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七年之痒
与一座城市的相遇,往往都只是偶然。就像我从来不知,一个意外的城市,会占据我青春的七年。
高考第一天的下午,天气闷热,乌云压的很低。我的紧张情绪随着数学题目难度的加大而递增。我没有获得预期的分数,一本的四个学校全数滑档。当我决议不愿复读,并做好心理准备去上海读一个二本时,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这次的转动。
当时我在一个画室学素描,在我左边的同学恰好也是高中毕业生,她偷偷的告诉我,可以调剂,运气好的话还是有机会读一本的。我鬼斧神差的按照她提到的操作,点击着下一步。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这座城市也没有真实起来。
直到我背着大包踏入校园,走进寝室,看着陌生的面孔,挤压的人群,热闹的环境,那种背井离乡的真实感从一步步向我袭来。开学的前二十天,包括军训,我整个人是处于浑浊的状态。我不知我在做什么,我不知要做什么,我不知我为何在这里。陌生的冲击,高考的失意,离乡的愁绪,将过往积压未发的消极统统涌上心头。
转折点是在一节专业课的课堂上。那位老师是个可亲的女性,讲话很温柔。因为是第一堂专业课,她就讲了许多关于专业的背景啊,发展啊,用途之类的知识。好像就是在她的话语中,我逐渐恢复了心智。我想,至少先学点知识。
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渐发觉自己的兴趣点,英语特长的优势也不断体现,这让我找到了学习的价值。校园生活好像这才拉开了帷幕。上课我专心听讲,做好看的笔记;下课我和室友共同进餐;每个周五晚上网吧报到;周六火锅店现身。像所有的大学生那样,在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的同时,虚度着美好的光阴。
大学就离不了恋爱。我之前暗恋过一个188CM的男生,是网恋,虚无缥缈的网恋。但对于一个入门网民来说,总也逃不过网络的诱惑。好在对方是个理性的人,我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自生自灭。曾经幻想,只要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就足矣,如果我想他,我就抬头看看蓝天,倘若他也在仰望,那么我们的距离好像就拉近了许多。
我乐于助人,帮助室友追她喜欢的男生。在撮合这位男生和室友的过程中,他跟我表了白。我直接的反应是拒绝的,并且我也这么做了。可凑巧的是,寝室内部爆发了一场内战,起因就只是借手机发短信之类的小事,然后就莫名奇妙的分成了两个对立的帮派。我明明是中立方,却在无意中站在了人多的一派。在一系列的误会笼罩下,尤其是在我听说这位室友暗地里骂我是个贱人之后,我决定不再考虑她的感受。当然,事实证明,这依然只是个误会。更加凑巧的是,这位男生在频繁的联系我之后,我的拒绝终于让他在内战期间的一天打了退堂鼓。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好习惯受益终生,坏习惯则是致命的。就这样,我和一个不该在一起的男生在一起了。
好在这位室友比较大度,没有和我计较,也有她移情别恋的速度比较快的关系。尤其是在内战的后期,是我主动打破了僵局,主动和她讲话,并作为中间人让寝室恢复了和平。算是和她建立起了革命般的友谊。
恋爱初期无疑是美好的,异地恋更是增添了那份距离美。我们每天煲电话粥,每隔一个星期见一次面,多是他坐四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芜湖见我,然后在周日下午依依不舍的离开。当时我是愿意和他共度一生的,只是后来他下共度一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女生而已。
是毕业分手的典型案例。只是我被蒙在鼓里有半年左右,当时正值考研备战阶段,疏于管理爱情,也不常常见面,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在我考研最后一场考试出考场我给他打电话,没人接。一直打,在回校的公车上一直打,回到寝室一直打。直到我收到一条分手短信:“我不爱你了,我们分手吧!”我不相信,非要打通电话讲清楚,我现在忘记了那通电话究竟有没有打通,我只记得我给他发短信直到凌晨四点。第二天我要坐八点的汽车回家,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诉说我们的记忆。
