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叔本华嘲笑谦虚引起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伪托于4000年前的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保守计算也传咏了1800余年。更何况,《周易》谦卦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货真价实地流传了3000年。 但让我们看看叔本华先生如何看待谦虚这种美德? “几乎所有古老的作家在谈起自己时都相当自豪。但丁、莎士比亚、培根等等也是这样。一个人具有伟大、丰富的精神思想,而又对此一无所觉——这一荒谬的想法也只有无药可救的无能之辈才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卑说成是谦虚了。 高乃依曾经坦率地说过,"虚假的谦虚不会为我平添声价,我知道自己的价值,也相信人们对我的看法。" 最后歌德直截了当地说了,"只有欺世盗名者才是谦虚的。"而这一说法更加不会有错:那些热切、坚决要求别人表现谦虚的人的确就是草包无赖,亦即自身没有价值、不曾作出任何贡献但又眼红别人成就的人;是大自然的批发生产品,也是芸芸众生中平凡一员。 ” (摘自《叔本华美学随笔》韦启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P42 ) 毫无疑问,叔本华先生是坦率的、可爱的、真诚的,但同时也是自大了、自满的。在他那具有精神洁癖的哲学头脑中,“谦虚”(modesty)已经与“虚伪”(false)和低能(disability)划等号了。但谁让读过一点书的人都或多或少传染了精神洁癖呢?其实读上述文字的时候,我还是挺爽的。因为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决没有虚伪的骄傲(There is false modesty, but there is no false pride. )。读下面这段话,再让我爽一会儿,慢慢聊。 “我可以斗胆表明一下我和他人难以交往的缘由吗?我对纯洁具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敏感性。因此,我能够在生理上察觉到(也就是嗅到)附近的东西,也可以说察觉到每个人心灵中最内在的东西......这种敏感性使我产生了生理上的触角,我可以借此探索和掌握一切秘密。我与某些人一接触,就意识到他的心底隐藏着许多肮脏的东西。……对我来说,十分纯净是我生存的先决条件,在不干净的条件下我会丧命的。因此,我总是习惯于仿佛使自己经常在清水中、在任何一处有非常清澈的、银光闪闪的水中游泳、洗澡和嬉戏。……我需要孤独,我想说的是康复,回归自我,呼吸自由的,令人轻松愉快的空气……我整部“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一首对孤独的赞歌,或者,如果大家理解我的话,就是一首对纯洁的赞歌。” (摘自《瞧,这个人》尼采,团结出版社,P20) 好了,爽爽就行了。我内心的心理防线已经预警:能让你觉得爽的东西,不能过量,否则后悔莫及。 一、谦虚和modesty的比较 欧洲语境下的modesty(因为不懂德文,所以我没有对德文的Bescheiden刨根问底,好在叔本华认可modesty的英文含义)和中国语境中的谦虚是一回事吗?于是我查了《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modesty做名词讲:谦虚;谦逊;谦恭 Someone who shows modesty does not talk much about their abilities or achievements。词根:mod=mode,manner,表示“量度,方式,模式,风度”。 爱词霸网站还给出另外两种英英释义:freedom from vanity or conceit ,formality and propriety of manner。这些的确都是好词,行为举止得体,不虚荣,不自夸,管得住自己的嘴。那么我们的“谦虚”又讲的是什么呢? 帛书周易为《嗛》,现通行本周易为《谦》,《归藏》中为《兼》。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抄。兼的本义为共存,嗛和谦均从兼得声(《帛书周易校释》邓球柏,1996)。《说文》:嗛,口有所衔也;谦,敬也;兼,并也。嗛通歉,意为不足,“满而虑嗛”(《荀子.仲尼》)。从字源上讲,谦字的含义大体上有这样几个: 1、不足。 2、嘴里有东西,说话有把门的。 3、恭敬、不自大、知道自己不足,懂得退让,屈己从人。 4、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行为得体。 5、具有将不同的东西合并起来的特点。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团结协作。 