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就把读书和旅游并列,说明两者在认识世界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忽然想到,其实这两者有许多可比之处。
“开卷有益”,读书无禁区,说的是只要读书,总会有好处。有人质疑,那些“诲淫诲盗”的书,读了怎么会“有益”呢?其实对于每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看一点“坏书”,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立体性,化毒草为肥料,何尝不是一种“益”。“益”和“美”并非一回事。而旅游,只要你迈开了外出的步子,不管路程是远是近,豪华还是“苦游”,景点含金量有高有低,总是会有收获的。即使那些“不去后悔一阵子,去了后悔一辈子”的地方,即使长假里的人山人海,你去过就有了体会,就有了吐槽的本钱,而不是人云亦云了。最起码旅游要走,要动,这比起整天当“沙发土豆”要强得多。
读书,除了基于实用目的读一些专业书籍(如炒股、养生一类)以外,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翻翻报纸、看看八卦新闻、看看畅销读物,这是浅阅读。虽然“浅”,可是也能在消闲中获取知识,不会落伍于时代。记得小时候坐在小书摊的矮板凳上,一本接一本地翻看那些牛皮纸封面的连环画;初中了,够拿借书证了,坐在图书馆里一本接一本地读世界名著;文革后饥不择食地或借或买地扫视那些放出牢笼的“封资修”。虽然有些书的思想和内容很深奥,但对我来说,仍然是“浅阅读”,因为只顾着一睹为快,囫囵吞枣,除了增加一点炫耀的资本以外,得益并不多。真正的阅读是深阅读,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它,读者愉悦了思想,提升了精神,丰富和充实了内心,变得敏锐和深刻。常说阅读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指的就是“深阅读”。
与此比较,旅游同样存在着相同的态势。对于一般的老人来说,动动筋骨,开开眼界,快快乐乐,既是悠闲,又是活动,福兮,够矣。但我发现在我周围,尤其是网友里,那些“深旅游”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读一读刚环球游归来的红桃Q老师的博客,就能懂得深度的旅游对驴友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和美好。他们不但步子越走越远,而且思想和情感也是越来越细腻和丰富。
读书和旅游还有许多相似处。读书是最个性化的。《红楼梦》的价值无可比拟,可是不爱读就是不爱读,读不进就是读不进。不少名作家都说自己“读不下去”。喜欢或不喜欢一本书是由许多因素,是说不清楚的原因决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书库”,包括喜欢的类型、作家、国别,等等。旅游其实同样应该是最个性最私人的了。有位朋友说,他最不喜欢的景区是九寨沟,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把它当成“圣地”。我很赞赏他的旅游观。不必过问他不喜欢的理由,他那“独立特行”的态度实在是很宝贵的。因为问过一些旅游归来的人,总说“蛮好蛮好”,再问下去,连景点的名字都说不出来,“蛮好”在哪里呢?
爱读什么书和爱去什么景,是有点联系的。我喜欢“婉约”一点的书和作家,也就喜欢宁静、纤细一点的景色。我一位朋友说喜欢大海,哪怕是单调的游轮行,那大海依然使他激动不已。我最向往的旅游是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住在城区中心的经济型酒店,白天晚上大街小巷串串,听听方言,吃吃风味,就近的景点一日游,做几天“当地人”。老百姓的所活所念,才是我最感兴趣的。
读书的体会是,感受永远大于数量。书总是读不完的,与其“跑量”,看了许多却记得很少,不如把一本好书读通读透。发现一本最合心意的书殊不容易,马马虎虎翻完,束之高阁,这是极大的浪费呀。同样一个切入你心田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一去再去呢?有位朋友去了西双版纳的植物园,从此梦牵魂萦,又在合计下一次的版纳行了。
今年我有两位亲戚,都还没有退休,却罹患重病,虽然目前状态不错,但是活法完全颠覆了。想到生命无常,脚边处处有地雷,蓦然便增添了许多紧迫感危机感。下星期我要和一位老同学同去山东走走,真想把全国的省区都走一个地方。一个一个来吧;也许晚了点,谁知道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