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KPI和老师的KPI
参加了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其中一个案例是孩子即将去异国求学前的焦虑。孩子是一个很活泼的男孩,15岁瘦弱清秀的面孔,但是脑门上都是红亮的痘痘, 镇定地坐在咨询老师旁边。代表他的是一个成年的大男孩,另外一位是代表他的父亲,一位代表他的母亲,还有一位代表着他的国外学校。按照老师的要求,代表尽可能不动用思维,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后,根据自己身体的感觉在这个房间里寻找最舒服的位置。4个代表人物进入场地中间,四周的目光让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老师在和焦虑男孩询问他的想法和下面的行程计划,代表渐渐开始不安,并且把这个不安传递到了他的目标学校的代表。三个人出现不同症状和不同程度的不舒服,于是开始四处走动,寻找自己的位置。学校感受到孩子的顾虑,逃避到了一个角落,孩子困兽一样的转悠,母亲试图靠近安慰,孩子接受到的是压力,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抱着头。父亲走过来站在孩子的身后,孩子的双肩稍微放松了一点。随着老师和焦虑男孩妈妈的谈话,场地中的人物表现继续变化。真实的妈妈看着场地中的孩子代表抓狂崩溃的样子, 泪流满面,给大家解释说:因为孩子的活跃,一直在小学里被老师批评指责。认为国内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合这个孩子的成长,于是从初中开始就安排孩子读的与美国课程对接的学校,学习的是美国的课程。焦虑男孩自己的神色也渐渐凝重,不再是开始时候的轻松,但是他嘴上只是说:“可是我已经学习了这个课程,我原来就不能适应国内的教学,现在肯定更不能。”老师说:“是的,孩子的意识层面认为自己应该去。可是潜意识中是不愿意的。异国他乡,孩子还太小,一下子太多的新东西去适应。他肯定担心害怕顾虑忧郁。”场地中间一直抱着头,缩成一团的代表怒声问:“who cares?” 孩子的妈妈已经泣不成声:“we care!” 场地中间的母亲就像坐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父亲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孩子和目标始终不敢面对面。老师建议加入一个代表国内学校的代表进入场地。进入场地的代表在孩子盗版的面前站定,孩子也出现放松现象。整个场中人物好像都出现了轻松现象。最后老师建议:”是不是可以让孩子暂缓出国计划。在国内继续读,等身体心理都成熟一些再走。”
在整个过程中,哭得泣不成声得不只是那个孩子的妈妈, 还有我。因为我和我的儿子,在小学阶段和这对母子一样的处境。------孩子经常被老师批评指责,然后我也是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训得灰溜溜。整个世界都是老师的声音------这是一个问题孩子!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高下,到处都有比我见多识广的人,大数据的论证,自己的体验都吵得热闹,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我想说的是作为父母这个职位的KPI。
大多数父母在得知要增添新的家庭成员的时候,都会满心喜悦的等待着新生命。每对父母都是很多宏伟的计划和七上八下的忐忑,在这俩种心态中跑来跑去。10月的忐忑和期待,一朝分娩,揭晓了答案------就是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然后开始了我们忧心忡忡和惊喜连连的为人父母的角色生涯。我们忧心忡忡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惊喜连连是因为孩子时常出现让我们没有想到的能力。于是TA渐渐长大,需要进入校园, 去接受社会化的教育,有学校和老师来指导规范TA的学习。可是老师和学校的职责是社会要求他们的,要求孩子们按照社会常模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规定的知识, 群体的学习,老师按照群体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因材施教,纯粹是一句理想主义的梦话。老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几十个孩子,繁重的教学任务,怎么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校给老师的考核也是孩子们的各科成绩。社会给学校的考核是升学率。从来没有一个考核时针对特别孩子的个体成长评价,这个是不现实的要求,是超乎老师和学校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给学校和老师的可能的必须的KPI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那么作为父母,满怀对孩子的期望和未来的规划多多,那么为了实现这些期望和规划,如何教育你的孩子,有什么计划有什么标准来验证计划的推进进度?那么这个就是父母的KPI。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未来规划不同,所以设立的KPI也不同。适应社会生活,只有学习成绩肯定是不够的。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管父母的规划是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的KPI要比老师的多得多。
父母的KPI
也就是学习成绩只是考核和教育孩子的一部分甚至很少一部分的指标。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误区就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万事大吉。成绩不好,一切都完蛋了。 于是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成绩来转,家长拉着孩子奔走在各个补习班,唯恐孩子落后他人,不关心孩子的休息娱乐,不关心孩子的品德身体。然后有家长各种形式的给老师送礼,然后媒体爆出有老师对礼物的相互攀比,然后有在中考高考期间家长的各种紧张,社会的各种关注,各种求神拜福烧香念咒。 甚至到了高考时候,家长的蛮横干预邻居干预考点附近的交通运营阿-----高考大过天,诸神都要让路。
