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日本,少年的韩国
![]() |
尽管这两年美剧、英剧在网络上也渐渐火起来,但与韩剧比起来,追剧和追星的痴迷者还不是一个等级。以韩剧和韩星为代表的“韩流文化”早几年前就已经是很热的话题了,尽管对于男性来说,这些看起来影响甚微,但是韩国的网络游戏、三星的数码和手机、现代和起亚的汽车已经像韩剧那样,为我们身边很多人所熟悉。而此时,我们再去谈日剧和日星,除了再一次怀旧《东京爱情故事》和木村拓哉,最新的在我们的资讯中似乎一直没有更新。而索尼、松下、佳能们的集体式没落,也成为了移动数码时代渐老的品牌。
就是这二十年,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我们所熟悉的日本的时尚、品牌和文化正在被韩流所取代。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开始的韩国转型,让这个还饱受经济危机煎熬的东北亚国家开始以决绝的态度进行经济结构转型,面向新世代,着力发展娱乐产业、文化事业和IT产业。而彼时的日本,仍旧沉寂在“广场协仪”后,一代人为之热议并彷徨的“逝去的二十年”之中,越陷越深。在中国,还远远没有正经八百把娱乐和文化产业化的概念,更别提结构转型和产业践行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一轮韩剧、韩星粉墨登场,第一批的韩粉、拥趸悄然而生,第一次韩流、韩潮汹涌而来。
![]() |
图:驻华韩国文化院展出的"韩流"作品
为什么会是韩国,为什么会是韩流?
那个时候,正是中日之交最好的时候,1972年到1992年是历史上中日交往的黄金时期,日本给中国的免息低息贷款是中国当时发展经济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政治上中日又合众连横,应对前苏联,同时两国领导人的私交也不错。 那时候看的动画片和偶像剧都是日本的,北国之春、东爱故事等日文歌曲也一度风靡中国,更没有如此尖锐的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日本热和哈日族,带着日本时尚潮流、日本家电产品、日本文化,席卷全国。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表面上因为中日邦交在90年代后期进入政冷经热阶段,而导致韩流乘虚而入,在国人潮流文化中逐渐取代日本,而本质上,却是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在当时的世纪交替年代选择的不同而造就了韩流的蓬勃发展。
1、性格和文化的差异
从日韩两个国家的文化上来说,尽管都是师承中国的儒家文化体系,但却各自演化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日韩两国都是非本位文化,日本是唐宋文化的延伸,而韩国是朱明文化的留存。
但是日本却在非本位文化中有着很强的本位主义,保守倾向严重,擅于学习外来文化,却是维持性创新,非革命性创新,日本可以把一个事情学的比师傅做的还好,但仅此而已,他们骨子里不倾向于颠覆,比如日本天皇就实现了万世一体,菊花王朝堪称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王朝,从建立至今,拥有着125位天皇,虽经过不少坎坷,却从没有被其他王朝取代过,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即使是幕府时代,大权旁落,但没有一位将军动过要当天皇的心思。
而韩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内都处在新罗、百济、高句丽(高丽)的三国时代,互相攻伐,朝代更迭不断,直到明以后,又夹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沦为附属国,韩国人习惯了颠覆式继承,性格中保守的一面相对少了很多,更愿意要改变就改变的彻底些,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面对新世纪挑战三星前总裁李健熙在1993年三星企业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宣言》上说的那段话:“将来在21世纪如果不是超一流企业,就没办法生存。如果在大变革的时期不尽早适应全球化的标准,三星就会永远落后,沦为二流、三流企业。除了老婆孩子,全部都要换掉。这样,我们才能生存。”
![]() |
图:三星前总裁李健熙(中)
如此你将深刻的体会到日本对传统的留恋以及韩国对变革的决绝!
2、人口结构的变化
另外日韩两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世纪更迭的这20年两国的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
从亚洲经融风暴开始,历经21世纪更迭,数码、互联网的普及,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过去的20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科技、技术发展最快的20年,以互联网、生物科技和数码革命为代表的革新变革深深的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而这20年,恰是日本老龄化的20年,老龄化的影响,不仅让日本人面对新事物时,没了敏感,缺了灵感,更严重的是,老龄化问题导致整个国民有“老化”倾向,即使是年轻人,也不愿意接受改变,不愿意接受挑战,更愿意宅在家里,享乐主义盛行,所以稻盛和夫和柳井正才会大声疾呼,日本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斗魂,号召国民要再次燃烧斗魂。而现实是,现在的日本特别流行“断舍离”哲学,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厌离感、出世的一种态度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失去的是这最重要的变革二十年。而韩国却在这段时间,着力改革,力图创新,如前文三星般用变化拥抱新世纪,拥抱新趋势。两相对比下来,你越发发现为什么是韩流的道理了!
![]() |
作者: [日] 稻盛和夫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燃烧的斗魂
原作名: -燃える闘魂
译者: 曹岫云
3、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日韩两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主导了是日流,还是韩流。最新的消息是2013年,中韩贸易额相当于韩美、韩日贸易额的总和,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而中日经贸间,因为日趋敏感的政治问题,已经大不如前。而国际上早有“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一说,中国幅员辽阔的市场纵深度,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这几年韩国的崛起,在中国市场赚得的利润反哺回本国,为娱乐和文化等产业的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更加推送一波又一波,声势浩大的韩流袭来。在这上面,日本不得不为政治买单啊。
放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去看待东亚这两个被我们影响至深,也影响我们至深的国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用一衣带水来形容我们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去了解我们的近邻,尤其是放在同一个刻度下,同一个背景下,去了解日本发生了什么,韩国怎么会是这样,而我们彼时此刻又在做什么,以历史为鉴,以时局为镜,纵观世纪交替的这二十年间,老年日本说和少年韩国说,不正是两个国家,两股潮流交替更迭的佐证吗?此时再次忆起梁启超老先生那句“少年强则国强”的警句来。(完)
原创/周强(微信公共号:zhouqiangnotes 个人微信号:chance4u)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