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100%勇气
上个学期的院英语朗诵比赛,寒假开始弄企文,然后原班人马带着原作顺便去了北师珠再战一回,大一的比赛就这么过了。虽然没有傲人的成绩,还是感觉自己挺帅气。
自认是一个自觉主动性比较差的人,但也一个容易被好想法说服的人。有人在上大学前告诉我,有腿堪抱须直抱——这个腿并不严格界定为神队友神创意神能力可以轻松带飞,有时可能是一份强大到足以感染渗透你的干劲和勇气。不然我不会去报名,不会连续几天晚上出来练朗诵,不会背下《When you are old》,就不会在李健唱的时候如此感动。不然我不会懂一篇案例分析是以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不会去提前了解那些基础的模型,不会第一次装成大人摸样适应在几百人前的pre,就不会幸运到认识优秀到他们。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条热情的大腿。嗯。当比赛看起来不那么的可怕的一天。可能经历小学四年级那场零票风波之后,对比赛和竞选一律过敏,越来越冷静顾脸,也越来越讨厌风险,才导致主动性越来越差,真是忧伤啊。对我来说,它们花费的时间很多,因为紧张会笼罩在那过程中的几个月,也会多少影响到其他要做的事,让拖延更加严重。等到那一天,就能好好地应付人生的挑战了吧。
对我们的大英老师King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事儿。
他致力于传播反不动言论和提供全新活法。
“总理推崇互联网+,你们能想到什么做个加法吗?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你有好想法就停学去做呀。”
“创意很重要。你能做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就可能被美国名校看上了,有个男生就是这么进stanford的。”
“学得痛苦吗?赶紧转专业,不要等到跳湖那一天。家里有点钱的就别省了,出国吧。就你,长得一脸憨厚还学什么商科。”
“听过WWOOF吗?去外国种个田体验一下也不错啊。”
每周一次大英课,都跟着King开脑洞,只有那么一瞬对另一种人生展开完全自由的幻想。他是恢复高考第一届,北外毕业的,后来一直在外企工作。后来厌倦了就来当老师。但是,经常觉得在我校当老师没前途(也跟学校制度有关,有AB类的待遇),经常劝年轻老师去寻找别样的人生。于是我校大英组老师不够,他提前退休的计划也泡汤了。
其实King是脑洞派还是行动派,不得而知。至少,他想开个微信公众号到现在还没开,如果开了,推送肯定很好玩,他是有吹水天赋的。平常听他讲带孙子、家务关系处理、有机食物、陪朋友女儿做打胎,非常吸耳。上周讲爱因斯坦那篇课文时他才透露,他爹是个物理学教授,他妈则是教数学的。呃,亏得你们生了个吹水文科男。
向来认为大学大英课其实很鸡肋,毕竟学英语,这大英课本教不了多少的,又缺乏了高中的课程强度和强制练习。因此,遇到King真是一件幸事。其实他讲的英语思维都是重要的,自己看课本看不出来的;其实他开的脑洞都是现实的,警醒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变迁,也许还给我们中谁的未来埋下了一个种子呢。
下了本书来读,叫《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正好看看King说的Working Holiday长啥样。
作者签了个新西兰的WHV(打工度假签证,看她的描述好像很好签,考个雅思体个检就get了),放下手头工作去南半球待了一年多。书文笔一般,抒情不太多,倒显得口吻平实,挺好读。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做电影工作的,文字里能淡淡透露出人性和人生的戏剧性。
看了一半多,作者经历过草莓厂苹果厂猕猴桃厂海鲜厂的体力劳动,也去游荡过寺庙、有机农场、B&B、周边别的岛国。试过在赌场赚零花钱,惊心动魄的赌局把朋友吓到了。买二手车并进行年检,手续简单到难以置信。穿梭陌生的城市,给必胜客送外卖。贯穿全程的是体验各地电影院,有的独立影院竟没有统一的座椅,而是各色沙发凑起来的。
每一小段时间,又要忙着计划自己的下一站,整个打工换宿旅程很丰富。
虽然和很多很赞的人相识,更被为数不少的自私自利的人坑过。就,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酷,陌生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友善,如果你无力应付,那么孤独总比新鲜多,变化总比计划快。所以,摘抄一下书里的两句话,很重要:
1 果断了结路上的“孽缘”是独自在外的护身法宝。
2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就讲这么多啦。