在回家后的第一天晚上,强撑了一天的情緒终于得到释放。只是,我已经接受了分手的事实。我又给他发了短信,竟然收到了回复。我问他:“我知道我们分手了,只是我不适应没有你的日子。我还能跟你联系么?”他破天荒的回复了一句:“可以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厌恶都涌上喉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恶心,恶心这样的一个人,分手了还不分的干干净净。
寒假的一个月,我把情緒逐渐调理过来。我要感谢人人小站,给了我一个抒发情怀的场地。我每天读些文章,写些感想,看老电影,写影评。文字是有魔法的,可以治愈受伤的心灵。也就是这时我才确立了我的文字梦想,立志成为一位兴趣码字的写作者,用我的眼睛观察生活,讲这个世界里的故事。
在大学期间,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人,我的蓝颜知己。他是个187CM的高大男人,我只有157CM,我从来都不曾想过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有一天可以并肩走下去。
他对我很好,朋友的那种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从我认识他的那天算起,整整的三年时间,我对他没有任何的想法,以至于我当时真的相信男女之间是有纯友谊的。记得那时经常在百度知道回答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问男女之间有纯友谊么,我理所当然的以自己为例回答了那个问题,当然有啊,我可不就是麼!傻傻的真天真。
他的出现是早于前男友的,只是他比较慢热,我比他的慢热要迟个三年而已。他眼看着我恋爱,分手的整个过程,不动声色的陪伴着我。平时我和他只是偶尔见面,短信分享读书心得,扯些不着边际的未来。
真正发生质变还是在他恋爱之后。尤其是当我看到他和他的小女友手牵手走在校园里的和谐画面时,有一种嘴边的肉,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吃的时候,被别人一口咬去的愤懑感。
临近毕业,他的小女友公然无视他的挽留,放弃与他同校读研的机会,毅然决然的去了海南工作。恰逢我也分手,好像两个落单的孤立者,我才开始肆无忌惮的“使用”这段友情。第一站我们去了乌镇,迄今为止我认为最美的地方。第二站我们去了南京,去听五月天的演唱会。第三站我们去了九华山,突遇滂沱的大雨,淋湿了我们过往的记忆。拍了很多照片,这些让我发掘了人生的第二大兴趣,那就是拍照,我喜欢留念,就如同我喜欢回忆是一个道理。
但毕业就在眼前,再好的友谊也将走向分离。我们像是即将散场的游乐场里的孩子,固执的奔向旋转木马,想再转一遍。离校的前一天,我们俩吃了散伙饭,还喝了啤酒。借着酒兴,他亲了我一口。亲就亲呗,反正以后也见不到了。
我们一同坐火车回家。快到合肥站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要不要去我的家乡看看?”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他点头同意。我跟他就把家乡的小景点转了个遍,他才正式离开,离开我的生活。
戏剧性的是,我在校期间无意中参加的一次考试,竟然把我录取了,我要到芜湖工作了!冥冥中的安排,吓了我们一跳!本来答应好在家乡工作的,父母一听我要走,都急了。我跟他们说,我可以留下,只是也许我在家里永远也不会碰见一个合适的人了。父母无疑是通情达理的,放我走了,我就和他在一起了。最萌身高差的一对。
就这样在芜湖又呆了三年,他读研我工作。租住的小房子里,我们一起做饭,一起看电影,一起看书,一起做题,一起打闹。现在想来,生活贫瘠的我们,却能够得到最微小的快乐和满足。
在芜湖的第七年,他面临着又一次的毕业,我不想又一次面临“毕业分手”的魔咒。我就决定陪他回到他的城市。我开始了艰难的找工作生涯,因为本职工作比较不错,想换个好的工作就很困难,不然也无法说服父母。那一年,芜湖以她不变的姿态包容着我们,只是我的心已经飞向了他乡。我顶着沉重的压力,开始备考,放弃了读书,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游玩,只是为了和他共处一“市”。
好在命运之神再一次的眷顾,在他毕业之际,我如愿的来到了他的城市。今天是我来到这里的第四天,“100个城市生活的人”让我独坐在电脑前梳理这过往的七年。这七年,我从十八岁走向了二十五岁。这期间我经历过迷茫,遭遇过背叛,但生活又一次次的给予我希望。
我终于渐渐明白,生活就是在玩我,让我升让我降,让我降让我升,在得意时失意,在失意的尽头得意。纵观来看,我认为生活中的苦是大于乐的。生活本身也是单调乏味的,纵然拥有生活的兴趣,也难改乏味的事实。就像人类都无法脱离物质需要和一日三餐的需要,我们脱离不了生活的重复琐碎。那么只有依赖精神上的慰藉聊以度日,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梦想,但整体上快乐的人生缺一不可。
