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虫往事
旅游之前,我妈先来沈阳我的新家,然后我俩从沈阳一起走。
为了迎接我妈来,我提前买好了菜,洗好切好,提前蒸煮炸炖。来展示我已经厨艺高超,可以管好我这个小家了。
我妈到沈阳已经很晚了,我俩去车站把妈妈接回来。回家开始吃饭。这顿饭着实费了我半天劲,所以我一直期待眼神看着我老公。但是老公真的饿坏了,全身心都沉浸在吃饭这件乐事里,根本没注意到我。于是我干咳一声,“恩哼,今天这顿饭做得咋样啊?好吃不?需要夸夸做饭的人不?” 老公心领神会:“媳妇辛苦你了,真是太好吃了,本来心里想着要夸你,吃上就把啥事都忘了!” 然后大家愉快地吃饭,但我妈的眉头皱了起来,嘟囔着,“你怎么这样呢!”
饭后,我妈特意把我叫到厨房,“你不该要挟别人表扬你,何况你只是做了顿饭。怎么能这样呢?做一点事就要工钱?”
我妈我姥姥的人生信条应该是差不多的,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个别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戚可能是邻居,但是,也包括了自己的孩子和伴侣。当她们有什么要求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首先这个需求可以压抑不?第二个压抑不了的话,会麻烦别人吗?最终结果,她们的需求就这样被自己压抑着,烂在了自己的肚子里,谁也未曾知晓。
姥姥是癌症去世的。在检查出癌症的时候,已经就是晚期。但是当时身体状况还行。我跟她聊起来我出去旅游的经历,给她看我去杭州和马代的照片,讲给她听小鱼怎么嬉戏在珊瑚之间,讲我怎么骑车一下午绕着西湖跑了一圈,腿软了好几天。然后说姥姥,你想出去玩玩吗?我出钱带你去。我跟我妈带着姥姥姥爷。你们挑个地方。姥姥总是温柔又坚决,我哪里也不去。更别说花你们的钱了。
但是陪着姥姥的时候姥姥也会没事拿我的pad去看西湖,看西泠印社,看雷峰塔的照片,没事就央求着我给她讲,怎么就从岳王庙走到了雷峰塔,在夕阳下,雷峰塔的尖顶怎么就闪出了光。
我回家跟我妈说,姥姥想去杭州看看,你去问问,劝劝她,花不了多少钱,姥姥姥爷,加上咱俩,飞机去飞机回,买个轮椅寄到那边的酒店,出门就打车,再带个轮椅,累了就坐一会。其实这个计划蛮可行。我妈去劝了半天,回来说:你姥姥说了,她是想看看,都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苏杭究竟有多美啊,能叫人间天堂。但是觉得出门去给咱俩添麻烦,出门得花钱,咱俩还得照顾她。所以怎么说也不去。第二年,姥爷去世了,姥姥两个月内病情迅速恶化,随着也去了。已经严重得只能卧床了,还劝别人,没了好,没了就不给别人添麻烦了。
我妈深得我姥姥的真传,也是誓死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无论有什么事都是苦在自己心里,压在自己肩膀上,不肯也不愿说出来。
我小时候我妈也是尝试过要我教育成一个这样的人的。我小时候被夸最多的优点就是:跟爸妈上街看见什么都很淡定,从来不一哭二闹三打滚地要吃的。小孩都是没进化成人的小野兽好吗?我不要不代表我不馋好吗?我作为一个靠嗅觉就能从柜子深处掏出我妈藏的儿童乐饼干的小野兽,如何能做到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要这要那的,这很好解释。因为基本都要不成功的。我妈并不是说,不给买或者说不行,没钱。她总是直接开嘲讽脸,说,想吃哦,那就想呗,想又不花钱,我没空陪你还得干XX家务去。作为一个四岁就能读人民日报的娃,我当然知道这肯定不是给我买的意思,但是又不甘心就这么吃不到。只好涎着脸陪着笑装作听不明白接着央求,然后我妈基本就不再搭理我,该干啥干啥去了。我讪讪地站在大门口,趴在栅栏墙的缝里眼巴巴看着买零食的小贩远去。有时候是雪糕有时候是切糕,有时候是油炸糕和卖糖的。扭着脖子一路目送到再也看不见,也听不见踢踢踏踏走在胡同里的脚步声。
