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村老民居改造--1号院(一)
(一)起因
写这个日志完全是因为,好朋友汪小姐说想听我项目的具体情况,我想了想一言难尽,在微信上絮絮叨叨,不如我整理好一个日志,如果再有朋友想了解,我只需要发一个链接就好了。虽然我也有给甲方汇报的PPT,但是那难免是有针对性的,跟我自己的感受,想跟朋友分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事情起因从认识我的甲方开始,年初我辞职之后开始经营一个酒吧,再然后因为种种问题不得不退出酒吧,退出之后,我知道这意味着我真正的失业了。不管是因为失业,还是因为朋友感情,我都觉得内心很疲惫,我突然很想去个安静的地方,忘记这些烦恼,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并不适合长途旅行,我只是需要休息一下。在这之前的两天,偶然认识了画家寒山,我们见面聊到了一些有关乡村的事情,他也听说过谢老师,那天我们相谈甚欢。这个时候我跟寒山说,我想去乡下住一段时间,结果他表示欢迎,非常热情,然后把我介绍给了之前聊到的,已经住在安仁和崇州镇上和农场的朋友们,当然还是微信里面。等到我真的到了农场和安仁镇上之后,一一见到了已经闻名的朋友们,他们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在里坪的时光。这些朋友里也包括我现在的甲方,虫子。在这之后,其实我也没办法真的在乡村安心地修身养性,我感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放不下一些东西,大概也不是放下的时候。我有事没事就去安仁崇州转转,一边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院子,作为以后自己改造自己居住的地方,一边当作是对村落城镇的调研。
(二)调研
虫子说他在蒲江一直在看一些老院子,准备改造,我其实不明白他在做什么,但是每次发的照片觉得挺有趣的,都是值得调研一些老民居。就吵着也要去看,虫子也说希望我帮他提一些建议。于是,约了几次终于碰上合适的时间之后,我先到了安仁,第二天早上出发去蒲江,虫子好像一直很忙,临时来不了,说是安排了一个朋友来接我,他叫何飞。
于是,第二天一早,何飞来接我,一路上何飞带我去了一连串的地方,和我们当年在工地到处跑的状态一样,马不停蹄,路上我们也一边聊一些事情,大概是虫子希望我加入他们来做一些设计。在路上我的思绪飘飞,如同每次旅行一样,我觉得城市其实太枯燥了,因为那是人工的,而乡野自然民间,才真正的具备多样性。
途中,大概看过两个地方,是何飞的现场,跟他讨论了一下有些装修的建议之类,大概明白他是在做一些工程装修。之前他也辞去了大型工地的工作,更喜欢自由一点和乡村的一些东西。到了镇上已经是中午,我们打算吃过午饭再去明月村。
真正的看到明月村的老房子已经是那天午后。经过一片竹林,出现一个土墙小青瓦的房屋。现在的屋主是一个老爷爷,我们到的时候,老爷爷从厨房的木门出来招呼我们。我好像回到了老家,小时候去爷爷婆婆家,婆婆眼睛失明,所以她总是笑嘻嘻的拉着我的手摸来摸去,想知道我又长大多少了。走进厨房,看见很典型的农村生活,依然是土灶台,灶台面上贴了瓷砖,大大的水缸,墙壁是土坯砖砌的墙壁,烟熏得发黑,但是也算干净整洁,没有苍蝇乱飞。筲箕和水瓢整齐地挂在墙上,屋顶换了不少透明的瓦,阳光照进来,屋子里也没有显得潮湿阴暗。
经过厨房走出去,进了院子,院子不大,加上一个鸡舍,显得有点逼仄,但是一切井井有条,并没有那种对旧房子里住的不耐烦,而产生的杂乱破败不堪的生活状态。老爷爷耳朵不是很好,需要很大声地跟他讲话,由于时间也有限,我于是只好先放弃问他很多问题,先拍够照片和默记平面。我们一边看一边说话,他大概听不清楚,于是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我突然明白人老了不只是年龄大了那么简单,而是你的各种知觉能力都会下降,由此自然会和年轻力壮的人们产生一个距离。也许说这是自然而然,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人类文明来给初生和终老一个慰藉。
