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宫党的兴衰
大凡世间的雄主,必有一干能臣助其定国安邦,然主君坐稳江山时,却又不免思量自己是否能“行万世王道,做千年皇上”。此时对臣子们行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事,自是必然。这些为国“安定”捐躯之士,虽有蒙冤屈死的忠臣,但立国之后骄奢自满,获罪伏诛者也不在少数。尼子之新宫党素为出云生力,却为何在大敌当前之时惨遭灭门?诸位权且一观其兴衰历程,再作定论罢。
尼子国久
欲说新宫党,自然要提其“灵魂人物”尼子国久。国久之双亲,乃是战国有名的“阴阳一の太守”尼子经久和安艺豪族吉川经基的女儿。经久之才自然无可厚非,而经基也是西国响当当的猛将,得此二人血脉的国久和兄长政久都是少有的英才。国久在少年时便将武勇之名传遍云州,深得经久信任。而政久不仅武勇过人,还吹的一手好笛,是西国有名的风雅之士。
有如此杰出的两名子嗣,年迈的经久应该可择时功成身退,由国久兄弟继续其未竟的伟业。然而一场突来的变故却使整个尼子氏险些为之将倾:嫡长政久在攻打阿用磨石城时不幸为乱箭所杀,时年仅二十五岁。经久此时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如何经的起骤临的丧子之痛?盛怒之下的经久勒令国久强攻磨石城。许是经久有令,亦或是国久对兄长之死太过悲痛而深恨城中之卒,整个磨石城所有守军在城破后全部被国久所杀,无一幸免。虽然国久的屠城或许有前面所说的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仍可看出,国久乃一好杀之徒。
其后国久离开经久居城月山富田,在临近的新宫谷建馆居住、募兵。其麾下之徒党,便以所居地名为号,新宫党之名由此而来。有国久这样的勇将带头,新宫党很快就成为了尼子家的强力战斗集团,老父经久也给予了国久「軍務にかけては鬼神のごとき」的评价。
在政久死后,经久立其子晴久为继承人,并令国久为晴久的辅佐役,扶植晴久的势力。其间国久还平定了三弟兴久的叛乱,维系了家中的安定。至此国久及其新宫党已逐渐成为了尼子的武力支柱。在「自尊上人江御奉加目録」所列的尼子一门众的位置竟越过了叔父尼子久幸,位列最前。
激进派
在尼子家制霸西国的进程中,安艺的一个小豪族----镰仓名门大江的遗族毛利氏也逐渐兴起,当主元就正值壮年,手下不仅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家臣,元就本人还极善谋略。使其得以在尼子及其对手大内的角力的缝隙中生存并逐渐壮大。当经久隐退,晴久正式继承家督后,尼子面前的毛利氏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在晴久的眼中,不拔掉这根眼中钉,尼子就无法继续发展。并且消灭正依附于大内的毛利也有助于防止其他豪族对尼子倒戈。但晴久的真正意图,恐怕还是想为上洛铺路。此前晴久曾上洛会见将军,从此立志兵发畿内,而安艺一带的稳定正是上洛的保障。
晴久于天文八年末在军议上攻打郡山进而平定安艺的计划。家臣们很快分为两派做出反应,其中以经久之弟久幸为首的一派反对晴久的计划,认为毛利实力不可小视,行军之事应仔细考虑。而身为晴久辅佐役的国久则支持晴久的计划。最后晴久不顾久幸的劝谏,强行带领四万余人出兵安艺。国久的三千新宫党作为先锋出战,但因途中攻略祝屋城未果而草草撤退。随后尼子本阵也因战线拉开距离过长、大将晴久不熟悉安艺地形等原因而逐渐陷入劣势。最终尼子军因大内方陶晴贤一万援军的进攻而溃败,尼子久幸作为殿军阵亡。闻听晴久大败、久幸身死的经久悲痛之余病情继续恶化,与天文九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八十四。
