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在为什么疯魔
如果说,做一个活动也算创业的话,那“创业”的定义未免太狭隘——也太好笑。
前天我走进复旦大学附近的咖啡馆,隔壁的桌子,对面的桌子,斜对面的桌子,大家谈论的都是“创业”——这似乎有点邪乎,也许比北京好一些吧。在北京的时候,我吃着早餐,对面5公分距离的IT男生,大概讲了半个小时电话都是做新的APP。
没错,我确实在这两个字中无法自拔。大概像那些每天都在看K线图的人们,被红色和绿色弄得极端到连色彩都有强烈的爱憎分明——还好,我不至于此。
我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罢了——写作,和喜欢的人们一起共事——从未感到如此满足,人生的充盈。哪怕现在和赚钱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听说那些同样在创业的人们,早起的时候会捶胸顿足问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么艰难的路——而我恰恰相反,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早该如此。早该坐在属于自己的电脑前,写着想写的,聊着想聊的,把喜欢的东西努力填满自己生活的全部。
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事业成了疯子——但我从未如此确信,我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如今回头看去年迷茫困顿的那段时期,苦苦思索着如何从枷锁里挣脱出来的时候,有如拨开重重迷雾,《星际穿越》仍如神祗。而那些启发我的人们,那些顿悟的时刻,我依然手捧在心——感谢它们成为恩赐。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最后一章时,作者说到,确实会有这样“天赐恩典”的时候,我深深共鸣。
它会引领一个脆弱的人前行。在黑暗中伸出手都看不到光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就有了天意的降临。
——你不知道这股力量从哪儿来,但就是,促使你真正做出了改变。而且无人能改变你的决定。
我只能将其简单的归结为一部电影。但或许,确实有什么命中冥冥。
这段时间以来,准确的说,是3月初到6月底,我开疆辟土重新开始。
往常所好奇的“自由职业者”状态究竟为何——根本不是“自由”,反而陷入了一种“永动机”模式。
——无时无刻不在动脑、在交谈、在写些什么。但“自由”又真的是发自内心。
我的自由职业开始呈现三个明确的方向:
1、写作——广告、专栏、出版。
2、创意零售——实践了4个月的蒙面礼盒,竟然也在不完美中达到了订单过百。
3、百城活动——就是我现在几乎投入全部热情在做的一件事。
尽管当时做出离职的决定是那一刹那的。但我很确信的是,人应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越做擅长的事,就能越快实现自己的价值。
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商品零售时,我发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是得益于好的文案——于是我才转向文案。
我发现代理某种产品虽然能够获得利润,但一旦你失去代理权就等于失去全部时——我觉得需要掌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我发现工业化的量产是我无法掌控的环节时——我们考虑做原创设计的手工定制。
当我们发现手工定制并不能带来大量订单时——我们就要认真考虑了,最擅长的东西能不能再集中一些,再集中一些。
于是我把我最擅长的两件事(写东西和发现人或事物的优点)归到一起——
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发起了一个集体写作计划。
“100个城市生活的人”。
终于出现了真正的梦想载体。
即,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觉到了无穷的力量——而且有十足的底气,为之付出更多。
——说来也奇怪,那种作为旁观者的你看到在股市中的人们起伏不定时的一股疯劲,你带着嘲笑,也会回头来嘲笑自己。——其实我们在沉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时,不也是如此,醉醉的。
创业中的我经常傻笑,也会在深夜哭泣。
但我不认为自己就是情绪化的。
我只是觉得,我爱上这当子事了。
如果你对一个人没有感觉的时候,就会像上班的那种麻木。
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就会在意一切。
投入自己所爱的事,也是如此。
你在意事情的源头、在意它的去向、在意它的问题、在意它的一切解决办法……你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它披荆斩棘。
这就对了。
——我虽未获得世俗定义上的功成名就,但我不再像22到28岁那几年间不断的否定自己。
我曾不断质疑自己平静的人生,是否真的达到了我想要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后来我发现,人内心的平静,其实与是否稳定无关。有关的仅仅是,你喜不喜欢。
如今我即使一人久居家中多日,也不会感到躁动。我有长久的专注的力量,可以用在一件事上,好好的打磨,静静的雕琢。不管那件事是写个什么也好,想着什么也好,但我总能找到通向自己想要的“出口”——这是我最感恩自己决定的地方。
