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些德奥音乐
1、Quartett (English: Quartet, Italian: quartetto) (弦乐)四重奏
在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之前,几乎所有的新鲜音乐体裁都源自意大利。Kammermusik(英语chamber music,室内乐)的一种重要乃至主要形式。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早期成熟并推广至德语区。海顿是第一个写下大量四重奏作品的德语人。该体裁其他最重要的作者: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德语区以外的有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拉威尔、德彪西、巴托克
先说最著名的几首。
舒伯特:Tod und das Maedchen, “死神与少女”
(http://www.xiami.com/song/177129788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NAAgUe)
舒伯特是古往今来公认的旋律大师。主要以着重旋律的“Lied”体裁著称。而这首弦乐四重奏更是体现了他完美的作曲技术和旋律想象的结合。尽管作于十九世纪初,却直接开启了将近半个世纪后李斯特的“标题音乐”革命,甚至直接启发了马勒乃至拉威尔。(对照听拉威尔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是欧洲文化史上著名母题。推荐埃贡 希勒(Egon Schiele)的同名表现主义画作。
百听不腻。
勃拉姆斯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NO.1
( http://www.xiami.com/song/1770791155?spm=a1z1s.3521865.23309997.45.K1PDJq )
第一次在莱比锡的Gewandhaus听来此客座表演的“Jerusalem Quartet”表演了三首勃拉姆斯的四重奏,这首印象最深。
一种直观:和勃拉姆斯的一号交响曲有直接联系。像是出自同一动机。
“Kammermusik”室内乐,果真是要在“Kammer”中坐着听才有趣。
海顿
幽默大师海顿,弦乐N重奏直到以弦乐为主的交响乐作品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有:
弦乐四重奏三号“皇帝”:(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74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3.HTsuwC)
四号“日出”:(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748?spm=a1z1s.3521865.23309997.25.HTsuwC )
莫扎特
莫扎特最著名的四重奏作品是他献给海顿的几首。其中以“The Hunt”最为著名。
K.458:http://www.xiami.com/song/1770827283?spm=a1z1s.3521865.23309997.100.G4Ftq1
K.387:http://www.xiami.com/song/1771296355?spm=a1z1s.3521865.23309997.1.LTERsQ
K. 478:http://www.xiami.com/song/177177953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G4Ftq1
贝多芬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作品135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8186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pwn3vC
贝多芬在除了舞台音乐以外的所有领域都做到了当下的极致。就像马勒用一首A小调钢琴四重奏横跨了浪漫主义和现代派音乐的门槛,贝多芬的F大调四重奏上乘莫扎特的古典主义,下启了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
一种直观:最开始的几个句子就能感受到这种奇怪的杂糅——一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业余耳朵的直观——糅合了莫扎特、舒曼和舒伯特的贝爷。
门德尔松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http://www.xiami.com/song/1770175382?spm=a1z1s.3521865.23309997.56.iHA4r5
莱比锡人视门德尔松为神,视他的弦乐(以这首四重奏和那首感天动地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为音乐本身。
以下摘笔者《乐城莱比锡》文中一段:
他用法语与肖邦通信,用德语与晚年的蒂克交往,在汉堡时又与舒曼有联络,在柏林时又与大批的英国艺术家来往甚密,档案室里还存有大量他用流畅的意大利文写就的信件。布置地整洁地有些近乎简陋的门德尔松故居,一整间房的墙上挂满他的画作。他绘莱比锡,托马斯教堂永远在画纸中央,堪称巴赫故居的托马斯学校(“Thomasschule”)就像教堂的巨大背影,莱比锡老城从这里缓缓地蔓延开。水彩掌握了先后,屋舍并不整齐,上上下下,红的屋顶或者灰色,街道似音阶上行。
门德尔松有着令人钦羡的完美的家室——富商的父亲和兼具艺术家和社交名媛的母亲,祖父是哲学史上有着相当地位的哲学家,再往上更有法官、神学家:出身豪门,自幼又是堪比莫扎特的现象级的神童(据传他的亲妹妹方妮在钢琴演奏方面有着比他更出众更神奇的天才),短暂的一生也算是过得忙碌而精彩绝伦。
他们把这一代叫做“1810一代”,或许和一百年后那些自称“1920一代”的散漫文人们不同——那些庞大的、健壮的、火山口似的主体们,他们把这些人视作一个个客体。当客体对我们说话,诗流出来。当主体雕像成客体,神坛树立。
1809年的门德尔松,1810年的肖邦和舒曼,1811年的李斯特,1813的威尔第,或许算上较早的柏辽兹。在拿破仑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们走上了乐坛。他们分别在各自的故乡听着学着,但尚未开始写的时候,德国浪漫派从松散的集合中彻底解散,黑格尔在耶拿教授精神现象学,一面拿破仑兵败的消息传来,谢林在埃尔朗根停下了报告,荷尔德林在图宾根扶着医院雪白的墙吃力地起身。当年三人种下的“自由树”,此时已“亭亭如盖”;从德国人手里接过火炬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哈兹里特们,也慢慢放慢了步履,遁入阴冷的湖区;由斯达尔夫人递到手里,夏多布里昂在墓畔暂停了漫步。德拉克罗瓦和雅克·路易·大卫先后离开巴黎,随后回到巴黎,留在“拉雪兹”。符号象过了形,形象幻觉过了光影,该有声音了。
他们这才登场。方一登场便是惊奇。巴黎人不会否认肖邦是他们的,肖邦为巴黎人——那些在十九世纪初已经成长起来的裹挟着浓重巴黎风味的“巴黎听客”们。他们躁动、充满活力、精力无限,音乐会上他们不会屏息凝神,扇子、裙带、酒杯乃至吃食,木桌椅和高跟皮靴,混响作一团。他们扑打着黏腻的空气,挑拣音乐家的瑕疵。
肖邦来了。空气不再黏滞,白昼变得如夜晚那样澄净。菲尔德发明了夜曲。肖邦发现了夜曲。他们不再熟悉,咸湿的汗不再任意地冒,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颤栗。他们把它叫做波兰的。随后李斯特来了,帕格尼尼从南方带来手指的纯舞蹈之时,他偷偷地泛起了野心。他喝退了管弦乐团,称道我有两只手十只手指便足够了,足以替代整只乐队。独奏会由他发明。
门德尔松父子从巴黎回到柏林,舒曼来到莱比锡,开始了他的法律学业。随后帕格尼尼的欧洲巡演碰上了莱比锡的法学学生,音乐取代法律,他决定为之奉献早已生锈的双手。他大器晚成,不似同代佼佼者中的任何另一位。技术上,甚至不能和门德尔松的妹妹方妮相提并论。他遇到克拉拉之前,已经将无名指毁掉了。
和梵高自毁双耳一样的隐喻意味,舒曼用自制的器械毁掉了最柔弱的无名指。他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由他的另一半替他完成。克拉拉成为德语区的李斯特——或者至少莱比锡人们是这么认为。他们在市区中央买下豪宅,琴童和自己的孩子们吵闹在一起。舒曼板起脸来在书房写作,既写乐评、音乐理论,也写协奏曲、交响乐。他的钢琴协奏曲发表了,妻子演奏,他站在指挥台上,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舒曼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http://www.xiami.com/song/1770289423?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gRJW85
格里格 String Quartet in g minor 作品27
http://www.xiami.com/song/177258637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JAjZAl
格里格是挪威人,不是德语区的人,但是他的音乐却是十足的德语区音乐,或者说,十足的日耳曼的音乐?他曾担任莱比锡Gewandhaus乐团总监,也被莱比锡人骄傲地视作自己人。
格里格更著名的作品是他的钢琴协奏曲(http://www.xiami.com/song/177062083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ZPoBzu )
十足的勃拉姆斯+舒曼味道。非常浓郁。
勋伯格弦乐四重奏二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F-LEo2D4I
加入了人声。一种深蓝幽暗色调。埃贡希勒、科科施卡和弗洛伊德。
2、 Kunstlied, “利德”/ ”艺术歌曲“
Lied这种体裁是绝对的德语区的发明。从十八世纪中叶伟大的赫尔德启程搜集民间歌谣开始,到浪漫派里的布伦塔诺、蒂克、阿尔尼姆那一批文人,”叙事歌“、”民谣“等叙事体裁的诗歌伴着民间音乐,被诗人们受过训练的耳朵捕捉下来,并用他们精炼而优雅的语言转录成册。
诗与乐并行发展。舒伯特来了。就像肖邦在菲尔德之后重新发明”夜曲“一样,舒伯特几乎重新发明了”Lied“这一音乐形式,并因为他优雅动人的风格,产生了对立于通俗直白的”Volkslied“(民谣)的”Kunstlied“(艺术歌曲)
舒伯特写作速度奇快。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但是扎堆于兄弟姐妹和一群音乐学生中间(父亲是音乐教师,当时很多的音乐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让他幼时并没有很轻易地认识到自己不寻常的才华。知道开始任教了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接近疯狂的旋律才能。他每天下午写作几小时不间断,朋友、学生们看见他坐在桌前,手指胡乱地敲打,没有钢琴,无须任何器乐的辅助,他就能对着午后的阳光一口气写下几首“Lied”甚或一些室内乐作品。唯独晚期写作交响乐的时候他才进入另一种协作模式——几乎是卡夫卡式的——随后他便染病去世。
舒伯特:
An die Musik,“献给音乐”
(http://www.xiami.com/song/176904868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NwLdjB)
Gretchen am Spinnrade ”纺车边的格列卿“
王羽佳演奏过这首小曲的钢琴独奏版。有些肖邦化了。舒伯特曾命令演奏他作品的人们不要妄自带入演奏者自己的感情,”我在乐谱里写入的感情已经够多了”。
歌词选自《浮士德》,为歌德以后至当下的诗人们的诗句配曲在时下流行。舒伯特和舒曼是德语区的代表。
(http://www.xiami.com/song/176904868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qV7NoQ)
