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政治理論:第七講 柏拉圖與意識哲學
7.1 靈魂的秩序
7.1.1 柏拉圖集中探究人類靈魂、靈魂的真正秩序最終依賴於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神聖智慧的愛。
7.1.2 人的真正秩序因此是靈魂的構造,根據某種特定經驗來界定,這種經驗已然支配了形成一種人格的時刻。
7.1.3 理论是通过阐明某種類別的經驗內容來表述生存之意義的努力,其論證的有效性源自經驗的集合體,理論為了經驗的控制必須永遠參照經驗的集合體。
7.1.4 理論作為某些特定經驗的闡釋只能被一部份人理解,在這些人中,該闡釋能激起類似的經驗來作為檢驗理論真實性的經驗基礎。
7.2 世界與人
7.2.1 神和人,世界與社會,構成一個原初的存在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既是又不是人類經驗的內容材料。
7.2.1.1它是經驗的內容,就人們通過參與存在的奧秘而認識到這一共同體而言。
7.2.1.2它不是經驗的內容,就這一共同體不以外部世界之對象的方式呈現,只有從參與其中的視角方可知而言。
7.2.3 人致力於扮演自己的角色,卻不知道著角色是什麼。生存的角色只能在不確定其意義的情況下來扮演,是一場在自由與必然的邊際上做決定的歷險。
7.3 沃格林對柏拉圖的理解
7.3.1 對於柏拉圖,人和社會的正確秩序是善的理念在歷史實在中的化身。這一化身必須由曾見過善的人完成,并通過他見到的景象使其靈魂有秩序。
7.3.2 善的景象並不給出行動的具體規則,但卻通過超驗的經驗來塑造靈魂。
7.3.3 歷史中的神啟在本體論上是真實的。
7.3.3.1從歷史上看,當週邊社會中諸靈魂都陷入死亡和失序的深處,生命和秩序便從靈魂深處湧現出來,將那哲人的靈魂拉上去見到光。
7.3.3.2 探尋是對從存在深處上升之路的概念性照明(闡明)。探尋的最處對象由深度和方向所激發的經驗構成。
7.3.3.3 照在路上的光不是來自外部的光源,而是深度的光輝的增長和擴展。
7.3.3.4 探尋的概念是靈魂在介入對其深度的解釋時所逐步產生的象徵。
7.3.3.5 這些概念和命題是實質性精神高度的積木,靈魂在其中通過自身的探尋成長。
7.4 “過程”神學
7.4.1 他使用動詞“超越”(transcend),指被經驗到的靈魂的外部運動。
使用名詞“超越”(transcendence),指被感知到但永遠達不到的、因此也是朝向超驗存在的運動的不確定的終點。
7.4.2穿越的雙重運動:靈魂向超驗存在穿越,也會被體驗為超驗存在向靈魂穿越──將這一運動理解為神性實在的一種“過程”。
7.4.3 將“世界的超驗體系”定義為“一種神性實質的內在固有過程”。
7.4.4 將靈魂定義為朝向(作為自身基礎的)存在之根基的“超越”。
7.5 意識的理論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
7.5.1 意識不是由外部推衍出的被給定物,而是參與到存在之根基中的一種經驗。
7.5.2 理論的幻象必須讓位於沉思過程的實在,這一過程必須經過其經驗與洞見增益的各個階段。
7.6 人類歷史中,不存在實在的終極真理
7.6.1 人類歷史中的恒常問題,不能由關於正確秩序的命題來回答,也不能通過各種永恆價值的一個編目來回答。
7.6.2 因為生存的流變並不具有秩序或失序的結構,而是具有關於實在的真理與扭曲之間張力的結構。(因而不可能是教條的)
7.6.3 人的命運不是擁有自己的人道而是關切它的充分實現。7.6.4 即使是具體的人對秩序的經驗,也是一種張力──人通過這種朝向他生存的神聖基礎的張力,來體驗他作為有秩序的自己。
朝向……的張力:意思是靈魂向着 神和超驗的伸展或收縮。
7.6.5 現實政治中的張力,必須被回溯到那些渴求關於秩序之真知的人們意識中的起源。
7.6.6 張力既不是一個對象,也不是它的兩極。
7.6.7 人與其基礎的關係也不是那些(能夠成為把握了真理的)命題的一個對象。
7.6.8 人與其基礎的關係是這張力本身,以及人對這張力的承受(!)
