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
早晨,窗外下了点雨,花了一个上午看完了杨德昌导演的《一一》。
看一部好的电影,总会带上纸笔,然后很随意的记录,这是我从最喜欢的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
好电影会给你很长一段思考时间,当我把结尾的钢琴曲听了不下十遍时,我决定写些什么。
也许有关于《一一》,也许有关于自己。
(一) 一与二 ,都是孤独
台湾老的电影拍的好,很有人的味道。不论是侯孝贤还是杨德昌的片子里,都能看见一个有人情味的时代。电影全长3个小时,相比许多电影它略长了些,但相比我们的一生,它却过的太快。我想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可当电影真正结束时,我却觉得自己好像过完了一生。
从刚出生的表弟,到最后因中风而离开人世的婆婆,从生命起源到生命尽头,都是无声。而片子中不论是儿童时期的杨杨,还是少女时期的婷婷,中年时期的NJ和敏敏,都是导演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表达,最后给观影者串联出一部完整的人生。对,《一一》的伟大在于,它能用3个小时,让体会到超出时间量度的东西。是,它拍的不像是电影,它更像是人生。
《一一》里头讲了好多的故事,每个人,每条轨迹,貌似都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却是各自的疏离,不论是朋友,伴侣,亲人,手足,亦如此。电影里好多细节透露出人与人之间隔阂与孤独,这是再亲密的关系也改变不了的“一”的实质。
当敏敏因为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意义而歇斯底里地哭泣时,老公NJ只表示出了漠然态度连安慰都没有一句,最后不论是敏敏选择出家修行还是返回家中,NJ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包括杨杨在学校里经常受到主任和女同学的欺负,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以及婷婷情窦初开爱上了邻居的男朋友,最后无疾而终的爱情,都好像只是她个人的秘密。
这也是我所理解“一一”里头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孤独。即便我们是身处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经历的感情与生命里头的困惑,却依旧没有任何交流。表面虽然都是那么云淡风轻,可是内心里的翻腾覆雨却只能属于自己。
“一”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当我们遇见另一个“一”的时候也仍然还是一个“一”,因为即便成了“二”,两个人笔画也只是平行状态,依旧没有任何的相连。
所以“二”与“一”的差别,可能就电影的英文名《A One and a Two》所想要表达的某种人生的矛盾。是无论选择一还是选择二,都好像没有差别。
如果说孤独在片中需要有一个象征的话,我觉得”婆婆“的存在就是孤独最好的象征。
她因为中风成了植物人,没有任何感情的回馈。她躺在那里,听着她的儿女孙子们每天重复一样的话,也是因为她的存在,让她的女儿突然发现自以为忙忙碌碌的生活,原来只需要几句话可以概括,她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而孤独,其实也是一种感知。人总在某些时刻会特别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孤独,找不到人说话会,找到人说话也会。
说白了,大家都是感情上的植物人,很多时候我们不过只是静静躺着,重复与自我的对话罢了。
(二): 一半 一半
最喜欢杨杨的角色,10岁的他赋予了整部电影一种生命力,一种活力。
他,在电梯口遇见了那个阿姨,他想转过去看她。NJ说:“洋洋,不能这么看人家。这样很不礼貌,人家会生气的。” 他说:“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难过什么。我从后面看不到啊。”后来,他学会了拍照,他拍很多人的背影,很多人的后脑勺。他拍了房子外面的蚊子,他说看不到就不会被相信。他为了拍照逃课出去买胶卷却被主任发现,主任拿着他拍的照片嘲笑他是个前卫艺术家,他也没有解释只是不屑。
他把照片舅舅后脑勺照片给送给舅舅,舅舅问他干嘛拍后脑勺,对他说:你看不到。