Winterreise组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72378089?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wHWX8v)
鳟鱼组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6960280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90MHzC)
舒曼和勃拉姆斯也写作了不少的艺术歌曲。但都远不及舒伯特的著名。
3、 Oper 歌剧
歌剧当然源自意大利,巴洛克晚期流行于整个意大利北部,并蔓延到德语区。十九世纪初进入法语区,并一发不可收。传统意义上说道歌剧,人们想到的是法语、意大利语音乐,或者伊比利亚半岛的宫廷乐,甚至是十九世纪下半夜的波西米亚的歌剧。很难将所谓德奥音乐和歌剧直接联系起来。
莫扎特
曾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影片《莫扎特传》用大篇幅清晰记录了莫扎特创作几部最重要歌剧作品的经历。并虚构了许多人事、思绪。莫扎特确实纠结过将德文写进这纯粹的意大利娱乐。但无碍,《费加罗的婚礼》也好,《魔笛》也好,都是彻底的意大利音乐。
莫扎特的什么音乐最“德奥系”?大概除了《安魂曲》外,是他那些“Clarinet”协奏曲。
(待续)
瓦格纳
严格地讲,瓦格纳的音乐不属于德语“Oper”范畴,而属于李斯特(瓦格纳作为李斯特的女婿)所开创的“标题音乐”传统下的“乐剧”范畴。按照瓦格纳本人以及他的同代人尼采的定义,属于“Gesamtkunstwerk”(“全艺术品”),不属于任何一类艺术子类。
后文专述瓦格纳。
理查德 施特劳斯
他将王尔德的同名剧作《莎乐美》搬上音乐舞台。()
4、协奏曲
所谓协奏曲“Concerto”,一说起源于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赛的娱乐形式,一说起源于独奏乐器逐渐发展至取缔管弦乐队的趋势,一说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声乐。
各主要器乐独奏项目的国际主要赛事,得奖者的奖励都是和当下顶尖的指挥家合作一首协奏曲。
4.1 小提琴协奏曲
最早的成型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烘托提琴手娴熟技术的意味,几乎始自帕格尼尼一人,就像最早的钢琴协奏曲也和李斯特相关一样。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所谓“感天动地”的天籁之音。第一乐章刚一开始就用小提琴悠扬的音色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全程都舒适流畅。是浪漫派音乐的顶点。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52573?spm=a1z1s.3521865.23309997.1.f8K3Wg
贝多芬D大调
http://www.xiami.com/album/454399?spm=a1z1s.3521865.1997177565.2.W5QZcb&from=searchsubject
勃拉姆斯D大调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48191?spm=a1z1s.3521865.23309997.1.1Fqcc0
Zimmermann版本。开篇长长的乐队引子。和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一号换了一种方式。在这里听不到他清晰的与瓦格纳的对立。
4.2 大提琴协奏曲
说起大提琴协奏曲,大家都会想起的当然是杜普蕾演绎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一种透彻死生的音乐。但不属于本表范畴——又一例:几乎能代表整个体裁的音乐,却不在“德奥音乐”这一暂时性、偏狭的范畴之下,可见这一范畴是多么不稳固、不健康。
附杜普蕾的埃尔加:http://www.xiami.com/song/1769592349?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2.YraYs1
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388997889?spm=a1z1s.3521865.23310001.17.YraYs1
4.3 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一号
http://www.xiami.com/album/771264292?spm=a1z1s.3521865.0.0.jG57aO&from=searchsubject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430476?spm=a1z1s.3521865.1997177565.2.wFHyjS&from=searchsubject
这是Richter版本。太快。个人最爱现在莱比锡乐团掌门人Riccardo Chaily的版本。下月将有机会去现场听。
除此外同样(甚至是更加)感人至深的钢琴协奏曲有: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号,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一号、二号,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等等。
4.4 其他协奏曲
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 比如最著名的K.622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85762?spm=a1z1s.3521865.23309997.24.9NRAlE
5、独奏曲
所谓独奏这种表演形式,几乎完全始自李斯特一人,他摆摆手对管弦乐队说,你们撤吧,我有这一双手就够了。然后带来几小时不间断的魔法表演。紧随其后的是帕格尼尼,舒曼就是听过了他俩人的现场表演之后,才决定放弃法学学业,开始从事音乐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都有超凡人的一双可以施魔法的手。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Coursera上有Curtis音乐学院的课程“Exploring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讲解深入浅出,明白清晰,但有失系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
贝爷的钢奏是许多成名的职业钢琴家都不敢轻易尝试灌碟或演奏的曲目。当今公认的诠释贝爷钢奏的第一人巴伦博伊姆曾经公开给刚成名不就的郎朗授课,讲授的就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具体不介绍,“悲怆”、“热情”、“瓦伦斯坦”、“月光”等几乎都人人尽知。其中“悲怆”第一乐章和“月光”第三乐章都是笔者自己非常喜欢弹奏的段子。
推荐Valentina Lititsa版本的“月三”,她有着女巫似的一双手,弹奏时像悬在汤药上施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cBfXpCA6s )
另,郎朗、基辛演奏的“热情”。
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最初,觉得所谓“德奥音乐”,大概就应该是这样的。
http://www.xiami.com/song/1770275481?spm=a1z1s.6843761.226669510.7.zlFdKm&from=search_popup_song
这是杜普蕾的版本。速度稍快。巴伦博伊姆在很多地方炫耀过他早年与杜普蕾合作勃拉姆斯的经历,但并未特别提到这首。
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
无须多说,上马友友版本。
http://www.xiami.com/song/337670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6PJNpE
天堂听起来的声音。
6、交响乐
交响乐让人迷茫。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写作交响乐才能成为杰出的作曲家(比如肖邦),但却几乎所有杰出的音乐天才都尽其整个艺术生涯与之纠缠。
马勒、布鲁克纳、理查德施特劳斯让人感到交响乐似乎可以写作出人类范畴内最丰富、最深刻、最复杂的音乐。最早的交响乐同样不源自德语区。但经由“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派之手,交响乐在整个十九世纪几乎都成为德语区音乐的标识。最伟大的作曲家——大概除了李斯特、瓦格纳这俩离经叛道者以外——都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去写作最伟大的交响作品。比如勃拉姆斯,比如舒曼,更不用说更早的交响乐之王海顿或者贝多芬了。
海顿 伦敦交响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682?spm=a1z1s.3521865.23309997.1.qgf0bt
海顿一生写作了不计其数的交响乐。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在里面。这当然和他受雇于宫廷,寄人篱下不无关系。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海顿很多时候被视为过于多产了。但好在他有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两位杰出的后继者,他的交响乐,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作品,更显得意义非凡了。
莫扎特 39, 40 , 41号交响乐
http://www.xiami.com/song/177212348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6RL4oH
这里是40号——也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SHE的《不想长大》就是照搬这里最开始的一段旋律。经常被用作读谱训练课的初级文本。
贝六、贝七第二乐章
http://www.xiami.com/song/177214225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kjv3qO
这里是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有一部出色的美国电影“坠入”(Fall)最开始有长长的一组黑白慢镜头讲述从高桥上打捞一匹落水死马的情景。配的就是这段音乐。尤其在马从水面被拎出来时,旋律走向高潮。
马勒的九首交响乐
马勒的这九部巨作,几乎每一部都堪比文学史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http://www.xiami.com/song/177071603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y2w9wC
这里是第二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前文提及过。
勃拉姆斯第一、第三、第四
勃拉姆斯花了十数年的时间酝酿他的第一部交响乐,所以他的交响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内容极其丰富,每一部都有大量他在之前的作品中没有说出的东西。
这四首作品是卡拉扬时期的柏林爱乐的招牌,也是现在莱比锡Gewandhaus音乐总监Riccardo Chailly的代表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DkQ4s80SQ
其他重要的德语区的交响乐作者:布鲁克纳、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
7、 音乐剧
(待续)
8、流行音乐