7.7 關於善
7.7.1 柏拉圖:人為了善的緣故盡其所能,直覺到他是某種存在,又對此困惑,不能充分把握它是什麼,或者,不能像對別的事物那樣對善確立穩固的信念。
7.7.2 靈魂對善的感知,不是將其作為一個已知的外部對象,而是感受到善在靈魂內部運轉的吸引力,並將這吸引力的根源命名為“善”或“神聖基礎”。
7.7.3 沃格林和柏拉圖都沒有聲稱發現了一種名為 神、善或存在之根基的“對象實體”。我們人類實施村的(exist),而那種實在是別的什麼,只能從類比而言說它實存。
7.8 “善”不可能被實證
7.8.1 “神”、“善”和“存在的神聖基礎”這些詞,指張力的兩極或人在其自身內部體驗到的活動,而不指涉對象。
7.8.2 只有外部世界的對象才可能有可觀的實證,而原初的經驗不可能被實證。
7.8.3 所有亞裡士多德稱為實體的“事物”,都依據世界中事物的模式被對象化了,由時空中的形式和質料構成。
7.8.4 隨著這種透明性的消失以及實體變成推測的對象,就出現了長達千年之久的紛爭──關於靈魂、上帝的存在及其證據──在各種教條主義者之間展開。
7.1.1 柏拉圖集中探究人類靈魂、靈魂的真正秩序最終依賴於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神聖智慧的愛。
7.1.2 人的真正秩序因此是靈魂的構造,根據某種特定經驗來界定,這種經驗已然支配了形成一種人格的時刻。
7.1.3 理论是通过阐明某種類別的經驗內容來表述生存之意義的努力,其論證的有效性源自經驗的集合體,理論為了經驗的控制必須永遠參照經驗的集合體。
7.1.4 理論作為某些特定經驗的闡釋只能被一部份人理解,在這些人中,該闡釋能激起類似的經驗來作為檢驗理論真實性的經驗基礎。
7.2 世界與人
7.2.1 神和人,世界與社會,構成一個原初的存在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既是又不是人類經驗的內容材料。
7.2.1.1它是經驗的內容,就人們通過參與存在的奧秘而認識到這一共同體而言。
7.2.1.2它不是經驗的內容,就這一共同體不以外部世界之對象的方式呈現,只有從參與其中的視角方可知而言。
7.2.3 人致力於扮演自己的角色,卻不知道著角色是什麼。生存的角色只能在不確定其意義的情況下來扮演,是一場在自由與必然的邊際上做決定的歷險。
7.3 沃格林對柏拉圖的理解
7.3.1 對於柏拉圖,人和社會的正確秩序是善的理念在歷史實在中的化身。這一化身必須由曾見過善的人完成,并通過他見到的景象使其靈魂有秩序。
7.3.2 善的景象並不給出行動的具體規則,但卻通過超驗的經驗來塑造靈魂。
7.3.3 歷史中的神啟在本體論上是真實的。
7.3.3.1從歷史上看,當週邊社會中諸靈魂都陷入死亡和失序的深處,生命和秩序便從靈魂深處湧現出來,將那哲人的靈魂拉上去見到光。
7.3.3.2 探尋是對從存在深處上升之路的概念性照明(闡明)。探尋的最處對象由深度和方向所激發的經驗構成。
7.3.3.3 照在路上的光不是來自外部的光源,而是深度的光輝的增長和擴展。
7.3.3.4 探尋的概念是靈魂在介入對其深度的解釋時所逐步產生的象徵。
7.3.3.5 這些概念和命題是實質性精神高度的積木,靈魂在其中通過自身的探尋成長。
7.4 “過程”神學
7.4.1 他使用動詞“超越”(transcend),指被經驗到的靈魂的外部運動。
使用名詞“超越”(transcendence),指被感知到但永遠達不到的、因此也是朝向超驗存在的運動的不確定的終點。
7.4.2穿越的雙重運動:靈魂向超驗存在穿越,也會被體驗為超驗存在向靈魂穿越──將這一運動理解為神性實在的一種“過程”。
7.4.3 將“世界的超驗體系”定義為“一種神性實質的內在固有過程”。
7.4.4 將靈魂定義為朝向(作為自身基礎的)存在之根基的“超越”。
7.5 意識的理論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
7.5.1 意識不是由外部推衍出的被給定物,而是參與到存在之根基中的一種經驗。
7.5.2 理論的幻象必須讓位於沉思過程的實在,這一過程必須經過其經驗與洞見增益的各個階段。
7.6 人類歷史中,不存在實在的終極真理
7.6.1 人類歷史中的恒常問題,不能由關於正確秩序的命題來回答,也不能通過各種永恆價值的一個編目來回答。
7.6.2 因為生存的流變並不具有秩序或失序的結構,而是具有關於實在的真理與扭曲之間張力的結構。(因而不可能是教條的)
7.6.3 人的命運不是擁有自己的人道而是關切它的充分實現。7.6.4 即使是具體的人對秩序的經驗,也是一種張力──人通過這種朝向他生存的神聖基礎的張力,來體驗他作為有秩序的自己。
朝向……的張力:意思是靈魂向着 神和超驗的伸展或收縮。
7.6.5 現實政治中的張力,必須被回溯到那些渴求關於秩序之真知的人們意識中的起源。
7.6.6 張力既不是一個對象,也不是它的兩極。
7.6.7 人與其基礎的關係也不是那些(能夠成為把握了真理的)命題的一個對象。
7.6.8 人與其基礎的關係是這張力本身,以及人對這張力的承受(!)
7.7 關於善
7.7.1 柏拉圖:人為了善的緣故盡其所能,直覺到他是某種存在,又對此困惑,不能充分把握它是什麼,或者,不能像對別的事物那樣對善確立穩固的信念。
7.7.2 靈魂對善的感知,不是將其作為一個已知的外部對象,而是感受到善在靈魂內部運轉的吸引力,並將這吸引力的根源命名為“善”或“神聖基礎”。
7.7.3 沃格林和柏拉圖都沒有聲稱發現了一種名為 神、善或存在之根基的“對象實體”。我們人類實施村的(exist),而那種實在是別的什麼,只能從類比而言說它實存。
7.8 “善”不可能被實證
7.8.1 “神”、“善”和“存在的神聖基礎”這些詞,指張力的兩極或人在其自身內部體驗到的活動,而不指涉對象。
7.8.2 只有外部世界的對象才可能有可觀的實證,而原初的經驗不可能被實證。
7.8.3 所有亞裡士多德稱為實體的“事物”,都依據世界中事物的模式被對象化了,由時空中的形式和質料構成。
7.8.4 隨著這種透明性的消失以及實體變成推測的對象,就出現了長達千年之久的紛爭──關於靈魂、上帝的存在及其證據──在各種教條主義者之間展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