虽然经久故去,但尼子氏却因稳健派久幸的战死而使得家臣们进入了相对团结的状态,反倒是大内家督义隆在趁胜攻打月山富田城遭大败后便无心治理国事,整日沉浸于连歌雅乐之中。这导致天文十二年至天文二十年间西国的重要战事均发生于毛利、尼子之间,而新宫党亦因晴久的积极进攻政策而愈发活跃。国久长男诚久此时已至而立,其武勇不仅不逊于国久反而更甚之。天文十三年,新宫党进攻比叡尾的三吉广隆,毛利氏遣福原贞俊、儿玉就忠二人前往支援,虽然二人是毛利军的勇将,但仍为国久父子所破;天文十五年,新宫党开始了伯耆攻略,在桥津川之战中以国久次子丰久战死为代价打败南条宗盛。这些战功使得新宫党在西国威名大振,晴久也得到了因幡等八国守护职,尼子氏逐渐恢复了经久时的威势。而国久父子自然更享威名。
虽然新宫党灭亡的说法众多,但究其原因,还是国久父子居功自傲,自恃武勇,导致与晴久反目,最终落个灭门的下场。然似新宫党般久为家中柱石之士,又有哪个不是功高震主,遭人疑忌呢。按说国久父子后期所作所为也确为常人难容,但“只要是家天下,屠杀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只叹国久父子二人在政治这场特殊的战争中只是一对门外汉,导致最后稀里糊涂死在自家人手里。
新宫党的悲剧结局,一方面代表了强盛一时的尼子氏真正走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另一方面,新宫党从出现到消亡这一过程,其实也正是当时一种畸形的封建统治架构所造成的恶劣后果的绝佳体现。这种畸形体系的造成并不能怪国久或晴久,只怪政久壮年急死,经久本人作为下克上的范例,自然深知后嗣无能带来的后果,为了维系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经久不得不选择了立一门为摄政辅佐少主的治理形式——即前面所说的畸形统治架构。而这种统治架构与晴久这位统治者是根本不相容的,国久后期迟迟不肯交权,正是这种畸形架构酿出苦果的开端。国久拢权,与晴久的冲突是必然,而国久及新宫党长期处在[家中柱石]的优越感之中,日渐骄横也是必然,而当两种必然同时发生时,衍生出的武力冲突已是必然中的必然了,国久没有调动其他豪族同晴久抗衡的能力与名分(事实上缺乏政治头脑的国久恐怕根本未曾想过),自然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无论在这场内争中身死的是哪一方,元气大伤的只会是尼子本身的实力。
骄奢之徒不长久
天文二十年,陶晴贤反叛,诛杀义隆。迎大友义镇之弟义长为家督,将实权掌握与自己手中。元就虽想趁晴贤弑主之口实兴兵,然而尼子势力的逐渐恢复却使元就无法放手与陶氏一搏。而就在这时,尼子家内部的对立却正逐渐萌发,对立的双方便是晴久的尼子本家与国久的新宫党。
前面提到,经久在立晴久为继承人时,曾指定国久为辅佐役,协助晴久处理政事。而在晴久逐渐自立后,国久却不愿轻易放权。甚至草率处理诉讼而不经晴久同意,这使晴久对这位“摄政”感到了不快。另一方面,自以为功劳甚丰的国久父子开始逐渐自满,甚至要求骑马的行人在其居馆外必须下马。据传诚久还因嫉妒部下的美髯,将部下的胡须揪了下来!而国久素来溺爱长子,不愿严加管教,国久的漠视使诚久更加肆无忌惮,晴久对新宫党的不满也逐渐增加。
天文二十三年十一月,晴久在月山富田城召开能乐会,邀请了国久、诚久二人参加。席间,晴久手持酒杯,微微一笑,隔间内骤然伸出数杆长枪,自恃悍勇的国久父子连腰刀尚未拔出便作了枪下之鬼。竖日,晴久亲自带兵前往新宫谷,将国久三男敬久之下的男女老少杀了个精光,唯有诚久末子孙四郎得以脱身并前往京都出家,即日后的尼子胜久。
虽然晴久和国久有隙,却为什么要在毛利正欲来攻之时自斩羽翼呢?民间对此有三种说法,比较著名的是[元就谋略说],即元就用伪信离间国久与晴久,激发了晴久本人对国久的不满。因为元就在其后与陶晴贤作战前也曾利用伪信使晴贤斩杀了重臣江良房荣,因此这种说法颇能自圆其说,也为大多数人所信。
