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上海
国泰电影院,在陕西南路地铁出来的3号口,一栋独立的建筑潇洒的盘踞着四分之一个十字路口。
这么神奇的地理位置,在对上海稍微熟悉了之后开始见怪不怪。
下午5点的光景,大厅里几乎没几个人,卖票的小姑娘白的不可思议。
一个大叔与看门大爷在一排排海报前聊电影聊的火热。
门外路上的吵闹,偶尔光临,被隔绝在另一个频道中。
郭富城对张震说,“在干净的地方,过安静的生活。”
郭富城沉默内敛。
张震依旧器宇不凡。
这句话于我来说,现在似乎也很适合。
6月29日拖着两个箱子来到上海,至今日已经10多天。
剩下的家当,强哥都给我慢慢的寄了过来,快把不大的小厅堆满,
渐渐的安定下来,收拾好,屋子虽然不大,却足够干净。
到上海后,出差也少了,不用奔波,大部分的晚上只要天气允许,都可以跑跑步。
住处周边的马路上都是蓬勃的梧桐树,掩映着马路,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树。
路其实并不宽,双向两车道,车辆在高峰期之外也不多,过马路无需等待。
人行横道上有修了一些塑胶跑道,红色的藏在梧桐树后,延伸到几百米之外。
上海的阿姨们喜欢在上面边走边用语速很快的上海话阿拉阿拉的聊天。
大爷们则是昂首挺胸的健步如飞。
跑道的一段在小桥边截止,夜晚的桥下,小河两边装上了红绿色的彩灯,映照着水草,流向远处。
河边的蚊子很多,几乎可以感觉到它们奋不顾身撞向你肌肉的声响。
树下的长凳上,坐着发呆的人,侧影映着绿色的灯光,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沉默。
在小雨中跑步,淋漓尽致。
汗水夹杂着雨水,从头顶流下,在眼前迷离。
浑身湿透时,并不觉得闷热。
在体力终于不支的时候,一瞬间的解脱,释然。
进入夏季,梅雨季节还笼罩着上海,有时一个星期都见不到太阳。
洗衣机已经甩干的衣服,还要晾上一天。
在家里,开着风扇远比开着空调舒服。
来上海已经计划很久了,最早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012年吧。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于是就想离开那个乌烟瘴气的北京,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上海离家比北京近了一半不止,实际上却在大学毕业之后才第一次来过。
高考时填志愿,脑海中只有过两个城市,一个北京,一个南京。彼时的上海,似乎是个极其遥远的城市,至今也不明白原因为何。
志愿里只有一个北京的学校,其它全都在南京,却没想到最后中了唯一那个碰运气的学校。
那天在网吧里,看着交大首页上录取名单江苏列表里,赫然有自己的名字,转身对着身后的父亲却一片坦然,心中已经没了填志愿时那一腔的激动。
堂弟去邮局办事,顺便拿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一直以我为傲的他,给邮局的人买了很多糖果。
回来在院子门口他与父亲聊天,想着他如果也可以有一张,我在房间里慢慢醒来,心里莫名的伤感。与堂弟的关系并不是表面上很亲的那种,很多时候都是他保护我的情况,然而有时真的很想带他一起读个大学,带他走出那阴霾的生活。
十年以后,我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老头子问我,什么时候到上海。
我诧异了一下,其实我早已申请了很久,我说希望尽快。
他说不如下周吧,上海的一个项目希望你过去,我冷汗,至少给点准备时间啊,虽然我计划了很久,但是拎包就走还是有点困难的啊。
老头子刚来坐镇北京,和和气气,thank you 和 no problem时刻挂在嘴边,
麻烦了一点别人,似乎都像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停的感谢,
然而谈判桌子上隐藏在这些笑容背后的,是抽丝剥茧般的智慧。
他半个月中国,半个月德国,飞来飞去,
之前在天津公司带着一手就能抓过来的几个人,做着空客公司的生意。
油水富足,财大气粗。
于是才感觉到,以前一直过着开裆裤般的生活。
在美丽的糖果面前,浓浓的小农意识开始崩塌,光明的世界刺得的眼睛睁不开。
大家开始欢呼雀跃,忠心满满,放佛已经看不见这条船上破洞还在呼呼的冒水。
