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不太专业的综艺类电视节目导演的角度看《奇葩说》好在哪儿
以一个不太专业的综艺类电视节目导演的角度看《奇葩说》好在哪儿
做综艺节目导演也3年了。3年,说长也不长,只是刚刚摸到皮毛,唔,其实我觉得自己连皮毛也都没怎么摸到呢。
我这三年看了许多的综艺节目,有以电视作为媒介的,有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电视端主要是斥巨资“砸”出来的所谓“现象级”节目,比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湖南《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等等。也有电视台自制、相对来说低成本一些的节目,湖南《我们都爱笑》、《天天向上》,《中国达人秀》,《梦想合唱团》,《谢天谢地你来啦》。还有网络平台的一些节目,《晓说》,《逻辑思维》,《你正常吗》等等。
此外,由于台里的一些资源优势,我听过许多国外的版权节目介绍的讲座。国外几大版权模式公司,比如著名的英国Fremental Media的《X factor》, 《Bratain's Talent》, 荷兰Talpa的《The Voice》。听课的感受是国外在电视行业O2P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比如一些综艺节目评估嘉宾的网络影响力,会提前在Twitter上采集关键词,将网络与电视端无缝结合。
总体来说,我觉得当前电视平台播出的节目的特点是:投巨资、集优势、强势占领舆论话语场。每一个现象级的节目背后,都是资本的身影,因而他们同样是“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也是理所应当的。但同时,我们看到更多大投入的节目成了炮灰。比如买了《X-factor》版权的江苏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一路收视走低。《星跳水立方》,与《完美星跳跃》同一档期PK,结果《完美星跳跃》收视率被虐成了渣。还有《谢天谢地你来了》,买的是澳大利亚的节目《Thank God You’re Here》,也是完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炮灰节目呢?
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电视平台的节目眼花缭乱形势一片大好,各种砸钱,但本质上并没有在观念、立意上登上更高一个层次的台阶。在看这些节目时,我虽然看到了一些新思路、用户思维(打破传统的电视四位),可并没有足够多的彰显平视的视角与说人话的语态。说白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还是太“高高在上”,即便台里反复说“三贴近”,但固有体制导致的固有语态已经深深凝固在导演思维里,做出来的节目也只能还是“端着姿态”。当然了,端着姿态也没什么不对,只不过如果是综艺娱乐节目,是不是还是把身份降下来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
在综艺节目里,我认为《非诚勿扰》做得比较好。它以“大火燎原”的姿态火了两年,确实有其道理。首先,节目很关心节目播出效果,孟非会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头对用户在《非诚勿扰》的微博里提出的问题予以口头反馈,这种沟通让用户觉得被尊重。而我们有太多节目,观众说观众的,我说我的,这种单一线性的节目心理与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孟非这种看似很简单的做法,其实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用户的平视与尊重。
《奇葩说》则更进一步。首先,节目立意方面。在某一期节目中,马东说这么一句话,“我希望咱们这个节目说话的方式就是网民的说话方式。”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年了,中国网民6亿多,可今年之前,没有一档节目受众是网民。今年伊始,腾讯《你正常吗》开了先河,《你正常吗》用的是网友的大数据作为节目支撑,现场选手与网络数据进行对比,接下来就是《奇葩说》。其次,节目的调性,仍然是马东说的一句话被剪到节目里,“这个节目不剪观点。观点无对错。”我觉得互联网思维就是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一言以蔽之,我可以不认同你所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奇葩说》有几个细节让我觉得它很懂网民的心理。第一个细节,所有被淘汰的选手都可以继续留在台上做补充发言。这样做,不仅给节目多挣了收视率,而且还给选手提高了出镜率,双赢的选择。第二个细节,《奇葩说》中如果某一个选手做了让人大吃一惊的事情,节目一定给选手辩白或阐述的机会。我记得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很少考虑这一点,这一两年随着真人秀的兴起才开始有,比如《完美星跳跃》和《中国梦之声》中我有见过。每个人做决定都有自己的考虑,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节目中的故事性更完整,也充分符合《新闻学》里讲的“平衡法则”,记者需尽量使整篇报道客观、中立。