第二种说法是[新宫党横暴说],尼子家上下诸家臣早就看不惯新宫党的“门前禁骑”,纷纷向晴久进谗,久幸之子经贞还因国久强占其领地对国久提出过诉讼。这些流言蜚语与晴久内心对新宫党的怨言一拍即合,造成了除掉国久父子计划的形成。新宫党的暴行前面就有提到,不过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并不能解释事件发生的根本缘由。
第三种说法是[新宫党内讧说],《毛利家文书》所载的就是这种说法,认为新宫党的灭亡是源自内部继承权纷争。据传国久甚偏爱三男敬久,欲将家督传与敬久(亦有传与胜久之说,不过切以为不属实,新宫党子孙众多,缘何要直接将家督授予一个小孩子?)。这引起了诚久长子氏久的不满,于是伪造了国久与元就私通的文书,使晴久“先下手为强”般的作掉了国久父子。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不太可信,首先是氏久的立场,唆使主公干掉自己一门,氏久自己在家中必然会陷入里外不是人的窘境,况且没有资料有氏久和晴久关系十分密切的说法,氏久为什么仅因家督继承一事就解决掉整个一门呢?不过在《出云私记》中却有氏久实乃晴久之子的说法,所以在新宫党事件中未遭杀身之祸。难道氏久是作了一个卧底不成?而氏久的生年虽然不祥,但根据同辈的义久、伦久(均为晴久子,分别生于天文九年、天文十五年)的生年来看,新宫党事件时氏久最大也只有十岁左右吧。
虽然新宫党灭亡的说法众多,但究其原因,还是国久父子居功自傲,自恃武勇,导致与晴久反目,最终落个灭门的下场。然似新宫党般久为家中柱石之士,又有哪个不是功高震主,遭人疑忌呢。按说国久父子后期所作所为也确为常人难容,但晴久行事之莽撞极端早在其年轻时就暴露无遗,岂能和元就般重谋崇计之人相比,虽说新宫党事件使晴久确立了其专权统治,可尼子之战力、人望也随之低下,还偏偏叫元就占了便宜,尼子日后之亡,便是在国久父子亡后一锤定音。其实新宫党的存在在其灭亡前已成为了尼子氏维系下去的障碍,国久父子就算侥幸未获晴久怀疑谋反,叔侄反目也是早晚的事。而在尼子胜久在上月城重竖四目结大旗之时,新宫党的怨灵们也该暂时安息了罢。
尼子国久
欲说新宫党,自然要提其“灵魂人物”尼子国久。国久之双亲,乃是战国有名的“阴阳一の太守”尼子经久和安艺豪族吉川经基的女儿。经久之才自然无可厚非,而经基也是西国响当当的猛将,得此二人血脉的国久和兄长政久都是少有的英才。国久在少年时便将武勇之名传遍云州,深得经久信任。而政久不仅武勇过人,还吹的一手好笛,是西国有名的风雅之士。
![]() |
十一州の太守、雲州の狼-尼子経久肖像(洞光寺蔵) |
有如此杰出的两名子嗣,年迈的经久应该可择时功成身退,由国久兄弟继续其未竟的伟业。然而一场突来的变故却使整个尼子氏险些为之将倾:嫡长政久在攻打阿用磨石城时不幸为乱箭所杀,时年仅二十五岁。经久此时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如何经的起骤临的丧子之痛?盛怒之下的经久勒令国久强攻磨石城。许是经久有令,亦或是国久对兄长之死太过悲痛而深恨城中之卒,整个磨石城所有守军在城破后全部被国久所杀,无一幸免。虽然国久的屠城或许有前面所说的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仍可看出,国久乃一好杀之徒。
其后国久离开经久居城月山富田,在临近的新宫谷建馆居住、募兵。其麾下之徒党,便以所居地名为号,新宫党之名由此而来。有国久这样的勇将带头,新宫党很快就成为了尼子家的强力战斗集团,老父经久也给予了国久「軍務にかけては鬼神のごとき」的评价。
在政久死后,经久立其子晴久为继承人,并令国久为晴久的辅佐役,扶植晴久的势力。其间国久还平定了三弟兴久的叛乱,维系了家中的安定。至此国久及其新宫党已逐渐成为了尼子的武力支柱。在「自尊上人江御奉加目録」所列的尼子一门众的位置竟越过了叔父尼子久幸,位列最前。
激进派