我们挨着一个一个房间看过去。堂屋里没有供奉神仙,放着老奶奶的遗像:他不拜天地,只怀念常年陪伴的的人。堂屋后面隔出了一个小储藏室,堂屋小小的,墙面是白色,地面是三合泥,和我们之前里坪小学的地板一样,石灰比例比较低,没有亮滑坚硬,不过显得温暖。和以前所有农村一样,堂屋边放着老人备用的棺材。如同生基,老人们常常做好自己的棺材才安心,把自己有生能处理的事情都安排好,才算完成了身前之事。
堂屋右边是一个完整的卧室,窗户很小,有一片亮瓦,卧室没有使用,只是放了一张床架,地板也是泥土,显得很阴暗潮湿。左手的房间留了一个小过厅,竹编的墙隔出一小间屋子。在这里的窗户下,放着一张沙发,屋顶换了亮瓦,小窗户和屋顶的的光打下来,成一首沧桑孤独的诗。在这里我们停留了一会,何飞也有好多感想,不停地跟我说着,他觉得他感受到的是一个老人独居的生活,我其实心里没有仔细听他讲什么。因为我脑子里的记忆像苔藓一样,一点点复苏起来,慢慢的蔓延,很快记忆已经长成了树林。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其实遗忘了童年时候爷爷婆婆的生活。我看见,土墙上打着木头的钉子,挂着一些要用的抹布。潮湿烂掉的土墙墙角,加了水泥填补,抹平;木头的插销,我连词语都忘记了;最后,我看见一个蜘蛛的茧,心里震了一下,那是蜘蛛的家,和蜗牛一样,只比它自己大一点,我脑子里清楚的记起来,小时候每次割破了手,婆婆就弄一点这个东西贴在伤口上就不流血了。我也突然明白,距离那种很纯粹的农村生活,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穿过去是又一个过厅,这里放着风车和一些农具,经过一面墙壁,何飞从土墙上匣子一样的洞口拿出一个墨水瓶来,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想肯定不是说墨水瓶,他说,这是煤油灯,我恍然,是的,我本来知道的,但是我真的忘记了。
看完了这个院子,还有旁边的一个院子要看,我们告别老人的时候,他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我说,过些天吧,他没有听清楚,我还在刚刚的情绪里没有出来,我没有再继续补充,我朝他笑笑,跟他告别,然后继续去看旁边的院子。
旁边的院子里,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比如厨房的电饭锅之类的用具。院子里有一些我不喜欢的气氛,那就是,主人知道自己要搬走了,什么都将就一下吧,东西丢得随处都是,残墙破瓦。那些快要倒的墙壁告诉我们,主人终于要摆脱这种受够了的旧房子了,然后那些贴着瓷砖的自建房或者集合的商品房等待着他们。反正这个院子需要保留的内容不多,并且它的结构系统不完整,承重的砖墙本身一碰就会垮掉的样子。直觉判断,拆了重新盖是必然的。于是无心观察这个院子的细节, 我们拍了照片,休息了一会儿。
离开的时候,作为主人的阿姨送我们了一段,经过院子大门倒是感觉到了一种自然简单的景观,再外面的路口,大树和竹子,非常美的场景。
回去的路上,何飞问我有什么感想,我一点都说不出来。心里还有些小感伤,更多的是因为感触和信息太多,需要好好梳理。
回来整理资料,很快画出了平面图,但是对于改造一时有点无从下手,一方面感触很多,另外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着手,如何系统完整地去做一个合理的改造。我带了一个本子在身上,把心里的感受变成一些关键词写下来。
首先,院子的平面大概是这样
可以大概描述一下老人的生活逻辑。实际上大门是不经常开的,如果主人在家,多半是在厨房,所以多半时间,会客也是通过厨房进入院子的,这相当于一个生活中的侧门,但它反而是最常用的。堂屋放着老人家的去世老伴的遗像,属于老人起居活动范围,也还具备基本的舒适程度,两边的房间几乎都是空置,也没有打理,处于无法使用居住的状态。堂屋三间正房,是最老的房子,墙体是夯土墙,虽然有开裂的情况,但是还是坚固的,承重依然没有问题。老人实际居住的卧室反而是侧面的房间,是比较后来盖的,吊了矮矮的顶,大概2米多一点,木门木窗,窗户虽然不大,但是满足基本采光。真正的起居室,实际是那些屋檐下宽敞的走廊,现状也可以看到,走廊上放着沙发,躺椅,卧室门外放着桌子鞋架,这才是老人的客厅,和起居空间。当然这也是因为川西平原气候温和,可以以灰空间作生活空间。即使在冬天,人们往往会升一盆炭火,依然以走廊作为会客空间。