Die Prinzen
http://www.xiami.com/song/3563543?spm=a1z1s.3521865.23309997.2.MU3eIX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主题曲之一“Deutschland”广受好评。Die Prinzen在德语区也相当于当年的Backstreet、Westlife在英语区的地位。旋律清晰,尤其是这首“Deutschland”,幽默地对待了很多世人对“德国人”的偏见和“Cliche”,词作非常好。
Sarah Connor
Sarah Connor几乎只唱英文歌。很多人几乎不知道她的德国人身份。不用多介绍了。天后级别的人物。Just one last dance, Christmas in my heart, wait till you hear from me, love is color blind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Groove Coverage, lenka
我第一次听说Groove Coverage居然也是德国的时也惊讶不已。瞬间想去翻一翻是不是现在最优秀的英文歌手都其实是德国人。
大概五六年前,一曲“She”几乎火遍了全世界。随后又相似风格的“Far away from home”,“God is a girl”,“Moonlight shadow”等。
不久后分家,组合里唯一的非德裔,澳大利亚女孩lenka单飞,现在已经比原先的组合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Belborn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belborn
夫妻组成乐队组合并不罕见,但像他俩这样红遍欧陆的却并不多见。据传他们自觉地打起过“日耳曼”、“德意志”、“德奥系”这样的旗号。在流行音乐界并不多见。
Silbermond
刚来德国的时候,一首”Das Beste”几乎传唱整个德国,咖啡厅里房,早餐店里放,火车站音乐广播也放,手插长风衣口袋擦肩而过的高个女生哼着的也是。适合德语学习者学唱。
http://www.xiami.com/song/2096272?spm=a1z1s.3521865.23309997.56.roSnuu
很多首都引诱人单曲循环,比如这首“Symphonie”:
http://www.xiami.com/song/2089328?spm=a1z1s.3521865.23309997.67.roSnuu
Sweetbox “Addicted”
非常有意思的一张碟。一种“Collage”的做法,将大家熟知的古典音乐拼贴在电音和节奏之下,第一次听有些别扭。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sweetbox+addicted&pos=1
Rammstein
很遗憾我不听战车。但是我知道身边有人为了德甲足球来了德国,有人为了移民定居来了德国,也有人为了Rammstein来的德国。
Annett Louisan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annett+louisan
辨识度很高。甜美或者说“酥”。旋律也简单。如今在德国仍然深受喜爱。
风格更极致的是这首“zu viel Inform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k7q8242Ag
LaFee
德语适合入歌,但为什么觉得略带摩擦性质的女声演唱的介乎流行摇滚之间的德语音乐尤其让人着迷?LaFee的风格明显,我第一次听到她的歌是在新买来的德语电子词典里,一首”Heiss“,孤零零地,没有任何歌手或者专辑的信息,于是听过一遍后也没想过去搜索更多她的音乐。后来听到同一首歌的英文版“Hot”,完整地确认了一遍那个念头——她很多首歌都有德文英文各一遍,我相信绝大多数非德语母语的人都会认同我这种感受的——德文版的要好的多。
同一个词,“Heiss”比“Hot”(美音)要清晰、重、有力的多。
我没有仔细探清为什么当下越来越多出彩的德国音乐人选择用英文做音乐,而越来越少的用德文。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觉得,三百多年来,已经有无数巨人用德文做过了无穷尽的伟大音乐,可能性已经被挖掘干净了。就像我们的诗人几乎不会再用古言古律作诗,并指望创造出什么新鲜东西一样。
10、 巴赫
巴赫生前从未获得世界性的声誉。比起同时代的亨德尔、特勒曼来说,巴赫即便是在莱比锡的晚年,也从未获得如他们那样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任职于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这两座莱比锡市中心最重要的教堂(并且不久后又任职于“Thomasschule”音乐学校,与音乐学童们一同住在圣托马斯教堂对面半条街的一座巨大但拥挤的别墅内),再加之巴赫来到莱比锡以后愈发几近疯狂的创作速度,作为莱比锡这座大都市的首席音乐总监(名头上虽是宗教音乐的总监,但世俗音乐——巴赫之后不足半个世纪率先就在此地发展起来,遥遥领先于德语区其他城市——却在十八世纪初并不成型:不如近邻德累斯顿有皇室的资助,莱比锡能用以支持世俗艺术的“Buegerschaft”在此时尚未凸显,故而巴赫家族此时已然稳坐了这座乐都的首席)他的收入固然不菲,但拥有庞大家族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前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
节制、内敛、持重的虔诚的新教徒,除了胖和假发,巴赫和康德的形象是一种调性。后者终身未离开过家乡哥尼斯堡,而前者虽辗转多地,青年时期四处游历,结识了众多乐师、作曲家,却也在来到莱比锡以后一举安定下来,且这一定便是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之中,他写下了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杰作:他修饰并完善了他的肃剧和清唱剧艺术,并写下了卷帙浩繁的康塔塔;据闻他熟悉维瓦尔第或同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也熟悉特里曼、亨德尔,他将巴洛克的复调艺术推至极致,感动全世界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在这里写下;他长期担任“Thomanerchor”男童合唱团的指挥,为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可谓尽心尽力——自家孩子和学童们住在一起,一批又一批孩子进来,到变声期又离开,他的小巴赫们也一个个成长起来,代他指挥排练,带领孩子们誊抄老人即兴中潦草记下的谱。这让人想起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舒伯特,不过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在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唱诗班学童弗兰茨舒伯特帮老师谨慎的收集、誊抄手稿,触摸着管风琴、提琴或者那时已经成熟的钢琴。
傅雷先生曾借用安东鲁宾斯坦的话——而后者显然又是借用了其他人的话——告诫还是琴童时候的傅聪,身体的静止才能保证思维的活跃、情感的激越。巴赫或者康德,相对静止的身体——节制、规律、受限制的生活——然后便是激越千百年的情感。
11、马勒
看过电影Shutter Island ”禁闭岛“的一定熟悉马勒的”Piano Quartet in A minor“。 虽然只是短暂地在那位怎么看都很奥地利的心理医师的办公室里出现,但自那以后的整个故事的基调,仿佛是将这首曲可视化了。
李欧梵先生写过一篇小文”你一定要听马勒“, 并在多处明确表示对马勒交响乐的特殊偏爱。最初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的时候,一再感叹人类如何可以将器乐写的这样丰富深刻。再到听马勒的时候,这种感叹就变得愈发无力了:持续不断的感叹就变成了自我毁灭。
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Auferstehung)
第一乐章“送葬” 与 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名画 (http://photo.renren.com/photo/338738117/photo-7660987447#/338738117/photo-7637400520)
马勒的九首交响作品如何听?现场?买碟?网络?一边阅读一边听?躺在沙发椅里听?泡着茶听还是端着酒杯听?和恋人听还是独自听?喜悦时候听还是失落时候听?
这都是值得仔细思索的范畴。马勒的音乐包罗万象,和同时代的视觉艺术家或者诗人们一样,它们从希腊罗马-基督教的西方正典传统里戏谑式地出发,然后到了一个高而暗的角落,回看这个光鲜的舞台,就像德加在他的舞女的画里想象的那样。他们这样回来看滋养了他们的西方传统。
12、勋伯格
勋伯格有点现代派音乐掌门人的味道。这个名字如今也几乎成了“无调性音乐”的同义词。维也纳人,和弗洛伊德、克林姆特、柯柯什卡同时活跃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巴黎-柏林的欧洲中心文化圈内。
首创“十二音作曲法”,他是少数的非正规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大师,几乎是自学成才,年轻时每天都阅读大量的乐谱,晚年开始授作曲课,同时传授古典作曲传统,也向有才华的学生传授自己早年闹革命时候的那些尚新鲜的想法。
私以为勋伯格最精彩的是他的四重奏作品。第一次听到是在一部关于现代派音乐的BBC纪录片中,好像在第一乐句开始的一瞬间,就展现出一种将整个从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的美术史浓缩起来的力量。
最初,他们——勋伯格也好、斯特拉文斯基也好,乃至更早的马勒——都和从印象派以来的所有艺术家一样,受到狄更斯那样的十九世纪人的唾弃乃至咒骂(我一度觉得狄更斯咒骂“前拉斐尔派”画作的用语刻薄、无理而精彩),随后,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首先在巴黎,随后在柏林、伦敦和纽约,他们被奉为圭臬,现代艺术爆炸开来,最明显的是在文学里,在小说艺术中,随后是纽约的音乐。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达利、菲茨杰拉德、格什温、阿姆斯特朗、乔伊斯:混乱、精彩的杂糅。
13、瓦格纳
似乎德国文化史上有一个“轴心”,尼采-瓦格纳在正中,前面可以搭一个叔本华,后面可以牵一个托马斯曼,组织起了一片完整的对人类精神和文化全体的反抗。
早在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音乐之前,就在这对面的人类精神和文化史的各个角落都已经见过了他的影子。不管是在尼采的“反瓦格纳”里,是在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里,是在瓦格纳与勃拉姆斯的对立中,或是在瓦格纳与威尔第的对立中,是在李斯特开启的“标题性”传统里,是在观念史上的“后浪漫主义”中,是在二十世纪全人类的梦魇“反犹主义”的学理根源中,这个名字总是赫然出现。
“德意志”、“日耳曼”:召唤偏见和成见(尽管多数时候竟然是完全积极的)的词。
人们成见中的“德意志”、“日耳曼”:要么是康德式的——虔敬、内敛、深沉的清教徒,体系的力量;要么是瓦格纳式的——热烈、刚毅的浪漫,蔑视权威,强力意志。
听瓦格纳的“乐剧”对于一个非德语母语的非欧洲文化圈内的人来讲简直太难了:语言也好,音乐也好,听不懂。谈何理解“Leitmotiv”或者“Gesamtkunstwerk”?
托马斯曼曾说瓦格纳的音乐、诗歌、戏剧艺术都不入流,分开来看都是半残品,只有结合起来看,作为“Gesamtkunstwerk”来看,才是最顶尖、最完美——也几乎是“唯一可能”的艺术品。
除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汤豪泽”、“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帕西法尔”等也是广为人知的曲目。听瓦格纳需要哪些知识?莎士比亚、北欧神话、旧约经典、德语诗歌传统…?