14岁的时候,我和苏菲一样大,看着《苏菲的世界》,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女孩,陌生哲学家的来信说:要保留像婴儿般的好奇。因为孩子,它与老人一样,他们都是最有智慧的人。不得不说,成长会人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对好多事情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旧好奇心。从这个角度,不得不承认,杨杨其实是全部片子中最有智慧的一个人。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该有答案,所有的过程都会有结果。我们一旦不如意,就失魂落魄,我们一旦得意,就开始忘乎所以,我们总是被当下最直观的一面遮蔽了双眼,却总是忽略我们永远只看到了一半的事实。
杨杨在婆婆葬礼上说的话,我连同结尾的钢琴曲听了不下10遍,然后眼角落泪。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人的眼睛长到了前面,就注定了我们视野里头的狭隘。
人的心因为藏在了身体里头,所以它能看见眼睛看不见东西。
如果,一天,我也能给别人看他们看不见东西,去告诉别人不知道的事,我想那也会一样好玩。
我们都是一半,再找自己看不到的一半。
(三):一生 一次
NJ和初恋女友阿瑞的爱情占了NJ很大的戏份。
当他们在日本相遇,手牵着手走在街道上时,曾以女人直觉得该有什么事情发生。
30年前的情侣,30年后相遇。阿瑞嫁给了美国人,拥有了财富和美国国籍,曾经害怕NJ养不起她,拼了命用物质想要捍卫她脆弱的爱情。那一夜里,她咆哮地对着NJ说:”我这30年每天都在想着你,只要我离婚,我可以分到一半财产,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好不好......"女方的举动让男方有些错愕,就好像阿瑞从电影的出场就不断质问NJ当年为什么爽约为什么抛弃她一样,她总是显得那么的强势。最后NJ抱着她,她似乎在歇斯底里后意识到了什么,“我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要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对吗?”
NJ一次在和日本人谈生意,发现双方都很喜欢音乐。NJ说:“我以前不喜欢听音乐,就是我爸爸听的那种,直到15岁时候,遇见我的初恋女友,我好像突然听懂那些音乐,最后她离开了我,但音乐留下了。”后来,阿瑞和NJ一起在日本会见他时,他调侃的说:“你是他的音乐。”我想也确实如此,每当那些音符响起,脑海里都是曾经爱过的人画面,我爱那些旋律就好像曾经那么爱你一样。
NJ在酒店门口对阿瑞说:"这辈子除了你,我没有爱过别人。”那时候阿瑞脸上没有丝毫开心或是感动,更多的惆怅与纠结,她礼貌的与NJ道了别关上了房门。第二天,NJ敲阿瑞的门时,阿瑞已经退房连语音也没有留下。我这才看懂了阿瑞当时表情,那是一种正要面临选择的纠结与无声的道别。我怕我还会眷恋,所以我只能趁你不知道的时候告别。这样,至少会不那么难过。
我知道,往后的日子,阿瑞不会再和NJ联系了。不是因为不爱,只是人生走到了这一步,很难再回头或者再去选择。生命的底牌已经在某些时刻已经被亮出。
NJ回到台北的生活,他那烦着工作烦着家庭无数琐碎的生活之中。
片子快结束的时候,NJ的妻子从山中修行回来,她坐在床边上说:"一切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换了地方,换了一群人,“我”变成了“我妈”,他们变成了“我”,每天和我重复一样的话。”最后还是重复一样的疑问。
NJ在一旁点起烟说:“这样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有机会去过年轻的日子,本来以为,再活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再活一次,好像,真的没有这个必要。”
人活到了某个阶段,好像突然明白了,人是无法跳出命运的轮回,遭受一样的命运。这种无力感常常会伴随着恐惧与无力,但却有不可抗力。好比,NJ在年轻时选择结婚的不是自己理想的爱人,到了中年已经成家立业之后也接受了命运安排,我相信这不是一种懦弱的妥协,更像是一种与过往人生的握手言和。一切经历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你选择的,也就是你的。
人吧,也许只能看过,经历过,去承认某些东西的强大,才可以看见人生的很多局限。
不需要突破,也不需要挣扎,记住自己的初衷,不狂妄与怨恨,人这一辈子也就一生一次。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好像无论什么,都是一样。
