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史
我的读书历史很长。半岁的时候,老妈就给我订了一份叫“婴儿画报”的读物,顾名思义,就是给那些连普通物件都认不清的小孩子看的花花绿绿而已。据说我是当时看这份杂志的小读者里唯一不会去撕书的。后来婴儿画报变成了幼儿画报,我的记忆的起点就开始于此,那些猫猫狗狗的对话配合着80年代熊猫牌电视里的一休哥,开始了对精彩故事的长期意淫。小学的时候老爸神秘的给了我一套中文原版的“莫迫桑小说集”和一本“茶花女”,和我说“你要是能读懂这里的东西,那就算是了不起的了”,我当时不服气,硬着头皮通过字典努力的进入到法国文青构架的装逼的上流社会和放荡的嫖妓生涯中去,居然也悟出了点滋味。小学四年级看完了十几本青年版的世界名著后,开始挑战简奥斯汀的原版对话(“傲慢与偏见”“爱玛”“),然后又带着早熟少女的怀春心读了四遍“简爱”和一遍“呼啸山庄”,对于后者因为实在无法欣赏荒原上原生态纯情神恋爱而直到大学才能说出“真他妈的是本好书”的感叹。接着就是受电影的影响虚伪的读几本凡尔纳写的探险小说和反人类的鲁滨逊漂流记,仅仅只是为了证明男孩子喜欢的我也可以欣赏这种想法,但是真心觉得无趣。爱情启蒙作算起来还真是惭愧,居然是伏尼契的“牛虻”,其实私以为男主比起女主,更是对自己的神父老爸怀着基情幻想而已,只是当时阅历尚浅,无法体会其中真意。当然,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除了和英,法,意,俄这几个国家的大作们神交之外,唯一能达到HIGH点的国产文艺就是“红楼梦”和鲁迅了。收到教科书的引导,对鲁迅的崇拜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五体投拜,直到今天从大删特删的教材事件里我才知道自己歪打正着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尝试过巴金,想吐,尝试过茅盾,无趣,接触了郁达夫,勉强还行,可能有点耽美色彩的文风还是稍微能吸引下我这个天生的腐女。有段时间对国产文学失望透顶,又开始尝试美国文学和拉美文艺,欧亨利的治愈系作品,米切尔的飘,马克尔斯的百年孤独,正好符合一个书荒中的高三党看文的品味。但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生的真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遗憾,第一遍真的没看懂,就是觉得有些句子写的别致,做了些摘抄而已。
这就是在我18岁之前装逼又孤独的读书岁月,然后开始了异地求学的读书时光。
这期间的口味用室友饭哥的话来说,就是从高雅转为低俗。不知谁写的肉汁鲜嫩的欢喜佛,虽然经典但也有卖肉嫌疑的村上春树,更有数不尽的耽美小说。虽然偶尔也会看看张爱玲的短篇,却也花了点时间看了两本张小娴和沧月的烂作。值得庆幸的是,居然借到了一本杜拉斯的广岛之恋。口味变重不是我的错,是环境更趋近于自由选择,人就会选择本能品味,这只是读书的一个阶段,王国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嘛!不过庆幸的是,我在悠闲的断网的时光里经常重读,红楼梦啊,生命之轻啊,挪威的森林啊,加上阅历的丰富,更能深入的进入作者的世界了。后来就是读研,室友王璐是个买书不看价格的主,凡是自己找到的,看起来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不管多贵,买买买!那我就跟着她趁书啦!于是,阿拉伯世界的“追风筝的人”法国诺奖作品“丑闻笔记”,日本的侦探文学“告白”(后来在出电影前无限自豪的表示已经读了原著)和东野圭吾,阿加莎的侦探小说,都是从她那里占来的便宜,这就叫“书非借不能读”。白先勇的作品我忘记是她借的还是我发起的,反正最后证明这不是她的type,但我却顺利收编了。读研期间还掺杂的涉猎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元素,比如萨德伯爵的传记啊,王尔德的狱中书,中国同性恋健康报告,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酷儿理论等等,原因就不必说,你懂我也懂!!
然后,然后就是我的生活里同时消失了恋人和挚友的工作生涯了。在办公室里放过的书有几本,藏在计算机专业书的书皮下,莫言的“檀香刑”“蛙”,“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国有多特殊”,韩寒的段子集“出发”,这是高大上的;在家里意淫的时候就捧着陈染的“私人生活”,崔子恩的“桃色嘴唇”“舅舅的人间烟火”,“荒人手记”,田纳西威廉姆的“欲望号街车”剧本还有王尔德的“莎乐美”。然后,然后就辞职了,直到今天。
这就是我的读书史,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书籍对我自身的改变。也许读了头几年,你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傻逼,最多也就是个装逼,但是这两年我感觉自己真的是个帅逼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世界观的影响,对你的天性的打磨,这种润物无声的完善,不是仅仅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带来的乐趣和想象,是种深入骨髓的精致逆袭。如果我放弃了这个嗜好,我会是谁?只是一个在国企里战战兢兢生活的小女孩,一个婚姻需要父母包办的妈宝宝,一个一生中没有事业的成就感,没有家庭的幸福感的普通女人。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会因默默无闻而羞耻,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一个社会主义宏达的梦想——看着别人怎么活。哎,鸿鹄之志岂能亡于燕雀生涯!
