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与炮弹:浅谈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塑造
一、时代背景
论及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变迁,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样,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美国的意识形态并非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有明确的官方统制的指向。事实上,在当代美国,传统的清教徒主义和现代的女权思想并存。另外一个层面,相较于欧洲,美国在20世纪里,并没有经受直接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侵袭,所以并没有像欧洲战后一样,产生强烈的的左翼思潮,所以在美国语境下的左右政治思潮和欧洲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总体而言,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意识形态,大致分成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里的“新”,大概就是以罗斯福新政作为区分点的,罗斯福新政之前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大概可以说是和欧洲延续下来的传统保守主义和传统自由主义。而通过实用的方法吸收大量社会主义色彩的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开始呈现更多的本土色彩。
新自由主义在七十年代之前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欧美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而资本主义代议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开始接纳越来越多的中下层利益集团。而国家福利的发展,文化思潮的左倾。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这些柔性的改革不断稳定,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社会层面的分裂,左派势力的加强,直接促成了世界范围内1968年左派力量的大暴动,而这正是新自由主义在七十年代失败的开始。而新自由主义无力解决由其自身逻辑引发出来的经济滞涨问题,全球的石油危机更是为新自由主义的存在空间减弱了空间。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右派,传统共和党的执政观念。是从里根总统执政时期(1981~1985),这个时期也是世界背景下的保守势力比较强盛的一年,彼时在英国执政的正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新保守主义的特点是,主张比较有限的国家控制,给地方政治团体以较大的权力,减少福利支出。值得指出的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在经济层面,采纳的是以哈耶克为主的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立场。在政治和经济的不同语境之中,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有重大的区别。
而斯皮尔伯格进入美国影坛的时候,正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扩张并且也是美国资本又一轮大规模的全球化扩张,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空前绝后的一个阶段,而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主流导演,他的作品,无论刻意还是无意,都展现出了这一阶段美国文化的主流。
二、横冲直撞——无因的反叛:斯皮尔伯格七十年代电影
七十年代,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年代。一方面,全世界的左派失败,使西方世界在失去了耶稣基督的之后,又失去了“存在”。信仰岌岌可危。水门事件的爆发,使60年代高歌猛进的民主运动看起来充满黑色幽默。而另一个方面,尼克松下台之后的美国总统福特和卡特,无力解决经济层面上的资本主义滞涨问题。整个社会萎靡不振。此时的美国好莱坞,仍旧在和电视产业进行着竞争,不过新一代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和马丁斯科塞斯们已经初露头角。
斯皮尔伯格在七十年代一共有五部作品,分别是《飞轮喋血》、《横冲直撞大逃亡》、《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以及《一九四一》。其中既有在影史上为人称道的《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也有票房口碑都欠佳的《一九四一》。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斯皮尔伯格早期的作品中,都反应了一种时代的特性:这些电影都有某种反抗意识,但是反抗的对象并不是具象化的,而是抽象的。这些电影反应的是当时的美国无处宣泄的躁动与焦虑。
