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Uber时代
作者/451½°F™
近来关于读书的文化热点,在康夏的「1741」事件以外,却还有一条有趣的小新闻,在基于用户为主的豆瓣等平台低调传播。
据说太原市图书馆搞了个活动:如果读者想看某种书,图书馆馆藏里没有,可以去书店凭借书证把想要的书免费拿走,看完了还给图书馆,图书馆跟书店结账。这样,读者免费看到了书,图书馆解决了采购问题,书店解决了销售问题。
这条消息至今还没有在主流媒体平台上传播,某些图书馆业内的专业人士也似乎对这个措施不以为然,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可以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逐步在公共图书馆行业普及,那么这将会是一场彻底改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革命。
以书店的库存和购书行为,替代与补充图书馆的馆藏和借阅方式,在短期内起码具有三大优势:
(一)改变图书馆“后置式”需求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采编规则是先采编上架,后读者流通的的“后置式服务”,这个方式最大的短板在于读者只能够根据已上架图书进行借阅,而无法真正做到“读者有需求即可借书”,虽然图书馆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即使不断在提高专业技能,更新对出版动态的知晓率,但是面对广大读者群和复杂庞大的阅读需求,无论从人力还是智力上永远是捉襟见肘;现在虽然更多图书馆已经推出了按照读者需求的“预约借书”和“点书单”服务,但是因为图书馆较慢的采编上架流程,对于有强烈时限要求的“点书”读者意义并不大,最后真正通过“点书”获利,进入馆藏的,大多还是一些价值不大的图书;此外,目前对读者借阅最不方便的一点在于,由于“一卡通”和“异地借还”模式的日益流行,繁琐的馆际间图书的物流运输,让读者往往通过查询系统“找到”的书,无法在书架上找到,让图书馆最基本的流通工作也得不到实质的运行。
而读者先在书店拿书,然后换给图书馆进入公共图书馆流通,对于读者来说,将极大的解决“有书借不到”和“预约借书”周期过长的问题,对于图书馆,则可以解决采购图书与读者真正需求之间的矛盾,毕竟“读者想读什么书”,不应该是图书馆、出版界或者文化主管部门一厢情愿拍脑袋产生的,读者的问题,应该让读者自己来解决。
(二)书店,特别是独立实体书店的出路
书店,特别是独立实体书店未来的命运,也是目前关心文化发展的人所关心的,在受到电商价格冲击、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维系实体书店的方式不能单纯是政府层面的经济补助,或者让书店投身到残酷的价格大战中,如今对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从公共图书馆每年的狗屎经费上看,也是充足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实体书店的政府财政投入合并在一起,让读者的文化需求和书店的生存需求,统一在公益文化支出的一揽子方案中,从读者角度看,书店的图书上新,到涵盖面,对于现今的非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有优势,从实体书店来看,和图书馆联手,特别是成本可以纳入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无论从吸引读者,推动阅读,还是生存等方面,都是益处多多,从现今的社会条件中看,似乎没有比这种方式应对“实体书店的出路”更加合适的。
(三)将借阅与销售集成的大数据
笔者在之前「看起来很美的阅读推广」一文中,曾经对于书店的销售榜单和图书馆的借阅榜单做过一个小小的调研,发现的一个有趣(或者)残酷的现象是,两份书单几乎没有相似性,以文学小说为例,在书店销售榜上多是文学性、艺术性颇高的经典作品,著名作家的作品,而图书馆的榜单上永远是武侠、玄幻和怪力乱神的三流消遣故事唱主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目前书价日益高涨的时代,当读者到书店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买书时,自然要慎重对待,于是选择经典常销类,著名作家的书是一种保险,而在不需要任何经济成本支出的图书馆,人们更加愿意选择读符合一般人不太那么高雅水准,性价比比较低的图书。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借书”和“买书”分割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图书的时候会因为不同的条件而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那么单纯从书店销售榜或者图书馆的借书榜,来作为当下国民阅读情况,推广工作好坏的反馈源,无疑都是不合适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依靠的都是片面的数据,何谈客观与全面。而将书店-图书馆购书/借书的方式整合,或许是较之现在各自为阵,户无关联的两种数据排行更为科学客观的一种新的数据整合。
当然,有种种优势的同时,也会有很多阻碍这种模式运行的壁垒。
其一,便是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方式的第一反应,国人的诚信问题能否支撑其良性的运行。在太原图书馆举办这个活动伊始,已经有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太冷门,或者太价高的图书是不能参与的,摒弃了某个读者去新华书店买一套《四库全书》的可能性;同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也同书店检索系统联网,如果读者要免费拿的书,已经在图书馆馆藏中复本数超过5本,同样也是不能参加的,这也是一种避免某些畅销书大热,导致在短时间内借阅人数大涨,却会对图书馆馆藏与入藏平衡造成破坏的一种规避机制。
但是以上种种限制都是一种补充制度,还是无法预防某些读者的恶意取书后不还给图书馆的不道德行为。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应该享用到利用自己的“信用额度”来作为担保某些公共服务的免费权,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所以这种新的购书-借书模式真正能够执行,最根本的还是既需要读者基本道德品行与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又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公民诚信制度的管理,特别是对于恶意透支“信用额度”的人,要有有效的惩戒方式。