15、德奥系指挥家
指挥家成为专门的艺术家并不久远,大概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最初的大师是意大利人托斯卡尼尼,德语区较早的,从世纪之交时候就开始活跃于欧洲乐坛的则是布鲁诺 瓦尔特。
时下,马勒仍代表着传统的指挥艺术家——同时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而工作——瓦尔特正是深受马勒的启发,从钢琴家转行来到了指挥领域。
他成功追随上了马勒,当了十多年的助手,其后才正式走上了世界顶尖职业指挥家的道路,1907年以后,陆续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国立歌剧院以及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也是战后流亡美国的大批德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将所谓“德奥系”指挥之血统带到了纽约爱乐,带到了大都会歌剧院,带到了后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他也是催生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各大乐团春笋般生长的早期最重要人物之一。
所谓德奥系指挥家传统,大概正始于他——他被视为诠释布鲁克纳、马勒、勃拉姆斯、舒伯特和贝多芬的权威——他渊博的音乐知识几乎完全用于深究这几位德奥音乐家。于是留下了一个执念:德奥系指挥家诠释德奥系音乐,其他人靠边。
于是诠释者和创作者互相定义其“德奥性”。
同时,诠释者和创作者可以互换。
卡拉扬
在很多人眼里,卡拉扬是音乐之神。其次才是伟大的指挥家、音乐家、舞台导演、德奥系指挥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等等。
在很多艺术门类里,伟大与多产是近义词乃至同义词。卡拉扬是伟大而多产的典型。他的曲目涵盖了巴洛克以来几乎所有主要德奥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自诩为俄国音乐的诠释者——尽管有更多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乃至英、法或者东方的新秀公开驳斥了这一念头。他甚至涉足东方音乐。
刚到德国时,觉得买碟便宜,几乎每周到要去店里淘一两张,当时知道的指挥家名字不多,于是就挑卡拉扬,愉快地是,我只要想听什么——不管是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是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马勒甚至是肖邦,都能找到卡拉扬灌过的碟。
克莱伯父子
父亲埃里希 克莱伯是福特文革勒的同代人,儿子则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
埃 克莱伯被视为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音乐的权威。他对于现代派音乐的态度是同辈指挥家中罕见的。雅那切克许多作品在德国的首演由他完成。二十年代以来,大量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的作品又被他搬上舞台。
父亲起先不同意子承父业,希望儿子成为自然科学家,然而儿子热爱音乐,不假思索地反抗父愿,干起了指挥事业。虽然活跃的时间和父亲相隔了几乎半个世纪,但是两人在排练或者表演时候的风格很多时候让人察觉出一种微妙的相似:都精简有力,又谨慎而追求完美。据传他曾经在第一次排练开始前34次修改他对总谱的笔记。
卡尔 克莱伯也被视为德奥现代派的权威。
福特文革勒
关于福特文革勒的一种“Cliche”:主观、即兴的大师。
大概是早年受到的艺术教育太宽泛,青年时候受到的专门的作曲训练又太扎实,他没法用一种纯粹“工作式”或者“读谱式”的方法去诠释别人的作品。17时就交出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这比莫扎特、门德尔松们也晚不了多少。他却把剩下的一生时光交给了指挥艺术。
据传他记性过于好,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演奏者们都惊叹不已。他排练时候很少看总谱,以至于经常发生他的想法和演奏者的想法千差万别的情况。
他直接地影响了包括阿巴多(不久前刚离世)和巴伦博伊姆在内的诸多当今的指挥名家。被视为诠释德奥音乐的一座巨山。
其他著名的德奥系指挥家有如克伦佩勒、伯姆以及当下红极的蒂勒曼。
16、音乐中心
维也纳
无需多言。公认的世界音乐中心。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当今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最好的音乐学院,大多数最著名最优秀的音乐家,均已不在这座古典音乐之都了。更无须说流行音乐或音乐消费音乐市场等等其他范畴。如果当真要数据出一个真正的当今的音乐之都,那恐怕会在芝加哥、费城和纽约之间产生。
近来在读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长期以来,痴迷于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那个处于哈布斯堡帝国末日的——勋伯格的音乐、克林姆特和“超越派”的艺术、弗洛伊德的革命、霍夫曼斯塔尔...如今的维也纳,对我而言,更多的魅力或许在她那些属于视觉艺术领域的遗迹中。
如今的维也纳是一座视听化了的神话之城。就像雅典是神话化了的视听之城一样。访客来此,多半是为兑换一些关乎神话的集体记忆:带着范式与幻象而来,带着鲜活但粗糙的视听离开。如今的维也纳爱乐,除了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之外,最吸引世人眼球的还是广泛的施特劳斯曲目,去年维也纳爱乐在德国巡演,带着的就是几乎一整套小施特劳斯。他们认为这就够了。
小施特劳斯比布鲁克纳、勋伯格都更能代表现在的维也纳?
萨尔茨堡
莫扎特的故乡。美丽清净的小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里也是指挥大师赫伯特 冯 卡拉扬的故乡。据闻卡拉扬晚年,早已名满天下,每逢重要节日或音乐盛事,萨尔茨堡小城的许多主要街道的两侧,都相对地布置满雕像、海报或者其他装饰,一侧是莫扎特,一侧是卡拉扬。
可是不久后卡拉扬仙逝。萨尔茨堡人便不再张贴卡拉扬,道路两侧均是莫扎特。
柏林
现今公认的当代指挥第一人丹尼尔 巴伦博伊姆曾任职于柏林爱乐乐团多年,并在自传中多次承认,尽管芝加哥、费城或者克利夫兰的乐团提供了似乎更丰厚的待遇,他还是无法舍弃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这一“荣耀无比“的职位。他多次盛赞了以柏林为代表的当代德国音乐听众的高素质,也盛赞了当下德裔演奏家们精湛绝伦的技艺。指挥这样一批有一批本身已堪称音乐家的人们组成的团队,是任何指挥家都无法抗拒的荣耀。
尼基什、福特文革勒、卡拉扬、阿巴多,这些都是各自时代可以代表整个指挥艺术的人物。尤其是卡拉扬时代,柏林爱乐是世界上演出曲目范围最广,也是当代作曲家新作首演最频繁的乐团。柏林爱乐是所有音乐人心目中的圣殿。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现如今依旧和柏林爱乐乐团并列为德语世界最重要的两个交响乐团。某些时候,人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们都比维也纳爱乐乐团更重要。
德累斯顿是一座美丽绝伦的城市。数不尽的皇宫、博物馆、图书馆、画廊、音乐厅、剧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德语区最早创立的乐团之一,创建于16世纪,在十九世纪瓦格纳的手中变得举世闻名。
莱比锡
莱比锡是笔者目前学习、生活的城市。莱比锡是平民文化的城市,和那些光辉的近邻相比:没有德累斯顿的皇家传统,没有柏林的经济政治中心地位,没有布拉格的波西米亚气质,也不及耶拿、魏玛等小城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显赫。但这座平凡城市养育了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舒曼、格里格、马勒等众多音乐史上极其重要的大人物。
莱比锡美术馆门前有广告牌,介绍“Notenspuren”。手机下载app,可以沿着地图线路随时随地查看某地的音乐遗迹。听故事,听音乐。
笔者应《书城》杂志邀请写过一篇关于莱比锡音乐历史的提纲《乐城莱比锡》,将刊于该杂志今年五月号。
曼海姆
曼海姆显然是一座被低估的音乐城。对古典音乐有兴趣的人大多听说过“曼海姆乐派”(Die Mannheimer Schule),是古典主义前期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乐派。当时的曼海姆因为这一批人的打造,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堪比巴黎或那不勒斯。而维也纳也只是在曼海姆的这一批人渐渐退出舞台之后才成为音乐界的中心(主要是在器乐领域,声乐领域的中心仍然是意大利或者巴黎)
魏玛
三位人物让魏玛城在音乐领域也成为不朽的文化中心:李斯特、瓦格纳和理查德 施特劳斯。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视觉艺术领域的一个中心——另一个是杜塞——而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十九世纪末异军突起,并承担了布鲁克纳、马勒、瓦格纳等诸多重要作品的首演。在马勒的《大地之歌》之后,“德奥系”正统蒂勒曼接过指挥棒,再之后有马泽尔,有詹姆斯莱文,慕尼黑走向彻底的非“德奥系”,走向国际化,走向开放。
杜塞尔多夫
杜塞城有缩小版上海的即视感。在当下德国文化领域的地位也丝毫不亚于上海在大陆的地位。定期的画展,各种影视、戏剧首演,作家的签售会,当下活跃的德语区作曲家作品的首演,以及世界级别的音乐家来德国的巡演:都喜欢选择在这座文化之都。
杜塞交响乐团的名气不如近邻——科隆爱乐乐团——来的大,后者正努力跻身德国一流乐团之列。网上曾流传一个世界前20的交响乐团的排名。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之外,莱比锡、德累斯顿、巴伐利亚广播等也都重新跻身最顶尖之列,对抗着财力雄厚的美英乐团。
波恩
提起波恩,一般人能想起三件事实:前西德的首都,樱花,贝多芬的故乡。
17 德奥系音乐?——寻求一个定义?
从很多方面来说,就比如说方言吧,奥地利的,就好像是巴伐利亚的和罗马以北的意大利的加起来除以二的产物。如今的奥地利和瑞士一样,国土大部分都是阿尔卑斯山区。语言带动文化,文化带动精神,也有人说奥地利音乐是德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的中和的产物。
一种“Cliche”:认为“德奥系”音乐是“重”——相对于法、意音乐的“轻。那么俄的音乐呢?捷克的呢?斯堪的纳维亚的呢?不合理的、野蛮的去语境化。
不能简单地以两张名片相比较的方式来比较两副谱系。笔者致力学习研究“比较文学”,实则在任何艺术领域,治“比较XX”都难免先治“比较学”的形而上学。
本表不致力给出一个德奥音乐的定义。只是陈列个人听乐的一组经验。
18、 推荐一点资料
笔者查阅的多是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德文和各种外文资料。但以下只推荐我所知道的一些中文资料。
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本地道的教科书。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不适合阅读,只适合翻阅、查询,且适合在先后多次遇到同一主题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重新翻阅相关段落、章节,会有新的收获:知识慢慢系统化起来。
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
巴伦博伊姆和萨义德的辩论和谈话辑录也很好看。而这本几乎是大师对自己音乐生涯的一次随性的总结。其中关于柏林爱乐、魏玛的一些记载很好看。一些随口的讲述可以让人一窥指挥家是如何具体工作的。
巴伦博伊姆是犹太人,生长在阿根廷,虽然有一些德语血统,但不能算是德奥裔人。他虽然曲目广泛,却也多少承认对“德奥系音乐”有一些偏爱。
房龙《音乐的故事》
也是外行人列表推荐一些音乐。虽是标题“故事”,实则并不怎么故事,戴了一种欧洲文化史的大视野镜片去看这短短三四百年的音乐史(虽然也花了一点篇幅讲讲希腊、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