谁说网络节目没有情怀?《奇葩说》在最后一集完全在展现情怀。最后一集的收篇镜头是停留在演播室的长镜头。演播室被拆卸和还原,架子被拆落,人逐渐稀少,最后灯灭影黑,颇有种“眼看它高楼起,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的沧桑感。这落幕,曲终人散,镜头间表现的是幕后人员对这个节目的不舍和留恋。我们总是在说节目要讲情怀,你没有情怀怎么能讲得出情怀?我觉得只要是真心地爱这个节目,你的情怀一定能透过镜头传递给观众。相反,如果对一个节目没有情怀,再怎么装作有情怀,观众也不会买账。《奇葩说》最后一集还有许多幕后编导合影的镜头,按电视台的播出标准,这些应该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而且曾经有一位导演谈过这个问题,说幕后人员就不应该到台前露面,这种做法太自恋!拜托,一个节目如果对自己的员工还如此苛刻,还让员工怎么爱自己的节目?而且,台前露面怎么就自恋了?现在是一个全民造星、全民营销自己的时代啊好吗。
还想谈谈《奇葩说》与广告主合作的问题。网络节目的优势是灵魂,节目随时在调整,比如每期辩论的题目,前几期的辩论题目设置不够好,观众投票结果都是大比分差距,20多对70多这种,后面的几期,基本可以达到一半一半(50多对40多)左右的比率。广告随时在调整,节目组为了拉百事可乐的赞助,居然临时多加了三期“踢馆赛”,这要是放在电视端肯定做不到,因为电视端在节目第一期开播之前就要安排好,每期节目时长是多少,一共多少期。《奇葩说》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它总是给美邦的老板打广告。这其实是给美邦的老板造星啊,美邦的老板通过《奇葩说》火了,第二季他能不继续给《奇葩说》冠名吗?不能啊!这就是营销啊!
最后,我觉得网络综艺节目比当前电视端的综艺好在它能完成更多的导演意图。比如,《奇葩说》有的地方居然剪成网络上特别火的《情深深雨蒙蒙》里雪姨那段“不开门,不开门,我就是不开门”的样式。虽然这在电视端看来,实在是太!不!正!经!了!但是,它好玩啊!综艺节目为什么要那么死板呢?死板的综艺节目都恹恹将死,而湖南卫视那些“娱乐至死”的节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啊朋友!所以,应该让节目变得更纯粹,新闻应该归国家调控,而娱乐的就把它放归市场运作吧。《奇葩说》还有一些很萌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字幕居然写了:(太专业,听不懂)。真是太!不!正!经!,可确实如此啊,真的没有人真的在乎那些专业名词实际上在讲什么啊。
做综艺节目导演也3年了。3年,说长也不长,只是刚刚摸到皮毛,唔,其实我觉得自己连皮毛也都没怎么摸到呢。
我这三年看了许多的综艺节目,有以电视作为媒介的,有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电视端主要是斥巨资“砸”出来的所谓“现象级”节目,比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湖南《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等等。也有电视台自制、相对来说低成本一些的节目,湖南《我们都爱笑》、《天天向上》,《中国达人秀》,《梦想合唱团》,《谢天谢地你来啦》。还有网络平台的一些节目,《晓说》,《逻辑思维》,《你正常吗》等等。
此外,由于台里的一些资源优势,我听过许多国外的版权节目介绍的讲座。国外几大版权模式公司,比如著名的英国Fremental Media的《X factor》, 《Bratain's Talent》, 荷兰Talpa的《The Voice》。听课的感受是国外在电视行业O2P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比如一些综艺节目评估嘉宾的网络影响力,会提前在Twitter上采集关键词,将网络与电视端无缝结合。
总体来说,我觉得当前电视平台播出的节目的特点是:投巨资、集优势、强势占领舆论话语场。每一个现象级的节目背后,都是资本的身影,因而他们同样是“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也是理所应当的。但同时,我们看到更多大投入的节目成了炮灰。比如买了《X-factor》版权的江苏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一路收视走低。《星跳水立方》,与《完美星跳跃》同一档期PK,结果《完美星跳跃》收视率被虐成了渣。还有《谢天谢地你来了》,买的是澳大利亚的节目《Thank God You’re Here》,也是完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炮灰节目呢?
