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卡萨布兰卡(三) 《绛色沉哀》
第二天,苏篱正在浴室里洗漱,迟子诺拿着毛巾走近来,问:“今天去哪儿?”
“还没想好。”苏篱一边擦脸一边说。
“去玉龙雪山吧,那里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不见阳光,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的日子,如果有缘,就能看到有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而且——”
“而且——如果有情侣可以沐浴到这短暂的阳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爱情。”苏篱把洗好的毛巾叠了两折,转身用戏谑的口气替他把话说完。
迟子诺被拆穿了一样哈哈大笑起来,苏篱也跟着笑了。
“一起去吧,晚上乘缆车下来,一天就够了。”他有些步步紧逼却又像是讨好似地凑过来。
苏篱下意识地仰身向后,不觉点了点头。
各自换好衣服,苏篱拿了相机,迟子诺替她拿着背包,很快就出发了。他们在小巷子里走,长长的古旧的墙壁像摄影机中的长镜头。走到外面,空间一下子阔大起来,小桥,流水,人家。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沉默?”子诺问。
“无话可说。”苏篱答。
“你很特别。”他记起有一天晚上,她独自站在旅店附近的小桥上,仰望那片灰色的斑驳的天空,双眉紧锁。他又说:“我来这座城市是出差,你应该不是为了工作吧?”
“我喜欢旅行,从一个陌生的地方走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说话的时候并不看着他,像是自言自语,给自己的旅行下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
“呵呵,过客。”他笑了。
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玉龙雪山下。
山脚盖满了绿色的植物,山路参差,他们起先是并行,慢慢地苏篱就有些落后了,迟子诺停下来等。山上开始有了薄薄的雪堆叠,一小块一小块的,路变得陡而滑,他在前面领路,她在后面紧跟。
“你经常出差吗?”苏篱问。
“是啊,很累的,只有这一次到丽江比较好,算是休息。”
“出差也挺好的,可以到处逛逛。”
“如果坐牢和高僧修行可以等同的话。”
她笑了,正要说什么,他的手机响了,“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他走到山路一侧的树木间去接电话,苏篱站在原地,从半山腰上望下去,一层层的雪涌在山上像波浪。她忽然觉得有些晕眩,其实也只是十几分钟,她一向不习惯等人。他终于走回来了,“不好意思啊,来了个罗嗦的主儿。”
“哦,家人?”
“一个朋友谈她感情的事情,郁闷中,我学着做了回心理医生。有时候现实和感情的冲突确实让人头痛,不过现在的人好像都挺现实。”
“是嘛,你呢?”
“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对了,你是80后吧,70和80的人好像挺不一样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呀。”
“你在哪山?现在?玉龙雪山。”
“哈哈,我啊,还在海上漂呢。这就是岛民的心态,包括日本和台湾。”
“何时上岸?不过在海上漂倒也浪漫。”
“你喜欢吗?”
“曾经梦想。”
“现在现实了?”
“谁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海明威都自杀了,何况——”
“他更多是因为身体的老去和疾病的困扰,以及创作的枯竭吧,他的自杀表示的不是对生命的绝望,而是对生命的抗拒。”
“是啊,对生命的抗拒,但是有多少能成功呢?”
“起码表示了你的力量。”
“用死来抗拒算得上什么力量,真正的抗拒是活下去,只是未必会成功;俄狄浦斯抗拒命运,但是他的失败却又是命定的。”
“你很悲观。”
你很悲观,之落说。他站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手里握着画笔。土色的帆布上涂满了油彩,一小撮一小撮的像田地里的秧苗,茁壮而努力地生长。画的轮廓逐渐显现,一个迷离恍惚的少女半倚老槐,双眉紧锁。以西方笔法表现东方古典,这是徐悲鸿早就用过的……
“你在想什么?”迟子诺忽然问。
“在想‘悲观’。”苏篱轻笑着说。
“呵呵,你也很幽默嘛。好了,我们不谈悲观,在这么宁静的地方应该有一颗宁静的心。”他想了想,又说:“你喜欢诗吗?我喜欢海子,有才气,不过,诗人都是敏感且脆弱的,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我更喜欢戴望舒,尤其是他的译诗,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语境。”
“嗯,我喜欢海子和西川的想象力,这让我不由自主想起大学的时光,想起我们的诗社——”
“你写诗?”
