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与“做X”的区别在于书和X的区别
“做书”与“做X”的区别在于书和X的区别
江燕楠◎文
图书编辑是一群特殊的物种,鉴定完毕。
有人曾问我:“编辑是干什么的?改错别字吗?”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此言既出,也反映了编辑这门行当在普通大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于笔者而言,对“编辑”的认识也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改变,及至成为出版行业从业两年多的“小油条”,才真正地建立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身份认同。
“编辑就是以‘做书’为生的一群人。”也许我现在会这样回应上述问题。“做书”一词内涵丰富且有质感,作为概念再合适不过。它是一种行为,一种状态,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在编辑的世界里,做什么书、做成怎样的书、怎样做书始终是盘旋于脑海中的重大问题,有的人尚未摸清门道,就被拍死在“为什么要做书”这样的潜逻辑价值判断上。书和X的区别,决定了“做书”与“做X”的分野。
编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书”。做什么书,实际上是价值选择问题。从价值层面讲,是编辑工作的价值观问题;从操作层面讲,是理性选择的问题。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编辑选择“做什么书”的参考“坐标”。
在认识编辑“做什么书”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一个普遍的选择逻辑问题:我们为什么选择某人、某物、某事?心理学衍生出了各种认知心理模式,经济学推演除了各种经济选择模型,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等也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我们不妨从实践经验的层面出发,提炼出一般的道理。
譬如,就“做什么书”这个问题,有这样几个鲜活的例子:某年轻女编辑,平日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认真细致,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也就是本人)在一个QQ交流群中偶然发现某作者投稿信息,与之联系并收到稿件后,转给这位女编辑处理;某编辑向我询问某文化公司的联系方式,想寻求合作发行;某位年轻编辑,说到发行部门做了调研,发现某一类图书销售情况较好,想在该方向重点着力;某资深编辑、编审老师正在组织主题出版物;而本人则在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结合着对市场潜力的判断,寻找国际政治、军事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选题思路。
上述鲜活的例子也是出版工作的常见情形。也许某些体制先进的文化公司有着不一样的选题策划机制,但至少在传统出版单位,上述情形能够反应相当部分的真实情况。
如果说选择“做什么书”就是一种价值判断,那么影响这一判断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纳为:经济利益、情感动机、知识理性和管理制度。此划分并非深思熟虑,且作为解析该价值判断的潜在逻辑。
出版工作要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不成文的规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的必然规律。前者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后者也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合法性”。在实际工作中,出版从业者谈得较多的是经济利益——即使不直接谈经济利益,很多东西也与之密不可分,与作者的版税约定、有无出版资金的赞助、单本书的发行量及实现的利润等都是编辑行为选择的驱动力。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出版行业的体现,只不过,市场的春风与这个行业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罢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假使这样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编辑们便有理由出来反驳。对出版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搞出版的普通编辑一般不富、甚至略显寒酸。作为一个谋求财富的行业,出版可并非理性之选。“做什么书”与炒什么地皮、盖多少房子之间的经济利润高下立判。编辑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传承者、传播者、建设者、推动者,天然地比其他许多行业有着更高的文化价值操守。编辑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文人气”,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有着更加敏感的情绪和更强烈的情感。书香铜臭之间,很难磨掉骨子里的文气。因此关于“做什么书”的问题,也必将带着文人气和责任感而做出抉择。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与专业知识的分工相辅相成的。对此,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做出了说明。在出版社工作的人员,据经验判断,以具备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居多,医学、建筑、医疗等专业性出版社除外,其中,学习中文、法律、政治、新闻、历史、哲学等专业出身的编辑占据主体。编辑个人的专业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们对书稿价值的判断,可挖掘的知识和人脉资源等等。就共性而言,编辑需具备对社会文化动向的敏感和准确把握能力;就个性而言,各类不同的出版物与编辑的专业志趣有着莫大的关联。
不能忽略的是,编辑工作并非个人的事情,为数众多的出版单位,有什么不同?区别不仅在于所属的行政区域、行政级别、经济规模,还在于出版特色、精品力作、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在行业细分的背景下,一个出版单位选择什么样的出版定位,从总体上决定了编辑“做什么书”的大方向,甚至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本身。有些综合性的出版单位,但也有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是否能够“借力发力”,决定着编辑个人的成长前途,对此不可不察。而事实上,许多编辑终其一生也未能参悟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叹惋。
概言之,编辑“做什么书”,是个人的事、又不全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但需拿捏好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准绳;借力发力,从行业、单位、个人相结合的角度找准自身的定位尤其重要。
兹事体大,编辑不可不察焉!