《飞轮喋血》是一部电视电影(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好莱坞在和电视产业争夺影视人才)。从故事层面来说,是十分简单的,就是讲一个男人在高速公路上莫名其妙的被一辆巨大的油罐车追逐。这个男人经历了各种磨难,终于把这辆油罐车引入悬崖。影片至始至终没有交代,油罐车究竟为什么要追逐主人公。但是这并不妨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在最后油罐车爆炸的瞬间——观众达到了观赏愉悦的高潮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在新技术时代即将用视觉奇观,满足观众猎奇心的经营策略,甚至不惜渲染毫无理由的暴力、色情画面的经营策略。《飞轮喋血》中的油罐车到底象征着什么呢?这种恐惧到底是否拥有一定的社会无意识的指向性呢?有些人把油罐车描述成美国人对于越战的恐惧。但是也许这种恐惧也许并没有这么具象化,只是表现出一种当时美国社会真是存在的压抑而已。
《横冲直撞大逃亡》讲述的仍旧是一个“罗宾汉”的故事。这种“罪犯明星”的故事在美国并不少见,前有《邦妮和克莱德》后有《天生杀人狂》。但是不同于《邦妮和克莱德》透露出来的性解放的色彩以及《天生杀人狂》中对于媒体的反思。《横冲直撞大逃亡》虽然是愤怒的,但是这种愤怒居然是带有中产阶级色彩的:尽管影片的主人公走上了逃亡之路,但是他们并非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这部影片透露了斯皮尔伯格电影反叛的底色——尽管是同样的反叛题材,这些电影仍旧是以美国主流的家庭意识为前提的。
《大白鲨》,可以说是美国“星球大战”式视觉奇观影片的一个先锋。现在看起来已经不那么恐怖的鲨鱼道具,当时可是吓唬住了一代美国观众。当我们出去这部影片的惊恐特效之后,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仍旧是一部主流价值观拯救未知恐惧中的美国人的故事。在影片中,主人公的导师是一个在二战中潜艇上幸存下来的老兵,他如同西部片中的老牛仔一样,为了激发新的秩序维护者的诞生,在影片的次高潮段落牺牲了自己。而那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大白鲨,最终被主人公杀死。
《第三类接触》是一部科幻片,但是其中有大量不可解的、甚至带有恐怖色彩的镜头。我们不难从这部影片中发现嬉皮士运动的色彩,譬如说影片中一群人在喜马拉雅山下念诵神秘的外星人口诀的时候。和《飞轮喋血》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从始至终没有对影片中的神奇的势力——外星人做出解释。虽然最后影片在温情脉脉的气氛结束了,但是这些外星人究竟从何而来,要对人类做什么呢?影片没有解答,所有的紧张气氛在结局似乎和解了。这其实可以解读成,面对激烈的社会矛盾,美国观众自我舒缓的一种欲望的投射。
而这种舒缓的欲望,同样体现在斯皮尔伯格并不算特别成功的影片《一九四一》中,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闹剧的故事,虚构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一九四一年,入侵美国好莱坞的故事。影片的结尾对美国的传统意识形态进行戏谑的解构。在二战老兵对前来救援的美国军队行李之后,他试图往圣诞饰物上钉花环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倾斜垮塌了。而这部电影中粗俗的桥段也使斯皮尔伯格颇受评论的指责。不过在斯皮尔伯格接下来的电影里,这种被瓦解的价值观念将得到重塑。
三、外星人——美国文化的他者
在我们谈论外星人与机器人这些非人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谈论的是我们自己。这些科幻电影往往以巧妙的塑造方式,谈论了当时社会文化中出现的重要命题。譬如说,在影片《独立日》中,就反应出了美国在面临反恐的社会情绪,如果仔细观察,影片中的美国总统甚至和现实中的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有相似之处。而在影片《第九区》中,尽管影片对于故事背景做了饶有趣味的改变——故事发生在南非,但是影片所反应的美国本土居民对于冷战后移民的焦虑,影片中还是有不少相应的投射的。
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ET》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当小男孩第一次见到外星人ET的时候,小男孩是这么像ET介绍外星文明的:他首先拿出各种美国电影(尤其是星战电影)中的玩偶,然后拿出一个小轿车的模型,继而是一个存钱罐,最后告ET“大鱼吃小鱼”的道理。其实这一系列的物品已经在大致层面上塑造出来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概况:玩偶代表了美国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而汽车是美国典型生活方式的代表,存钱罐背后的资本是美国社会的重要支柱,而“大鱼吃小鱼”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核心。外星人甫一降临地球,就受到了美国价值观的一次洗礼。
四、异域文明——萨义德式塑造
著名文化批判学者萨义德曾经就西方文艺作品中的东方背景进行过批判,他认为西方以自己的需求,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西方。不管这个想象中的美好的香格里拉,又或者这个想象中的东方是充满落后和黑暗的国度。而斯皮尔伯格中的电影,毫无疑问的是萨义德这段话最好的注解。
在斯皮尔伯格最闻名的探险系列《夺宝奇兵》中,有一个著名的镜头:当异域的刀客炫耀式的摆动自己冷兵器的时候,主人公印第安纳▪琼斯掏出手枪结果了这些异邦人。这个镜头不仅仅出现在第一部,而且出现在2008年的系列第四部中,这个镜头又得到了重复。而这些影片无一例外讲述的是,主人公是如何在异域他乡,拯救西方文明的。这里的异国他乡背景是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性,而是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弥救背景来存在的。
五、纠结的一枪——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