在尼子家制霸西国的进程中,安艺的一个小豪族----镰仓名门大江的遗族毛利氏也逐渐兴起,当主元就正值壮年,手下不仅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家臣,元就本人还极善谋略。使其得以在尼子及其对手大内的角力的缝隙中生存并逐渐壮大。当经久隐退,晴久正式继承家督后,尼子面前的毛利氏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在晴久的眼中,不拔掉这根眼中钉,尼子就无法继续发展。并且消灭正依附于大内的毛利也有助于防止其他豪族对尼子倒戈。但晴久的真正意图,恐怕还是想为上洛铺路。此前晴久曾上洛会见将军,从此立志兵发畿内,而安艺一带的稳定正是上洛的保障。
![]() |
尼子晴久像(山口県立山口博物館蔵) |
晴久于天文八年末在军议上攻打郡山进而平定安艺的计划。家臣们很快分为两派做出反应,其中以经久之弟久幸为首的一派反对晴久的计划,认为毛利实力不可小视,行军之事应仔细考虑。而身为晴久辅佐役的国久则支持晴久的计划。最后晴久不顾久幸的劝谏,强行带领四万余人出兵安艺。国久的三千新宫党作为先锋出战,但因途中攻略祝屋城未果而草草撤退。随后尼子本阵也因战线拉开距离过长、大将晴久不熟悉安艺地形等原因而逐渐陷入劣势。最终尼子军因大内方陶晴贤一万援军的进攻而溃败,尼子久幸作为殿军阵亡。闻听晴久大败、久幸身死的经久悲痛之余病情继续恶化,与天文九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八十四。
虽然经久故去,但尼子氏却因稳健派久幸的战死而使得家臣们进入了相对团结的状态,反倒是大内家督义隆在趁胜攻打月山富田城遭大败后便无心治理国事,整日沉浸于连歌雅乐之中。这导致天文十二年至天文二十年间西国的重要战事均发生于毛利、尼子之间,而新宫党亦因晴久的积极进攻政策而愈发活跃。国久长男诚久此时已至而立,其武勇不仅不逊于国久反而更甚之。天文十三年,新宫党进攻比叡尾的三吉广隆,毛利氏遣福原贞俊、儿玉就忠二人前往支援,虽然二人是毛利军的勇将,但仍为国久父子所破;天文十五年,新宫党开始了伯耆攻略,在桥津川之战中以国久次子丰久战死为代价打败南条宗盛。这些战功使得新宫党在西国威名大振,晴久也得到了因幡等八国守护职,尼子氏逐渐恢复了经久时的威势。而国久父子自然更享威名。
![]() |
富田月山城絵図 |
虽然新宫党灭亡的说法众多,但究其原因,还是国久父子居功自傲,自恃武勇,导致与晴久反目,最终落个灭门的下场。然似新宫党般久为家中柱石之士,又有哪个不是功高震主,遭人疑忌呢。按说国久父子后期所作所为也确为常人难容,但“只要是家天下,屠杀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只叹国久父子二人在政治这场特殊的战争中只是一对门外汉,导致最后稀里糊涂死在自家人手里。
新宫党的悲剧结局,一方面代表了强盛一时的尼子氏真正走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另一方面,新宫党从出现到消亡这一过程,其实也正是当时一种畸形的封建统治架构所造成的恶劣后果的绝佳体现。这种畸形体系的造成并不能怪国久或晴久,只怪政久壮年急死,经久本人作为下克上的范例,自然深知后嗣无能带来的后果,为了维系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经久不得不选择了立一门为摄政辅佐少主的治理形式——即前面所说的畸形统治架构。而这种统治架构与晴久这位统治者是根本不相容的,国久后期迟迟不肯交权,正是这种畸形架构酿出苦果的开端。国久拢权,与晴久的冲突是必然,而国久及新宫党长期处在[家中柱石]的优越感之中,日渐骄横也是必然,而当两种必然同时发生时,衍生出的武力冲突已是必然中的必然了,国久没有调动其他豪族同晴久抗衡的能力与名分(事实上缺乏政治头脑的国久恐怕根本未曾想过),自然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无论在这场内争中身死的是哪一方,元气大伤的只会是尼子本身的实力。