也不能怨我妈不给我买,那时候家里真的太穷。穷到什么地步,就是在我妈刚发工资的时候会给我一些钱,两毛的,五毛的。给我和弟弟零花,拿去买吃的。虽然次数也不多。但是一年总有那么三五次,月底了,俩人的工资都花完了,只能全家喝白粥,连抽屉底里面零散的硬币都拣出来凑了又凑,还是不够买一顿青菜。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以后,我就警觉了,发现居然月初的零花钱花了买糖吃真是见了鬼了!弟弟更小,也更馋,钱到手里挺不过一小时,就换了腮帮子里花花绿绿的糖,可我是个大孩子了,不能看着家里人就这么没菜吃。
我有两个瓷储蓄罐,一个是小兔子抱大桃,一个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公主头。还有一个亨氏麦圈的盒子。皱巴巴的纸币团成球放在麦圈盒子里,小兔子是死口的储蓄罐,想拿出来更费劲。于是放一毛的硬币,公主头下面有个褐色的盖子,掀开盖子就哗啦啦掉出来,放几分的硬币。
于是在又遇见一次全家没钱买菜的经济危机里面,我拿出我的储蓄罐,说:拿去买菜吧,我数了,我有十块钱。爸妈当时窘迫真的大于高兴,我爸直接怒视着我妈说不许拿孩子的钱。妈妈也默不作声,眼圈开始有点红了。家里没菜吃,气氛又这么压抑,真的太难受了。我就拿了几毛钱,去买了一块豆腐。回家一家人勉强吃了这顿饭。
每次爸妈手里没有钱买菜的时候,都是我的储蓄罐出来救急,一般都是拿纸币和分币的多。直到有一次,发现纸币和小公主储蓄罐都空了,我舍不得把小兔子砸掉,但好像不砸掉也没什么办法能把沉甸甸的硬币取出来。
妈妈和我坐在炕上,把小兔子上下颠倒过来,放硬币的口朝下,拿一个窄长的小镊子一个个夹出来一个个一毛钱的硬币。靠这个撑到了月底。
可能因为我小的时候家里真的太穷,我妈发明了好多办法去对抗我的馋虫。学校门口常常有卖羊肉串的,膻香扑鼻,在中午放学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最难抵抗。我妈就上学放学接送我的时候跟我讲,这些羊肉串啊都是耗子扒了皮做的,脏得很……终于有一天我跟我妈说:妈,不知道为什么,就算它是耗子肉做的,我都知道了,可是我还是好想吃啊……。我妈崩溃又换了一条更有用的新路。我妈说:烤的肉里面都是致癌物质,吃了就要生病,甚至闻了那个烟也要生病的。这条真的吓到了我,现在我特么三十几了,走在路上,要是有人在烤串,我马上都屏住呼吸,加快脚步使劲离开现场,那么求我的心理阴影的面积。老妈使劲黑的还有另外一种好吃的,烤地瓜。老妈没有诋毁它,总是轻蔑滴说:这东西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是闻着香,吃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吧。我就真的信以为真了。
我在初中二年级以前没吃过烤地瓜和烤羊肉串。
初二那年,发生了很多事。奶奶搬走了,我一个堂姑姑没有房子住,也租不起。就住了奶奶留下来的房子。姑姑家里有俩哥哥大明二明。我家附近那条街变成夜市美食街了。
有一天回家写完作业,我去找二明哥玩,二明说他有个朋友初中毕业就不念了,在我家旁边的美食街上开了个串店,可以领我去吃串,不花钱。我说我才不吃,都是耗子肉才串成串呢。二明哥说都是我帮他串的,才不是耗子肉!第二天,二明哥出去买了一块羊肉,切碎了当着我的面串了竹签子,拽着我去找他朋友帮忙烤。“这你总信得过吧?” 我不做声,小心地寻找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角度。
烤熟了,我将信将疑咬一口,妈呀,这太好吃了吧?我内心的声音很坚定,无论怎么样,我都要把这把肉串吃完!