“以前喜欢写,可是现在工作和这些都毫无瓜葛——”
“不需要跟工作有瓜葛,就像看电影听音乐爬山观景一样,怡人性情。”
“是啊,趣味相投的人一起聊天是种享受,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有的话心有灵犀,那种不可言说的触动是如此让人愉悦。”
雪越来越厚,他们坐在枯木上休息。迟子诺掏出一包糖炒栗子,苏篱伸手进去拿,“咦,好像还是热的啊。”他笑,“怎么会呢?是你的手太冷了吧。”他冷不丁地抓住她细瘦的微微泛着青色的手指,果然很凉。然而即刻松开了。苏篱垂下眼睛去剥栗子,或许是栗子壳太坚硬,她只好用牙齿咬了一个豁口,才开始一片片撕栗子壳,拇指指甲里夹了一丝黄色的壳皮。
“松鼠。”他伸手一指。
“哪里啊?”她惊问道。
他大笑起来,轻拍着她的肩膀说:“这不是一只小松鼠嘛。”
“讨厌。”苏篱把栗子放回袋里。迟子诺很快剥出一粒,递给她。她迟疑了一下,接过去了。她又从背包里掏出面包和芒果,两人吃了一会后又开始向山上爬了。
休息的距离越来越短,休息时间却越来越长,他们最终还是不能走到山顶上去了,迟子诺说,要么坐缆车上去?又开始向着缆车的地方横行,看着近,走着远,走了很久却仍旧不可触及,后来他们觉得走到有缆车的地方就到山顶了,索性再往山上走。
终于到达山顶。三三两两的几个人,大概都是情侣。他们谈论着,似乎很兴奋:“几年难得一见啊,刚才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那场面真够壮观。”
“嗯,非常静美。”
“是有的,我们没赶上。”苏篱已经停住了脚步,望着那些正准备下山的人,眼神迷茫,声音却冷淡。
“唉,那回去吧。”迟子诺猜不透她此刻到底是有所谓还是无所谓,他站在她旁边,轻叹了一声。然后试探着说:“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来。”
跟着人群去找缆车,他的手机忽然又响了。他跑到一边去接电话,匆匆忙忙的,苏篱仍旧站在原地,仰了头,望向刚刚一米阳光穿过的峡谷。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人群已经走远,苏篱望着他,好似望着某种无奈。“走吧。”她说。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垂头丧气地向山下走。山路开始变得陡峭,在石块相连的地方,他跳下去,又回过头,伸了手:“我扶你。”
“啊,不用。”她轻摇了一下头,颤着两只手小心翼翼地走下来。
他们站在同一块岩石上,遥望着远方。他说:“你是个很独立的女孩子。”
“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
“村上说: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的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如此看来,某一个人是你的必然,也是唯一。可是,事实上,我们却要爱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最后那一个也未必是从你身上劈下来的那一半。所以,爱情,不像村上说得那么浪漫,我们一直被它欺骗。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像雨像雾又像风。”
“你爱过很多人吗?或者被很多人爱过?”
她又轻笑了,这笑似乎在说:一切都不值一提。
“还没想好。”苏篱一边擦脸一边说。
“去玉龙雪山吧,那里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不见阳光,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的日子,如果有缘,就能看到有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而且——”
“而且——如果有情侣可以沐浴到这短暂的阳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爱情。”苏篱把洗好的毛巾叠了两折,转身用戏谑的口气替他把话说完。
迟子诺被拆穿了一样哈哈大笑起来,苏篱也跟着笑了。
“一起去吧,晚上乘缆车下来,一天就够了。”他有些步步紧逼却又像是讨好似地凑过来。
苏篱下意识地仰身向后,不觉点了点头。
各自换好衣服,苏篱拿了相机,迟子诺替她拿着背包,很快就出发了。他们在小巷子里走,长长的古旧的墙壁像摄影机中的长镜头。走到外面,空间一下子阔大起来,小桥,流水,人家。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沉默?”子诺问。
“无话可说。”苏篱答。
“你很特别。”他记起有一天晚上,她独自站在旅店附近的小桥上,仰望那片灰色的斑驳的天空,双眉紧锁。他又说:“我来这座城市是出差,你应该不是为了工作吧?”
“我喜欢旅行,从一个陌生的地方走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说话的时候并不看着他,像是自言自语,给自己的旅行下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
“呵呵,过客。”他笑了。
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玉龙雪山下。
山脚盖满了绿色的植物,山路参差,他们起先是并行,慢慢地苏篱就有些落后了,迟子诺停下来等。山上开始有了薄薄的雪堆叠,一小块一小块的,路变得陡而滑,他在前面领路,她在后面紧跟。
“你经常出差吗?”苏篱问。
“是啊,很累的,只有这一次到丽江比较好,算是休息。”
“出差也挺好的,可以到处逛逛。”
“如果坐牢和高僧修行可以等同的话。”
她笑了,正要说什么,他的手机响了,“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他走到山路一侧的树木间去接电话,苏篱站在原地,从半山腰上望下去,一层层的雪涌在山上像波浪。她忽然觉得有些晕眩,其实也只是十几分钟,她一向不习惯等人。他终于走回来了,“不好意思啊,来了个罗嗦的主儿。”
“哦,家人?”
“一个朋友谈她感情的事情,郁闷中,我学着做了回心理医生。有时候现实和感情的冲突确实让人头痛,不过现在的人好像都挺现实。”
“是嘛,你呢?”