看一部好的电影,总会带上纸笔,然后很随意的记录,这是我从最喜欢的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
好电影会给你很长一段思考时间,当我把结尾的钢琴曲听了不下十遍时,我决定写些什么。
也许有关于《一一》,也许有关于自己。
(一) 一与二 ,都是孤独
台湾老的电影拍的好,很有人的味道。不论是侯孝贤还是杨德昌的片子里,都能看见一个有人情味的时代。电影全长3个小时,相比许多电影它略长了些,但相比我们的一生,它却过的太快。我想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可当电影真正结束时,我却觉得自己好像过完了一生。
从刚出生的表弟,到最后因中风而离开人世的婆婆,从生命起源到生命尽头,都是无声。而片子中不论是儿童时期的杨杨,还是少女时期的婷婷,中年时期的NJ和敏敏,都是导演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表达,最后给观影者串联出一部完整的人生。对,《一一》的伟大在于,它能用3个小时,让体会到超出时间量度的东西。是,它拍的不像是电影,它更像是人生。
《一一》里头讲了好多的故事,每个人,每条轨迹,貌似都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却是各自的疏离,不论是朋友,伴侣,亲人,手足,亦如此。电影里好多细节透露出人与人之间隔阂与孤独,这是再亲密的关系也改变不了的“一”的实质。
当敏敏因为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意义而歇斯底里地哭泣时,老公NJ只表示出了漠然态度连安慰都没有一句,最后不论是敏敏选择出家修行还是返回家中,NJ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包括杨杨在学校里经常受到主任和女同学的欺负,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以及婷婷情窦初开爱上了邻居的男朋友,最后无疾而终的爱情,都好像只是她个人的秘密。
这也是我所理解“一一”里头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孤独。即便我们是身处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经历的感情与生命里头的困惑,却依旧没有任何交流。表面虽然都是那么云淡风轻,可是内心里的翻腾覆雨却只能属于自己。
“一”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当我们遇见另一个“一”的时候也仍然还是一个“一”,因为即便成了“二”,两个人笔画也只是平行状态,依旧没有任何的相连。
所以“二”与“一”的差别,可能就电影的英文名《A One and a Two》所想要表达的某种人生的矛盾。是无论选择一还是选择二,都好像没有差别。
如果说孤独在片中需要有一个象征的话,我觉得”婆婆“的存在就是孤独最好的象征。
她因为中风成了植物人,没有任何感情的回馈。她躺在那里,听着她的儿女孙子们每天重复一样的话,也是因为她的存在,让她的女儿突然发现自以为忙忙碌碌的生活,原来只需要几句话可以概括,她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而孤独,其实也是一种感知。人总在某些时刻会特别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孤独,找不到人说话会,找到人说话也会。
说白了,大家都是感情上的植物人,很多时候我们不过只是静静躺着,重复与自我的对话罢了。
(二): 一半 一半
最喜欢杨杨的角色,10岁的他赋予了整部电影一种生命力,一种活力。
他,在电梯口遇见了那个阿姨,他想转过去看她。NJ说:“洋洋,不能这么看人家。这样很不礼貌,人家会生气的。” 他说:“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难过什么。我从后面看不到啊。”后来,他学会了拍照,他拍很多人的背影,很多人的后脑勺。他拍了房子外面的蚊子,他说看不到就不会被相信。他为了拍照逃课出去买胶卷却被主任发现,主任拿着他拍的照片嘲笑他是个前卫艺术家,他也没有解释只是不屑。
他把照片舅舅后脑勺照片给送给舅舅,舅舅问他干嘛拍后脑勺,对他说:你看不到。
