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耶路撒冷三千年》
好书推荐——《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
张倩红 马丹静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之一。今天我们准备了两篇推荐文章,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您更喜欢哪篇~:)
文章一
耶路撒冷是两个国家的首都,三种宗教的圣地,是当今文明冲突的战场;它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今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力图中立,依年代顺序,讲述了这座城市的首领、战争、文化、艺术等,是一部关于耶路撒冷的百科全书。
耶路撒冷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在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笔下,它街道狭窄,肮脏凌乱,百姓生活极度困窘;官员们肆意勒索朝圣者,苛政对待平民,残暴行径令人发指;宫廷生活奢靡,妓所遍布;宗教斗争此起披伏,永不停歇。所有这一切都与神圣无关,甚至辱没其名。“软弱的容易受欺负、富有的容易受嫉妒。”(p.268)这就是真实的耶路撒冷。
同时,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均是“和平之城”之意。可和平却总是远避它。不但历史上纷争不断,即便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仍未能平息。这座充满了矛盾的古老城市,像迷一般的双眼,让人困惑,让人着迷,让人望了又望。它的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历史去检验。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是零食那样可以随意消遣的书,它的滋味也远不如下午茶般甜蜜轻松,它或许是你需要耐心对待的一次正餐,细嚼慢咽方知滋味好;它也可能是饭后的一杯清茶,苦后回甘才懂幽茗香。优秀的书籍不但要给人美的享受,教你知道美为何物;也要带来知识的扩充,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正确地看待它的历史以及未来。——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书评由以明读书会任柏玉参考网络资料撰写)
文章二
不少中国人对耶路撒冷的印象,就是此起彼伏的战火和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对它的历史、特别是它曾作为西方人眼中“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一般知之不多。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近700页的精装书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部带有声光电效果的洋洋历史长卷,声色犬马,荡气回肠,许多事件和人物闻所未闻,即使以为还熟悉的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也不像知道的那样。
书中按照时间线索,呈现耶路撒冷这座千年古城是怎样从族群、宗教、战争、艺术、文明冲突、王朝更迭交织的三千年走过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作者的独特,在于他在驾驭这个庞大题材的时候,能够将宏观和微观如此搭建,并让它有趣传神。
作者不光写出了今天耶路撒冷的敏感和不确定性,与其三大宗教圣地、两个民族首都的多元的历史关联,还从国王到平民,描写了那么男男女女的命运和家族兴衰。这似乎不大合乎正统史学研究的常规。但像作者说的,但相对于这座古城,这是“展示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真相”最好方法了。而那些“非正史”的微观,恰好把读者带入耶路撒冷的正史,并且让它如此生动。
还有一点,宗教经典和遗迹、传说对耶路撒冷的历史影响是无法忽略和偏视的。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判定三大宗教的神迹和经典的真实性,但他认为在“真相远不如神话重要的耶路撒冷”,传说也有着与真相一样的历史力量。他想展示这座城市的复杂连续和“共存性”,我认为这一点也值得尊重,而不能成为质疑此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的理由。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是犹太人,60后,剑桥博士。他“感到自己一生都在为写这部书做准备”。尽管书中也有不少“也许”“应该”“可能”这样的说法,但他设定“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学术专家阅读核实”的程序,让论据经得住推敲;也尽可能保持了史学家客观中立的态度。并且,他在前言中老老实实提示读者,留心“每一个句子背后隐含着的庞大的、不断变化的文献”。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被翻译成35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获奖无数”,而是因为耶路撒冷值得我们了解,又尤其适合非三大教派宗教信仰、对其缺乏了解的人。读者可通过阅读来咀嚼西方文化在多元文明碰撞中发展演化的过程,观赏到人类文化的一个璀璨的侧面。
加上作者在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点上功课太好,是不折不扣的叙事高手,把古城的悠悠三千年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说白了,很适合中国人读,除了那些又长又难记的人名地名。
好译著看的是上乘的翻译水准。正是张倩红、马丹静这两位译者的才学和慧心,让我们相信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耶路撒冷。
(书评由夏欣撰写)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您更喜欢哪篇文章~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