“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对了,你是80后吧,70和80的人好像挺不一样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呀。”
“你在哪山?现在?玉龙雪山。”
“哈哈,我啊,还在海上漂呢。这就是岛民的心态,包括日本和台湾。”
“何时上岸?不过在海上漂倒也浪漫。”
“你喜欢吗?”
“曾经梦想。”
“现在现实了?”
“谁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海明威都自杀了,何况——”
“他更多是因为身体的老去和疾病的困扰,以及创作的枯竭吧,他的自杀表示的不是对生命的绝望,而是对生命的抗拒。”
“是啊,对生命的抗拒,但是有多少能成功呢?”
“起码表示了你的力量。”
“用死来抗拒算得上什么力量,真正的抗拒是活下去,只是未必会成功;俄狄浦斯抗拒命运,但是他的失败却又是命定的。”
“你很悲观。”
你很悲观,之落说。他站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手里握着画笔。土色的帆布上涂满了油彩,一小撮一小撮的像田地里的秧苗,茁壮而努力地生长。画的轮廓逐渐显现,一个迷离恍惚的少女半倚老槐,双眉紧锁。以西方笔法表现东方古典,这是徐悲鸿早就用过的……
“你在想什么?”迟子诺忽然问。
“在想‘悲观’。”苏篱轻笑着说。
“呵呵,你也很幽默嘛。好了,我们不谈悲观,在这么宁静的地方应该有一颗宁静的心。”他想了想,又说:“你喜欢诗吗?我喜欢海子,有才气,不过,诗人都是敏感且脆弱的,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我更喜欢戴望舒,尤其是他的译诗,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语境。”
“嗯,我喜欢海子和西川的想象力,这让我不由自主想起大学的时光,想起我们的诗社——”
“你写诗?”
“以前喜欢写,可是现在工作和这些都毫无瓜葛——”
“不需要跟工作有瓜葛,就像看电影听音乐爬山观景一样,怡人性情。”
“是啊,趣味相投的人一起聊天是种享受,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有的话心有灵犀,那种不可言说的触动是如此让人愉悦。”
雪越来越厚,他们坐在枯木上休息。迟子诺掏出一包糖炒栗子,苏篱伸手进去拿,“咦,好像还是热的啊。”他笑,“怎么会呢?是你的手太冷了吧。”他冷不丁地抓住她细瘦的微微泛着青色的手指,果然很凉。然而即刻松开了。苏篱垂下眼睛去剥栗子,或许是栗子壳太坚硬,她只好用牙齿咬了一个豁口,才开始一片片撕栗子壳,拇指指甲里夹了一丝黄色的壳皮。
“松鼠。”他伸手一指。
“哪里啊?”她惊问道。
他大笑起来,轻拍着她的肩膀说:“这不是一只小松鼠嘛。”
“讨厌。”苏篱把栗子放回袋里。迟子诺很快剥出一粒,递给她。她迟疑了一下,接过去了。她又从背包里掏出面包和芒果,两人吃了一会后又开始向山上爬了。
休息的距离越来越短,休息时间却越来越长,他们最终还是不能走到山顶上去了,迟子诺说,要么坐缆车上去?又开始向着缆车的地方横行,看着近,走着远,走了很久却仍旧不可触及,后来他们觉得走到有缆车的地方就到山顶了,索性再往山上走。
终于到达山顶。三三两两的几个人,大概都是情侣。他们谈论着,似乎很兴奋:“几年难得一见啊,刚才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那场面真够壮观。”
“嗯,非常静美。”
“是有的,我们没赶上。”苏篱已经停住了脚步,望着那些正准备下山的人,眼神迷茫,声音却冷淡。
“唉,那回去吧。”迟子诺猜不透她此刻到底是有所谓还是无所谓,他站在她旁边,轻叹了一声。然后试探着说:“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来。”
跟着人群去找缆车,他的手机忽然又响了。他跑到一边去接电话,匆匆忙忙的,苏篱仍旧站在原地,仰了头,望向刚刚一米阳光穿过的峡谷。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人群已经走远,苏篱望着他,好似望着某种无奈。“走吧。”她说。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垂头丧气地向山下走。山路开始变得陡峭,在石块相连的地方,他跳下去,又回过头,伸了手:“我扶你。”
“啊,不用。”她轻摇了一下头,颤着两只手小心翼翼地走下来。
他们站在同一块岩石上,遥望着远方。他说:“你是个很独立的女孩子。”
“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
“村上说: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的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如此看来,某一个人是你的必然,也是唯一。可是,事实上,我们却要爱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最后那一个也未必是从你身上劈下来的那一半。所以,爱情,不像村上说得那么浪漫,我们一直被它欺骗。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像雨像雾又像风。”
“你爱过很多人吗?或者被很多人爱过?”
她又轻笑了,这笑似乎在说:一切都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