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
托马斯曼《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浙江大学出版社
几点说明:
1, 集中列表“德奥音乐”,没有半点“德奥音乐”胜过其他民族、文化、语言的音乐的意思。我热爱法国音乐,爱圣桑的“骷髅之舞”,视德彪西、拉威尔为神;热爱Vivaldi的弦乐,威尔第的歌剧;热爱德沃夏克的几乎所有音乐,爱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热爱柴可夫斯基的舞曲、协奏曲,爱肖斯塔科维奇的圆舞曲;也爱被德国人斥为“无音乐的国家”的英国的音乐,爱Benjamin Britten;当然爱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国音乐,布鲁斯、爵士、乡村或者流行——唯一带着偏见的领域是摇滚——当然也热爱国乐,古典乐、民乐或者当下优秀的流行乐。好音乐不分家,坏音乐大概是分家的,并且分派别门类。列这样排斥性的表,只是为了整理自己零碎的知识。
2,除了极其粗略地涉及一点“流行音乐”之外,所选音乐范围基本上到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派音乐为止。而之后的二十世纪音乐史其实极其丰富、复杂,留待后文。
3,并非专业音乐人,大概是专业“业余爱乐人”。稍微整理一些自己喜欢的所谓“德奥音乐”。
欢迎音乐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4,一边继续学习、听乐,一边补充这表。
在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之前,几乎所有的新鲜音乐体裁都源自意大利。Kammermusik(英语chamber music,室内乐)的一种重要乃至主要形式。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早期成熟并推广至德语区。海顿是第一个写下大量四重奏作品的德语人。该体裁其他最重要的作者: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德语区以外的有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拉威尔、德彪西、巴托克
先说最著名的几首。
舒伯特:Tod und das Maedchen, “死神与少女”
(http://www.xiami.com/song/177129788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NAAgUe)
舒伯特是古往今来公认的旋律大师。主要以着重旋律的“Lied”体裁著称。而这首弦乐四重奏更是体现了他完美的作曲技术和旋律想象的结合。尽管作于十九世纪初,却直接开启了将近半个世纪后李斯特的“标题音乐”革命,甚至直接启发了马勒乃至拉威尔。(对照听拉威尔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是欧洲文化史上著名母题。推荐埃贡 希勒(Egon Schiele)的同名表现主义画作。
百听不腻。
勃拉姆斯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NO.1
( http://www.xiami.com/song/1770791155?spm=a1z1s.3521865.23309997.45.K1PDJq )
第一次在莱比锡的Gewandhaus听来此客座表演的“Jerusalem Quartet”表演了三首勃拉姆斯的四重奏,这首印象最深。
一种直观:和勃拉姆斯的一号交响曲有直接联系。像是出自同一动机。
“Kammermusik”室内乐,果真是要在“Kammer”中坐着听才有趣。
海顿
幽默大师海顿,弦乐N重奏直到以弦乐为主的交响乐作品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有:
弦乐四重奏三号“皇帝”:(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74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3.HTsuwC)
四号“日出”:(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748?spm=a1z1s.3521865.23309997.25.HTsuwC )
莫扎特
莫扎特最著名的四重奏作品是他献给海顿的几首。其中以“The Hunt”最为著名。
K.458:http://www.xiami.com/song/1770827283?spm=a1z1s.3521865.23309997.100.G4Ftq1
K.387:http://www.xiami.com/song/1771296355?spm=a1z1s.3521865.23309997.1.LTERsQ
K. 478:http://www.xiami.com/song/177177953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G4Ftq1
贝多芬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作品135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8186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pwn3vC
贝多芬在除了舞台音乐以外的所有领域都做到了当下的极致。就像马勒用一首A小调钢琴四重奏横跨了浪漫主义和现代派音乐的门槛,贝多芬的F大调四重奏上乘莫扎特的古典主义,下启了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
一种直观:最开始的几个句子就能感受到这种奇怪的杂糅——一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业余耳朵的直观——糅合了莫扎特、舒曼和舒伯特的贝爷。
门德尔松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http://www.xiami.com/song/1770175382?spm=a1z1s.3521865.23309997.56.iHA4r5
莱比锡人视门德尔松为神,视他的弦乐(以这首四重奏和那首感天动地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为音乐本身。
以下摘笔者《乐城莱比锡》文中一段:
他用法语与肖邦通信,用德语与晚年的蒂克交往,在汉堡时又与舒曼有联络,在柏林时又与大批的英国艺术家来往甚密,档案室里还存有大量他用流畅的意大利文写就的信件。布置地整洁地有些近乎简陋的门德尔松故居,一整间房的墙上挂满他的画作。他绘莱比锡,托马斯教堂永远在画纸中央,堪称巴赫故居的托马斯学校(“Thomasschule”)就像教堂的巨大背影,莱比锡老城从这里缓缓地蔓延开。水彩掌握了先后,屋舍并不整齐,上上下下,红的屋顶或者灰色,街道似音阶上行。
门德尔松有着令人钦羡的完美的家室——富商的父亲和兼具艺术家和社交名媛的母亲,祖父是哲学史上有着相当地位的哲学家,再往上更有法官、神学家:出身豪门,自幼又是堪比莫扎特的现象级的神童(据传他的亲妹妹方妮在钢琴演奏方面有着比他更出众更神奇的天才),短暂的一生也算是过得忙碌而精彩绝伦。
他们把这一代叫做“1810一代”,或许和一百年后那些自称“1920一代”的散漫文人们不同——那些庞大的、健壮的、火山口似的主体们,他们把这些人视作一个个客体。当客体对我们说话,诗流出来。当主体雕像成客体,神坛树立。
1809年的门德尔松,1810年的肖邦和舒曼,1811年的李斯特,1813的威尔第,或许算上较早的柏辽兹。在拿破仑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们走上了乐坛。他们分别在各自的故乡听着学着,但尚未开始写的时候,德国浪漫派从松散的集合中彻底解散,黑格尔在耶拿教授精神现象学,一面拿破仑兵败的消息传来,谢林在埃尔朗根停下了报告,荷尔德林在图宾根扶着医院雪白的墙吃力地起身。当年三人种下的“自由树”,此时已“亭亭如盖”;从德国人手里接过火炬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哈兹里特们,也慢慢放慢了步履,遁入阴冷的湖区;由斯达尔夫人递到手里,夏多布里昂在墓畔暂停了漫步。德拉克罗瓦和雅克·路易·大卫先后离开巴黎,随后回到巴黎,留在“拉雪兹”。符号象过了形,形象幻觉过了光影,该有声音了。
他们这才登场。方一登场便是惊奇。巴黎人不会否认肖邦是他们的,肖邦为巴黎人——那些在十九世纪初已经成长起来的裹挟着浓重巴黎风味的“巴黎听客”们。他们躁动、充满活力、精力无限,音乐会上他们不会屏息凝神,扇子、裙带、酒杯乃至吃食,木桌椅和高跟皮靴,混响作一团。他们扑打着黏腻的空气,挑拣音乐家的瑕疵。
肖邦来了。空气不再黏滞,白昼变得如夜晚那样澄净。菲尔德发明了夜曲。肖邦发现了夜曲。他们不再熟悉,咸湿的汗不再任意地冒,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颤栗。他们把它叫做波兰的。随后李斯特来了,帕格尼尼从南方带来手指的纯舞蹈之时,他偷偷地泛起了野心。他喝退了管弦乐团,称道我有两只手十只手指便足够了,足以替代整只乐队。独奏会由他发明。
门德尔松父子从巴黎回到柏林,舒曼来到莱比锡,开始了他的法律学业。随后帕格尼尼的欧洲巡演碰上了莱比锡的法学学生,音乐取代法律,他决定为之奉献早已生锈的双手。他大器晚成,不似同代佼佼者中的任何另一位。技术上,甚至不能和门德尔松的妹妹方妮相提并论。他遇到克拉拉之前,已经将无名指毁掉了。
和梵高自毁双耳一样的隐喻意味,舒曼用自制的器械毁掉了最柔弱的无名指。他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由他的另一半替他完成。克拉拉成为德语区的李斯特——或者至少莱比锡人们是这么认为。他们在市区中央买下豪宅,琴童和自己的孩子们吵闹在一起。舒曼板起脸来在书房写作,既写乐评、音乐理论,也写协奏曲、交响乐。他的钢琴协奏曲发表了,妻子演奏,他站在指挥台上,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舒曼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http://www.xiami.com/song/1770289423?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gRJW85
格里格 String Quartet in g minor 作品27
http://www.xiami.com/song/177258637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JAjZAl
格里格是挪威人,不是德语区的人,但是他的音乐却是十足的德语区音乐,或者说,十足的日耳曼的音乐?他曾担任莱比锡Gewandhaus乐团总监,也被莱比锡人骄傲地视作自己人。
格里格更著名的作品是他的钢琴协奏曲(http://www.xiami.com/song/177062083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ZPoBzu )
十足的勃拉姆斯+舒曼味道。非常浓郁。
勋伯格弦乐四重奏二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F-LEo2D4I
加入了人声。一种深蓝幽暗色调。埃贡希勒、科科施卡和弗洛伊德。
2、 Kunstlied, “利德”/ ”艺术歌曲“
Lied这种体裁是绝对的德语区的发明。从十八世纪中叶伟大的赫尔德启程搜集民间歌谣开始,到浪漫派里的布伦塔诺、蒂克、阿尔尼姆那一批文人,”叙事歌“、”民谣“等叙事体裁的诗歌伴着民间音乐,被诗人们受过训练的耳朵捕捉下来,并用他们精炼而优雅的语言转录成册。
诗与乐并行发展。舒伯特来了。就像肖邦在菲尔德之后重新发明”夜曲“一样,舒伯特几乎重新发明了”Lied“这一音乐形式,并因为他优雅动人的风格,产生了对立于通俗直白的”Volkslied“(民谣)的”Kunstlied“(艺术歌曲)
舒伯特写作速度奇快。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但是扎堆于兄弟姐妹和一群音乐学生中间(父亲是音乐教师,当时很多的音乐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让他幼时并没有很轻易地认识到自己不寻常的才华。知道开始任教了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接近疯狂的旋律才能。他每天下午写作几小时不间断,朋友、学生们看见他坐在桌前,手指胡乱地敲打,没有钢琴,无须任何器乐的辅助,他就能对着午后的阳光一口气写下几首“Lied”甚或一些室内乐作品。唯独晚期写作交响乐的时候他才进入另一种协作模式——几乎是卡夫卡式的——随后他便染病去世。