卧室对面是放农具的空间,以及猪舍,包括卧室和厨房(三间正房以外),都是土坯砖墙体,是后来加盖的房屋,土坯砖的稳固性不如夯土墙,但是,可以想象,建造起来更简单省事。猪圈足够采光通风,之前养过猪也没有臭味残留。院子的的鸡舍是抬高的,方便鸡粪筛落到地面,鸡舍很干净,从鸡舍旁边的小门出去,是一个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里面有一颗葡萄藤,这里是老人放鸡的地方。整个院子的生活情景如此,老人和自己的牲畜家禽呈现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我才注意到大门的空间,在院子的角上,并且进门转了两道拐才进入院子,这里反而是生活最不重要的部分。平时都关了起来。也许说明,门脸,对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其实并不常用。
另外一个让我一眼觉得不对的地方是,当我走出农具间的后门,发现屋檐是很矮的。仔细一看,等于屋后的墙体基础是素土夯实,会有蓄水的效果,并且这个基础顶面,以及排水沟的标高都比室内地面要高。屋内潮湿与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是春天,成都平原最干燥的时期,到了雨季,大概这个三合土的堂屋,也会非常潮湿。
另外,是一些关键词:生活,保留,有机的缝隙,地板防潮,院子整理,光,开放厨房。大概总结下来是,我觉得这里保留着非常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整个生活和建筑都呈现有机的状态;需要一些技术上的,对舒适性的改善。老爷爷的生活状态前面已经做过描述,他热爱生活,生活的状态和谐而有机,有着完整合理的生活逻辑;而建筑的有机的缝隙,其实是最大的感受。在整个建筑里,很多东西是便于更换和改造的,比如屋顶的瓦片为了采光换成透明的亮瓦,简单实用又不省事,秒杀开天窗;土坯的墙体随时可以抽去半块土坯砖,形成一个墙上的匣子,来存放东西;土墙上很容易去打一下比较深的木钉,来挂东西,不像我们的砖墙需要电钻开孔;还有那些没有砌得很严密的土坯砖墙,已经墙体跟屋顶交接的地方,都出现各种缝隙,这些缝隙提供了有机的状态,各种使用的可能性,比如挂农具,塞一点不知道往哪里放的东西,插进去一些挂件,物体等等。
(三)构思
由于我的甲方也没有特别着急地催我,我磨了一周,脑子里渐渐地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东西。
最初,我在本子上写出一堆关键词,所有直觉感受,包括老人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以及技术问题等等。看着这些无法归纳的词语,我无法忍受,我也知道,如果不理清楚着手的原则,后面的工作会不断冒出新问题,甚至无法开展。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分析方法和改造原则:抽离,就目前的现状,以房屋的组成(地基,结构,围护结构,屋顶)为构成,来抽离出,哪些现状是合理的生活需求,哪些是技术问题或者其他限制需要加以改善的。想明白之后,觉得整个项目一下子就明朗了。
在此时,我和虫子见了一面,他总是很忙的样子,我们总算碰上面了,并且呢,我们一起吃过饭,又有很多乡亲朋友在他的院子里喝酒聊天。很快气氛就让人觉得改造方案的事情要被抛在脑后了。最后,已经比较晚了,还剩几个邻居在客厅喝酒,我想不能枉我跑了一趟,虽然我也是顺带来安仁看院子,我赶紧跟他说了大概的想法,生怕明天他就不见人了,白让我苦想了好多天。虫子看了我的东西和想法,觉得还不错,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表态,几个乡亲也一起看了方案,已经激动地聊起乡村来,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期待,我一向觉得民间的自发力量更为可贵,这时候发现民间其实更不缺理想和信仰。不过我们的方案是没法具体聊下去了,然后差不多时间晚了,我们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虫子一早忙他的事情去了,我早上起来没睡好,起来吃了个早饭,又回房间睡到中午。听说虫子接朋友去了,下午才回来,晚上又回成都,忙得停不下来。我就自己顺路去农场拿我的东西,打算自己坐车回成都了。结果是,我去了农场,寒山说他们要去竹编市场,还顺便去白塔湖,并且有顺风车回成都。于是,这个下午我又跟着转了一圈,找到了最大的一个竹编之乡,看到了那些真正的篾匠,作为手艺人的家,很明显他们具备更多一些的审美,我觉得收获颇多。然后我们又围着白塔湖转了一圈,最后在风景优美的路边吃了一个冰粉,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四)方案