14岁的时候,我和苏菲一样大,看着《苏菲的世界》,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女孩,陌生哲学家的来信说:要保留像婴儿般的好奇。因为孩子,它与老人一样,他们都是最有智慧的人。不得不说,成长会人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对好多事情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旧好奇心。从这个角度,不得不承认,杨杨其实是全部片子中最有智慧的一个人。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该有答案,所有的过程都会有结果。我们一旦不如意,就失魂落魄,我们一旦得意,就开始忘乎所以,我们总是被当下最直观的一面遮蔽了双眼,却总是忽略我们永远只看到了一半的事实。
杨杨在婆婆葬礼上说的话,我连同结尾的钢琴曲听了不下10遍,然后眼角落泪。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人的眼睛长到了前面,就注定了我们视野里头的狭隘。
人的心因为藏在了身体里头,所以它能看见眼睛看不见东西。
如果,一天,我也能给别人看他们看不见东西,去告诉别人不知道的事,我想那也会一样好玩。
我们都是一半,再找自己看不到的一半。
(三):一生 一次
NJ和初恋女友阿瑞的爱情占了NJ很大的戏份。
当他们在日本相遇,手牵着手走在街道上时,曾以女人直觉得该有什么事情发生。
30年前的情侣,30年后相遇。阿瑞嫁给了美国人,拥有了财富和美国国籍,曾经害怕NJ养不起她,拼了命用物质想要捍卫她脆弱的爱情。那一夜里,她咆哮地对着NJ说:”我这30年每天都在想着你,只要我离婚,我可以分到一半财产,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好不好......"女方的举动让男方有些错愕,就好像阿瑞从电影的出场就不断质问NJ当年为什么爽约为什么抛弃她一样,她总是显得那么的强势。最后NJ抱着她,她似乎在歇斯底里后意识到了什么,“我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要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对吗?”
NJ一次在和日本人谈生意,发现双方都很喜欢音乐。NJ说:“我以前不喜欢听音乐,就是我爸爸听的那种,直到15岁时候,遇见我的初恋女友,我好像突然听懂那些音乐,最后她离开了我,但音乐留下了。”后来,阿瑞和NJ一起在日本会见他时,他调侃的说:“你是他的音乐。”我想也确实如此,每当那些音符响起,脑海里都是曾经爱过的人画面,我爱那些旋律就好像曾经那么爱你一样。
NJ在酒店门口对阿瑞说:"这辈子除了你,我没有爱过别人。”那时候阿瑞脸上没有丝毫开心或是感动,更多的惆怅与纠结,她礼貌的与NJ道了别关上了房门。第二天,NJ敲阿瑞的门时,阿瑞已经退房连语音也没有留下。我这才看懂了阿瑞当时表情,那是一种正要面临选择的纠结与无声的道别。我怕我还会眷恋,所以我只能趁你不知道的时候告别。这样,至少会不那么难过。
我知道,往后的日子,阿瑞不会再和NJ联系了。不是因为不爱,只是人生走到了这一步,很难再回头或者再去选择。生命的底牌已经在某些时刻已经被亮出。
NJ回到台北的生活,他那烦着工作烦着家庭无数琐碎的生活之中。
片子快结束的时候,NJ的妻子从山中修行回来,她坐在床边上说:"一切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换了地方,换了一群人,“我”变成了“我妈”,他们变成了“我”,每天和我重复一样的话。”最后还是重复一样的疑问。
NJ在一旁点起烟说:“这样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有机会去过年轻的日子,本来以为,再活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再活一次,好像,真的没有这个必要。”
人活到了某个阶段,好像突然明白了,人是无法跳出命运的轮回,遭受一样的命运。这种无力感常常会伴随着恐惧与无力,但却有不可抗力。好比,NJ在年轻时选择结婚的不是自己理想的爱人,到了中年已经成家立业之后也接受了命运安排,我相信这不是一种懦弱的妥协,更像是一种与过往人生的握手言和。一切经历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你选择的,也就是你的。
人吧,也许只能看过,经历过,去承认某些东西的强大,才可以看见人生的很多局限。
不需要突破,也不需要挣扎,记住自己的初衷,不狂妄与怨恨,人这一辈子也就一生一次。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好像无论什么,都是一样。
-
三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15 09: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