Pipi @珠海 补作业去
自认是一个自觉主动性比较差的人,但也一个容易被好想法说服的人。有人在上大学前告诉我,有腿堪抱须直抱——这个腿并不严格界定为神队友神创意神能力可以轻松带飞,有时可能是一份强大到足以感染渗透你的干劲和勇气。不然我不会去报名,不会连续几天晚上出来练朗诵,不会背下《When you are old》,就不会在李健唱的时候如此感动。不然我不会懂一篇案例分析是以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不会去提前了解那些基础的模型,不会第一次装成大人摸样适应在几百人前的pre,就不会幸运到认识优秀到他们。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条热情的大腿。嗯。当比赛看起来不那么的可怕的一天。可能经历小学四年级那场零票风波之后,对比赛和竞选一律过敏,越来越冷静顾脸,也越来越讨厌风险,才导致主动性越来越差,真是忧伤啊。对我来说,它们花费的时间很多,因为紧张会笼罩在那过程中的几个月,也会多少影响到其他要做的事,让拖延更加严重。等到那一天,就能好好地应付人生的挑战了吧。
对我们的大英老师King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事儿。
他致力于传播反不动言论和提供全新活法。
“总理推崇互联网+,你们能想到什么做个加法吗?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你有好想法就停学去做呀。”
“创意很重要。你能做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就可能被美国名校看上了,有个男生就是这么进stanford的。”
“学得痛苦吗?赶紧转专业,不要等到跳湖那一天。家里有点钱的就别省了,出国吧。就你,长得一脸憨厚还学什么商科。”
“听过WWOOF吗?去外国种个田体验一下也不错啊。”
每周一次大英课,都跟着King开脑洞,只有那么一瞬对另一种人生展开完全自由的幻想。他是恢复高考第一届,北外毕业的,后来一直在外企工作。后来厌倦了就来当老师。但是,经常觉得在我校当老师没前途(也跟学校制度有关,有AB类的待遇),经常劝年轻老师去寻找别样的人生。于是我校大英组老师不够,他提前退休的计划也泡汤了。
其实King是脑洞派还是行动派,不得而知。至少,他想开个微信公众号到现在还没开,如果开了,推送肯定很好玩,他是有吹水天赋的。平常听他讲带孙子、家务关系处理、有机食物、陪朋友女儿做打胎,非常吸耳。上周讲爱因斯坦那篇课文时他才透露,他爹是个物理学教授,他妈则是教数学的。呃,亏得你们生了个吹水文科男。
向来认为大学大英课其实很鸡肋,毕竟学英语,这大英课本教不了多少的,又缺乏了高中的课程强度和强制练习。因此,遇到King真是一件幸事。其实他讲的英语思维都是重要的,自己看课本看不出来的;其实他开的脑洞都是现实的,警醒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变迁,也许还给我们中谁的未来埋下了一个种子呢。
下了本书来读,叫《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正好看看King说的Working Holiday长啥样。
作者签了个新西兰的WHV(打工度假签证,看她的描述好像很好签,考个雅思体个检就get了),放下手头工作去南半球待了一年多。书文笔一般,抒情不太多,倒显得口吻平实,挺好读。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做电影工作的,文字里能淡淡透露出人性和人生的戏剧性。
看了一半多,作者经历过草莓厂苹果厂猕猴桃厂海鲜厂的体力劳动,也去游荡过寺庙、有机农场、B&B、周边别的岛国。试过在赌场赚零花钱,惊心动魄的赌局把朋友吓到了。买二手车并进行年检,手续简单到难以置信。穿梭陌生的城市,给必胜客送外卖。贯穿全程的是体验各地电影院,有的独立影院竟没有统一的座椅,而是各色沙发凑起来的。
每一小段时间,又要忙着计划自己的下一站,整个打工换宿旅程很丰富。
虽然和很多很赞的人相识,更被为数不少的自私自利的人坑过。就,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酷,陌生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友善,如果你无力应付,那么孤独总比新鲜多,变化总比计划快。所以,摘抄一下书里的两句话,很重要:
1 果断了结路上的“孽缘”是独自在外的护身法宝。
2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就讲这么多啦。
Pipi @珠海 补作业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