回去之后,虫子打电话来,问我还回不回安仁,我说回成都了,最近身体不好,也得在家消停一些时间。他说我的想法他很喜欢,也觉得我对一些东西是有坚持的。我回想了一下,我最初对那里的构想是生活博物馆,尽量多的保留乡村生活在那里的痕迹,也是因为我正在看一本书:《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加上我意识到我自己对童年乡村生活的遗忘,我想近乎全力地去挽留断代之后正在消失的片段。犹如《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封面所写:文明是不会永远存在的。当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虽然虫子担心我过于固执,他说作为他要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站,还是要保证舒适性。不过他还是相信选择,说继续往下做方案吧,过两天我们直接在成都约见。我也很开心,当即说没有问题。然后回家做方案设计。
两天之后,我们约在我家附近的咖啡馆见面,我只画了一张草图,见面的前一天晚上才想起来,还有一个院子呢。我做了个简单的PPT,虫子无心细看,他仔细看了我的草图,非常开心,觉得好多景象具体起来,并且有了一些现代人喜欢又有特色的东西,放下心来。
思路主要分为三点,除了抽离之外,第二个是所有改造的一个常用方法:共性,即找出未来使用和现状的共性,比如鸡舍其实很像一个休息的水榭,只抬高了一点,但是和地面空间是分离的;杂物棚一看就如同一个日式风雨廊;灶台本身就和业主要的西式厨房的开放式台面类似等等。第三点是记录,这个院子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想让我把真正乡村生活记录下来,属于意识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何来记录?我觉得文字和照片都过于单薄,建筑本身就具有装置性,我想用强化装置或者说细部构造的方式,把那些痕迹铭刻到这个建筑里面,我想这样直观得多,人们会直接从视觉、质感、使用过程感受到那些东西,而不是去抽象地记忆和背诵。
有了思路之后,顺着做下去,院子草图是这样的。围绕功能和共性,营造加上共性的功能空间,比如水榭下面没有水,于是加上了枯山水;水榭后面需要背景,于是加上了景观的竹池;枯山水本身的意境中加入了可以喝茶的自然形态的可以作为桌子的石头;放鸡的小院子向前面的菜园打开做了前院,前院加上铺地。真正设计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有时候就是高于理性的感性,或者说一个生活场景的期待,自然就构件出了一个一个的空间。左上角的L走廊,是一个集中陈列和展览的通道。实际上,整个建筑里面都会有一些强化的构造装置作为记录的展示。
最后是,不是问题的技术分析。虽然技术问题才是以后最大工作量,或者完成之后对专业者最有价值的经验,但是我们觉得技术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1,地基及结构:
--地基蓄水,以及檐沟标高造成潮湿问题
--地板防潮处理
--卧室朝屋后开窗需要考虑结构加固,增加木结构。
2,墙体:堂屋三间为夯土墙,较坚固,其他部分为土坯砖砌筑墙,考虑加固以及重新砌筑,也便于增加窗户。
3,屋顶:
屋顶大致完好,需要翻瓦以及整理檩条椽子等木料,卧室考虑保温处理。