战争电影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文明的精神状态。而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人。一方面,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恶痛绝,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这种反战反思类的影片。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执着于犹太教“有债必还”的思想,在影片中其反面角色,往往是直接的坏蛋形象,是必须被影片中的英雄消灭的对象。
譬如说,在他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影片的最后,影片中有名有姓的纳粹在投降后,还是被一枪解决了。这最后一枪的结局实际上适合整个影片的核心理念有关系的——著名的国产电影《一个和八个》,其结尾一枪的放/不放,甚至成为了审查能否通过的关键,可见其在价值观塑造层面上的作用。而我们对比一些意识价值观相对左倾的电影,譬如说《猎鹿人》、《全金属外壳》中,这些影片最后一枪指向的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怪物式的坏蛋,而是“自己人”或者“弱小”的敌人,而影片中主人公发射最后一枪往往也格外的纠结。
而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则更加直白的表现了斯皮尔伯格的这种“有仇必报”的犹太教思想。甚至连故事的主人公都直接是以色列间谍组织摩萨德的秘密暗杀队员。虽然斯皮尔伯格也让主人公经历了去除他人甚至可能是无辜人姓名的痛苦,并且以此反思所谓的“正义”,但是在这部电影之中,斯皮尔伯格用了十分庸俗的手法,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引发女权主义者抗议的手法,展现主人公与自我内心的和解——他让影片中的主人公回归家庭,采用暗杀画面和夫妻的做爱镜头蒙太奇的手段来对主人公的焦虑进行宣泄。这种宣泄是无力的,掩盖了影片中巴以冲突的复杂矛盾的本质。
而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太阳帝国》,则在结尾虚拟了一个有人道色彩的日本小孩。这个日本小孩给主人公递食物,却被美国人射死。斯皮尔伯格似乎试图表现出战争对儿童的摧残,表现某种所谓的“人道主义”,但是这个结尾不仅在影片中显得十分刻意,而且并没有历史依据,完全出自斯皮尔伯格的印象中“人道主义”应该展现的形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最近的战争电影《战马》,相对于他以前的电影,则有更加人道主义特色的表达,比如影片中的德国人也不完全是《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邪恶形象。而且表达的也比较自然,没有《太阳帝国》的刻意。是一部真正杰出的“反战电影”。
六、黑人苦难史——十字架下的怜悯
这里首先说明的是,斯皮尔伯格虽然是一个犹太人,但是他受基督教影响很深,他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本身就是一个基督教徒。作为少数族裔和信徒的双重身份,斯皮尔伯格拍摄两部反应黑人的电影——《紫色》(1985)和《怒断索潮》(1997)。
虽然说这两部电影在的确都反应了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白人世界中,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的出发点,还是立足与白人基督教文化传统上的。以这两部电影的结局就可以看出。《紫色》的结局是两拨黑人汇成一起,从爵士乐汇合成响彻天际的黑人灵歌。而在《怒断锁潮》的结尾,来自非洲的黑人在白人良心律师的帮助下,在法律上获得了独立。并且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西方文明的原生非洲人,变成一个身着西式服装,能够用英语交谈,并且最终和法官握手的这么一个“文明人”。这两部影片似乎投射了白人社会,特别是温和右派,关于种族制度的观点:尽管他们也认可种族的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必然是以少数族裔从文化的角度融合到白人主流文化——基督教社会之中。
但是,斯皮尔伯格最新的电影《林肯》,却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揭示了美国种族社会的矛盾,虽然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几个黑人角色。但是斯皮尔伯格用长镜头和大量议会辩论的场景,虽然琐碎,但是细致的刻画了美国围绕着奴隶制进行的立法争端。最可喜的是,影片的结尾并没有一贯之斯皮尔伯格式的抒情,而是用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宣告了林肯总统的死亡,给观众和留下了反思的空间。
七、结论:价值观的塑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精准的反应出了美国当时乃至现在的主流中产阶层文化。但是要注意,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是通过直白的台词或者刻意的剧情传达出来的。相反,如果观众没有比较强的自觉意识的话,很难察觉到隐藏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之后的价值观推销。如果不论价值观内容的话,这其实是国产主旋律电影,甚至是国产商业电影应该努力学习的地方。