舒伯特:
An die Musik,“献给音乐”
(http://www.xiami.com/song/176904868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NwLdjB)
Gretchen am Spinnrade ”纺车边的格列卿“
王羽佳演奏过这首小曲的钢琴独奏版。有些肖邦化了。舒伯特曾命令演奏他作品的人们不要妄自带入演奏者自己的感情,”我在乐谱里写入的感情已经够多了”。
歌词选自《浮士德》,为歌德以后至当下的诗人们的诗句配曲在时下流行。舒伯特和舒曼是德语区的代表。
(http://www.xiami.com/song/1769048680?spm=a1z1s.3521865.23309997.1.qV7NoQ)
Winterreise组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72378089?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wHWX8v)
鳟鱼组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6960280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90MHzC)
舒曼和勃拉姆斯也写作了不少的艺术歌曲。但都远不及舒伯特的著名。
3、 Oper 歌剧
歌剧当然源自意大利,巴洛克晚期流行于整个意大利北部,并蔓延到德语区。十九世纪初进入法语区,并一发不可收。传统意义上说道歌剧,人们想到的是法语、意大利语音乐,或者伊比利亚半岛的宫廷乐,甚至是十九世纪下半夜的波西米亚的歌剧。很难将所谓德奥音乐和歌剧直接联系起来。
莫扎特
曾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影片《莫扎特传》用大篇幅清晰记录了莫扎特创作几部最重要歌剧作品的经历。并虚构了许多人事、思绪。莫扎特确实纠结过将德文写进这纯粹的意大利娱乐。但无碍,《费加罗的婚礼》也好,《魔笛》也好,都是彻底的意大利音乐。
莫扎特的什么音乐最“德奥系”?大概除了《安魂曲》外,是他那些“Clarinet”协奏曲。
(待续)
瓦格纳
严格地讲,瓦格纳的音乐不属于德语“Oper”范畴,而属于李斯特(瓦格纳作为李斯特的女婿)所开创的“标题音乐”传统下的“乐剧”范畴。按照瓦格纳本人以及他的同代人尼采的定义,属于“Gesamtkunstwerk”(“全艺术品”),不属于任何一类艺术子类。
后文专述瓦格纳。
理查德 施特劳斯
他将王尔德的同名剧作《莎乐美》搬上音乐舞台。()
4、协奏曲
所谓协奏曲“Concerto”,一说起源于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赛的娱乐形式,一说起源于独奏乐器逐渐发展至取缔管弦乐队的趋势,一说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声乐。
各主要器乐独奏项目的国际主要赛事,得奖者的奖励都是和当下顶尖的指挥家合作一首协奏曲。
4.1 小提琴协奏曲
最早的成型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烘托提琴手娴熟技术的意味,几乎始自帕格尼尼一人,就像最早的钢琴协奏曲也和李斯特相关一样。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所谓“感天动地”的天籁之音。第一乐章刚一开始就用小提琴悠扬的音色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全程都舒适流畅。是浪漫派音乐的顶点。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52573?spm=a1z1s.3521865.23309997.1.f8K3Wg
贝多芬D大调
http://www.xiami.com/album/454399?spm=a1z1s.3521865.1997177565.2.W5QZcb&from=searchsubject
勃拉姆斯D大调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48191?spm=a1z1s.3521865.23309997.1.1Fqcc0
Zimmermann版本。开篇长长的乐队引子。和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一号换了一种方式。在这里听不到他清晰的与瓦格纳的对立。
4.2 大提琴协奏曲
说起大提琴协奏曲,大家都会想起的当然是杜普蕾演绎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一种透彻死生的音乐。但不属于本表范畴——又一例:几乎能代表整个体裁的音乐,却不在“德奥音乐”这一暂时性、偏狭的范畴之下,可见这一范畴是多么不稳固、不健康。
附杜普蕾的埃尔加:http://www.xiami.com/song/1769592349?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2.YraYs1
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388997889?spm=a1z1s.3521865.23310001.17.YraYs1
4.3 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一号
http://www.xiami.com/album/771264292?spm=a1z1s.3521865.0.0.jG57aO&from=searchsubject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http://www.xiami.com/album/430476?spm=a1z1s.3521865.1997177565.2.wFHyjS&from=searchsubject
这是Richter版本。太快。个人最爱现在莱比锡乐团掌门人Riccardo Chaily的版本。下月将有机会去现场听。
除此外同样(甚至是更加)感人至深的钢琴协奏曲有: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号,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一号、二号,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等等。
4.4 其他协奏曲
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 比如最著名的K.622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85762?spm=a1z1s.3521865.23309997.24.9NRAlE
5、独奏曲
所谓独奏这种表演形式,几乎完全始自李斯特一人,他摆摆手对管弦乐队说,你们撤吧,我有这一双手就够了。然后带来几小时不间断的魔法表演。紧随其后的是帕格尼尼,舒曼就是听过了他俩人的现场表演之后,才决定放弃法学学业,开始从事音乐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都有超凡人的一双可以施魔法的手。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Coursera上有Curtis音乐学院的课程“Exploring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讲解深入浅出,明白清晰,但有失系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
贝爷的钢奏是许多成名的职业钢琴家都不敢轻易尝试灌碟或演奏的曲目。当今公认的诠释贝爷钢奏的第一人巴伦博伊姆曾经公开给刚成名不就的郎朗授课,讲授的就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具体不介绍,“悲怆”、“热情”、“瓦伦斯坦”、“月光”等几乎都人人尽知。其中“悲怆”第一乐章和“月光”第三乐章都是笔者自己非常喜欢弹奏的段子。
推荐Valentina Lititsa版本的“月三”,她有着女巫似的一双手,弹奏时像悬在汤药上施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cBfXpCA6s )
另,郎朗、基辛演奏的“热情”。
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最初,觉得所谓“德奥音乐”,大概就应该是这样的。
http://www.xiami.com/song/1770275481?spm=a1z1s.6843761.226669510.7.zlFdKm&from=search_popup_song
这是杜普蕾的版本。速度稍快。巴伦博伊姆在很多地方炫耀过他早年与杜普蕾合作勃拉姆斯的经历,但并未特别提到这首。
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
无须多说,上马友友版本。
http://www.xiami.com/song/337670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6PJNpE
天堂听起来的声音。
6、交响乐
交响乐让人迷茫。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写作交响乐才能成为杰出的作曲家(比如肖邦),但却几乎所有杰出的音乐天才都尽其整个艺术生涯与之纠缠。
马勒、布鲁克纳、理查德施特劳斯让人感到交响乐似乎可以写作出人类范畴内最丰富、最深刻、最复杂的音乐。最早的交响乐同样不源自德语区。但经由“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派之手,交响乐在整个十九世纪几乎都成为德语区音乐的标识。最伟大的作曲家——大概除了李斯特、瓦格纳这俩离经叛道者以外——都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去写作最伟大的交响作品。比如勃拉姆斯,比如舒曼,更不用说更早的交响乐之王海顿或者贝多芬了。
海顿 伦敦交响曲
http://www.xiami.com/song/1771995682?spm=a1z1s.3521865.23309997.1.qgf0bt
海顿一生写作了不计其数的交响乐。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在里面。这当然和他受雇于宫廷,寄人篱下不无关系。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海顿很多时候被视为过于多产了。但好在他有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两位杰出的后继者,他的交响乐,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作品,更显得意义非凡了。
莫扎特 39, 40 , 41号交响乐
http://www.xiami.com/song/177212348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6RL4oH
这里是40号——也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SHE的《不想长大》就是照搬这里最开始的一段旋律。经常被用作读谱训练课的初级文本。
贝六、贝七第二乐章
http://www.xiami.com/song/1772142254?spm=a1z1s.3521865.23309997.12.kjv3qO
这里是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有一部出色的美国电影“坠入”(Fall)最开始有长长的一组黑白慢镜头讲述从高桥上打捞一匹落水死马的情景。配的就是这段音乐。尤其在马从水面被拎出来时,旋律走向高潮。
马勒的九首交响乐
马勒的这九部巨作,几乎每一部都堪比文学史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http://www.xiami.com/song/1770716036?spm=a1z1s.3521865.23309997.23.y2w9wC
这里是第二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前文提及过。
勃拉姆斯第一、第三、第四
勃拉姆斯花了十数年的时间酝酿他的第一部交响乐,所以他的交响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内容极其丰富,每一部都有大量他在之前的作品中没有说出的东西。
