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育教育--青少年品格教育
格育
一、格育的使命——培养健全人格,成为社会祝福
健全的人格是容纳和传承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器皿;健全的人格是创造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和动力。而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儿童青少年阶段,故此我们发起成立格育基金会,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教育实践。
我们深深渴望,格育能为每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家庭的和美、组织的复兴,为建设健康向上的生态与欣欣向荣的社区,为促进人们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促进一个富足、康宁、和谐的社会尽一份力量,做一点贡献。
二、格
1、“格”字释义
对于格的界定和解释,见诸中国各种传统文献,与人格有关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a. 格,木长貌
此一说法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这一说法的意思是说,树有根、有干,而树所长成的枝决定了树的格。如果树去掉所有的树枝,树就只有干和根,失去了它所应有的彰显和表现,因而就没有格。由此可见,人格也是成于中显于外的,完满地彰显和表现在一个人外在行为上。
b. 法式、标准、规格
此一说法见于《礼记•缁衣》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这一说法是对上一说法的深化和强化,即人所彰显和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要有标准和规格,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来彰显和体现,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c. 推究(examine)
此一说法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说:探究宇宙万物,才能掌握规律、获得真道。
d. 正确的(correct)、圣的(sacred)
古典文献中常用的名词有: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
2、人格之“格”
人格(英语:Personality),又译为性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著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是因为他有格,即人格!
通过以上对“格”的理解和分析,格育所着重培育的人格在以下四个方面:
a. 体格
重视身体的锻炼与健康,发展感官机能,训练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保持身体的活力状态。在体格培育中陶冶健美情操,同时训练心志。
b. 格物
对客体世界的探索与研究,着重于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格物来训练好奇心、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
c. 性格
重视情绪及意志的训练和操练,塑造良好的心志模式和行为习惯。格育开发了性格三十点(见附录)作为性格培养的基本模型。
d. 品格
重视责任担当和价值贡献,是对体格、格物、性格的拔高和升华,让每个人承担他所应有的责任,扮演好时代、社会、职场、家庭等所赋予他的角色,创造他力所能及的价值。
三、育
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根据人格的结构和特征,格育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三育”模式。
四、格育是一种实践
1、格育的产品
格育主要的产品主要分为几大类:
a. 课程(如性格三十点系列课程等),格育课程重在体验、开启、心志模式转变、行为习惯的建立,而且多个课程可以支持某个主题项目的实施;
b. 基于主题(任务)的发展项目(如亲子沟通、经营友谊等),抓住发展关键期,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某些重要的性格和价值观念;
c. 基于儿童青少年发展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叛逆、早恋、追星等),帮助儿童青少年安全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危机。
2、格育的教学模式
格育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学习特点,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教学模式:
格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借助游戏、戏剧、拓展、情境、榜样、案例、咨询辅导、教练等多种手段和工具推动“评估-挑战-支持”的循环。
评估:评估是重要的,因为它帮助儿童青少年理解他们的现时状况: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对自己而言哪些是最重要的。评估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包括上面所提到所有手段和工具,通过互动和反馈,让儿童青少年获得关于自己的评估数据和信息。
挑战: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效的经历都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儿童青少年通常倾向于采用自己适应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习惯中,他们的行为通常都是建立在公认的假定和现有的优势上。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经历迫使儿童青少年走出他们熟悉的情境,挑战性经历造成了不平衡,导致儿童青少年质疑其思维方式、观念和方法的适当性,从而对他们的心志模型、情绪情感体验产生冲击,促使他们去学习和发展。
支持:挑战的因素能提供激励儿童青少年发展所需的某种不平衡,支持因素则能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在改变的另一端找到安全感和新的平衡。支持帮助儿童青少年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奋力挣扎和痛苦,帮助他们忍受体验中的沉重感,并维持他们对自身的积极态度,把自己看做能够学习并得到成长的有能力、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最具有支持资源来自于:老师、父母、家长、同伴、志愿者、教练等。支持会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具有学习、发展和改善的自信心,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约会努力去应对挑战。支持也给出一种儿童青少年社会暗示,即自己当前所做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种积极价值,他们会感到:如果其他人支持我做这件事,那么它必然具有值得去做的特定价值。
3、格育的运作模式
格育基金主要提供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课程、项目、辅导、咨询、教练等公益产品和服务,格育基金承担人格教育公益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设计、实施支持、师资培训等。
格育实施的环境和场所包括社区、家庭和学校,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实施场所有所不同。
格育的实施者有老师、父母、同伴以及志愿者,不同的实施者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也有所不同。格育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协助,老师可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设置,将适合本校的相关课程和项目引进来,格育基金将免费给予课程认证并提供成套课程资料。父母可以担任自家孩子的格育教练,格育基金将会对父母进行格育教练技能技巧的培训和认证。格育基金将会招募和认证大量的志愿者,志愿者是格育产品和服务的推广者和实施者,志愿者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深入家庭、社区和学校支持格育产品和服务的实施。
一、格育的使命——培养健全人格,成为社会祝福
健全的人格是容纳和传承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器皿;健全的人格是创造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和动力。而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儿童青少年阶段,故此我们发起成立格育基金会,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教育实践。
我们深深渴望,格育能为每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家庭的和美、组织的复兴,为建设健康向上的生态与欣欣向荣的社区,为促进人们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促进一个富足、康宁、和谐的社会尽一份力量,做一点贡献。
二、格
1、“格”字释义
对于格的界定和解释,见诸中国各种传统文献,与人格有关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a. 格,木长貌
此一说法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这一说法的意思是说,树有根、有干,而树所长成的枝决定了树的格。如果树去掉所有的树枝,树就只有干和根,失去了它所应有的彰显和表现,因而就没有格。由此可见,人格也是成于中显于外的,完满地彰显和表现在一个人外在行为上。
b. 法式、标准、规格
此一说法见于《礼记•缁衣》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这一说法是对上一说法的深化和强化,即人所彰显和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要有标准和规格,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来彰显和体现,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c. 推究(examine)
此一说法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说:探究宇宙万物,才能掌握规律、获得真道。
d. 正确的(correct)、圣的(sacred)
古典文献中常用的名词有: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
2、人格之“格”
人格(英语:Personality),又译为性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著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是因为他有格,即人格!