因为目前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主旋律还是商业作品,一般而言,都没能掌握正确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记忆传达的方法,呈现一种在商业浪潮中缺乏价值观的状态,对于好莱坞意识形态传达方法的掌握,仍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论及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变迁,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样,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美国的意识形态并非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有明确的官方统制的指向。事实上,在当代美国,传统的清教徒主义和现代的女权思想并存。另外一个层面,相较于欧洲,美国在20世纪里,并没有经受直接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侵袭,所以并没有像欧洲战后一样,产生强烈的的左翼思潮,所以在美国语境下的左右政治思潮和欧洲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总体而言,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意识形态,大致分成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里的“新”,大概就是以罗斯福新政作为区分点的,罗斯福新政之前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大概可以说是和欧洲延续下来的传统保守主义和传统自由主义。而通过实用的方法吸收大量社会主义色彩的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开始呈现更多的本土色彩。
新自由主义在七十年代之前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欧美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而资本主义代议制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开始接纳越来越多的中下层利益集团。而国家福利的发展,文化思潮的左倾。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这些柔性的改革不断稳定,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社会层面的分裂,左派势力的加强,直接促成了世界范围内1968年左派力量的大暴动,而这正是新自由主义在七十年代失败的开始。而新自由主义无力解决由其自身逻辑引发出来的经济滞涨问题,全球的石油危机更是为新自由主义的存在空间减弱了空间。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右派,传统共和党的执政观念。是从里根总统执政时期(1981~1985),这个时期也是世界背景下的保守势力比较强盛的一年,彼时在英国执政的正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新保守主义的特点是,主张比较有限的国家控制,给地方政治团体以较大的权力,减少福利支出。值得指出的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在经济层面,采纳的是以哈耶克为主的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立场。在政治和经济的不同语境之中,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有重大的区别。
而斯皮尔伯格进入美国影坛的时候,正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扩张并且也是美国资本又一轮大规模的全球化扩张,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空前绝后的一个阶段,而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主流导演,他的作品,无论刻意还是无意,都展现出了这一阶段美国文化的主流。
二、横冲直撞——无因的反叛:斯皮尔伯格七十年代电影
七十年代,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年代。一方面,全世界的左派失败,使西方世界在失去了耶稣基督的之后,又失去了“存在”。信仰岌岌可危。水门事件的爆发,使60年代高歌猛进的民主运动看起来充满黑色幽默。而另一个方面,尼克松下台之后的美国总统福特和卡特,无力解决经济层面上的资本主义滞涨问题。整个社会萎靡不振。此时的美国好莱坞,仍旧在和电视产业进行着竞争,不过新一代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和马丁斯科塞斯们已经初露头角。
斯皮尔伯格在七十年代一共有五部作品,分别是《飞轮喋血》、《横冲直撞大逃亡》、《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以及《一九四一》。其中既有在影史上为人称道的《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也有票房口碑都欠佳的《一九四一》。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斯皮尔伯格早期的作品中,都反应了一种时代的特性:这些电影都有某种反抗意识,但是反抗的对象并不是具象化的,而是抽象的。这些电影反应的是当时的美国无处宣泄的躁动与焦虑。
《飞轮喋血》是一部电视电影(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好莱坞在和电视产业争夺影视人才)。从故事层面来说,是十分简单的,就是讲一个男人在高速公路上莫名其妙的被一辆巨大的油罐车追逐。这个男人经历了各种磨难,终于把这辆油罐车引入悬崖。影片至始至终没有交代,油罐车究竟为什么要追逐主人公。但是这并不妨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在最后油罐车爆炸的瞬间——观众达到了观赏愉悦的高潮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在新技术时代即将用视觉奇观,满足观众猎奇心的经营策略,甚至不惜渲染毫无理由的暴力、色情画面的经营策略。《飞轮喋血》中的油罐车到底象征着什么呢?这种恐惧到底是否拥有一定的社会无意识的指向性呢?有些人把油罐车描述成美国人对于越战的恐惧。但是也许这种恐惧也许并没有这么具象化,只是表现出一种当时美国社会真是存在的压抑而已。
