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新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了。在我印象中,语文书上大概是这样解释的: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以前读书从来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但求考试高分。多年来一直未曾怀疑过这种解释,直到最近又看到一种新的解释:
“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是使用、采用的意思。这三句是说: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不也就是君子吗?
我对这个解释极为认同。之前的解释,虽有道理,但三句话之间没有连贯性。按照新解来理解的话,三句话极具逻辑性,意思层层推进,并且体现了一代圣人宽阔的心胸。
“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淡然的一句,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防御机制,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估计很多人内心当中已经恨恨地在考虑,要把这些闹心的人清蒸还是红烧,或者一半清蒸一半红烧,可能外在仍然谦虚的表示歉意:鄙人愚钝,才疏学浅,让大家见笑了。有的脾气火爆的,干脆冲冠一怒,网上的骂战不就这么来的吗。有的温柔点的,可能默默在心里自我安慰,“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有的立场不那么坚定的,心里可能在打着小鼓自我反省了。圣人就是圣人,也许,说这话前,正有人跟他作对呢,他呢,吐出一句千古名句,直接升华了。这才是大牛啊!
这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了。在我印象中,语文书上大概是这样解释的: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以前读书从来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但求考试高分。多年来一直未曾怀疑过这种解释,直到最近又看到一种新的解释:
“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是使用、采用的意思。这三句是说: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不也就是君子吗?
我对这个解释极为认同。之前的解释,虽有道理,但三句话之间没有连贯性。按照新解来理解的话,三句话极具逻辑性,意思层层推进,并且体现了一代圣人宽阔的心胸。
“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淡然的一句,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防御机制,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估计很多人内心当中已经恨恨地在考虑,要把这些闹心的人清蒸还是红烧,或者一半清蒸一半红烧,可能外在仍然谦虚的表示歉意:鄙人愚钝,才疏学浅,让大家见笑了。有的脾气火爆的,干脆冲冠一怒,网上的骂战不就这么来的吗。有的温柔点的,可能默默在心里自我安慰,“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有的立场不那么坚定的,心里可能在打着小鼓自我反省了。圣人就是圣人,也许,说这话前,正有人跟他作对呢,他呢,吐出一句千古名句,直接升华了。这才是大牛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