今天,我还是我,可是也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了。虽然奋斗在争取之路上,可是希望和梦想重新燃烧全身,更增加了包装宣传的技巧和宝贵的自信心,美感点形容就是“梧桐更兼细雨”。因为书,我的眼界,我的品味,我的伴随阅历的自学能力,都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最后提一嘴红楼梦吧。多少年来,我只看到里面的那些伤春悲秋和风花雪月,沉沁在艺术层面的美感别无所获,突然有一天顿悟了,品出了不同的滋味,让我更加明白红楼梦真乃经典。如今,我经常想起一些小的片段,比如王夫人对晴雯和袭人的评价一个是“妖精”,而另一个“反倒是袭人这样笨笨的才好”,想到鸳鸯为了不做小老婆的坚持和智慧抗争,想到了贾云为了谋个差事到处的东奔西走,想到小红为了给宝二爷倒杯水的未雨绸缪,想到了薛宝钗和林黛玉那番姐妹情深后的偷心手法,想到了尤三姐对付珍环二兄弟的那套虚张声势,想到了刘姥姥在富贵亲戚那里的恣意表演,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从眼皮底下忽略的好文字,因为那时候的我只会对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暗自伤怀,而今天的我才能真正拥有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怀啊!
这就是在我18岁之前装逼又孤独的读书岁月,然后开始了异地求学的读书时光。
这期间的口味用室友饭哥的话来说,就是从高雅转为低俗。不知谁写的肉汁鲜嫩的欢喜佛,虽然经典但也有卖肉嫌疑的村上春树,更有数不尽的耽美小说。虽然偶尔也会看看张爱玲的短篇,却也花了点时间看了两本张小娴和沧月的烂作。值得庆幸的是,居然借到了一本杜拉斯的广岛之恋。口味变重不是我的错,是环境更趋近于自由选择,人就会选择本能品味,这只是读书的一个阶段,王国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嘛!不过庆幸的是,我在悠闲的断网的时光里经常重读,红楼梦啊,生命之轻啊,挪威的森林啊,加上阅历的丰富,更能深入的进入作者的世界了。后来就是读研,室友王璐是个买书不看价格的主,凡是自己找到的,看起来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不管多贵,买买买!那我就跟着她趁书啦!于是,阿拉伯世界的“追风筝的人”法国诺奖作品“丑闻笔记”,日本的侦探文学“告白”(后来在出电影前无限自豪的表示已经读了原著)和东野圭吾,阿加莎的侦探小说,都是从她那里占来的便宜,这就叫“书非借不能读”。白先勇的作品我忘记是她借的还是我发起的,反正最后证明这不是她的type,但我却顺利收编了。读研期间还掺杂的涉猎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元素,比如萨德伯爵的传记啊,王尔德的狱中书,中国同性恋健康报告,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酷儿理论等等,原因就不必说,你懂我也懂!!
然后,然后就是我的生活里同时消失了恋人和挚友的工作生涯了。在办公室里放过的书有几本,藏在计算机专业书的书皮下,莫言的“檀香刑”“蛙”,“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国有多特殊”,韩寒的段子集“出发”,这是高大上的;在家里意淫的时候就捧着陈染的“私人生活”,崔子恩的“桃色嘴唇”“舅舅的人间烟火”,“荒人手记”,田纳西威廉姆的“欲望号街车”剧本还有王尔德的“莎乐美”。然后,然后就辞职了,直到今天。
这就是我的读书史,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书籍对我自身的改变。也许读了头几年,你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傻逼,最多也就是个装逼,但是这两年我感觉自己真的是个帅逼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世界观的影响,对你的天性的打磨,这种润物无声的完善,不是仅仅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带来的乐趣和想象,是种深入骨髓的精致逆袭。如果我放弃了这个嗜好,我会是谁?只是一个在国企里战战兢兢生活的小女孩,一个婚姻需要父母包办的妈宝宝,一个一生中没有事业的成就感,没有家庭的幸福感的普通女人。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会因默默无闻而羞耻,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一个社会主义宏达的梦想——看着别人怎么活。哎,鸿鹄之志岂能亡于燕雀生涯!
今天,我还是我,可是也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了。虽然奋斗在争取之路上,可是希望和梦想重新燃烧全身,更增加了包装宣传的技巧和宝贵的自信心,美感点形容就是“梧桐更兼细雨”。因为书,我的眼界,我的品味,我的伴随阅历的自学能力,都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最后提一嘴红楼梦吧。多少年来,我只看到里面的那些伤春悲秋和风花雪月,沉沁在艺术层面的美感别无所获,突然有一天顿悟了,品出了不同的滋味,让我更加明白红楼梦真乃经典。如今,我经常想起一些小的片段,比如王夫人对晴雯和袭人的评价一个是“妖精”,而另一个“反倒是袭人这样笨笨的才好”,想到鸳鸯为了不做小老婆的坚持和智慧抗争,想到了贾云为了谋个差事到处的东奔西走,想到小红为了给宝二爷倒杯水的未雨绸缪,想到了薛宝钗和林黛玉那番姐妹情深后的偷心手法,想到了尤三姐对付珍环二兄弟的那套虚张声势,想到了刘姥姥在富贵亲戚那里的恣意表演,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从眼皮底下忽略的好文字,因为那时候的我只会对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暗自伤怀,而今天的我才能真正拥有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怀啊!
-
( ´▽` )ノ纩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22: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