《横冲直撞大逃亡》讲述的仍旧是一个“罗宾汉”的故事。这种“罪犯明星”的故事在美国并不少见,前有《邦妮和克莱德》后有《天生杀人狂》。但是不同于《邦妮和克莱德》透露出来的性解放的色彩以及《天生杀人狂》中对于媒体的反思。《横冲直撞大逃亡》虽然是愤怒的,但是这种愤怒居然是带有中产阶级色彩的:尽管影片的主人公走上了逃亡之路,但是他们并非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这部影片透露了斯皮尔伯格电影反叛的底色——尽管是同样的反叛题材,这些电影仍旧是以美国主流的家庭意识为前提的。
《大白鲨》,可以说是美国“星球大战”式视觉奇观影片的一个先锋。现在看起来已经不那么恐怖的鲨鱼道具,当时可是吓唬住了一代美国观众。当我们出去这部影片的惊恐特效之后,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仍旧是一部主流价值观拯救未知恐惧中的美国人的故事。在影片中,主人公的导师是一个在二战中潜艇上幸存下来的老兵,他如同西部片中的老牛仔一样,为了激发新的秩序维护者的诞生,在影片的次高潮段落牺牲了自己。而那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大白鲨,最终被主人公杀死。
《第三类接触》是一部科幻片,但是其中有大量不可解的、甚至带有恐怖色彩的镜头。我们不难从这部影片中发现嬉皮士运动的色彩,譬如说影片中一群人在喜马拉雅山下念诵神秘的外星人口诀的时候。和《飞轮喋血》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从始至终没有对影片中的神奇的势力——外星人做出解释。虽然最后影片在温情脉脉的气氛结束了,但是这些外星人究竟从何而来,要对人类做什么呢?影片没有解答,所有的紧张气氛在结局似乎和解了。这其实可以解读成,面对激烈的社会矛盾,美国观众自我舒缓的一种欲望的投射。
而这种舒缓的欲望,同样体现在斯皮尔伯格并不算特别成功的影片《一九四一》中,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闹剧的故事,虚构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一九四一年,入侵美国好莱坞的故事。影片的结尾对美国的传统意识形态进行戏谑的解构。在二战老兵对前来救援的美国军队行李之后,他试图往圣诞饰物上钉花环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倾斜垮塌了。而这部电影中粗俗的桥段也使斯皮尔伯格颇受评论的指责。不过在斯皮尔伯格接下来的电影里,这种被瓦解的价值观念将得到重塑。
三、外星人——美国文化的他者
在我们谈论外星人与机器人这些非人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谈论的是我们自己。这些科幻电影往往以巧妙的塑造方式,谈论了当时社会文化中出现的重要命题。譬如说,在影片《独立日》中,就反应出了美国在面临反恐的社会情绪,如果仔细观察,影片中的美国总统甚至和现实中的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有相似之处。而在影片《第九区》中,尽管影片对于故事背景做了饶有趣味的改变——故事发生在南非,但是影片所反应的美国本土居民对于冷战后移民的焦虑,影片中还是有不少相应的投射的。
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ET》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当小男孩第一次见到外星人ET的时候,小男孩是这么像ET介绍外星文明的:他首先拿出各种美国电影(尤其是星战电影)中的玩偶,然后拿出一个小轿车的模型,继而是一个存钱罐,最后告ET“大鱼吃小鱼”的道理。其实这一系列的物品已经在大致层面上塑造出来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概况:玩偶代表了美国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而汽车是美国典型生活方式的代表,存钱罐背后的资本是美国社会的重要支柱,而“大鱼吃小鱼”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核心。外星人甫一降临地球,就受到了美国价值观的一次洗礼。
四、异域文明——萨义德式塑造
著名文化批判学者萨义德曾经就西方文艺作品中的东方背景进行过批判,他认为西方以自己的需求,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西方。不管这个想象中的美好的香格里拉,又或者这个想象中的东方是充满落后和黑暗的国度。而斯皮尔伯格中的电影,毫无疑问的是萨义德这段话最好的注解。
在斯皮尔伯格最闻名的探险系列《夺宝奇兵》中,有一个著名的镜头:当异域的刀客炫耀式的摆动自己冷兵器的时候,主人公印第安纳▪琼斯掏出手枪结果了这些异邦人。这个镜头不仅仅出现在第一部,而且出现在2008年的系列第四部中,这个镜头又得到了重复。而这些影片无一例外讲述的是,主人公是如何在异域他乡,拯救西方文明的。这里的异国他乡背景是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性,而是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弥救背景来存在的。
五、纠结的一枪——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