细数真正让自己来上海的原因,似乎很多,
北京的空气日渐不堪,
生活开始颓废不思进取,
旧上司伸出的橄榄枝,
上海较好的空气气候湿润的与家里差异不大的环境,
完善的基础生活设施,更国际性的视野,
以及那个日渐熟悉的金沙江路。
有些必不可少,有些又虚无缥缈。
就像当初一心的想去北京,除了心中的鸡血四溅,并无其它。
可是,这个十年,我却已经铁了心的要留在上海。
一个十年的好朋友,同在北京很久见不上一次面,
她来上海出差,一年多年来我们第一次见上。
大一的时候,刚进学校还没分班,阴差阳错的就被抓去校团委当理事,人生地不熟,认识了她和另一位男生。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学院,也来自不同的地方。
理学院的她来自黑龙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
文学院的城来自湖南,抽烟喝酒打麻将,
机电学院的我来自江苏,木讷迟钝,挂科从大一挂到大四。
我们一起开会,看书,爬香山。
常常她拿着90多分的成绩来教育我,
我拿着兼职来的钱,接济他。
在陕西南路小龙虾店里,我看着她对着一盆龙虾张牙舞爪,
我对着一盘花生米,挑出里面的花椒,吃的干净。
淮海路上的星巴克,没有什么人,
加冰的柠檬绿茶几乎喝不出味道,
天空中的雨蠢蠢欲动,风开始安静下来。
她的一些话,又开始醒悟着我,
有时觉得自己一个人走,前方是什么全屏横冲直撞,拨云见日。
时间久了,总会觉得孤独。
常常想有一个人,可以引领者自己,给自己一些建议。
让自己虽然不大的步子,可以迈的端正。
她说上海也挺大的,打个车也要好长时间,于是她去办了个公交卡。
却几乎没用上,还是用的Uber,上海的起步价要15,北京才10块。
我说北京的司机都是国企的员工,平时没事上班打个卡就出去兼职赚钱了。
一个无所事事,一个斤斤计较。
于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早晨,她终于还是堵车没有赶上高铁,
台风即将登陆,云层压得很低,拥挤着往西飞去。
我站在17层的窗边,看着楼下苏州河上漂过的小船,把心丢进河里,看不见波纹,听不见回响。
这么神奇的地理位置,在对上海稍微熟悉了之后开始见怪不怪。
下午5点的光景,大厅里几乎没几个人,卖票的小姑娘白的不可思议。
一个大叔与看门大爷在一排排海报前聊电影聊的火热。
门外路上的吵闹,偶尔光临,被隔绝在另一个频道中。
郭富城对张震说,“在干净的地方,过安静的生活。”
郭富城沉默内敛。
张震依旧器宇不凡。
这句话于我来说,现在似乎也很适合。
6月29日拖着两个箱子来到上海,至今日已经10多天。
剩下的家当,强哥都给我慢慢的寄了过来,快把不大的小厅堆满,
渐渐的安定下来,收拾好,屋子虽然不大,却足够干净。
到上海后,出差也少了,不用奔波,大部分的晚上只要天气允许,都可以跑跑步。
住处周边的马路上都是蓬勃的梧桐树,掩映着马路,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树。
路其实并不宽,双向两车道,车辆在高峰期之外也不多,过马路无需等待。
人行横道上有修了一些塑胶跑道,红色的藏在梧桐树后,延伸到几百米之外。
上海的阿姨们喜欢在上面边走边用语速很快的上海话阿拉阿拉的聊天。
大爷们则是昂首挺胸的健步如飞。
跑道的一段在小桥边截止,夜晚的桥下,小河两边装上了红绿色的彩灯,映照着水草,流向远处。
河边的蚊子很多,几乎可以感觉到它们奋不顾身撞向你肌肉的声响。
树下的长凳上,坐着发呆的人,侧影映着绿色的灯光,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沉默。
在小雨中跑步,淋漓尽致。
汗水夹杂着雨水,从头顶流下,在眼前迷离。
浑身湿透时,并不觉得闷热。
在体力终于不支的时候,一瞬间的解脱,释然。
进入夏季,梅雨季节还笼罩着上海,有时一个星期都见不到太阳。
洗衣机已经甩干的衣服,还要晾上一天。
在家里,开着风扇远比开着空调舒服。
来上海已经计划很久了,最早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012年吧。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于是就想离开那个乌烟瘴气的北京,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上海离家比北京近了一半不止,实际上却在大学毕业之后才第一次来过。