张倩红 马丹静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
《耶路撒冷三千年》是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之一。今天我们准备了两篇推荐文章,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您更喜欢哪篇~:)
文章一
耶路撒冷是两个国家的首都,三种宗教的圣地,是当今文明冲突的战场;它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今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力图中立,依年代顺序,讲述了这座城市的首领、战争、文化、艺术等,是一部关于耶路撒冷的百科全书。
耶路撒冷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在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笔下,它街道狭窄,肮脏凌乱,百姓生活极度困窘;官员们肆意勒索朝圣者,苛政对待平民,残暴行径令人发指;宫廷生活奢靡,妓所遍布;宗教斗争此起披伏,永不停歇。所有这一切都与神圣无关,甚至辱没其名。“软弱的容易受欺负、富有的容易受嫉妒。”(p.268)这就是真实的耶路撒冷。
同时,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均是“和平之城”之意。可和平却总是远避它。不但历史上纷争不断,即便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仍未能平息。这座充满了矛盾的古老城市,像迷一般的双眼,让人困惑,让人着迷,让人望了又望。它的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历史去检验。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是零食那样可以随意消遣的书,它的滋味也远不如下午茶般甜蜜轻松,它或许是你需要耐心对待的一次正餐,细嚼慢咽方知滋味好;它也可能是饭后的一杯清茶,苦后回甘才懂幽茗香。优秀的书籍不但要给人美的享受,教你知道美为何物;也要带来知识的扩充,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正确地看待它的历史以及未来。——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书评由以明读书会任柏玉参考网络资料撰写)
文章二
不少中国人对耶路撒冷的印象,就是此起彼伏的战火和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对它的历史、特别是它曾作为西方人眼中“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一般知之不多。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近700页的精装书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部带有声光电效果的洋洋历史长卷,声色犬马,荡气回肠,许多事件和人物闻所未闻,即使以为还熟悉的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也不像知道的那样。
书中按照时间线索,呈现耶路撒冷这座千年古城是怎样从族群、宗教、战争、艺术、文明冲突、王朝更迭交织的三千年走过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作者的独特,在于他在驾驭这个庞大题材的时候,能够将宏观和微观如此搭建,并让它有趣传神。
作者不光写出了今天耶路撒冷的敏感和不确定性,与其三大宗教圣地、两个民族首都的多元的历史关联,还从国王到平民,描写了那么男男女女的命运和家族兴衰。这似乎不大合乎正统史学研究的常规。但像作者说的,但相对于这座古城,这是“展示复杂的、意想不到的真相”最好方法了。而那些“非正史”的微观,恰好把读者带入耶路撒冷的正史,并且让它如此生动。
还有一点,宗教经典和遗迹、传说对耶路撒冷的历史影响是无法忽略和偏视的。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判定三大宗教的神迹和经典的真实性,但他认为在“真相远不如神话重要的耶路撒冷”,传说也有着与真相一样的历史力量。他想展示这座城市的复杂连续和“共存性”,我认为这一点也值得尊重,而不能成为质疑此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的理由。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是犹太人,60后,剑桥博士。他“感到自己一生都在为写这部书做准备”。尽管书中也有不少“也许”“应该”“可能”这样的说法,但他设定“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学术专家阅读核实”的程序,让论据经得住推敲;也尽可能保持了史学家客观中立的态度。并且,他在前言中老老实实提示读者,留心“每一个句子背后隐含着的庞大的、不断变化的文献”。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被翻译成35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获奖无数”,而是因为耶路撒冷值得我们了解,又尤其适合非三大教派宗教信仰、对其缺乏了解的人。读者可通过阅读来咀嚼西方文化在多元文明碰撞中发展演化的过程,观赏到人类文化的一个璀璨的侧面。
加上作者在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点上功课太好,是不折不扣的叙事高手,把古城的悠悠三千年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说白了,很适合中国人读,除了那些又长又难记的人名地名。
好译著看的是上乘的翻译水准。正是张倩红、马丹静这两位译者的才学和慧心,让我们相信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耶路撒冷。
(书评由夏欣撰写)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您更喜欢哪篇文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