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ångata
从那以后,每当我在水域上方看见明月,就会在夜空下想到Mångata这个词。
吴语宁波方言当中,“钱塘江大潮”和“钱塘江大桥”发音完全一样,以至于幼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他们是去钱塘江看大桥,于是我知道了著名的茅以升爷爷。
我们家一贯是去荒屿山过中秋的,直到有一天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去钱塘江看大桥???她当然不会告诉我是因为想省钱,就说钱塘江大潮太大,危险,潮水涨上来会把我吞走……我一下子沉浸在了由“大桥”到“大潮”的恍然大悟之中,忽略了“为什么别家小朋友都能去,都没有被卷走?!”这一重要线索,此案不了了之。
荒屿山在瞻岐的最东面,清史和鄞县志里就叫“荒屿”:“孝顺洋西北,有荒屿突入海中……岸西南为黄牛礁……”后来经过一番沧海桑田,荒岛变成陆地上一座小山,便开始被叫做“荒屿山”。
中秋的月亮上依然没有嫦娥,那块被称为“黄牛礁”的巨石也像不出啥牛样,月饼更是没有比年糕,粽子,汤圆来得好吃。至于明月,似乎与之相关的只是背不完的绝句律诗;关于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觉得地上有霜,房间里面难道不是从来都不出现霜的么?天冷你干嘛不关窗睡觉?以及这种信手拈来的句子何以让他不朽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不管怎样,我喜欢爸爸开着摩托车带我们去荒屿山,吃完透骨新鲜的海鲜之后教我用哨台的望远镜看当时的月亮的温情。
然白云苍狗,后来的我,竟然可以体会到“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仿写出“满山梓荫风弄影,一亭柔石月窥人”并且计算出月升月落的时间……不确定知识是否真的改变命运,但它一定像语言那样,搭建起我们与世间微妙的桥梁,让原本无法传递的快乐流动起来。
再往后,在他乡看中秋月:十七孔桥下,用已经要爆表的iso拍下柳条间和映在昆明湖上的倒影,公园管理员气冲冲进来清场;玉门关看完落日和孤烟赶往敦煌,没有路灯的疾驰全靠月光点亮;吹着太平洋的风,躺在垦丁的沙滩上,根本不会考虑祖国统一大业……一切都美得不可方物,除了隐隐泛起对父母的愧疚。
荒屿山所在之海没有沙滩,是大片的滩涂把陆地的晒盐田和潮汐隔离开来,所谓滩涂,国内以福建霞浦最为人所知。与其说我小时候经常去那里做赶海的小姑娘,不如描绘为挽起裤腿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泥泞中跋涉更真诚。村民有木制的水上摩托,用来减小压强以便滑行出更远的距离获得好收成。
最靠岸的滩涂和礁石上随处可见寄居蟹以及牡蛎,当地牡蛎并没有你想的生蚝那么大,而是那种被称为“蚵仔煎”的小吃里出现的牡蛎。当然,以“透骨新鲜”为终极目标的瞻岐人,既不会洋气到挤柠檬汁到牡蛎上,也不懂它其实可以焗芝士拌牛油果沙拉之类,而是从牡蛎壳上撬下来,拿清水淋掉淤泥,直接摆盘上桌,入口前蘸一下酱油即可。世界生蚝指南说,美国和加拿大的清淡偏甜,适合入门蚝客;澳洲的则金属味海水味略重,推荐给进阶选手;法国贝隆则因为锌含量高导致矿物味道浓重且偏咸,一般唯有高级蚝客方能驾驭……随着滨海工业区的建立,老家的牡蛎,目前大概是澳洲生蚝的阶段吧==
另外一种体现透骨新鲜的烹饪法(请允许我晚点再讲回月亮的事情……),是拿腌制雪里蕻即当地被称为“雪菜”的咸菜来水煮(和油、辣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未进过冰箱见过冰的鱼,入口瞬间大抵是吃了一勺味精的感觉,我们所谓“舌头要鲜掉了”——必须拿勺子同时舀到鱼肉,雪菜和汤汁一同入口方能体会其妙。传统人家家里有酒坛子,入冬前腌几坛雪里蕻,压一块石头,待到汁水全部变黄,水位线以上部分发霉,基本就可以随吃随取了。好吃的咸菜一定要人赤脚踩实它,对于那种大开口的缸,就可以洗一下脚丫子,然后站上去不停踩踩踩——至于到了我脚下,就变成蹦蹦跳跳的游戏了。乡下孩子没有见过海洋球,玩过蹦床,但其实类似的记忆更加动人。