家里经济好转是在我上高中以后的事。但是我早都已经养成了从来不吃任何零食的习惯。高二那年元宵节,在外面看烟花,零下三十多度的街上,我的手冻成了红萝卜。我妈果断在旁边地瓜摊买了俩热乎乎的烤地瓜,一个大的我捧着,一个小的弟弟捧着。一路兴高采烈,一路暖暖和和。结果到家了发现,我妈吃得最起劲。她不光压抑着我的食欲,也压抑着她自己的食欲,这么多年。
压抑得太久总要爆发的,我大学毕业以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去超市买各种吃的,挨个品牌,挨个口味,一样一样吃过去。因为我上大学之前进超市,买的基本都是牙膏洗面奶洗发水和洗衣粉,就没有一样能吃的。有一次男朋友公司过年给了张五百块的购物卡,对于当时月薪两千的我俩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啊!于是冲进超市各种买买买。结果结账时候是八百块,两个人当时……郁闷得就别提了。
我妈最爱吃的东西除了烤地瓜又加上了几样,烤冷面,和牛筋面, 喜欢喝咖啡,吃巧克力。还嘲笑我吃凉皮,一样的价钱,我吃的是面粉里的蛋白质,你吃的是淀粉呢。
现在我跟我妈出门,虽然我早就经济独立,也比她有钱,但是她经常忽然跑去雪糕摊买根巧乐兹塞在我手里,说这个里面有巧克力,比别的雪糕好吃,尝尝?来个棉花糖?我给你买个烤肠吃好不好?虽然我并不爱吃这些东西了,也尽量都说要吃,不拂了她老人家的好意。
现在嫁了人,我老公对我很好。但是我知道有些东西就是要争取的,现在吃到的棉花糖,跟小时候想吃棉花糖是不一样的。我要什么东西,就要勇敢说出来,也许是一颗糖,也许是一句话。我不想再像妈妈和姥姥,把自己的需求挖个坑,埋起来。忍住自己的难过和自己的伤痛,压抑住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想法。只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为了迎接我妈来,我提前买好了菜,洗好切好,提前蒸煮炸炖。来展示我已经厨艺高超,可以管好我这个小家了。
我妈到沈阳已经很晚了,我俩去车站把妈妈接回来。回家开始吃饭。这顿饭着实费了我半天劲,所以我一直期待眼神看着我老公。但是老公真的饿坏了,全身心都沉浸在吃饭这件乐事里,根本没注意到我。于是我干咳一声,“恩哼,今天这顿饭做得咋样啊?好吃不?需要夸夸做饭的人不?” 老公心领神会:“媳妇辛苦你了,真是太好吃了,本来心里想着要夸你,吃上就把啥事都忘了!” 然后大家愉快地吃饭,但我妈的眉头皱了起来,嘟囔着,“你怎么这样呢!”
饭后,我妈特意把我叫到厨房,“你不该要挟别人表扬你,何况你只是做了顿饭。怎么能这样呢?做一点事就要工钱?”