写这个日志完全是因为,好朋友汪小姐说想听我项目的具体情况,我想了想一言难尽,在微信上絮絮叨叨,不如我整理好一个日志,如果再有朋友想了解,我只需要发一个链接就好了。虽然我也有给甲方汇报的PPT,但是那难免是有针对性的,跟我自己的感受,想跟朋友分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事情起因从认识我的甲方开始,年初我辞职之后开始经营一个酒吧,再然后因为种种问题不得不退出酒吧,退出之后,我知道这意味着我真正的失业了。不管是因为失业,还是因为朋友感情,我都觉得内心很疲惫,我突然很想去个安静的地方,忘记这些烦恼,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并不适合长途旅行,我只是需要休息一下。在这之前的两天,偶然认识了画家寒山,我们见面聊到了一些有关乡村的事情,他也听说过谢老师,那天我们相谈甚欢。这个时候我跟寒山说,我想去乡下住一段时间,结果他表示欢迎,非常热情,然后把我介绍给了之前聊到的,已经住在安仁和崇州镇上和农场的朋友们,当然还是微信里面。等到我真的到了农场和安仁镇上之后,一一见到了已经闻名的朋友们,他们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在里坪的时光。这些朋友里也包括我现在的甲方,虫子。在这之后,其实我也没办法真的在乡村安心地修身养性,我感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放不下一些东西,大概也不是放下的时候。我有事没事就去安仁崇州转转,一边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院子,作为以后自己改造自己居住的地方,一边当作是对村落城镇的调研。
(二)调研
虫子说他在蒲江一直在看一些老院子,准备改造,我其实不明白他在做什么,但是每次发的照片觉得挺有趣的,都是值得调研一些老民居。就吵着也要去看,虫子也说希望我帮他提一些建议。于是,约了几次终于碰上合适的时间之后,我先到了安仁,第二天早上出发去蒲江,虫子好像一直很忙,临时来不了,说是安排了一个朋友来接我,他叫何飞。
于是,第二天一早,何飞来接我,一路上何飞带我去了一连串的地方,和我们当年在工地到处跑的状态一样,马不停蹄,路上我们也一边聊一些事情,大概是虫子希望我加入他们来做一些设计。在路上我的思绪飘飞,如同每次旅行一样,我觉得城市其实太枯燥了,因为那是人工的,而乡野自然民间,才真正的具备多样性。
途中,大概看过两个地方,是何飞的现场,跟他讨论了一下有些装修的建议之类,大概明白他是在做一些工程装修。之前他也辞去了大型工地的工作,更喜欢自由一点和乡村的一些东西。到了镇上已经是中午,我们打算吃过午饭再去明月村。
真正的看到明月村的老房子已经是那天午后。经过一片竹林,出现一个土墙小青瓦的房屋。现在的屋主是一个老爷爷,我们到的时候,老爷爷从厨房的木门出来招呼我们。我好像回到了老家,小时候去爷爷婆婆家,婆婆眼睛失明,所以她总是笑嘻嘻的拉着我的手摸来摸去,想知道我又长大多少了。走进厨房,看见很典型的农村生活,依然是土灶台,灶台面上贴了瓷砖,大大的水缸,墙壁是土坯砖砌的墙壁,烟熏得发黑,但是也算干净整洁,没有苍蝇乱飞。筲箕和水瓢整齐地挂在墙上,屋顶换了不少透明的瓦,阳光照进来,屋子里也没有显得潮湿阴暗。
![]() |
![]() |
经过厨房走出去,进了院子,院子不大,加上一个鸡舍,显得有点逼仄,但是一切井井有条,并没有那种对旧房子里住的不耐烦,而产生的杂乱破败不堪的生活状态。老爷爷耳朵不是很好,需要很大声地跟他讲话,由于时间也有限,我于是只好先放弃问他很多问题,先拍够照片和默记平面。我们一边看一边说话,他大概听不清楚,于是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我突然明白人老了不只是年龄大了那么简单,而是你的各种知觉能力都会下降,由此自然会和年轻力壮的人们产生一个距离。也许说这是自然而然,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人类文明来给初生和终老一个慰藉。
我们挨着一个一个房间看过去。堂屋里没有供奉神仙,放着老奶奶的遗像:他不拜天地,只怀念常年陪伴的的人。堂屋后面隔出了一个小储藏室,堂屋小小的,墙面是白色,地面是三合泥,和我们之前里坪小学的地板一样,石灰比例比较低,没有亮滑坚硬,不过显得温暖。和以前所有农村一样,堂屋边放着老人备用的棺材。如同生基,老人们常常做好自己的棺材才安心,把自己有生能处理的事情都安排好,才算完成了身前之事。