这四首作品是卡拉扬时期的柏林爱乐的招牌,也是现在莱比锡Gewandhaus音乐总监Riccardo Chailly的代表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DkQ4s80SQ
其他重要的德语区的交响乐作者:布鲁克纳、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
7、 音乐剧
(待续)
8、流行音乐
Die Prinzen
http://www.xiami.com/song/3563543?spm=a1z1s.3521865.23309997.2.MU3eIX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主题曲之一“Deutschland”广受好评。Die Prinzen在德语区也相当于当年的Backstreet、Westlife在英语区的地位。旋律清晰,尤其是这首“Deutschland”,幽默地对待了很多世人对“德国人”的偏见和“Cliche”,词作非常好。
Sarah Connor
Sarah Connor几乎只唱英文歌。很多人几乎不知道她的德国人身份。不用多介绍了。天后级别的人物。Just one last dance, Christmas in my heart, wait till you hear from me, love is color blind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Groove Coverage, lenka
我第一次听说Groove Coverage居然也是德国的时也惊讶不已。瞬间想去翻一翻是不是现在最优秀的英文歌手都其实是德国人。
大概五六年前,一曲“She”几乎火遍了全世界。随后又相似风格的“Far away from home”,“God is a girl”,“Moonlight shadow”等。
不久后分家,组合里唯一的非德裔,澳大利亚女孩lenka单飞,现在已经比原先的组合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Belborn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belborn
夫妻组成乐队组合并不罕见,但像他俩这样红遍欧陆的却并不多见。据传他们自觉地打起过“日耳曼”、“德意志”、“德奥系”这样的旗号。在流行音乐界并不多见。
Silbermond
刚来德国的时候,一首”Das Beste”几乎传唱整个德国,咖啡厅里房,早餐店里放,火车站音乐广播也放,手插长风衣口袋擦肩而过的高个女生哼着的也是。适合德语学习者学唱。
http://www.xiami.com/song/2096272?spm=a1z1s.3521865.23309997.56.roSnuu
很多首都引诱人单曲循环,比如这首“Symphonie”:
http://www.xiami.com/song/2089328?spm=a1z1s.3521865.23309997.67.roSnuu
Sweetbox “Addicted”
非常有意思的一张碟。一种“Collage”的做法,将大家熟知的古典音乐拼贴在电音和节奏之下,第一次听有些别扭。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sweetbox+addicted&pos=1
Rammstein
很遗憾我不听战车。但是我知道身边有人为了德甲足球来了德国,有人为了移民定居来了德国,也有人为了Rammstein来的德国。
Annett Louisan
http://www.xiami.com/search?key=annett+louisan
辨识度很高。甜美或者说“酥”。旋律也简单。如今在德国仍然深受喜爱。
风格更极致的是这首“zu viel Inform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k7q8242Ag
LaFee
德语适合入歌,但为什么觉得略带摩擦性质的女声演唱的介乎流行摇滚之间的德语音乐尤其让人着迷?LaFee的风格明显,我第一次听到她的歌是在新买来的德语电子词典里,一首”Heiss“,孤零零地,没有任何歌手或者专辑的信息,于是听过一遍后也没想过去搜索更多她的音乐。后来听到同一首歌的英文版“Hot”,完整地确认了一遍那个念头——她很多首歌都有德文英文各一遍,我相信绝大多数非德语母语的人都会认同我这种感受的——德文版的要好的多。
同一个词,“Heiss”比“Hot”(美音)要清晰、重、有力的多。
我没有仔细探清为什么当下越来越多出彩的德国音乐人选择用英文做音乐,而越来越少的用德文。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觉得,三百多年来,已经有无数巨人用德文做过了无穷尽的伟大音乐,可能性已经被挖掘干净了。就像我们的诗人几乎不会再用古言古律作诗,并指望创造出什么新鲜东西一样。
10、 巴赫
巴赫生前从未获得世界性的声誉。比起同时代的亨德尔、特勒曼来说,巴赫即便是在莱比锡的晚年,也从未获得如他们那样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任职于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这两座莱比锡市中心最重要的教堂(并且不久后又任职于“Thomasschule”音乐学校,与音乐学童们一同住在圣托马斯教堂对面半条街的一座巨大但拥挤的别墅内),再加之巴赫来到莱比锡以后愈发几近疯狂的创作速度,作为莱比锡这座大都市的首席音乐总监(名头上虽是宗教音乐的总监,但世俗音乐——巴赫之后不足半个世纪率先就在此地发展起来,遥遥领先于德语区其他城市——却在十八世纪初并不成型:不如近邻德累斯顿有皇室的资助,莱比锡能用以支持世俗艺术的“Buegerschaft”在此时尚未凸显,故而巴赫家族此时已然稳坐了这座乐都的首席)他的收入固然不菲,但拥有庞大家族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前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
节制、内敛、持重的虔诚的新教徒,除了胖和假发,巴赫和康德的形象是一种调性。后者终身未离开过家乡哥尼斯堡,而前者虽辗转多地,青年时期四处游历,结识了众多乐师、作曲家,却也在来到莱比锡以后一举安定下来,且这一定便是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之中,他写下了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杰作:他修饰并完善了他的肃剧和清唱剧艺术,并写下了卷帙浩繁的康塔塔;据闻他熟悉维瓦尔第或同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也熟悉特里曼、亨德尔,他将巴洛克的复调艺术推至极致,感动全世界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在这里写下;他长期担任“Thomanerchor”男童合唱团的指挥,为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可谓尽心尽力——自家孩子和学童们住在一起,一批又一批孩子进来,到变声期又离开,他的小巴赫们也一个个成长起来,代他指挥排练,带领孩子们誊抄老人即兴中潦草记下的谱。这让人想起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舒伯特,不过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在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唱诗班学童弗兰茨舒伯特帮老师谨慎的收集、誊抄手稿,触摸着管风琴、提琴或者那时已经成熟的钢琴。
傅雷先生曾借用安东鲁宾斯坦的话——而后者显然又是借用了其他人的话——告诫还是琴童时候的傅聪,身体的静止才能保证思维的活跃、情感的激越。巴赫或者康德,相对静止的身体——节制、规律、受限制的生活——然后便是激越千百年的情感。
11、马勒
看过电影Shutter Island ”禁闭岛“的一定熟悉马勒的”Piano Quartet in A minor“。 虽然只是短暂地在那位怎么看都很奥地利的心理医师的办公室里出现,但自那以后的整个故事的基调,仿佛是将这首曲可视化了。
李欧梵先生写过一篇小文”你一定要听马勒“, 并在多处明确表示对马勒交响乐的特殊偏爱。最初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的时候,一再感叹人类如何可以将器乐写的这样丰富深刻。再到听马勒的时候,这种感叹就变得愈发无力了:持续不断的感叹就变成了自我毁灭。
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Auferstehung)
第一乐章“送葬” 与 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名画 (http://photo.renren.com/photo/338738117/photo-7660987447#/338738117/photo-7637400520)
马勒的九首交响作品如何听?现场?买碟?网络?一边阅读一边听?躺在沙发椅里听?泡着茶听还是端着酒杯听?和恋人听还是独自听?喜悦时候听还是失落时候听?
这都是值得仔细思索的范畴。马勒的音乐包罗万象,和同时代的视觉艺术家或者诗人们一样,它们从希腊罗马-基督教的西方正典传统里戏谑式地出发,然后到了一个高而暗的角落,回看这个光鲜的舞台,就像德加在他的舞女的画里想象的那样。他们这样回来看滋养了他们的西方传统。
12、勋伯格
勋伯格有点现代派音乐掌门人的味道。这个名字如今也几乎成了“无调性音乐”的同义词。维也纳人,和弗洛伊德、克林姆特、柯柯什卡同时活跃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巴黎-柏林的欧洲中心文化圈内。
首创“十二音作曲法”,他是少数的非正规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大师,几乎是自学成才,年轻时每天都阅读大量的乐谱,晚年开始授作曲课,同时传授古典作曲传统,也向有才华的学生传授自己早年闹革命时候的那些尚新鲜的想法。
私以为勋伯格最精彩的是他的四重奏作品。第一次听到是在一部关于现代派音乐的BBC纪录片中,好像在第一乐句开始的一瞬间,就展现出一种将整个从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的美术史浓缩起来的力量。
最初,他们——勋伯格也好、斯特拉文斯基也好,乃至更早的马勒——都和从印象派以来的所有艺术家一样,受到狄更斯那样的十九世纪人的唾弃乃至咒骂(我一度觉得狄更斯咒骂“前拉斐尔派”画作的用语刻薄、无理而精彩),随后,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首先在巴黎,随后在柏林、伦敦和纽约,他们被奉为圭臬,现代艺术爆炸开来,最明显的是在文学里,在小说艺术中,随后是纽约的音乐。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达利、菲茨杰拉德、格什温、阿姆斯特朗、乔伊斯:混乱、精彩的杂糅。
13、瓦格纳
似乎德国文化史上有一个“轴心”,尼采-瓦格纳在正中,前面可以搭一个叔本华,后面可以牵一个托马斯曼,组织起了一片完整的对人类精神和文化全体的反抗。
早在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音乐之前,就在这对面的人类精神和文化史的各个角落都已经见过了他的影子。不管是在尼采的“反瓦格纳”里,是在曼的“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里,是在瓦格纳与勃拉姆斯的对立中,或是在瓦格纳与威尔第的对立中,是在李斯特开启的“标题性”传统里,是在观念史上的“后浪漫主义”中,是在二十世纪全人类的梦魇“反犹主义”的学理根源中,这个名字总是赫然出现。
“德意志”、“日耳曼”:召唤偏见和成见(尽管多数时候竟然是完全积极的)的词。
人们成见中的“德意志”、“日耳曼”:要么是康德式的——虔敬、内敛、深沉的清教徒,体系的力量;要么是瓦格纳式的——热烈、刚毅的浪漫,蔑视权威,强力意志。
听瓦格纳的“乐剧”对于一个非德语母语的非欧洲文化圈内的人来讲简直太难了:语言也好,音乐也好,听不懂。谈何理解“Leitmotiv”或者“Gesamtkunstwerk”?
托马斯曼曾说瓦格纳的音乐、诗歌、戏剧艺术都不入流,分开来看都是半残品,只有结合起来看,作为“Gesamtkunstwerk”来看,才是最顶尖、最完美——也几乎是“唯一可能”的艺术品。
除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汤豪泽”、“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帕西法尔”等也是广为人知的曲目。听瓦格纳需要哪些知识?莎士比亚、北欧神话、旧约经典、德语诗歌传统…?