![]() |
尼子氏家紋『四つ目結』 |
骄奢之徒不长久
天文二十年,陶晴贤反叛,诛杀义隆。迎大友义镇之弟义长为家督,将实权掌握与自己手中。元就虽想趁晴贤弑主之口实兴兵,然而尼子势力的逐渐恢复却使元就无法放手与陶氏一搏。而就在这时,尼子家内部的对立却正逐渐萌发,对立的双方便是晴久的尼子本家与国久的新宫党。
前面提到,经久在立晴久为继承人时,曾指定国久为辅佐役,协助晴久处理政事。而在晴久逐渐自立后,国久却不愿轻易放权。甚至草率处理诉讼而不经晴久同意,这使晴久对这位“摄政”感到了不快。另一方面,自以为功劳甚丰的国久父子开始逐渐自满,甚至要求骑马的行人在其居馆外必须下马。据传诚久还因嫉妒部下的美髯,将部下的胡须揪了下来!而国久素来溺爱长子,不愿严加管教,国久的漠视使诚久更加肆无忌惮,晴久对新宫党的不满也逐渐增加。
天文二十三年十一月,晴久在月山富田城召开能乐会,邀请了国久、诚久二人参加。席间,晴久手持酒杯,微微一笑,隔间内骤然伸出数杆长枪,自恃悍勇的国久父子连腰刀尚未拔出便作了枪下之鬼。竖日,晴久亲自带兵前往新宫谷,将国久三男敬久之下的男女老少杀了个精光,唯有诚久末子孙四郎得以脱身并前往京都出家,即日后的尼子胜久。
虽然晴久和国久有隙,却为什么要在毛利正欲来攻之时自斩羽翼呢?民间对此有三种说法,比较著名的是[元就谋略说],即元就用伪信离间国久与晴久,激发了晴久本人对国久的不满。因为元就在其后与陶晴贤作战前也曾利用伪信使晴贤斩杀了重臣江良房荣,因此这种说法颇能自圆其说,也为大多数人所信。
![]() |
毛利家の家紋『一文字に三つ星』 |
第二种说法是[新宫党横暴说],尼子家上下诸家臣早就看不惯新宫党的“门前禁骑”,纷纷向晴久进谗,久幸之子经贞还因国久强占其领地对国久提出过诉讼。这些流言蜚语与晴久内心对新宫党的怨言一拍即合,造成了除掉国久父子计划的形成。新宫党的暴行前面就有提到,不过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并不能解释事件发生的根本缘由。
第三种说法是[新宫党内讧说],《毛利家文书》所载的就是这种说法,认为新宫党的灭亡是源自内部继承权纷争。据传国久甚偏爱三男敬久,欲将家督传与敬久(亦有传与胜久之说,不过切以为不属实,新宫党子孙众多,缘何要直接将家督授予一个小孩子?)。这引起了诚久长子氏久的不满,于是伪造了国久与元就私通的文书,使晴久“先下手为强”般的作掉了国久父子。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不太可信,首先是氏久的立场,唆使主公干掉自己一门,氏久自己在家中必然会陷入里外不是人的窘境,况且没有资料有氏久和晴久关系十分密切的说法,氏久为什么仅因家督继承一事就解决掉整个一门呢?不过在《出云私记》中却有氏久实乃晴久之子的说法,所以在新宫党事件中未遭杀身之祸。难道氏久是作了一个卧底不成?而氏久的生年虽然不祥,但根据同辈的义久、伦久(均为晴久子,分别生于天文九年、天文十五年)的生年来看,新宫党事件时氏久最大也只有十岁左右吧。
![]() |
『太平記英雄傳 尼子四郎勝久』 尼子勝久の錦絵 |
虽然新宫党灭亡的说法众多,但究其原因,还是国久父子居功自傲,自恃武勇,导致与晴久反目,最终落个灭门的下场。然似新宫党般久为家中柱石之士,又有哪个不是功高震主,遭人疑忌呢。按说国久父子后期所作所为也确为常人难容,但晴久行事之莽撞极端早在其年轻时就暴露无遗,岂能和元就般重谋崇计之人相比,虽说新宫党事件使晴久确立了其专权统治,可尼子之战力、人望也随之低下,还偏偏叫元就占了便宜,尼子日后之亡,便是在国久父子亡后一锤定音。其实新宫党的存在在其灭亡前已成为了尼子氏维系下去的障碍,国久父子就算侥幸未获晴久怀疑谋反,叔侄反目也是早晚的事。而在尼子胜久在上月城重竖四目结大旗之时,新宫党的怨灵们也该暂时安息了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