堂屋右边是一个完整的卧室,窗户很小,有一片亮瓦,卧室没有使用,只是放了一张床架,地板也是泥土,显得很阴暗潮湿。左手的房间留了一个小过厅,竹编的墙隔出一小间屋子。在这里的窗户下,放着一张沙发,屋顶换了亮瓦,小窗户和屋顶的的光打下来,成一首沧桑孤独的诗。在这里我们停留了一会,何飞也有好多感想,不停地跟我说着,他觉得他感受到的是一个老人独居的生活,我其实心里没有仔细听他讲什么。因为我脑子里的记忆像苔藓一样,一点点复苏起来,慢慢的蔓延,很快记忆已经长成了树林。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其实遗忘了童年时候爷爷婆婆的生活。我看见,土墙上打着木头的钉子,挂着一些要用的抹布。潮湿烂掉的土墙墙角,加了水泥填补,抹平;木头的插销,我连词语都忘记了;最后,我看见一个蜘蛛的茧,心里震了一下,那是蜘蛛的家,和蜗牛一样,只比它自己大一点,我脑子里清楚的记起来,小时候每次割破了手,婆婆就弄一点这个东西贴在伤口上就不流血了。我也突然明白,距离那种很纯粹的农村生活,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 |
![]() |
穿过去是又一个过厅,这里放着风车和一些农具,经过一面墙壁,何飞从土墙上匣子一样的洞口拿出一个墨水瓶来,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想肯定不是说墨水瓶,他说,这是煤油灯,我恍然,是的,我本来知道的,但是我真的忘记了。
![]() |
看完了这个院子,还有旁边的一个院子要看,我们告别老人的时候,他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我说,过些天吧,他没有听清楚,我还在刚刚的情绪里没有出来,我没有再继续补充,我朝他笑笑,跟他告别,然后继续去看旁边的院子。
旁边的院子里,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比如厨房的电饭锅之类的用具。院子里有一些我不喜欢的气氛,那就是,主人知道自己要搬走了,什么都将就一下吧,东西丢得随处都是,残墙破瓦。那些快要倒的墙壁告诉我们,主人终于要摆脱这种受够了的旧房子了,然后那些贴着瓷砖的自建房或者集合的商品房等待着他们。反正这个院子需要保留的内容不多,并且它的结构系统不完整,承重的砖墙本身一碰就会垮掉的样子。直觉判断,拆了重新盖是必然的。于是无心观察这个院子的细节, 我们拍了照片,休息了一会儿。
离开的时候,作为主人的阿姨送我们了一段,经过院子大门倒是感觉到了一种自然简单的景观,再外面的路口,大树和竹子,非常美的场景。
回去的路上,何飞问我有什么感想,我一点都说不出来。心里还有些小感伤,更多的是因为感触和信息太多,需要好好梳理。
回来整理资料,很快画出了平面图,但是对于改造一时有点无从下手,一方面感触很多,另外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着手,如何系统完整地去做一个合理的改造。我带了一个本子在身上,把心里的感受变成一些关键词写下来。
首先,院子的平面大概是这样
![]() |
可以大概描述一下老人的生活逻辑。实际上大门是不经常开的,如果主人在家,多半是在厨房,所以多半时间,会客也是通过厨房进入院子的,这相当于一个生活中的侧门,但它反而是最常用的。堂屋放着老人家的去世老伴的遗像,属于老人起居活动范围,也还具备基本的舒适程度,两边的房间几乎都是空置,也没有打理,处于无法使用居住的状态。堂屋三间正房,是最老的房子,墙体是夯土墙,虽然有开裂的情况,但是还是坚固的,承重依然没有问题。老人实际居住的卧室反而是侧面的房间,是比较后来盖的,吊了矮矮的顶,大概2米多一点,木门木窗,窗户虽然不大,但是满足基本采光。真正的起居室,实际是那些屋檐下宽敞的走廊,现状也可以看到,走廊上放着沙发,躺椅,卧室门外放着桌子鞋架,这才是老人的客厅,和起居空间。当然这也是因为川西平原气候温和,可以以灰空间作生活空间。即使在冬天,人们往往会升一盆炭火,依然以走廊作为会客空间。
