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1
我们的诸多学习中,缺乏科学的方法,自学中也是如此,计划,进度,自我考核,外部反馈,学习动力的获得和管理,学到的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作为学生所不自知的。可能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这个过程明确,那就是通过把整个学习的流程和方法本身做对比,把训练的环境告知学生。另一种方法是把训练放在实际的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的所在,理解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可能产生的效果。
唯一无法明确的是作为一个学生,怎么去认同那些知识,为何学习它们?是什么能够让人产生自发的动力去学习?
一种是自知的短期的目标,比如说证书考试,背后的逻辑是这个考试让人获得某种资格。好比只有学习法语才可能在法国长期生活,只有学习法语并参加考试获得某个分数才能入学某所大学,参加某种考试获得了证书所以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些是一种。
一种是兴趣,一个人说自己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可以长时间地沉浸下去,有一种对未来自我发展的潜在的好处,但是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本身已足够满足。
另外一种是别人说这个东西有必要,但是自己并不清楚必要在哪里。比如说中学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一旦形成了体系之后,几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改变这种机制就尤为困难,即使它不合理,但是它以经典制度自居,谁都不敢拿它开刀。
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即使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把这种目的告知学生,也并无不可。相反,如果我们表面上说这是在陶冶情操,或者说是在培养基本能力,但是如果最终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话,或者说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快被遗忘之后,学习的参与者会很明确地理解到,这就是浪费时间。那这样的时间还不如找来自己感兴趣的书随便看。
在局促的空间内,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浪费着时间,不就是监狱么?那么多人来把学校类比为监狱,我觉得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玩耍,旅行,见识自然的丰富,接触伙伴,见识伟大而精妙的事物,接触可见的机械,理解不可见的物理和化学,参与到社会的进程中,体会不同的社会单元的功能和日常的状态,伴随在成年人的榜样身边,体会人间的冷暖和痛苦喜乐,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而且也应该是应有的途径。
在这些途径中,或者因为自己的感悟,或者因为他人提出的问题,学习者面对了困难之后,理解到学习的必要,这时学习者应该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应当为自己寻找到高效地学习方法,快速而且深入地把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会。
人文的学习可能并不一定是在一种明确的目标下进行的。好比我们每天都在大量阅读,接触人文素材应该是一种生活的伴随状态,当然,如何快速和深入地理解这些素材,也可以去参考前人的方法。人文素养的自我提高,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断面临的,这种学习是主观的体验,交流和反馈有用,但是难以形成标准答案,也无须设置阶段目标。我们不需要强制自己从一幅画中理解到什么,也无需从一本小说中读到什么,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人生的阅历和当前的状态所支撑起来的理解,太多变迁,我们去为其定义一种级别或者目标,是困难的,而且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关于世界的规律的,或者伴随现代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这些知识需要前人的引导,也需要一个人先学会现有的体系,才可能理解现有的事物,之后也才可能有所突破。数学,物理,化学,语言,经济,大部分的学科都是如此,都依赖于一种具体的语言,并且学科里面有大量的符号体系,这种符号在简化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学习者增加了翻译和理解的难度。好比我们说起“经济”二字时,我们究竟是在指什么?或者f=ma,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用纯语言可以完全的描述一种知识么?比如说如何描述一个椭球体,怎样用文字和数字而不用公式去把这种描述精确地记录和传递下去?
有时,符号产生之后,符号本身就成为了基础认知的一部分。由符号本身衍生出更多的符号组合,以及在这些符号组合中衍生出了新的学科体系。比如说,数学中的矩阵,语言中的诗歌,文本分析,逻辑哲学。这些内容因为是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将要长期存在于社会中,而且人类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更高效更精确的替代符号,因此我们也需要学习。学习它的目的,是要去理解这些符号究竟是在指代什么,而不是把这些符号本身当做背后的真理。那些真理一定可以用多种符号体系来表示,而我们只是找到了一种先用起来。
唯一无法明确的是作为一个学生,怎么去认同那些知识,为何学习它们?是什么能够让人产生自发的动力去学习?
一种是自知的短期的目标,比如说证书考试,背后的逻辑是这个考试让人获得某种资格。好比只有学习法语才可能在法国长期生活,只有学习法语并参加考试获得某个分数才能入学某所大学,参加某种考试获得了证书所以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些是一种。
一种是兴趣,一个人说自己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可以长时间地沉浸下去,有一种对未来自我发展的潜在的好处,但是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本身已足够满足。
另外一种是别人说这个东西有必要,但是自己并不清楚必要在哪里。比如说中学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一旦形成了体系之后,几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改变这种机制就尤为困难,即使它不合理,但是它以经典制度自居,谁都不敢拿它开刀。
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即使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把这种目的告知学生,也并无不可。相反,如果我们表面上说这是在陶冶情操,或者说是在培养基本能力,但是如果最终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话,或者说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快被遗忘之后,学习的参与者会很明确地理解到,这就是浪费时间。那这样的时间还不如找来自己感兴趣的书随便看。
在局促的空间内,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浪费着时间,不就是监狱么?那么多人来把学校类比为监狱,我觉得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玩耍,旅行,见识自然的丰富,接触伙伴,见识伟大而精妙的事物,接触可见的机械,理解不可见的物理和化学,参与到社会的进程中,体会不同的社会单元的功能和日常的状态,伴随在成年人的榜样身边,体会人间的冷暖和痛苦喜乐,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而且也应该是应有的途径。
在这些途径中,或者因为自己的感悟,或者因为他人提出的问题,学习者面对了困难之后,理解到学习的必要,这时学习者应该考虑到时间的价值,应当为自己寻找到高效地学习方法,快速而且深入地把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会。
人文的学习可能并不一定是在一种明确的目标下进行的。好比我们每天都在大量阅读,接触人文素材应该是一种生活的伴随状态,当然,如何快速和深入地理解这些素材,也可以去参考前人的方法。人文素养的自我提高,是一个人一生中不断面临的,这种学习是主观的体验,交流和反馈有用,但是难以形成标准答案,也无须设置阶段目标。我们不需要强制自己从一幅画中理解到什么,也无需从一本小说中读到什么,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人生的阅历和当前的状态所支撑起来的理解,太多变迁,我们去为其定义一种级别或者目标,是困难的,而且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关于世界的规律的,或者伴随现代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这些知识需要前人的引导,也需要一个人先学会现有的体系,才可能理解现有的事物,之后也才可能有所突破。数学,物理,化学,语言,经济,大部分的学科都是如此,都依赖于一种具体的语言,并且学科里面有大量的符号体系,这种符号在简化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学习者增加了翻译和理解的难度。好比我们说起“经济”二字时,我们究竟是在指什么?或者f=ma,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用纯语言可以完全的描述一种知识么?比如说如何描述一个椭球体,怎样用文字和数字而不用公式去把这种描述精确地记录和传递下去?
有时,符号产生之后,符号本身就成为了基础认知的一部分。由符号本身衍生出更多的符号组合,以及在这些符号组合中衍生出了新的学科体系。比如说,数学中的矩阵,语言中的诗歌,文本分析,逻辑哲学。这些内容因为是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将要长期存在于社会中,而且人类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更高效更精确的替代符号,因此我们也需要学习。学习它的目的,是要去理解这些符号究竟是在指代什么,而不是把这些符号本身当做背后的真理。那些真理一定可以用多种符号体系来表示,而我们只是找到了一种先用起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