其二,如果站在图书馆,特别是非省市级别大图书馆的角度上看,由于财政经费、受众读者的局限,地市级、区县级别的图书馆往往会采用建立类似“特色馆藏”的图书采编模式,这样无论从图书馆本身管理,还是文化主管部门来说,都是一件已经上手多年,已成规模和系统的管理方式,如今新型的,完全按照读者需求模式的借书方式产生,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大量“非预见”和“不可测的书籍”入藏,将会完全破坏原有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管理方式,以本身就缺乏活力和能动性的图书馆行业人员来看,变化所带来的“不可测未来”将是很多人不希望看到的,这个问题只能有待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观念的提升了。
其三,恐怕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以图书馆采编与出版“馆配”体系为核心的传统图书馆采购模式中所涉及到的经济利益和关系链,也将在新型的模式下收到强烈的冲击,这几乎与当下很多层面上进行的改革与变更过程中的壁垒是一样的,原有利益分配关系的破坏,以及“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针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才是新购书/借书模式在执行,或者能否有效执行所面对的最大阻力。
很多网友对这次太原图书馆的活动,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况“公共图书馆的UBER模式”,也希望公共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和主管部门,能够真正的以用户(读者)的文化需求为己任,做出真正有利于全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实效措施,毕竟关于读书的现状,已经如此的不容乐观,重要的是让有益的改变逐步开始。
近来关于读书的文化热点,在康夏的「1741」事件以外,却还有一条有趣的小新闻,在基于用户为主的豆瓣等平台低调传播。
据说太原市图书馆搞了个活动:如果读者想看某种书,图书馆馆藏里没有,可以去书店凭借书证把想要的书免费拿走,看完了还给图书馆,图书馆跟书店结账。这样,读者免费看到了书,图书馆解决了采购问题,书店解决了销售问题。
这条消息至今还没有在主流媒体平台上传播,某些图书馆业内的专业人士也似乎对这个措施不以为然,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可以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逐步在公共图书馆行业普及,那么这将会是一场彻底改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革命。
以书店的库存和购书行为,替代与补充图书馆的馆藏和借阅方式,在短期内起码具有三大优势:
(一)改变图书馆“后置式”需求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采编规则是先采编上架,后读者流通的的“后置式服务”,这个方式最大的短板在于读者只能够根据已上架图书进行借阅,而无法真正做到“读者有需求即可借书”,虽然图书馆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即使不断在提高专业技能,更新对出版动态的知晓率,但是面对广大读者群和复杂庞大的阅读需求,无论从人力还是智力上永远是捉襟见肘;现在虽然更多图书馆已经推出了按照读者需求的“预约借书”和“点书单”服务,但是因为图书馆较慢的采编上架流程,对于有强烈时限要求的“点书”读者意义并不大,最后真正通过“点书”获利,进入馆藏的,大多还是一些价值不大的图书;此外,目前对读者借阅最不方便的一点在于,由于“一卡通”和“异地借还”模式的日益流行,繁琐的馆际间图书的物流运输,让读者往往通过查询系统“找到”的书,无法在书架上找到,让图书馆最基本的流通工作也得不到实质的运行。
而读者先在书店拿书,然后换给图书馆进入公共图书馆流通,对于读者来说,将极大的解决“有书借不到”和“预约借书”周期过长的问题,对于图书馆,则可以解决采购图书与读者真正需求之间的矛盾,毕竟“读者想读什么书”,不应该是图书馆、出版界或者文化主管部门一厢情愿拍脑袋产生的,读者的问题,应该让读者自己来解决。
(二)书店,特别是独立实体书店的出路
书店,特别是独立实体书店未来的命运,也是目前关心文化发展的人所关心的,在受到电商价格冲击、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维系实体书店的方式不能单纯是政府层面的经济补助,或者让书店投身到残酷的价格大战中,如今对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从公共图书馆每年的狗屎经费上看,也是充足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实体书店的政府财政投入合并在一起,让读者的文化需求和书店的生存需求,统一在公益文化支出的一揽子方案中,从读者角度看,书店的图书上新,到涵盖面,对于现今的非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有优势,从实体书店来看,和图书馆联手,特别是成本可以纳入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无论从吸引读者,推动阅读,还是生存等方面,都是益处多多,从现今的社会条件中看,似乎没有比这种方式应对“实体书店的出路”更加合适的。
(三)将借阅与销售集成的大数据
笔者在之前「看起来很美的阅读推广」一文中,曾经对于书店的销售榜单和图书馆的借阅榜单做过一个小小的调研,发现的一个有趣(或者)残酷的现象是,两份书单几乎没有相似性,以文学小说为例,在书店销售榜上多是文学性、艺术性颇高的经典作品,著名作家的作品,而图书馆的榜单上永远是武侠、玄幻和怪力乱神的三流消遣故事唱主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目前书价日益高涨的时代,当读者到书店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买书时,自然要慎重对待,于是选择经典常销类,著名作家的书是一种保险,而在不需要任何经济成本支出的图书馆,人们更加愿意选择读符合一般人不太那么高雅水准,性价比比较低的图书。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借书”和“买书”分割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图书的时候会因为不同的条件而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那么单纯从书店销售榜或者图书馆的借书榜,来作为当下国民阅读情况,推广工作好坏的反馈源,无疑都是不合适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依靠的都是片面的数据,何谈客观与全面。而将书店-图书馆购书/借书的方式整合,或许是较之现在各自为阵,户无关联的两种数据排行更为科学客观的一种新的数据整合。