高考时填志愿,脑海中只有过两个城市,一个北京,一个南京。彼时的上海,似乎是个极其遥远的城市,至今也不明白原因为何。
志愿里只有一个北京的学校,其它全都在南京,却没想到最后中了唯一那个碰运气的学校。
那天在网吧里,看着交大首页上录取名单江苏列表里,赫然有自己的名字,转身对着身后的父亲却一片坦然,心中已经没了填志愿时那一腔的激动。
堂弟去邮局办事,顺便拿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一直以我为傲的他,给邮局的人买了很多糖果。
回来在院子门口他与父亲聊天,想着他如果也可以有一张,我在房间里慢慢醒来,心里莫名的伤感。与堂弟的关系并不是表面上很亲的那种,很多时候都是他保护我的情况,然而有时真的很想带他一起读个大学,带他走出那阴霾的生活。
十年以后,我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老头子问我,什么时候到上海。
我诧异了一下,其实我早已申请了很久,我说希望尽快。
他说不如下周吧,上海的一个项目希望你过去,我冷汗,至少给点准备时间啊,虽然我计划了很久,但是拎包就走还是有点困难的啊。
老头子刚来坐镇北京,和和气气,thank you 和 no problem时刻挂在嘴边,
麻烦了一点别人,似乎都像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停的感谢,
然而谈判桌子上隐藏在这些笑容背后的,是抽丝剥茧般的智慧。
他半个月中国,半个月德国,飞来飞去,
之前在天津公司带着一手就能抓过来的几个人,做着空客公司的生意。
油水富足,财大气粗。
于是才感觉到,以前一直过着开裆裤般的生活。
在美丽的糖果面前,浓浓的小农意识开始崩塌,光明的世界刺得的眼睛睁不开。
大家开始欢呼雀跃,忠心满满,放佛已经看不见这条船上破洞还在呼呼的冒水。
细数真正让自己来上海的原因,似乎很多,
北京的空气日渐不堪,
生活开始颓废不思进取,
旧上司伸出的橄榄枝,
上海较好的空气气候湿润的与家里差异不大的环境,
完善的基础生活设施,更国际性的视野,
以及那个日渐熟悉的金沙江路。
有些必不可少,有些又虚无缥缈。
就像当初一心的想去北京,除了心中的鸡血四溅,并无其它。
可是,这个十年,我却已经铁了心的要留在上海。
一个十年的好朋友,同在北京很久见不上一次面,
她来上海出差,一年多年来我们第一次见上。
大一的时候,刚进学校还没分班,阴差阳错的就被抓去校团委当理事,人生地不熟,认识了她和另一位男生。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学院,也来自不同的地方。
理学院的她来自黑龙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
文学院的城来自湖南,抽烟喝酒打麻将,
机电学院的我来自江苏,木讷迟钝,挂科从大一挂到大四。
我们一起开会,看书,爬香山。
常常她拿着90多分的成绩来教育我,
我拿着兼职来的钱,接济他。
在陕西南路小龙虾店里,我看着她对着一盆龙虾张牙舞爪,
我对着一盘花生米,挑出里面的花椒,吃的干净。
淮海路上的星巴克,没有什么人,
加冰的柠檬绿茶几乎喝不出味道,
天空中的雨蠢蠢欲动,风开始安静下来。
她的一些话,又开始醒悟着我,
有时觉得自己一个人走,前方是什么全屏横冲直撞,拨云见日。
时间久了,总会觉得孤独。
常常想有一个人,可以引领者自己,给自己一些建议。
让自己虽然不大的步子,可以迈的端正。
她说上海也挺大的,打个车也要好长时间,于是她去办了个公交卡。
却几乎没用上,还是用的Uber,上海的起步价要15,北京才10块。
我说北京的司机都是国企的员工,平时没事上班打个卡就出去兼职赚钱了。
一个无所事事,一个斤斤计较。
于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早晨,她终于还是堵车没有赶上高铁,
台风即将登陆,云层压得很低,拥挤着往西飞去。
我站在17层的窗边,看着楼下苏州河上漂过的小船,把心丢进河里,看不见波纹,听不见回响。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6 10: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