天底下似乎很少有雪菜不能搭配的食材:纵然状元楼一度把雪菜大黄鱼推至1万元的天价,依然不能改变在家随便换条新鲜的鱼一样好吃的事实;与猪肉同烧,雪菜的清香吸收纠缠肉香,内敛持久,通席不散;最精妙的是炒笋丝四季豆拌马兰,所谓“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然两素交互见功的典范,大抵无出前述者。便宜如雪菜,古人却早就道出“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宾矣”。
在那本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的书中收录了Mångata这个瑞典语词,即指“月光映照在粼粼的水面上,像是一条梦幻般的路”。特意去wiki查了一下,大概在1890年就有了这个词:在斯得哥尔摩一个叫做Nybroviken平静、深邃的海湾,月亮逶迤地在如丝绸般的水面拉出长长的一道倒影,穿过停泊船只和林立的桅杆。于我,这是一种比“烟笼寒水月笼沙”更加容易体会的景象,荒屿山所在的滩涂上,海水刚刚褪去的湿润上,月影绵长轻柔,那道路通向未知的海域,却永远从故乡出发。
科伦坡的Galle Face Green在面向印度洋的西岸,每次看到月亮特别美好的时候就会走到那里去,看看Mångata的场景。黄昏无限美好的夕阳过后,还会有皓月当空,纵使日落又有何妨?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古来有“我欲乘风归去”,海外有“fly me to the moon”的难抑之情吧。
书中那些无法翻译成英语的词都和自身文化深深相连,比如在巴西的葡萄牙语里有单词是指“用手指在爱人的发间穿梭”,德语“置身森林深处,冥冥中仿佛感到与自然相交融的那种孤独感”,而乌尔都竟然有单词是指“明明知道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因为他讲得那么动人,几乎让你以为会真得发生”……语言是何其美好的东西!
去Anuradhapura的时候,因为走得太认真,一直到月至半空还在绕塔,静静地在塔下躺着看了许久的夜空,又看到lagoon上的月影,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兰卡人一定也是被月色震撼,觉得必须在每个月圆这一天举国放假,接受这神明给予的礼物?
吴语宁波方言当中,“钱塘江大潮”和“钱塘江大桥”发音完全一样,以至于幼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他们是去钱塘江看大桥,于是我知道了著名的茅以升爷爷。
我们家一贯是去荒屿山过中秋的,直到有一天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去钱塘江看大桥???她当然不会告诉我是因为想省钱,就说钱塘江大潮太大,危险,潮水涨上来会把我吞走……我一下子沉浸在了由“大桥”到“大潮”的恍然大悟之中,忽略了“为什么别家小朋友都能去,都没有被卷走?!”这一重要线索,此案不了了之。
荒屿山在瞻岐的最东面,清史和鄞县志里就叫“荒屿”:“孝顺洋西北,有荒屿突入海中……岸西南为黄牛礁……”后来经过一番沧海桑田,荒岛变成陆地上一座小山,便开始被叫做“荒屿山”。
中秋的月亮上依然没有嫦娥,那块被称为“黄牛礁”的巨石也像不出啥牛样,月饼更是没有比年糕,粽子,汤圆来得好吃。至于明月,似乎与之相关的只是背不完的绝句律诗;关于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觉得地上有霜,房间里面难道不是从来都不出现霜的么?天冷你干嘛不关窗睡觉?以及这种信手拈来的句子何以让他不朽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不管怎样,我喜欢爸爸开着摩托车带我们去荒屿山,吃完透骨新鲜的海鲜之后教我用哨台的望远镜看当时的月亮的温情。
然白云苍狗,后来的我,竟然可以体会到“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仿写出“满山梓荫风弄影,一亭柔石月窥人”并且计算出月升月落的时间……不确定知识是否真的改变命运,但它一定像语言那样,搭建起我们与世间微妙的桥梁,让原本无法传递的快乐流动起来。
再往后,在他乡看中秋月:十七孔桥下,用已经要爆表的iso拍下柳条间和映在昆明湖上的倒影,公园管理员气冲冲进来清场;玉门关看完落日和孤烟赶往敦煌,没有路灯的疾驰全靠月光点亮;吹着太平洋的风,躺在垦丁的沙滩上,根本不会考虑祖国统一大业……一切都美得不可方物,除了隐隐泛起对父母的愧疚。