通过以上对“格”的理解和分析,格育所着重培育的人格在以下四个方面:
![]() |
a. 体格
重视身体的锻炼与健康,发展感官机能,训练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保持身体的活力状态。在体格培育中陶冶健美情操,同时训练心志。
b. 格物
对客体世界的探索与研究,着重于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格物来训练好奇心、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
c. 性格
重视情绪及意志的训练和操练,塑造良好的心志模式和行为习惯。格育开发了性格三十点(见附录)作为性格培养的基本模型。
d. 品格
重视责任担当和价值贡献,是对体格、格物、性格的拔高和升华,让每个人承担他所应有的责任,扮演好时代、社会、职场、家庭等所赋予他的角色,创造他力所能及的价值。
三、育
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根据人格的结构和特征,格育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三育”模式。
![]() |
四、格育是一种实践
1、格育的产品
格育主要的产品主要分为几大类:
a. 课程(如性格三十点系列课程等),格育课程重在体验、开启、心志模式转变、行为习惯的建立,而且多个课程可以支持某个主题项目的实施;
b. 基于主题(任务)的发展项目(如亲子沟通、经营友谊等),抓住发展关键期,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某些重要的性格和价值观念;
c. 基于儿童青少年发展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叛逆、早恋、追星等),帮助儿童青少年安全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危机。
2、格育的教学模式
格育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学习特点,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教学模式:
![]() |
格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借助游戏、戏剧、拓展、情境、榜样、案例、咨询辅导、教练等多种手段和工具推动“评估-挑战-支持”的循环。
评估:评估是重要的,因为它帮助儿童青少年理解他们的现时状况: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对自己而言哪些是最重要的。评估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包括上面所提到所有手段和工具,通过互动和反馈,让儿童青少年获得关于自己的评估数据和信息。
挑战: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效的经历都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儿童青少年通常倾向于采用自己适应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习惯中,他们的行为通常都是建立在公认的假定和现有的优势上。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经历迫使儿童青少年走出他们熟悉的情境,挑战性经历造成了不平衡,导致儿童青少年质疑其思维方式、观念和方法的适当性,从而对他们的心志模型、情绪情感体验产生冲击,促使他们去学习和发展。
支持:挑战的因素能提供激励儿童青少年发展所需的某种不平衡,支持因素则能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在改变的另一端找到安全感和新的平衡。支持帮助儿童青少年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奋力挣扎和痛苦,帮助他们忍受体验中的沉重感,并维持他们对自身的积极态度,把自己看做能够学习并得到成长的有能力、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最具有支持资源来自于:老师、父母、家长、同伴、志愿者、教练等。支持会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具有学习、发展和改善的自信心,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约会努力去应对挑战。支持也给出一种儿童青少年社会暗示,即自己当前所做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种积极价值,他们会感到:如果其他人支持我做这件事,那么它必然具有值得去做的特定价值。
3、格育的运作模式
![]() |
格育基金主要提供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课程、项目、辅导、咨询、教练等公益产品和服务,格育基金承担人格教育公益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设计、实施支持、师资培训等。
格育实施的环境和场所包括社区、家庭和学校,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实施场所有所不同。
格育的实施者有老师、父母、同伴以及志愿者,不同的实施者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也有所不同。格育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协助,老师可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设置,将适合本校的相关课程和项目引进来,格育基金将免费给予课程认证并提供成套课程资料。父母可以担任自家孩子的格育教练,格育基金将会对父母进行格育教练技能技巧的培训和认证。格育基金将会招募和认证大量的志愿者,志愿者是格育产品和服务的推广者和实施者,志愿者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深入家庭、社区和学校支持格育产品和服务的实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