卧室对面是放农具的空间,以及猪舍,包括卧室和厨房(三间正房以外),都是土坯砖墙体,是后来加盖的房屋,土坯砖的稳固性不如夯土墙,但是,可以想象,建造起来更简单省事。猪圈足够采光通风,之前养过猪也没有臭味残留。院子的的鸡舍是抬高的,方便鸡粪筛落到地面,鸡舍很干净,从鸡舍旁边的小门出去,是一个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里面有一颗葡萄藤,这里是老人放鸡的地方。整个院子的生活情景如此,老人和自己的牲畜家禽呈现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我才注意到大门的空间,在院子的角上,并且进门转了两道拐才进入院子,这里反而是生活最不重要的部分。平时都关了起来。也许说明,门脸,对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其实并不常用。
![]() |
![]() |
另外一个让我一眼觉得不对的地方是,当我走出农具间的后门,发现屋檐是很矮的。仔细一看,等于屋后的墙体基础是素土夯实,会有蓄水的效果,并且这个基础顶面,以及排水沟的标高都比室内地面要高。屋内潮湿与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是春天,成都平原最干燥的时期,到了雨季,大概这个三合土的堂屋,也会非常潮湿。
![]() |
另外,是一些关键词:生活,保留,有机的缝隙,地板防潮,院子整理,光,开放厨房。大概总结下来是,我觉得这里保留着非常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整个生活和建筑都呈现有机的状态;需要一些技术上的,对舒适性的改善。老爷爷的生活状态前面已经做过描述,他热爱生活,生活的状态和谐而有机,有着完整合理的生活逻辑;而建筑的有机的缝隙,其实是最大的感受。在整个建筑里,很多东西是便于更换和改造的,比如屋顶的瓦片为了采光换成透明的亮瓦,简单实用又不省事,秒杀开天窗;土坯的墙体随时可以抽去半块土坯砖,形成一个墙上的匣子,来存放东西;土墙上很容易去打一下比较深的木钉,来挂东西,不像我们的砖墙需要电钻开孔;还有那些没有砌得很严密的土坯砖墙,已经墙体跟屋顶交接的地方,都出现各种缝隙,这些缝隙提供了有机的状态,各种使用的可能性,比如挂农具,塞一点不知道往哪里放的东西,插进去一些挂件,物体等等。
![]() |
(三)构思
由于我的甲方也没有特别着急地催我,我磨了一周,脑子里渐渐地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东西。
最初,我在本子上写出一堆关键词,所有直觉感受,包括老人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以及技术问题等等。看着这些无法归纳的词语,我无法忍受,我也知道,如果不理清楚着手的原则,后面的工作会不断冒出新问题,甚至无法开展。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分析方法和改造原则:抽离,就目前的现状,以房屋的组成(地基,结构,围护结构,屋顶)为构成,来抽离出,哪些现状是合理的生活需求,哪些是技术问题或者其他限制需要加以改善的。想明白之后,觉得整个项目一下子就明朗了。
在此时,我和虫子见了一面,他总是很忙的样子,我们总算碰上面了,并且呢,我们一起吃过饭,又有很多乡亲朋友在他的院子里喝酒聊天。很快气氛就让人觉得改造方案的事情要被抛在脑后了。最后,已经比较晚了,还剩几个邻居在客厅喝酒,我想不能枉我跑了一趟,虽然我也是顺带来安仁看院子,我赶紧跟他说了大概的想法,生怕明天他就不见人了,白让我苦想了好多天。虫子看了我的东西和想法,觉得还不错,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表态,几个乡亲也一起看了方案,已经激动地聊起乡村来,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期待,我一向觉得民间的自发力量更为可贵,这时候发现民间其实更不缺理想和信仰。不过我们的方案是没法具体聊下去了,然后差不多时间晚了,我们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虫子一早忙他的事情去了,我早上起来没睡好,起来吃了个早饭,又回房间睡到中午。听说虫子接朋友去了,下午才回来,晚上又回成都,忙得停不下来。我就自己顺路去农场拿我的东西,打算自己坐车回成都了。结果是,我去了农场,寒山说他们要去竹编市场,还顺便去白塔湖,并且有顺风车回成都。于是,这个下午我又跟着转了一圈,找到了最大的一个竹编之乡,看到了那些真正的篾匠,作为手艺人的家,很明显他们具备更多一些的审美,我觉得收获颇多。然后我们又围着白塔湖转了一圈,最后在风景优美的路边吃了一个冰粉,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四)方案