荒屿山所在之海没有沙滩,是大片的滩涂把陆地的晒盐田和潮汐隔离开来,所谓滩涂,国内以福建霞浦最为人所知。与其说我小时候经常去那里做赶海的小姑娘,不如描绘为挽起裤腿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泥泞中跋涉更真诚。村民有木制的水上摩托,用来减小压强以便滑行出更远的距离获得好收成。
最靠岸的滩涂和礁石上随处可见寄居蟹以及牡蛎,当地牡蛎并没有你想的生蚝那么大,而是那种被称为“蚵仔煎”的小吃里出现的牡蛎。当然,以“透骨新鲜”为终极目标的瞻岐人,既不会洋气到挤柠檬汁到牡蛎上,也不懂它其实可以焗芝士拌牛油果沙拉之类,而是从牡蛎壳上撬下来,拿清水淋掉淤泥,直接摆盘上桌,入口前蘸一下酱油即可。世界生蚝指南说,美国和加拿大的清淡偏甜,适合入门蚝客;澳洲的则金属味海水味略重,推荐给进阶选手;法国贝隆则因为锌含量高导致矿物味道浓重且偏咸,一般唯有高级蚝客方能驾驭……随着滨海工业区的建立,老家的牡蛎,目前大概是澳洲生蚝的阶段吧==
另外一种体现透骨新鲜的烹饪法(请允许我晚点再讲回月亮的事情……),是拿腌制雪里蕻即当地被称为“雪菜”的咸菜来水煮(和油、辣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未进过冰箱见过冰的鱼,入口瞬间大抵是吃了一勺味精的感觉,我们所谓“舌头要鲜掉了”——必须拿勺子同时舀到鱼肉,雪菜和汤汁一同入口方能体会其妙。传统人家家里有酒坛子,入冬前腌几坛雪里蕻,压一块石头,待到汁水全部变黄,水位线以上部分发霉,基本就可以随吃随取了。好吃的咸菜一定要人赤脚踩实它,对于那种大开口的缸,就可以洗一下脚丫子,然后站上去不停踩踩踩——至于到了我脚下,就变成蹦蹦跳跳的游戏了。乡下孩子没有见过海洋球,玩过蹦床,但其实类似的记忆更加动人。
天底下似乎很少有雪菜不能搭配的食材:纵然状元楼一度把雪菜大黄鱼推至1万元的天价,依然不能改变在家随便换条新鲜的鱼一样好吃的事实;与猪肉同烧,雪菜的清香吸收纠缠肉香,内敛持久,通席不散;最精妙的是炒笋丝四季豆拌马兰,所谓“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然两素交互见功的典范,大抵无出前述者。便宜如雪菜,古人却早就道出“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宾矣”。
在那本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的书中收录了Mångata这个瑞典语词,即指“月光映照在粼粼的水面上,像是一条梦幻般的路”。特意去wiki查了一下,大概在1890年就有了这个词:在斯得哥尔摩一个叫做Nybroviken平静、深邃的海湾,月亮逶迤地在如丝绸般的水面拉出长长的一道倒影,穿过停泊船只和林立的桅杆。于我,这是一种比“烟笼寒水月笼沙”更加容易体会的景象,荒屿山所在的滩涂上,海水刚刚褪去的湿润上,月影绵长轻柔,那道路通向未知的海域,却永远从故乡出发。
科伦坡的Galle Face Green在面向印度洋的西岸,每次看到月亮特别美好的时候就会走到那里去,看看Mångata的场景。黄昏无限美好的夕阳过后,还会有皓月当空,纵使日落又有何妨?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古来有“我欲乘风归去”,海外有“fly me to the moon”的难抑之情吧。
书中那些无法翻译成英语的词都和自身文化深深相连,比如在巴西的葡萄牙语里有单词是指“用手指在爱人的发间穿梭”,德语“置身森林深处,冥冥中仿佛感到与自然相交融的那种孤独感”,而乌尔都竟然有单词是指“明明知道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因为他讲得那么动人,几乎让你以为会真得发生”……语言是何其美好的东西!
去Anuradhapura的时候,因为走得太认真,一直到月至半空还在绕塔,静静地在塔下躺着看了许久的夜空,又看到lagoon上的月影,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兰卡人一定也是被月色震撼,觉得必须在每个月圆这一天举国放假,接受这神明给予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