我妈我姥姥的人生信条应该是差不多的,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个别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戚可能是邻居,但是,也包括了自己的孩子和伴侣。当她们有什么要求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首先这个需求可以压抑不?第二个压抑不了的话,会麻烦别人吗?最终结果,她们的需求就这样被自己压抑着,烂在了自己的肚子里,谁也未曾知晓。
姥姥是癌症去世的。在检查出癌症的时候,已经就是晚期。但是当时身体状况还行。我跟她聊起来我出去旅游的经历,给她看我去杭州和马代的照片,讲给她听小鱼怎么嬉戏在珊瑚之间,讲我怎么骑车一下午绕着西湖跑了一圈,腿软了好几天。然后说姥姥,你想出去玩玩吗?我出钱带你去。我跟我妈带着姥姥姥爷。你们挑个地方。姥姥总是温柔又坚决,我哪里也不去。更别说花你们的钱了。
但是陪着姥姥的时候姥姥也会没事拿我的pad去看西湖,看西泠印社,看雷峰塔的照片,没事就央求着我给她讲,怎么就从岳王庙走到了雷峰塔,在夕阳下,雷峰塔的尖顶怎么就闪出了光。
我回家跟我妈说,姥姥想去杭州看看,你去问问,劝劝她,花不了多少钱,姥姥姥爷,加上咱俩,飞机去飞机回,买个轮椅寄到那边的酒店,出门就打车,再带个轮椅,累了就坐一会。其实这个计划蛮可行。我妈去劝了半天,回来说:你姥姥说了,她是想看看,都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苏杭究竟有多美啊,能叫人间天堂。但是觉得出门去给咱俩添麻烦,出门得花钱,咱俩还得照顾她。所以怎么说也不去。第二年,姥爷去世了,姥姥两个月内病情迅速恶化,随着也去了。已经严重得只能卧床了,还劝别人,没了好,没了就不给别人添麻烦了。
我妈深得我姥姥的真传,也是誓死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无论有什么事都是苦在自己心里,压在自己肩膀上,不肯也不愿说出来。
我小时候我妈也是尝试过要我教育成一个这样的人的。我小时候被夸最多的优点就是:跟爸妈上街看见什么都很淡定,从来不一哭二闹三打滚地要吃的。小孩都是没进化成人的小野兽好吗?我不要不代表我不馋好吗?我作为一个靠嗅觉就能从柜子深处掏出我妈藏的儿童乐饼干的小野兽,如何能做到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要这要那的,这很好解释。因为基本都要不成功的。我妈并不是说,不给买或者说不行,没钱。她总是直接开嘲讽脸,说,想吃哦,那就想呗,想又不花钱,我没空陪你还得干XX家务去。作为一个四岁就能读人民日报的娃,我当然知道这肯定不是给我买的意思,但是又不甘心就这么吃不到。只好涎着脸陪着笑装作听不明白接着央求,然后我妈基本就不再搭理我,该干啥干啥去了。我讪讪地站在大门口,趴在栅栏墙的缝里眼巴巴看着买零食的小贩远去。有时候是雪糕有时候是切糕,有时候是油炸糕和卖糖的。扭着脖子一路目送到再也看不见,也听不见踢踢踏踏走在胡同里的脚步声。
也不能怨我妈不给我买,那时候家里真的太穷。穷到什么地步,就是在我妈刚发工资的时候会给我一些钱,两毛的,五毛的。给我和弟弟零花,拿去买吃的。虽然次数也不多。但是一年总有那么三五次,月底了,俩人的工资都花完了,只能全家喝白粥,连抽屉底里面零散的硬币都拣出来凑了又凑,还是不够买一顿青菜。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以后,我就警觉了,发现居然月初的零花钱花了买糖吃真是见了鬼了!弟弟更小,也更馋,钱到手里挺不过一小时,就换了腮帮子里花花绿绿的糖,可我是个大孩子了,不能看着家里人就这么没菜吃。
我有两个瓷储蓄罐,一个是小兔子抱大桃,一个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公主头。还有一个亨氏麦圈的盒子。皱巴巴的纸币团成球放在麦圈盒子里,小兔子是死口的储蓄罐,想拿出来更费劲。于是放一毛的硬币,公主头下面有个褐色的盖子,掀开盖子就哗啦啦掉出来,放几分的硬币。
于是在又遇见一次全家没钱买菜的经济危机里面,我拿出我的储蓄罐,说:拿去买菜吧,我数了,我有十块钱。爸妈当时窘迫真的大于高兴,我爸直接怒视着我妈说不许拿孩子的钱。妈妈也默不作声,眼圈开始有点红了。家里没菜吃,气氛又这么压抑,真的太难受了。我就拿了几毛钱,去买了一块豆腐。回家一家人勉强吃了这顿饭。