所以在汉语语境下,谦谦君子应该是这样的一类人:有风度,知道不能说什么,不张扬,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近者悦,远者来,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modesty和中文的“谦虚”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吻合的,两者微弱的差异在于“modesty”更强调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而“谦虚”则多了一点点内在的能力要求。 二、叔本华为什么如此蔑视“谦虚” 叔本华已经说得很清楚,谦虚不是什么美德,只有欺世盗名者才是谦虚的,说某某人谦虚就是骂街。问题的关键是叔本华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可能一:叔本华有病,偏执得厉害,他不仅蔑视谦虚,而且还蔑视妇女,这种人根本没必要理他,把他扔在历史的垃圾箱里吧。 这种解读很难让我们满意,不要说叔本华不是疯子,就算他像尼采一样疯了,也不影响他的思想光彩照人。再说就算是叔本华错了,我们也得指出他错在哪?你说是吧。 可能二:叔本华肯定是蔑视虚伪的谦虚,就如我们大多数人也都同意,只有真正的谦虚才是美德,虚伪的谦虚当然应该唾弃。 对不起,叔本华蔑视的是所有谦虚。换句话说,所有的谦虚都是虚伪和无能的。 可能三:谦虚就是虚伪的。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谦虚是我们的伪装,谦虚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使我们不容易得罪人和受到他人的攻击。你看,先贤们说的“满招损,谦受益”,还有那个“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不就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解读的吗?一个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伪装出来的行为方式,这当然算不上美德。按今天人本主义的解读,我们的压抑来自欲望,为了满足欲望,谦虚是对人本性的抑制,这种抑制并不能带来人格的健全,反而导致心灵的扭曲,“嫉妒煎熬着内心,其百般滋味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叔本华说得太对了,打倒谦虚,打倒所有的谦虚。 歇会儿,别那么激动。我不得不承认“可能三”的解读确实有些道理,也可能最接近叔本华的原意。但叔本华真得颠覆了我们3000年来一直笃信的“谦虚是美德”吗? 三、“谦虚”不仅是美德,更是真理。 其实,对于我们这么一个早熟的民族,叔本华的指责和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性异化的警觉都算不上新鲜。“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列子.杨朱》)先贤自然要回答上述诘难,而且还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我们不妨看看先人们是怎么解释“谦虚”是美德,更是真理。 (一)“度”的文化——“过犹不及”是一条普遍的真理 孔子谈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中国文化讲究“中正”,实际上就是“度”的文化,度是一个范围,出了这个范围,“不及”和“过”都会被认为不好,两者之间可以产生转化。过分的谦虚就是一种自大,过分的自吹自擂也就是一种自卑。实事求是会被看作最佳,而适度的谦虚和适度的自信则会获得普遍的认可。嗛为衔,嘴里有个东西,就是要个把门的,这就是“度”。 (二)“和”的文化——“义宜益谊”是一条普遍的真理 正如前面所说,“谦受益、满招损”是基于功利主义的一种思考。但这种思考是道德的。道德本身恰恰源自存在功利的现实。“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谓美德恰恰源自公众利益的考量和取舍,“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中华文化中对“义”的含义有多种解读,“义者宜也”,就是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义者益也”,什么是恰当,就是造福于人,墨子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义者利也”;“义者谊也”,恰当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利益考量,还要在情感方面让人能够接受。谦虚的文化正是基于面对“忌妒”这样一种普遍的人性事实,与其和“忌妒”斗争的两败俱伤,不如采取更为恰当的策略,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共赢和多赢。“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三)“敬”的文化──“有无相生”是一条普遍的真理 《周易》中谦卦和豫卦互为覆卦。谦同嗛,嗛也就是歉,也就是不足。