回去之后,虫子打电话来,问我还回不回安仁,我说回成都了,最近身体不好,也得在家消停一些时间。他说我的想法他很喜欢,也觉得我对一些东西是有坚持的。我回想了一下,我最初对那里的构想是生活博物馆,尽量多的保留乡村生活在那里的痕迹,也是因为我正在看一本书:《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加上我意识到我自己对童年乡村生活的遗忘,我想近乎全力地去挽留断代之后正在消失的片段。犹如《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封面所写:文明是不会永远存在的。当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虽然虫子担心我过于固执,他说作为他要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站,还是要保证舒适性。不过他还是相信选择,说继续往下做方案吧,过两天我们直接在成都约见。我也很开心,当即说没有问题。然后回家做方案设计。
两天之后,我们约在我家附近的咖啡馆见面,我只画了一张草图,见面的前一天晚上才想起来,还有一个院子呢。我做了个简单的PPT,虫子无心细看,他仔细看了我的草图,非常开心,觉得好多景象具体起来,并且有了一些现代人喜欢又有特色的东西,放下心来。
思路主要分为三点,除了抽离之外,第二个是所有改造的一个常用方法:共性,即找出未来使用和现状的共性,比如鸡舍其实很像一个休息的水榭,只抬高了一点,但是和地面空间是分离的;杂物棚一看就如同一个日式风雨廊;灶台本身就和业主要的西式厨房的开放式台面类似等等。第三点是记录,这个院子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想让我把真正乡村生活记录下来,属于意识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何来记录?我觉得文字和照片都过于单薄,建筑本身就具有装置性,我想用强化装置或者说细部构造的方式,把那些痕迹铭刻到这个建筑里面,我想这样直观得多,人们会直接从视觉、质感、使用过程感受到那些东西,而不是去抽象地记忆和背诵。
![]() |
有了思路之后,顺着做下去,院子草图是这样的。围绕功能和共性,营造加上共性的功能空间,比如水榭下面没有水,于是加上了枯山水;水榭后面需要背景,于是加上了景观的竹池;枯山水本身的意境中加入了可以喝茶的自然形态的可以作为桌子的石头;放鸡的小院子向前面的菜园打开做了前院,前院加上铺地。真正设计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有时候就是高于理性的感性,或者说一个生活场景的期待,自然就构件出了一个一个的空间。左上角的L走廊,是一个集中陈列和展览的通道。实际上,整个建筑里面都会有一些强化的构造装置作为记录的展示。
![]() |
![]() |
最后是,不是问题的技术分析。虽然技术问题才是以后最大工作量,或者完成之后对专业者最有价值的经验,但是我们觉得技术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1,地基及结构:
--地基蓄水,以及檐沟标高造成潮湿问题
--地板防潮处理
--卧室朝屋后开窗需要考虑结构加固,增加木结构。
2,墙体:堂屋三间为夯土墙,较坚固,其他部分为土坯砖砌筑墙,考虑加固以及重新砌筑,也便于增加窗户。
3,屋顶:
屋顶大致完好,需要翻瓦以及整理檩条椽子等木料,卧室考虑保温处理。
-
Miss Rabb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2 14:51:48
-
cs11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3 21: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