每次爸妈手里没有钱买菜的时候,都是我的储蓄罐出来救急,一般都是拿纸币和分币的多。直到有一次,发现纸币和小公主储蓄罐都空了,我舍不得把小兔子砸掉,但好像不砸掉也没什么办法能把沉甸甸的硬币取出来。
妈妈和我坐在炕上,把小兔子上下颠倒过来,放硬币的口朝下,拿一个窄长的小镊子一个个夹出来一个个一毛钱的硬币。靠这个撑到了月底。
可能因为我小的时候家里真的太穷,我妈发明了好多办法去对抗我的馋虫。学校门口常常有卖羊肉串的,膻香扑鼻,在中午放学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最难抵抗。我妈就上学放学接送我的时候跟我讲,这些羊肉串啊都是耗子扒了皮做的,脏得很……终于有一天我跟我妈说:妈,不知道为什么,就算它是耗子肉做的,我都知道了,可是我还是好想吃啊……。我妈崩溃又换了一条更有用的新路。我妈说:烤的肉里面都是致癌物质,吃了就要生病,甚至闻了那个烟也要生病的。这条真的吓到了我,现在我特么三十几了,走在路上,要是有人在烤串,我马上都屏住呼吸,加快脚步使劲离开现场,那么求我的心理阴影的面积。老妈使劲黑的还有另外一种好吃的,烤地瓜。老妈没有诋毁它,总是轻蔑滴说:这东西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是闻着香,吃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吧。我就真的信以为真了。
我在初中二年级以前没吃过烤地瓜和烤羊肉串。
初二那年,发生了很多事。奶奶搬走了,我一个堂姑姑没有房子住,也租不起。就住了奶奶留下来的房子。姑姑家里有俩哥哥大明二明。我家附近那条街变成夜市美食街了。
有一天回家写完作业,我去找二明哥玩,二明说他有个朋友初中毕业就不念了,在我家旁边的美食街上开了个串店,可以领我去吃串,不花钱。我说我才不吃,都是耗子肉才串成串呢。二明哥说都是我帮他串的,才不是耗子肉!第二天,二明哥出去买了一块羊肉,切碎了当着我的面串了竹签子,拽着我去找他朋友帮忙烤。“这你总信得过吧?” 我不做声,小心地寻找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角度。
烤熟了,我将信将疑咬一口,妈呀,这太好吃了吧?我内心的声音很坚定,无论怎么样,我都要把这把肉串吃完!
家里经济好转是在我上高中以后的事。但是我早都已经养成了从来不吃任何零食的习惯。高二那年元宵节,在外面看烟花,零下三十多度的街上,我的手冻成了红萝卜。我妈果断在旁边地瓜摊买了俩热乎乎的烤地瓜,一个大的我捧着,一个小的弟弟捧着。一路兴高采烈,一路暖暖和和。结果到家了发现,我妈吃得最起劲。她不光压抑着我的食欲,也压抑着她自己的食欲,这么多年。
压抑得太久总要爆发的,我大学毕业以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去超市买各种吃的,挨个品牌,挨个口味,一样一样吃过去。因为我上大学之前进超市,买的基本都是牙膏洗面奶洗发水和洗衣粉,就没有一样能吃的。有一次男朋友公司过年给了张五百块的购物卡,对于当时月薪两千的我俩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啊!于是冲进超市各种买买买。结果结账时候是八百块,两个人当时……郁闷得就别提了。
我妈最爱吃的东西除了烤地瓜又加上了几样,烤冷面,和牛筋面, 喜欢喝咖啡,吃巧克力。还嘲笑我吃凉皮,一样的价钱,我吃的是面粉里的蛋白质,你吃的是淀粉呢。
现在我跟我妈出门,虽然我早就经济独立,也比她有钱,但是她经常忽然跑去雪糕摊买根巧乐兹塞在我手里,说这个里面有巧克力,比别的雪糕好吃,尝尝?来个棉花糖?我给你买个烤肠吃好不好?虽然我并不爱吃这些东西了,也尽量都说要吃,不拂了她老人家的好意。
现在嫁了人,我老公对我很好。但是我知道有些东西就是要争取的,现在吃到的棉花糖,跟小时候想吃棉花糖是不一样的。我要什么东西,就要勇敢说出来,也许是一颗糖,也许是一句话。我不想再像妈妈和姥姥,把自己的需求挖个坑,埋起来。忍住自己的难过和自己的伤痛,压抑住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想法。只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