豫同余,就是有余。一般人都是喜欢有余,而忧虑不足。但我们的先人发现不足和有余恰是同一事物的两面。首先有余和不足是相对的,井底之蛙、望洋兴叹、山外有山、贻笑大方这些成语无不是对自以为是者的讽刺,所以骄傲自满当为智者戒;其次不足的极致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称为“无”,有余的极致则是一切存在,称为“有”,而稍微废点脑筋就能明白“无”的内涵最少,但外延却包括了世间所“有”,无和有原本是一回事,面对茫茫未知的宇宙万物,谦虚就是敬畏,真正的谦虚不需要谎言,因为面对造物主,我们有何自满可言。 (四)“容”的文化——“虚实相成”是一条普遍的真理 一个50ml的烧杯中盛满水,另一个100ml的烧瓶放60ml水。最简单的常识也知道小杯子的水少,但是容易洒出来,大杯子的水多,还不容易洒。容量是关键,“有容乃大”。谦虚和自满都源于自我的评价。而自我评价的内容不仅要衡量自己拥有什么(“实”的50ml还是60ml)?还要衡量自己将能够拥有什么(“虚”的0ml与40ml)。希腊哲学家芝诺画的那个圆很好的揭示了“眼界”的差异。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看到自己具备的才华、能力和财富、地位等,而看不到自己所“虚无”的方面,显然他的自满是愚蠢的。谦虚是否构成对自我的压抑,需要通过心理学的实证分析来实事求是的研究,即使真得构成压抑,无疑也是智慧的。谦为兼,“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语出《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 附:围炉话易——谦虚进取,欢乐生活(关于虚与实) 一、看卦画 谦卦:两根柱子一个杠杠,像个水缸,上面比下面空,代表不足。(说得过去) 豫卦:两根柱子一个杠杠,像个水缸,下面比上面空,代表有余。(勉强勉强) 有人说看卦画最没道理,比如谦卦、师卦、复卦,三个卦都是两根柱子一个杠杠,上面比下面空,那咋只有谦卦代表不足。其实这也是要动动脑筋的。谦和豫两个卦用攲器来比更为恰当,“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这讲的就是“度”的文化。复卦那个压根就是见底了,哪是不足啊,压根什么都没有,代表白手起家、重头再来多合适。师卦比复卦进步了一格,师卦所处的环境比复卦拥有了一些实力,但还是“欹”,不具备谦虚的资本,做强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听起来不错哦,师卦的卦画看上去就像一面古代的军旗,奔跑吧,兄弟。 同理,比卦和剥卦的卦画都很合理。比卦就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多甜蜜,但甜蜜永远是不稳定的哦。剥卦那两个长细腿,一看就知道要塌了。 说到底,文字传承中错讹太多,已不可全信。但图形符号没有改变,更加直观,也就更加准确。 二、看卦象 谦卦:上地下山,地下有山,你说是啥?矿山。宝藏。谦是什么?是表现出来的少于它的真实,这就是谦的本义。 豫卦:上雷下地,地上雷响,听说过欢声雷动吧。这就是放鞭炮。有喜事,要庆祝。庆祝啥?庆祝今年有个好收成。豫卦在帛书周易中为馀,就是有余的意思。 谦卦和豫卦原本是一对矛盾卦,分别代表不足和有余(归藏本和帛书周易均为此意),但随着周易的流传和历代的解读,谦卦和豫卦的含义变成谦虚进取的美德,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好吧,我们知道就行了。 三、看卦德 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帛书周易中盈皆为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豫卦:利建侯行师。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 四、看人伦 谦卦:母上少男下。母位正,少男可在母亲的庇护下快乐成长。 豫卦:长男上母下。多少父母盼的就是儿子成家立业,光宗耀祖。应该放鞭炮。 五、看互卦 谦卦:上互为雷震,下互为水坎,为解卦,由谦而解。 豫卦:上互为水坎,下互为山艮,为蹇卦。因豫生蹇。 六、其他:突然想明白中国人的谦虚,讲的是包容。所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亦即用谦虚的胸怀接纳所有持异见者。而只有足够强大的胸怀才有此能力。况且包容的含义是建构,也就是转化。包容的潜台词是添砖加瓦,为我所用,最终成其大者终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语出《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 叔本华如此反感谦虚,原因是欧式的张扬和宽容。宽容不是包容,宽容是尊重对方利益,能够在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不侵犯对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