战争电影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文明的精神状态。而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人。一方面,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恶痛绝,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这种反战反思类的影片。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执着于犹太教“有债必还”的思想,在影片中其反面角色,往往是直接的坏蛋形象,是必须被影片中的英雄消灭的对象。
譬如说,在他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影片的最后,影片中有名有姓的纳粹在投降后,还是被一枪解决了。这最后一枪的结局实际上适合整个影片的核心理念有关系的——著名的国产电影《一个和八个》,其结尾一枪的放/不放,甚至成为了审查能否通过的关键,可见其在价值观塑造层面上的作用。而我们对比一些意识价值观相对左倾的电影,譬如说《猎鹿人》、《全金属外壳》中,这些影片最后一枪指向的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怪物式的坏蛋,而是“自己人”或者“弱小”的敌人,而影片中主人公发射最后一枪往往也格外的纠结。
而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则更加直白的表现了斯皮尔伯格的这种“有仇必报”的犹太教思想。甚至连故事的主人公都直接是以色列间谍组织摩萨德的秘密暗杀队员。虽然斯皮尔伯格也让主人公经历了去除他人甚至可能是无辜人姓名的痛苦,并且以此反思所谓的“正义”,但是在这部电影之中,斯皮尔伯格用了十分庸俗的手法,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引发女权主义者抗议的手法,展现主人公与自我内心的和解——他让影片中的主人公回归家庭,采用暗杀画面和夫妻的做爱镜头蒙太奇的手段来对主人公的焦虑进行宣泄。这种宣泄是无力的,掩盖了影片中巴以冲突的复杂矛盾的本质。
而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太阳帝国》,则在结尾虚拟了一个有人道色彩的日本小孩。这个日本小孩给主人公递食物,却被美国人射死。斯皮尔伯格似乎试图表现出战争对儿童的摧残,表现某种所谓的“人道主义”,但是这个结尾不仅在影片中显得十分刻意,而且并没有历史依据,完全出自斯皮尔伯格的印象中“人道主义”应该展现的形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最近的战争电影《战马》,相对于他以前的电影,则有更加人道主义特色的表达,比如影片中的德国人也不完全是《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邪恶形象。而且表达的也比较自然,没有《太阳帝国》的刻意。是一部真正杰出的“反战电影”。
六、黑人苦难史——十字架下的怜悯
这里首先说明的是,斯皮尔伯格虽然是一个犹太人,但是他受基督教影响很深,他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本身就是一个基督教徒。作为少数族裔和信徒的双重身份,斯皮尔伯格拍摄两部反应黑人的电影——《紫色》(1985)和《怒断索潮》(1997)。
虽然说这两部电影在的确都反应了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白人世界中,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的出发点,还是立足与白人基督教文化传统上的。以这两部电影的结局就可以看出。《紫色》的结局是两拨黑人汇成一起,从爵士乐汇合成响彻天际的黑人灵歌。而在《怒断锁潮》的结尾,来自非洲的黑人在白人良心律师的帮助下,在法律上获得了独立。并且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西方文明的原生非洲人,变成一个身着西式服装,能够用英语交谈,并且最终和法官握手的这么一个“文明人”。这两部影片似乎投射了白人社会,特别是温和右派,关于种族制度的观点:尽管他们也认可种族的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必然是以少数族裔从文化的角度融合到白人主流文化——基督教社会之中。
但是,斯皮尔伯格最新的电影《林肯》,却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揭示了美国种族社会的矛盾,虽然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几个黑人角色。但是斯皮尔伯格用长镜头和大量议会辩论的场景,虽然琐碎,但是细致的刻画了美国围绕着奴隶制进行的立法争端。最可喜的是,影片的结尾并没有一贯之斯皮尔伯格式的抒情,而是用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宣告了林肯总统的死亡,给观众和留下了反思的空间。
七、结论:价值观的塑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精准的反应出了美国当时乃至现在的主流中产阶层文化。但是要注意,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是通过直白的台词或者刻意的剧情传达出来的。相反,如果观众没有比较强的自觉意识的话,很难察觉到隐藏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之后的价值观推销。如果不论价值观内容的话,这其实是国产主旋律电影,甚至是国产商业电影应该努力学习的地方。因为目前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主旋律还是商业作品,一般而言,都没能掌握正确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记忆传达的方法,呈现一种在商业浪潮中缺乏价值观的状态,对于好莱坞意识形态传达方法的掌握,仍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