当然,有种种优势的同时,也会有很多阻碍这种模式运行的壁垒。
其一,便是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方式的第一反应,国人的诚信问题能否支撑其良性的运行。在太原图书馆举办这个活动伊始,已经有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太冷门,或者太价高的图书是不能参与的,摒弃了某个读者去新华书店买一套《四库全书》的可能性;同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也同书店检索系统联网,如果读者要免费拿的书,已经在图书馆馆藏中复本数超过5本,同样也是不能参加的,这也是一种避免某些畅销书大热,导致在短时间内借阅人数大涨,却会对图书馆馆藏与入藏平衡造成破坏的一种规避机制。
但是以上种种限制都是一种补充制度,还是无法预防某些读者的恶意取书后不还给图书馆的不道德行为。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应该享用到利用自己的“信用额度”来作为担保某些公共服务的免费权,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所以这种新的购书-借书模式真正能够执行,最根本的还是既需要读者基本道德品行与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又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公民诚信制度的管理,特别是对于恶意透支“信用额度”的人,要有有效的惩戒方式。
其二,如果站在图书馆,特别是非省市级别大图书馆的角度上看,由于财政经费、受众读者的局限,地市级、区县级别的图书馆往往会采用建立类似“特色馆藏”的图书采编模式,这样无论从图书馆本身管理,还是文化主管部门来说,都是一件已经上手多年,已成规模和系统的管理方式,如今新型的,完全按照读者需求模式的借书方式产生,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大量“非预见”和“不可测的书籍”入藏,将会完全破坏原有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管理方式,以本身就缺乏活力和能动性的图书馆行业人员来看,变化所带来的“不可测未来”将是很多人不希望看到的,这个问题只能有待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观念的提升了。
其三,恐怕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以图书馆采编与出版“馆配”体系为核心的传统图书馆采购模式中所涉及到的经济利益和关系链,也将在新型的模式下收到强烈的冲击,这几乎与当下很多层面上进行的改革与变更过程中的壁垒是一样的,原有利益分配关系的破坏,以及“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针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才是新购书/借书模式在执行,或者能否有效执行所面对的最大阻力。
很多网友对这次太原图书馆的活动,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况“公共图书馆的UBER模式”,也希望公共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和主管部门,能够真正的以用户(读者)的文化需求为己任,做出真正有利于全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实效措施,毕竟关于读书的现状,已经如此的不容乐观,重要的是让有益的改变逐步开始。
-
成为自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8 00:39:01
-
normanj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7 12:00:09
-
绵绵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7 11:23:48
-
阿丹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7 10:15:07
-
兔巴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6 03:10:54
-
老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5 16:43:03
-
希尔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5 11:31:20
-
没有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5 10:52:44
-
纺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9:07:36
-
马克图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8:03:11
-
petite lap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7:36:15
-
Mr.Flip-Flop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5:56:28
-
巳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5:26:23
-
香槟铁皮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4:55:58
-
贼相逢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4:48:44
-
老K脸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14:39:18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