人需要提醒自己,罗列任务清单并不是执行任务的开始,它只能算是执行任务的准备阶段。
浅尝辄止陷阱三:迟迟不见成效,怀疑自己的最初决策
浅尝辄止的第三个陷阱是各类执行者选择放弃的重灾区,它的基本特征如下:已经努力过一小段时间,但是感觉自己毫无进步,看到其他人好像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怀疑自己一开始选择了不合适目标和方法。沦陷于此的执行者忘记的重要事实是:当初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一定是已经充分考虑过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方法的适应性的,而如今又“感觉不合适了”通常仅是因为这样的“感觉”可以成为既能够安慰自己又能让自己全身而退的“完美借口”。为此,执行者需要时常反问自己“我是否已经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与那些已经取得进展的人的差距是?”避免陷入此类陷阱的终极方法是:坚持。
最后,笔者发起一个小小的倡议:找出一个你曾经认为意义重大但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放弃执行了的计划。今天,正是再出发的好时候。
浅尝辄止陷阱一:把计划告诉所有人,超前享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一些人来说,制定目标和计划是他们的强项,他们能够制定出看似完美、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就一定会成功的绝妙计划。这样完美的计划非常容易打动计划者身边的人,因为看起来计划者与成功者之间仅仅欠缺“执行”。从而计划者因为制定出了完美计划就能够获得来自身边人的鼓励、赞美乃至欣赏、钦佩。来自身边人的这些正面反馈其实是提前预支给计划者的,计划者在执行计划之前就收到了那些本是成功者方能获得的赞美,这容易让计划者在潜意识中误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计划者也容易因为已经体会到了成功带来的部分好处而丧失执行动力。
当然,也有部分计划者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所有人就意味着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否则自尊心将受到强烈打击。如果你恰巧是这样的计划者,那么向世界宣告你的计划也未尝不是一个促进执行的好办法。
浅尝辄止陷阱二:列出执行清单,把任务封印在清单里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是使用“to do list”(任务清单)。该方法建议把自己的待办事项罗列在电子或纸质备忘录里,善用任务清单的人认为执行清单能够减少大脑负荷提高效率专注力。然而对于一部分并没有掌握任务清单使用方法的人来说,把任务罗列在清单里常常就是这些任务的最终结局。任务清单会给人一种“我不是不去完成任务,任务已经在我的日程里了哦”的“正在完成”的错误印象。容易产生此类错误印象的人需要提醒自己,罗列任务清单并不是执行任务的开始,它只能算是执行任务的准备阶段。
浅尝辄止陷阱三:迟迟不见成效,怀疑自己的最初决策
浅尝辄止的第三个陷阱是各类执行者选择放弃的重灾区,它的基本特征如下:已经努力过一小段时间,但是感觉自己毫无进步,看到其他人好像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怀疑自己一开始选择了不合适目标和方法。沦陷于此的执行者忘记的重要事实是:当初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一定是已经充分考虑过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方法的适应性的,而如今又“感觉不合适了”通常仅是因为这样的“感觉”可以成为既能够安慰自己又能让自己全身而退的“完美借口”。为此,执行者需要时常反问自己“我是否已经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与那些已经取得进展的人的差距是?”避免陷入此类陷阱的终极方法是:坚持。
最后,笔者发起一个小小的倡议:找出一个你曾经认为意义重大但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放弃执行了的计划。今天,正是再出发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