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电视平台的节目眼花缭乱形势一片大好,各种砸钱,但本质上并没有在观念、立意上登上更高一个层次的台阶。在看这些节目时,我虽然看到了一些新思路、用户思维(打破传统的电视四位),可并没有足够多的彰显平视的视角与说人话的语态。说白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还是太“高高在上”,即便台里反复说“三贴近”,但固有体制导致的固有语态已经深深凝固在导演思维里,做出来的节目也只能还是“端着姿态”。当然了,端着姿态也没什么不对,只不过如果是综艺娱乐节目,是不是还是把身份降下来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
在综艺节目里,我认为《非诚勿扰》做得比较好。它以“大火燎原”的姿态火了两年,确实有其道理。首先,节目很关心节目播出效果,孟非会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头对用户在《非诚勿扰》的微博里提出的问题予以口头反馈,这种沟通让用户觉得被尊重。而我们有太多节目,观众说观众的,我说我的,这种单一线性的节目心理与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孟非这种看似很简单的做法,其实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用户的平视与尊重。
《奇葩说》则更进一步。首先,节目立意方面。在某一期节目中,马东说这么一句话,“我希望咱们这个节目说话的方式就是网民的说话方式。”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很多年了,中国网民6亿多,可今年之前,没有一档节目受众是网民。今年伊始,腾讯《你正常吗》开了先河,《你正常吗》用的是网友的大数据作为节目支撑,现场选手与网络数据进行对比,接下来就是《奇葩说》。其次,节目的调性,仍然是马东说的一句话被剪到节目里,“这个节目不剪观点。观点无对错。”我觉得互联网思维就是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一言以蔽之,我可以不认同你所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奇葩说》有几个细节让我觉得它很懂网民的心理。第一个细节,所有被淘汰的选手都可以继续留在台上做补充发言。这样做,不仅给节目多挣了收视率,而且还给选手提高了出镜率,双赢的选择。第二个细节,《奇葩说》中如果某一个选手做了让人大吃一惊的事情,节目一定给选手辩白或阐述的机会。我记得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很少考虑这一点,这一两年随着真人秀的兴起才开始有,比如《完美星跳跃》和《中国梦之声》中我有见过。每个人做决定都有自己的考虑,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节目中的故事性更完整,也充分符合《新闻学》里讲的“平衡法则”,记者需尽量使整篇报道客观、中立。
谁说网络节目没有情怀?《奇葩说》在最后一集完全在展现情怀。最后一集的收篇镜头是停留在演播室的长镜头。演播室被拆卸和还原,架子被拆落,人逐渐稀少,最后灯灭影黑,颇有种“眼看它高楼起,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的沧桑感。这落幕,曲终人散,镜头间表现的是幕后人员对这个节目的不舍和留恋。我们总是在说节目要讲情怀,你没有情怀怎么能讲得出情怀?我觉得只要是真心地爱这个节目,你的情怀一定能透过镜头传递给观众。相反,如果对一个节目没有情怀,再怎么装作有情怀,观众也不会买账。《奇葩说》最后一集还有许多幕后编导合影的镜头,按电视台的播出标准,这些应该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而且曾经有一位导演谈过这个问题,说幕后人员就不应该到台前露面,这种做法太自恋!拜托,一个节目如果对自己的员工还如此苛刻,还让员工怎么爱自己的节目?而且,台前露面怎么就自恋了?现在是一个全民造星、全民营销自己的时代啊好吗。
还想谈谈《奇葩说》与广告主合作的问题。网络节目的优势是灵魂,节目随时在调整,比如每期辩论的题目,前几期的辩论题目设置不够好,观众投票结果都是大比分差距,20多对70多这种,后面的几期,基本可以达到一半一半(50多对40多)左右的比率。广告随时在调整,节目组为了拉百事可乐的赞助,居然临时多加了三期“踢馆赛”,这要是放在电视端肯定做不到,因为电视端在节目第一期开播之前就要安排好,每期节目时长是多少,一共多少期。《奇葩说》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它总是给美邦的老板打广告。这其实是给美邦的老板造星啊,美邦的老板通过《奇葩说》火了,第二季他能不继续给《奇葩说》冠名吗?不能啊!这就是营销啊!
最后,我觉得网络综艺节目比当前电视端的综艺好在它能完成更多的导演意图。比如,《奇葩说》有的地方居然剪成网络上特别火的《情深深雨蒙蒙》里雪姨那段“不开门,不开门,我就是不开门”的样式。虽然这在电视端看来,实在是太!不!正!经!了!但是,它好玩啊!综艺节目为什么要那么死板呢?死板的综艺节目都恹恹将死,而湖南卫视那些“娱乐至死”的节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啊朋友!所以,应该让节目变得更纯粹,新闻应该归国家调控,而娱乐的就把它放归市场运作吧。《奇葩说》还有一些很萌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字幕居然写了:(太专业,听不懂)。真是太!不!正!经!,可确实如此啊,真的没有人真的在乎那些专业名词实际上在讲什么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