高考第一天的下午,天气闷热,乌云压的很低。我的紧张情绪随着数学题目难度的加大而递增。我没有获得预期的分数,一本的四个学校全数滑档。当我决议不愿复读,并做好心理准备去上海读一个二本时,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这次的转动。
当时我在一个画室学素描,在我左边的同学恰好也是高中毕业生,她偷偷的告诉我,可以调剂,运气好的话还是有机会读一本的。我鬼斧神差的按照她提到的操作,点击着下一步。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这座城市也没有真实起来。
直到我背着大包踏入校园,走进寝室,看着陌生的面孔,挤压的人群,热闹的环境,那种背井离乡的真实感从一步步向我袭来。开学的前二十天,包括军训,我整个人是处于浑浊的状态。我不知我在做什么,我不知要做什么,我不知我为何在这里。陌生的冲击,高考的失意,离乡的愁绪,将过往积压未发的消极统统涌上心头。
转折点是在一节专业课的课堂上。那位老师是个可亲的女性,讲话很温柔。因为是第一堂专业课,她就讲了许多关于专业的背景啊,发展啊,用途之类的知识。好像就是在她的话语中,我逐渐恢复了心智。我想,至少先学点知识。
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渐发觉自己的兴趣点,英语特长的优势也不断体现,这让我找到了学习的价值。校园生活好像这才拉开了帷幕。上课我专心听讲,做好看的笔记;下课我和室友共同进餐;每个周五晚上网吧报到;周六火锅店现身。像所有的大学生那样,在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的同时,虚度着美好的光阴。
大学就离不了恋爱。我之前暗恋过一个188CM的男生,是网恋,虚无缥缈的网恋。但对于一个入门网民来说,总也逃不过网络的诱惑。好在对方是个理性的人,我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自生自灭。曾经幻想,只要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就足矣,如果我想他,我就抬头看看蓝天,倘若他也在仰望,那么我们的距离好像就拉近了许多。
我乐于助人,帮助室友追她喜欢的男生。在撮合这位男生和室友的过程中,他跟我表了白。我直接的反应是拒绝的,并且我也这么做了。可凑巧的是,寝室内部爆发了一场内战,起因就只是借手机发短信之类的小事,然后就莫名奇妙的分成了两个对立的帮派。我明明是中立方,却在无意中站在了人多的一派。在一系列的误会笼罩下,尤其是在我听说这位室友暗地里骂我是个贱人之后,我决定不再考虑她的感受。当然,事实证明,这依然只是个误会。更加凑巧的是,这位男生在频繁的联系我之后,我的拒绝终于让他在内战期间的一天打了退堂鼓。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好习惯受益终生,坏习惯则是致命的。就这样,我和一个不该在一起的男生在一起了。
好在这位室友比较大度,没有和我计较,也有她移情别恋的速度比较快的关系。尤其是在内战的后期,是我主动打破了僵局,主动和她讲话,并作为中间人让寝室恢复了和平。算是和她建立起了革命般的友谊。
恋爱初期无疑是美好的,异地恋更是增添了那份距离美。我们每天煲电话粥,每隔一个星期见一次面,多是他坐四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芜湖见我,然后在周日下午依依不舍的离开。当时我是愿意和他共度一生的,只是后来他下共度一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女生而已。
是毕业分手的典型案例。只是我被蒙在鼓里有半年左右,当时正值考研备战阶段,疏于管理爱情,也不常常见面,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在我考研最后一场考试出考场我给他打电话,没人接。一直打,在回校的公车上一直打,回到寝室一直打。直到我收到一条分手短信:“我不爱你了,我们分手吧!”我不相信,非要打通电话讲清楚,我现在忘记了那通电话究竟有没有打通,我只记得我给他发短信直到凌晨四点。第二天我要坐八点的汽车回家,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诉说我们的记忆。
在回家后的第一天晚上,强撑了一天的情緒终于得到释放。只是,我已经接受了分手的事实。我又给他发了短信,竟然收到了回复。我问他:“我知道我们分手了,只是我不适应没有你的日子。我还能跟你联系么?”他破天荒的回复了一句:“可以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厌恶都涌上喉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恶心,恶心这样的一个人,分手了还不分的干干净净。
