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知识分享?因为他们可能并不知道
有位读者对我说,觉得我写的文章太浅显,看着很不舒服,比如智能手机安全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常识吗?有什么必要写出来?
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和分享误区:
我知道,所以别人也应该知道。
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
你笨,你活该损失,我有什么责任提醒你?
但事实上,即使是生活常识,看上去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其实也不一定真的如此。必要的提醒还是应该做,不能假设别人知道。就像低频噪音这个事情,很多人是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有些人甚至为此而患上神经衰弱,当他们看到一篇描述低频噪音的文章,和自己的情况一对照,恍然大悟,就有可能解决——遗憾的是,如果是长期经受低频噪音而受到的某些神经创伤,是不可修复的——本着慈悲的心理,传播知识,知道的人可以忽略,而不知的人也许可以受益,前者可能会埋怨,但后者更加重要。而如果前一类人有慈悲心,考虑到虽然自己知道,但并没有提醒过他人,而把一些有用的知识分享出去,那也有可能造福他人。
至于觉得别人笨,就应该损失。这样的想法更要不得。因为自己也不可能全知全能,难道自己遇上事情的时候,也能接受别人幸灾乐祸?
我是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在知识管理中,分享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长年来,即使是顶受压力,也仍然会持续分享。我会观察人们的需要,有些事情,我了解到人们已经知道的,不会再重复,而由于受众很多,有时候的确并不可能面面俱到。
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不管是面对个体还是群体,不管是团队还是企业,其实都会遇到种种不理解,甚至抵制:
明明我们知道,你干嘛还要再说?烦不烦啊?
这个事情我们知道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告诉他们?那样的话我们就没优势了!年终大奖我们还有指望吗?
所以在有些企业里,知识成为私有财产,即使知道,也秘而不宣,这与“我以为别人都知道”是不同的心理。
这也许对个人有利,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利吗?答案显而易见。
以为别人知道,也只是自己的主观认识,不见得是实情,而等到别人蒙受了损失,才知道原来别人不知道,那就后悔莫及,因为这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另外就是,对于乐于分享知识的人,就算不喜欢,也尽量不要打击,因为不断打击之下,会损伤别人分享的积极性,如果人人都不再愿意分享,知识的流动性就差,有用的知识到达不了需要的人手中。
不要相信“知识无用”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愿意尊重知识,知识才会给予回报——这个回报,未必是名或利,也有可能是内心的宁静、生命意义的清醒认知。
这其实也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和分享误区:
我知道,所以别人也应该知道。
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
你笨,你活该损失,我有什么责任提醒你?
但事实上,即使是生活常识,看上去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其实也不一定真的如此。必要的提醒还是应该做,不能假设别人知道。就像低频噪音这个事情,很多人是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有些人甚至为此而患上神经衰弱,当他们看到一篇描述低频噪音的文章,和自己的情况一对照,恍然大悟,就有可能解决——遗憾的是,如果是长期经受低频噪音而受到的某些神经创伤,是不可修复的——本着慈悲的心理,传播知识,知道的人可以忽略,而不知的人也许可以受益,前者可能会埋怨,但后者更加重要。而如果前一类人有慈悲心,考虑到虽然自己知道,但并没有提醒过他人,而把一些有用的知识分享出去,那也有可能造福他人。
至于觉得别人笨,就应该损失。这样的想法更要不得。因为自己也不可能全知全能,难道自己遇上事情的时候,也能接受别人幸灾乐祸?
我是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在知识管理中,分享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长年来,即使是顶受压力,也仍然会持续分享。我会观察人们的需要,有些事情,我了解到人们已经知道的,不会再重复,而由于受众很多,有时候的确并不可能面面俱到。
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不管是面对个体还是群体,不管是团队还是企业,其实都会遇到种种不理解,甚至抵制:
明明我们知道,你干嘛还要再说?烦不烦啊?
这个事情我们知道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告诉他们?那样的话我们就没优势了!年终大奖我们还有指望吗?
所以在有些企业里,知识成为私有财产,即使知道,也秘而不宣,这与“我以为别人都知道”是不同的心理。
这也许对个人有利,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利吗?答案显而易见。
以为别人知道,也只是自己的主观认识,不见得是实情,而等到别人蒙受了损失,才知道原来别人不知道,那就后悔莫及,因为这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另外就是,对于乐于分享知识的人,就算不喜欢,也尽量不要打击,因为不断打击之下,会损伤别人分享的积极性,如果人人都不再愿意分享,知识的流动性就差,有用的知识到达不了需要的人手中。
不要相信“知识无用”这样的说法,一个人愿意尊重知识,知识才会给予回报——这个回报,未必是名或利,也有可能是内心的宁静、生命意义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