就是这样的畸形,造成了社会家庭和学校都绷紧了神经盯着分数,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的孩子成了所有目光的焦点,被烤糊了一样从小就是一个焦糊了小人儿。没有轻松和快乐,没有从容和恬淡。每天被分数给拉紧了神经,于是出现的孩子自杀的,跳楼的,出走的,逃课的,心理问题层层堆积。然后出现的大学里荒废时光的,毕业后啃老的。结婚成家逼牢父母要车要房的,生了孩子把父母当着佣人使唤的,一代一代你拖着我,我赶着你,大家都不快乐,都不自由,都不幸福,互相怨着往前走,再把这个循环再下一代身上重演着。 子又传子,孙又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
我自己参加了这个家庭工作坊的时候,在做这个案例的时候,全场很多人很有触动,有的沉思有的叹息,而我和那个孩子的妈妈俩人哭成了泪人。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我的儿子上的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小学之一,入学时需要做智商测试,是不到1/10的比率经过层层筛选进入的。 那次测试后,校长牵着他的手把他送还给我的时候满意地说:“这个孩子非常非常好的测试成绩。”当然能进入这样的学校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不久,我的惶恐日子开始了。孩子课堂反应很快,性格活跃,但是他不懂如何驾驭自己的这个能力,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课堂讲话,老师讲了一句,他已经噼里啪啦把下面的内容都讲出来了。老师很生气,把他罚站。然后把他没头没脸地熊一顿,经常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师见很头大,他也对学校和老师起了厌恶,然后他的成绩时好时坏。他的作业没有耐心认真做,他时常很沮丧,时常很困惑。老师时常把我请去办公室各种苦口婆心甚至火冒三丈,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有问题。我是一个年轻的母亲,我没有经验,我无限困惑和恐慌,我不知道如何对老师解释,更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开口。在走出老师办公室的时候,我也想哭。在去教室接他回家那几步路,我走得艰难沉重。心里灌满了铅一样沉重,各种谈话方案冒出来否定掉。可是看见他迎着我走出来时候,那个灰头土脸,那个受伤的小兽一样,我就心里揪起来的心疼。只剩下母性的本能,想要保护他。那个时候,我就想我要尽自己一切努力,寻找一条路给他和我走下去。我阅读我思考我尝试我探索。我想我是他妈妈,天下人都不要他了都嫌弃他,我也要爱他保护他。于是我开始写下我对他未来的期望,为了完成这些期望他需要具备的能力,他需要学习的本领。 我的目标是要他做一个快乐的人,那么他需要具备的适应社会的本领1.2.3。----,那么他需要的学习a.b.c.d-----。然后我要了上面的这个图,然后我带着参加很多活动,我们成人的,也有他同龄人的,我的工作场合,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带着他旅游我带着他阅读,我引导他思考和体验,告诉他世界很大,告诉他有多么棒,不是老师所说的那么不堪,让他自信的昂起头。然后建议他在学校发挥他的各种长处,让老师和同学认可。我没有逼着迅速适应学校的制度规则,他不再惶恐焦虑,他慢慢地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过程一直到初中才和其他孩子基本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帮助她保存了自信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渐渐训练的是他的表达方式。现在他有着优秀的成绩,更让我自豪的是他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他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的优势。
在这里,我要珍重地感谢老师,他们给孩子的知识的教育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同时感谢我自己没有迷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建议到家长父母,做父母不容易,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考出海成绩,自己是没有责任的。孩子的成长,老师,学校,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更多多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的。
愿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孩子,每个父母都是快乐的父母。
在整个过程中,哭得泣不成声得不只是那个孩子的妈妈, 还有我。因为我和我的儿子,在小学阶段和这对母子一样的处境。------孩子经常被老师批评指责,然后我也是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训得灰溜溜。整个世界都是老师的声音------这是一个问题孩子!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高下,到处都有比我见多识广的人,大数据的论证,自己的体验都吵得热闹,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我想说的是作为父母这个职位的KPI。
大多数父母在得知要增添新的家庭成员的时候,都会满心喜悦的等待着新生命。每对父母都是很多宏伟的计划和七上八下的忐忑,在这俩种心态中跑来跑去。10月的忐忑和期待,一朝分娩,揭晓了答案------就是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然后开始了我们忧心忡忡和惊喜连连的为人父母的角色生涯。我们忧心忡忡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惊喜连连是因为孩子时常出现让我们没有想到的能力。于是TA渐渐长大,需要进入校园, 去接受社会化的教育,有学校和老师来指导规范TA的学习。可是老师和学校的职责是社会要求他们的,要求孩子们按照社会常模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规定的知识, 群体的学习,老师按照群体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因材施教,纯粹是一句理想主义的梦话。老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几十个孩子,繁重的教学任务,怎么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校给老师的考核也是孩子们的各科成绩。社会给学校的考核是升学率。从来没有一个考核时针对特别孩子的个体成长评价,这个是不现实的要求,是超乎老师和学校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给学校和老师的可能的必须的KPI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那么作为父母,满怀对孩子的期望和未来的规划多多,那么为了实现这些期望和规划,如何教育你的孩子,有什么计划有什么标准来验证计划的推进进度?那么这个就是父母的KPI。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未来规划不同,所以设立的KPI也不同。适应社会生活,只有学习成绩肯定是不够的。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管父母的规划是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的KPI要比老师的多得多。