15、德奥系指挥家
指挥家成为专门的艺术家并不久远,大概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最初的大师是意大利人托斯卡尼尼,德语区较早的,从世纪之交时候就开始活跃于欧洲乐坛的则是布鲁诺 瓦尔特。
时下,马勒仍代表着传统的指挥艺术家——同时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而工作——瓦尔特正是深受马勒的启发,从钢琴家转行来到了指挥领域。
他成功追随上了马勒,当了十多年的助手,其后才正式走上了世界顶尖职业指挥家的道路,1907年以后,陆续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国立歌剧院以及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也是战后流亡美国的大批德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将所谓“德奥系”指挥之血统带到了纽约爱乐,带到了大都会歌剧院,带到了后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他也是催生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各大乐团春笋般生长的早期最重要人物之一。
所谓德奥系指挥家传统,大概正始于他——他被视为诠释布鲁克纳、马勒、勃拉姆斯、舒伯特和贝多芬的权威——他渊博的音乐知识几乎完全用于深究这几位德奥音乐家。于是留下了一个执念:德奥系指挥家诠释德奥系音乐,其他人靠边。
于是诠释者和创作者互相定义其“德奥性”。
同时,诠释者和创作者可以互换。
卡拉扬
在很多人眼里,卡拉扬是音乐之神。其次才是伟大的指挥家、音乐家、舞台导演、德奥系指挥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等等。
在很多艺术门类里,伟大与多产是近义词乃至同义词。卡拉扬是伟大而多产的典型。他的曲目涵盖了巴洛克以来几乎所有主要德奥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自诩为俄国音乐的诠释者——尽管有更多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乃至英、法或者东方的新秀公开驳斥了这一念头。他甚至涉足东方音乐。
刚到德国时,觉得买碟便宜,几乎每周到要去店里淘一两张,当时知道的指挥家名字不多,于是就挑卡拉扬,愉快地是,我只要想听什么——不管是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是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马勒甚至是肖邦,都能找到卡拉扬灌过的碟。
克莱伯父子
父亲埃里希 克莱伯是福特文革勒的同代人,儿子则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
埃 克莱伯被视为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音乐的权威。他对于现代派音乐的态度是同辈指挥家中罕见的。雅那切克许多作品在德国的首演由他完成。二十年代以来,大量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的作品又被他搬上舞台。
父亲起先不同意子承父业,希望儿子成为自然科学家,然而儿子热爱音乐,不假思索地反抗父愿,干起了指挥事业。虽然活跃的时间和父亲相隔了几乎半个世纪,但是两人在排练或者表演时候的风格很多时候让人察觉出一种微妙的相似:都精简有力,又谨慎而追求完美。据传他曾经在第一次排练开始前34次修改他对总谱的笔记。
卡尔 克莱伯也被视为德奥现代派的权威。
福特文革勒
关于福特文革勒的一种“Cliche”:主观、即兴的大师。
大概是早年受到的艺术教育太宽泛,青年时候受到的专门的作曲训练又太扎实,他没法用一种纯粹“工作式”或者“读谱式”的方法去诠释别人的作品。17时就交出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这比莫扎特、门德尔松们也晚不了多少。他却把剩下的一生时光交给了指挥艺术。
据传他记性过于好,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演奏者们都惊叹不已。他排练时候很少看总谱,以至于经常发生他的想法和演奏者的想法千差万别的情况。
他直接地影响了包括阿巴多(不久前刚离世)和巴伦博伊姆在内的诸多当今的指挥名家。被视为诠释德奥音乐的一座巨山。
其他著名的德奥系指挥家有如克伦佩勒、伯姆以及当下红极的蒂勒曼。
16、音乐中心
维也纳
无需多言。公认的世界音乐中心。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当今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最好的音乐学院,大多数最著名最优秀的音乐家,均已不在这座古典音乐之都了。更无须说流行音乐或音乐消费音乐市场等等其他范畴。如果当真要数据出一个真正的当今的音乐之都,那恐怕会在芝加哥、费城和纽约之间产生。
近来在读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长期以来,痴迷于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那个处于哈布斯堡帝国末日的——勋伯格的音乐、克林姆特和“超越派”的艺术、弗洛伊德的革命、霍夫曼斯塔尔...如今的维也纳,对我而言,更多的魅力或许在她那些属于视觉艺术领域的遗迹中。
如今的维也纳是一座视听化了的神话之城。就像雅典是神话化了的视听之城一样。访客来此,多半是为兑换一些关乎神话的集体记忆:带着范式与幻象而来,带着鲜活但粗糙的视听离开。如今的维也纳爱乐,除了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之外,最吸引世人眼球的还是广泛的施特劳斯曲目,去年维也纳爱乐在德国巡演,带着的就是几乎一整套小施特劳斯。他们认为这就够了。
小施特劳斯比布鲁克纳、勋伯格都更能代表现在的维也纳?
萨尔茨堡
莫扎特的故乡。美丽清净的小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里也是指挥大师赫伯特 冯 卡拉扬的故乡。据闻卡拉扬晚年,早已名满天下,每逢重要节日或音乐盛事,萨尔茨堡小城的许多主要街道的两侧,都相对地布置满雕像、海报或者其他装饰,一侧是莫扎特,一侧是卡拉扬。
可是不久后卡拉扬仙逝。萨尔茨堡人便不再张贴卡拉扬,道路两侧均是莫扎特。
柏林
现今公认的当代指挥第一人丹尼尔 巴伦博伊姆曾任职于柏林爱乐乐团多年,并在自传中多次承认,尽管芝加哥、费城或者克利夫兰的乐团提供了似乎更丰厚的待遇,他还是无法舍弃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这一“荣耀无比“的职位。他多次盛赞了以柏林为代表的当代德国音乐听众的高素质,也盛赞了当下德裔演奏家们精湛绝伦的技艺。指挥这样一批有一批本身已堪称音乐家的人们组成的团队,是任何指挥家都无法抗拒的荣耀。
尼基什、福特文革勒、卡拉扬、阿巴多,这些都是各自时代可以代表整个指挥艺术的人物。尤其是卡拉扬时代,柏林爱乐是世界上演出曲目范围最广,也是当代作曲家新作首演最频繁的乐团。柏林爱乐是所有音乐人心目中的圣殿。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现如今依旧和柏林爱乐乐团并列为德语世界最重要的两个交响乐团。某些时候,人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们都比维也纳爱乐乐团更重要。
德累斯顿是一座美丽绝伦的城市。数不尽的皇宫、博物馆、图书馆、画廊、音乐厅、剧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德语区最早创立的乐团之一,创建于16世纪,在十九世纪瓦格纳的手中变得举世闻名。
莱比锡
莱比锡是笔者目前学习、生活的城市。莱比锡是平民文化的城市,和那些光辉的近邻相比:没有德累斯顿的皇家传统,没有柏林的经济政治中心地位,没有布拉格的波西米亚气质,也不及耶拿、魏玛等小城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显赫。但这座平凡城市养育了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舒曼、格里格、马勒等众多音乐史上极其重要的大人物。
莱比锡美术馆门前有广告牌,介绍“Notenspuren”。手机下载app,可以沿着地图线路随时随地查看某地的音乐遗迹。听故事,听音乐。
笔者应《书城》杂志邀请写过一篇关于莱比锡音乐历史的提纲《乐城莱比锡》,将刊于该杂志今年五月号。
曼海姆
曼海姆显然是一座被低估的音乐城。对古典音乐有兴趣的人大多听说过“曼海姆乐派”(Die Mannheimer Schule),是古典主义前期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乐派。当时的曼海姆因为这一批人的打造,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堪比巴黎或那不勒斯。而维也纳也只是在曼海姆的这一批人渐渐退出舞台之后才成为音乐界的中心(主要是在器乐领域,声乐领域的中心仍然是意大利或者巴黎)
魏玛
三位人物让魏玛城在音乐领域也成为不朽的文化中心:李斯特、瓦格纳和理查德 施特劳斯。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视觉艺术领域的一个中心——另一个是杜塞——而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十九世纪末异军突起,并承担了布鲁克纳、马勒、瓦格纳等诸多重要作品的首演。在马勒的《大地之歌》之后,“德奥系”正统蒂勒曼接过指挥棒,再之后有马泽尔,有詹姆斯莱文,慕尼黑走向彻底的非“德奥系”,走向国际化,走向开放。
杜塞尔多夫
杜塞城有缩小版上海的即视感。在当下德国文化领域的地位也丝毫不亚于上海在大陆的地位。定期的画展,各种影视、戏剧首演,作家的签售会,当下活跃的德语区作曲家作品的首演,以及世界级别的音乐家来德国的巡演:都喜欢选择在这座文化之都。
杜塞交响乐团的名气不如近邻——科隆爱乐乐团——来的大,后者正努力跻身德国一流乐团之列。网上曾流传一个世界前20的交响乐团的排名。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之外,莱比锡、德累斯顿、巴伐利亚广播等也都重新跻身最顶尖之列,对抗着财力雄厚的美英乐团。
波恩
提起波恩,一般人能想起三件事实:前西德的首都,樱花,贝多芬的故乡。
17 德奥系音乐?——寻求一个定义?
从很多方面来说,就比如说方言吧,奥地利的,就好像是巴伐利亚的和罗马以北的意大利的加起来除以二的产物。如今的奥地利和瑞士一样,国土大部分都是阿尔卑斯山区。语言带动文化,文化带动精神,也有人说奥地利音乐是德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的中和的产物。
一种“Cliche”:认为“德奥系”音乐是“重”——相对于法、意音乐的“轻。那么俄的音乐呢?捷克的呢?斯堪的纳维亚的呢?不合理的、野蛮的去语境化。
不能简单地以两张名片相比较的方式来比较两副谱系。笔者致力学习研究“比较文学”,实则在任何艺术领域,治“比较XX”都难免先治“比较学”的形而上学。
本表不致力给出一个德奥音乐的定义。只是陈列个人听乐的一组经验。
18、 推荐一点资料
笔者查阅的多是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德文和各种外文资料。但以下只推荐我所知道的一些中文资料。
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本地道的教科书。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不适合阅读,只适合翻阅、查询,且适合在先后多次遇到同一主题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重新翻阅相关段落、章节,会有新的收获:知识慢慢系统化起来。
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
巴伦博伊姆和萨义德的辩论和谈话辑录也很好看。而这本几乎是大师对自己音乐生涯的一次随性的总结。其中关于柏林爱乐、魏玛的一些记载很好看。一些随口的讲述可以让人一窥指挥家是如何具体工作的。
巴伦博伊姆是犹太人,生长在阿根廷,虽然有一些德语血统,但不能算是德奥裔人。他虽然曲目广泛,却也多少承认对“德奥系音乐”有一些偏爱。
房龙《音乐的故事》
也是外行人列表推荐一些音乐。虽是标题“故事”,实则并不怎么故事,戴了一种欧洲文化史的大视野镜片去看这短短三四百年的音乐史(虽然也花了一点篇幅讲讲希腊、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
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
托马斯曼《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浙江大学出版社
几点说明:
1, 集中列表“德奥音乐”,没有半点“德奥音乐”胜过其他民族、文化、语言的音乐的意思。我热爱法国音乐,爱圣桑的“骷髅之舞”,视德彪西、拉威尔为神;热爱Vivaldi的弦乐,威尔第的歌剧;热爱德沃夏克的几乎所有音乐,爱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热爱柴可夫斯基的舞曲、协奏曲,爱肖斯塔科维奇的圆舞曲;也爱被德国人斥为“无音乐的国家”的英国的音乐,爱Benjamin Britten;当然爱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国音乐,布鲁斯、爵士、乡村或者流行——唯一带着偏见的领域是摇滚——当然也热爱国乐,古典乐、民乐或者当下优秀的流行乐。好音乐不分家,坏音乐大概是分家的,并且分派别门类。列这样排斥性的表,只是为了整理自己零碎的知识。
2,除了极其粗略地涉及一点“流行音乐”之外,所选音乐范围基本上到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派音乐为止。而之后的二十世纪音乐史其实极其丰富、复杂,留待后文。
3,并非专业音乐人,大概是专业“业余爱乐人”。稍微整理一些自己喜欢的所谓“德奥音乐”。
欢迎音乐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4,一边继续学习、听乐,一边补充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