寒假的一个月,我把情緒逐渐调理过来。我要感谢人人小站,给了我一个抒发情怀的场地。我每天读些文章,写些感想,看老电影,写影评。文字是有魔法的,可以治愈受伤的心灵。也就是这时我才确立了我的文字梦想,立志成为一位兴趣码字的写作者,用我的眼睛观察生活,讲这个世界里的故事。
在大学期间,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人,我的蓝颜知己。他是个187CM的高大男人,我只有157CM,我从来都不曾想过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有一天可以并肩走下去。
他对我很好,朋友的那种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从我认识他的那天算起,整整的三年时间,我对他没有任何的想法,以至于我当时真的相信男女之间是有纯友谊的。记得那时经常在百度知道回答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问男女之间有纯友谊么,我理所当然的以自己为例回答了那个问题,当然有啊,我可不就是麼!傻傻的真天真。
他的出现是早于前男友的,只是他比较慢热,我比他的慢热要迟个三年而已。他眼看着我恋爱,分手的整个过程,不动声色的陪伴着我。平时我和他只是偶尔见面,短信分享读书心得,扯些不着边际的未来。
真正发生质变还是在他恋爱之后。尤其是当我看到他和他的小女友手牵手走在校园里的和谐画面时,有一种嘴边的肉,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吃的时候,被别人一口咬去的愤懑感。
临近毕业,他的小女友公然无视他的挽留,放弃与他同校读研的机会,毅然决然的去了海南工作。恰逢我也分手,好像两个落单的孤立者,我才开始肆无忌惮的“使用”这段友情。第一站我们去了乌镇,迄今为止我认为最美的地方。第二站我们去了南京,去听五月天的演唱会。第三站我们去了九华山,突遇滂沱的大雨,淋湿了我们过往的记忆。拍了很多照片,这些让我发掘了人生的第二大兴趣,那就是拍照,我喜欢留念,就如同我喜欢回忆是一个道理。
但毕业就在眼前,再好的友谊也将走向分离。我们像是即将散场的游乐场里的孩子,固执的奔向旋转木马,想再转一遍。离校的前一天,我们俩吃了散伙饭,还喝了啤酒。借着酒兴,他亲了我一口。亲就亲呗,反正以后也见不到了。
我们一同坐火车回家。快到合肥站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要不要去我的家乡看看?”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他点头同意。我跟他就把家乡的小景点转了个遍,他才正式离开,离开我的生活。
戏剧性的是,我在校期间无意中参加的一次考试,竟然把我录取了,我要到芜湖工作了!冥冥中的安排,吓了我们一跳!本来答应好在家乡工作的,父母一听我要走,都急了。我跟他们说,我可以留下,只是也许我在家里永远也不会碰见一个合适的人了。父母无疑是通情达理的,放我走了,我就和他在一起了。最萌身高差的一对。
就这样在芜湖又呆了三年,他读研我工作。租住的小房子里,我们一起做饭,一起看电影,一起看书,一起做题,一起打闹。现在想来,生活贫瘠的我们,却能够得到最微小的快乐和满足。
在芜湖的第七年,他面临着又一次的毕业,我不想又一次面临“毕业分手”的魔咒。我就决定陪他回到他的城市。我开始了艰难的找工作生涯,因为本职工作比较不错,想换个好的工作就很困难,不然也无法说服父母。那一年,芜湖以她不变的姿态包容着我们,只是我的心已经飞向了他乡。我顶着沉重的压力,开始备考,放弃了读书,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游玩,只是为了和他共处一“市”。
好在命运之神再一次的眷顾,在他毕业之际,我如愿的来到了他的城市。今天是我来到这里的第四天,“100个城市生活的人”让我独坐在电脑前梳理这过往的七年。这七年,我从十八岁走向了二十五岁。这期间我经历过迷茫,遭遇过背叛,但生活又一次次的给予我希望。
我终于渐渐明白,生活就是在玩我,让我升让我降,让我降让我升,在得意时失意,在失意的尽头得意。纵观来看,我认为生活中的苦是大于乐的。生活本身也是单调乏味的,纵然拥有生活的兴趣,也难改乏味的事实。就像人类都无法脱离物质需要和一日三餐的需要,我们脱离不了生活的重复琐碎。那么只有依赖精神上的慰藉聊以度日,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梦想,但整体上快乐的人生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