父母的KPI
也就是学习成绩只是考核和教育孩子的一部分甚至很少一部分的指标。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误区就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万事大吉。成绩不好,一切都完蛋了。 于是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成绩来转,家长拉着孩子奔走在各个补习班,唯恐孩子落后他人,不关心孩子的休息娱乐,不关心孩子的品德身体。然后有家长各种形式的给老师送礼,然后媒体爆出有老师对礼物的相互攀比,然后有在中考高考期间家长的各种紧张,社会的各种关注,各种求神拜福烧香念咒。 甚至到了高考时候,家长的蛮横干预邻居干预考点附近的交通运营阿-----高考大过天,诸神都要让路。
就是这样的畸形,造成了社会家庭和学校都绷紧了神经盯着分数,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的孩子成了所有目光的焦点,被烤糊了一样从小就是一个焦糊了小人儿。没有轻松和快乐,没有从容和恬淡。每天被分数给拉紧了神经,于是出现的孩子自杀的,跳楼的,出走的,逃课的,心理问题层层堆积。然后出现的大学里荒废时光的,毕业后啃老的。结婚成家逼牢父母要车要房的,生了孩子把父母当着佣人使唤的,一代一代你拖着我,我赶着你,大家都不快乐,都不自由,都不幸福,互相怨着往前走,再把这个循环再下一代身上重演着。 子又传子,孙又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
我自己参加了这个家庭工作坊的时候,在做这个案例的时候,全场很多人很有触动,有的沉思有的叹息,而我和那个孩子的妈妈俩人哭成了泪人。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我的儿子上的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小学之一,入学时需要做智商测试,是不到1/10的比率经过层层筛选进入的。 那次测试后,校长牵着他的手把他送还给我的时候满意地说:“这个孩子非常非常好的测试成绩。”当然能进入这样的学校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不久,我的惶恐日子开始了。孩子课堂反应很快,性格活跃,但是他不懂如何驾驭自己的这个能力,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课堂讲话,老师讲了一句,他已经噼里啪啦把下面的内容都讲出来了。老师很生气,把他罚站。然后把他没头没脸地熊一顿,经常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师见很头大,他也对学校和老师起了厌恶,然后他的成绩时好时坏。他的作业没有耐心认真做,他时常很沮丧,时常很困惑。老师时常把我请去办公室各种苦口婆心甚至火冒三丈,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有问题。我是一个年轻的母亲,我没有经验,我无限困惑和恐慌,我不知道如何对老师解释,更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开口。在走出老师办公室的时候,我也想哭。在去教室接他回家那几步路,我走得艰难沉重。心里灌满了铅一样沉重,各种谈话方案冒出来否定掉。可是看见他迎着我走出来时候,那个灰头土脸,那个受伤的小兽一样,我就心里揪起来的心疼。只剩下母性的本能,想要保护他。那个时候,我就想我要尽自己一切努力,寻找一条路给他和我走下去。我阅读我思考我尝试我探索。我想我是他妈妈,天下人都不要他了都嫌弃他,我也要爱他保护他。于是我开始写下我对他未来的期望,为了完成这些期望他需要具备的能力,他需要学习的本领。 我的目标是要他做一个快乐的人,那么他需要具备的适应社会的本领1.2.3。----,那么他需要的学习a.b.c.d-----。然后我要了上面的这个图,然后我带着参加很多活动,我们成人的,也有他同龄人的,我的工作场合,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带着他旅游我带着他阅读,我引导他思考和体验,告诉他世界很大,告诉他有多么棒,不是老师所说的那么不堪,让他自信的昂起头。然后建议他在学校发挥他的各种长处,让老师和同学认可。我没有逼着迅速适应学校的制度规则,他不再惶恐焦虑,他慢慢地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过程一直到初中才和其他孩子基本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帮助她保存了自信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渐渐训练的是他的表达方式。现在他有着优秀的成绩,更让我自豪的是他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他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的优势。
![]() |
在这里,我要珍重地感谢老师,他们给孩子的知识的教育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同时感谢我自己没有迷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建议到家长父母,做父母不容易,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考出海成绩,自己是没有责任的。孩子的成长,老师,学校,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更多多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的。
愿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孩子,每个父母都是快乐的父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