江燕楠(笔名),图书编辑,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军事历史、国际政治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E-mail:jiangwenjun2067@163.com
下篇预告:图书的产品属性及其自我背叛
江燕楠◎文
图书编辑是一群特殊的物种,鉴定完毕。
有人曾问我:“编辑是干什么的?改错别字吗?”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此言既出,也反映了编辑这门行当在普通大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于笔者而言,对“编辑”的认识也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改变,及至成为出版行业从业两年多的“小油条”,才真正地建立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身份认同。
“编辑就是以‘做书’为生的一群人。”也许我现在会这样回应上述问题。“做书”一词内涵丰富且有质感,作为概念再合适不过。它是一种行为,一种状态,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在编辑的世界里,做什么书、做成怎样的书、怎样做书始终是盘旋于脑海中的重大问题,有的人尚未摸清门道,就被拍死在“为什么要做书”这样的潜逻辑价值判断上。书和X的区别,决定了“做书”与“做X”的分野。
编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书”。做什么书,实际上是价值选择问题。从价值层面讲,是编辑工作的价值观问题;从操作层面讲,是理性选择的问题。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编辑选择“做什么书”的参考“坐标”。
在认识编辑“做什么书”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一个普遍的选择逻辑问题:我们为什么选择某人、某物、某事?心理学衍生出了各种认知心理模式,经济学推演除了各种经济选择模型,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等也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我们不妨从实践经验的层面出发,提炼出一般的道理。
譬如,就“做什么书”这个问题,有这样几个鲜活的例子:某年轻女编辑,平日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认真细致,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也就是本人)在一个QQ交流群中偶然发现某作者投稿信息,与之联系并收到稿件后,转给这位女编辑处理;某编辑向我询问某文化公司的联系方式,想寻求合作发行;某位年轻编辑,说到发行部门做了调研,发现某一类图书销售情况较好,想在该方向重点着力;某资深编辑、编审老师正在组织主题出版物;而本人则在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结合着对市场潜力的判断,寻找国际政治、军事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选题思路。
上述鲜活的例子也是出版工作的常见情形。也许某些体制先进的文化公司有着不一样的选题策划机制,但至少在传统出版单位,上述情形能够反应相当部分的真实情况。
如果说选择“做什么书”就是一种价值判断,那么影响这一判断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纳为:经济利益、情感动机、知识理性和管理制度。此划分并非深思熟虑,且作为解析该价值判断的潜在逻辑。
出版工作要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是不成文的规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的必然规律。前者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后者也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合法性”。在实际工作中,出版从业者谈得较多的是经济利益——即使不直接谈经济利益,很多东西也与之密不可分,与作者的版税约定、有无出版资金的赞助、单本书的发行量及实现的利润等都是编辑行为选择的驱动力。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出版行业的体现,只不过,市场的春风与这个行业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罢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假使这样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编辑们便有理由出来反驳。对出版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搞出版的普通编辑一般不富、甚至略显寒酸。作为一个谋求财富的行业,出版可并非理性之选。“做什么书”与炒什么地皮、盖多少房子之间的经济利润高下立判。编辑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传承者、传播者、建设者、推动者,天然地比其他许多行业有着更高的文化价值操守。编辑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文人气”,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有着更加敏感的情绪和更强烈的情感。书香铜臭之间,很难磨掉骨子里的文气。因此关于“做什么书”的问题,也必将带着文人气和责任感而做出抉择。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与专业知识的分工相辅相成的。对此,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做出了说明。在出版社工作的人员,据经验判断,以具备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居多,医学、建筑、医疗等专业性出版社除外,其中,学习中文、法律、政治、新闻、历史、哲学等专业出身的编辑占据主体。编辑个人的专业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们对书稿价值的判断,可挖掘的知识和人脉资源等等。就共性而言,编辑需具备对社会文化动向的敏感和准确把握能力;就个性而言,各类不同的出版物与编辑的专业志趣有着莫大的关联。
不能忽略的是,编辑工作并非个人的事情,为数众多的出版单位,有什么不同?区别不仅在于所属的行政区域、行政级别、经济规模,还在于出版特色、精品力作、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在行业细分的背景下,一个出版单位选择什么样的出版定位,从总体上决定了编辑“做什么书”的大方向,甚至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本身。有些综合性的出版单位,但也有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是否能够“借力发力”,决定着编辑个人的成长前途,对此不可不察。而事实上,许多编辑终其一生也未能参悟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叹惋。
概言之,编辑“做什么书”,是个人的事、又不全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但需拿捏好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准绳;借力发力,从行业、单位、个人相结合的角度找准自身的定位尤其重要。
兹事体大,编辑不可不察焉!
江燕楠(笔名),图书编辑,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军事历史、国际政治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E-mail:jiangwenjun2067@163.com
下篇预告:图书的产品属性及其自我背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