也许“创业”为他人带来了煎熬的苦恼,对我,却获得了真正的平静。
前天我走进复旦大学附近的咖啡馆,隔壁的桌子,对面的桌子,斜对面的桌子,大家谈论的都是“创业”——这似乎有点邪乎,也许比北京好一些吧。在北京的时候,我吃着早餐,对面5公分距离的IT男生,大概讲了半个小时电话都是做新的APP。
没错,我确实在这两个字中无法自拔。大概像那些每天都在看K线图的人们,被红色和绿色弄得极端到连色彩都有强烈的爱憎分明——还好,我不至于此。
我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罢了——写作,和喜欢的人们一起共事——从未感到如此满足,人生的充盈。哪怕现在和赚钱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听说那些同样在创业的人们,早起的时候会捶胸顿足问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么艰难的路——而我恰恰相反,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早该如此。早该坐在属于自己的电脑前,写着想写的,聊着想聊的,把喜欢的东西努力填满自己生活的全部。
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事业成了疯子——但我从未如此确信,我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如今回头看去年迷茫困顿的那段时期,苦苦思索着如何从枷锁里挣脱出来的时候,有如拨开重重迷雾,《星际穿越》仍如神祗。而那些启发我的人们,那些顿悟的时刻,我依然手捧在心——感谢它们成为恩赐。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最后一章时,作者说到,确实会有这样“天赐恩典”的时候,我深深共鸣。
它会引领一个脆弱的人前行。在黑暗中伸出手都看不到光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就有了天意的降临。
——你不知道这股力量从哪儿来,但就是,促使你真正做出了改变。而且无人能改变你的决定。
我只能将其简单的归结为一部电影。但或许,确实有什么命中冥冥。
这段时间以来,准确的说,是3月初到6月底,我开疆辟土重新开始。
往常所好奇的“自由职业者”状态究竟为何——根本不是“自由”,反而陷入了一种“永动机”模式。
——无时无刻不在动脑、在交谈、在写些什么。但“自由”又真的是发自内心。
我的自由职业开始呈现三个明确的方向:
1、写作——广告、专栏、出版。
2、创意零售——实践了4个月的蒙面礼盒,竟然也在不完美中达到了订单过百。
3、百城活动——就是我现在几乎投入全部热情在做的一件事。
尽管当时做出离职的决定是那一刹那的。但我很确信的是,人应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越做擅长的事,就能越快实现自己的价值。
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商品零售时,我发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是得益于好的文案——于是我才转向文案。
我发现代理某种产品虽然能够获得利润,但一旦你失去代理权就等于失去全部时——我觉得需要掌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我发现工业化的量产是我无法掌控的环节时——我们考虑做原创设计的手工定制。
当我们发现手工定制并不能带来大量订单时——我们就要认真考虑了,最擅长的东西能不能再集中一些,再集中一些。
于是我把我最擅长的两件事(写东西和发现人或事物的优点)归到一起——
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发起了一个集体写作计划。
“100个城市生活的人”。
终于出现了真正的梦想载体。
即,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觉到了无穷的力量——而且有十足的底气,为之付出更多。
——说来也奇怪,那种作为旁观者的你看到在股市中的人们起伏不定时的一股疯劲,你带着嘲笑,也会回头来嘲笑自己。——其实我们在沉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时,不也是如此,醉醉的。
创业中的我经常傻笑,也会在深夜哭泣。
但我不认为自己就是情绪化的。
我只是觉得,我爱上这当子事了。
如果你对一个人没有感觉的时候,就会像上班的那种麻木。
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就会在意一切。
投入自己所爱的事,也是如此。
你在意事情的源头、在意它的去向、在意它的问题、在意它的一切解决办法……你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它披荆斩棘。
这就对了。
——我虽未获得世俗定义上的功成名就,但我不再像22到28岁那几年间不断的否定自己。
我曾不断质疑自己平静的人生,是否真的达到了我想要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后来我发现,人内心的平静,其实与是否稳定无关。有关的仅仅是,你喜不喜欢。
如今我即使一人久居家中多日,也不会感到躁动。我有长久的专注的力量,可以用在一件事上,好好的打磨,静静的雕琢。不管那件事是写个什么也好,想着什么也好,但我总能找到通向自己想要的“出口”——这是我最感恩自己决定的地方。
也许“创业”为他人带来了煎熬的苦恼,对我,却获得了真正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