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无遮拦、亦庄亦谐---读唐德刚《史学与红学》
口无遮拦、亦庄亦谐---读唐德刚《史学与红学》
唐宝民
唐德刚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书,基本都是学术著作、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但因为拥有“先天禀赋,后天学养”,所以文笔灵活、行文生动,这本《史学与红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对“史学”与“红学”分别进行了解读,与读者分享他心怀故国的感慨。
在本书的开篇中,作者把当今国内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分为三大流派:中国传统史学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及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在具体论述中,我注意到作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看法与主流观点不同,作者指出了这一学派的局限性,认为中国马克思派的历史学实际是一种“填表”的历史学,研究怎样把中国五千年的史实,填进五段论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表里,因此造成了“罢黜百家,独尊马术”的局面。这样的观点,与我们多年受到的思想教育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不思考其中的积极意义:我们的历史研究,是否走入了死胡同?我们以往所读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宏大叙事型的,突出英雄人物及大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小人物、小事件则不予记述。而唐德刚先生则强调了记述小人物、小事件在历史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我笔下的英雄却都是一批在后方指挥、毫发未损的大将军、大司令,至于浴血于前方、四肢不全、呻吟惨号、血流如注的士兵小卒则只字未提。我们史学执笔者,对这千万个卫国英灵,良心上有没有交代呢……‘史书’但写舞台上的英雄人物,舞台下的小人物则‘不见经传’;但是真正的历史,毕竟是不见经传之人有意无意之中集体制造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历史学家亦有记录下来的责任。”唐德刚先生的这种观点,让人想到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唐德刚先生一向口无遮拦,对于公众人物的评价,总是直抒胸臆,比如,对于鲁迅先生,唐德刚先生就毫不客气:“鲁迅骂人的尖刻是世无伦比的。他为什么就不能以他骂人的尖刻笔调来骂骂自己呢?他口口声声却是要济弱扶贫、拯救被压迫阶级的苦难男女!他为什么就不能在他自己家中,先拯救拯救这一个无辜的女人(指朱安)呢?”唐德刚先生还为他的老师胡适鸣不平:“鲁迅骂尽了敝老师胡适,就凭这一点,我这个胡适的学生就要说:啐!周树人,你不配!”唐德刚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当然有偏激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直率的一面。本书虽然分为“史学”和“红学”两部分,但占大部分篇幅的是史学部分,红学只占极少部分篇幅。唐德刚先生是历史学家、也是红学家,他的红学观点,也很有个性,比如,他很赞同林语堂的观点,即“‘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的‘续作’,而是高氏对曹雪芹原有残稿的‘补写’”;为什么呢?他进而解释道:“因为后四十回中好坏之间太不调和了---好的太好,坏的太坏!‘续貂’的‘狗尾巴’,究竟与原物不同。”
在本书快要收尾处,德刚先生写道:“爬格子、写文章的朋友,你爬出来没人看,你爬它做甚?爬出来,虽‘赊酒食粥’,只要有人看,能脍炙人口,自得其乐,也就顾不得许多了---这就是阿Q之所以为阿Q,曹雪芹、吴敬梓之所为曹雪芹、吴敬梓吧。”这番话,代表了德刚先生的写作态度,正因为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才能畅快淋漓地欣赏到他那种“口无遮拦、亦庄亦谐、挥洒自如的‘唐派’文风”。
唐宝民
唐德刚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书,基本都是学术著作、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但因为拥有“先天禀赋,后天学养”,所以文笔灵活、行文生动,这本《史学与红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对“史学”与“红学”分别进行了解读,与读者分享他心怀故国的感慨。
在本书的开篇中,作者把当今国内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分为三大流派:中国传统史学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及现代西方中国史学派,在具体论述中,我注意到作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看法与主流观点不同,作者指出了这一学派的局限性,认为中国马克思派的历史学实际是一种“填表”的历史学,研究怎样把中国五千年的史实,填进五段论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表里,因此造成了“罢黜百家,独尊马术”的局面。这样的观点,与我们多年受到的思想教育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不思考其中的积极意义:我们的历史研究,是否走入了死胡同?我们以往所读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宏大叙事型的,突出英雄人物及大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小人物、小事件则不予记述。而唐德刚先生则强调了记述小人物、小事件在历史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我笔下的英雄却都是一批在后方指挥、毫发未损的大将军、大司令,至于浴血于前方、四肢不全、呻吟惨号、血流如注的士兵小卒则只字未提。我们史学执笔者,对这千万个卫国英灵,良心上有没有交代呢……‘史书’但写舞台上的英雄人物,舞台下的小人物则‘不见经传’;但是真正的历史,毕竟是不见经传之人有意无意之中集体制造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历史学家亦有记录下来的责任。”唐德刚先生的这种观点,让人想到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唐德刚先生一向口无遮拦,对于公众人物的评价,总是直抒胸臆,比如,对于鲁迅先生,唐德刚先生就毫不客气:“鲁迅骂人的尖刻是世无伦比的。他为什么就不能以他骂人的尖刻笔调来骂骂自己呢?他口口声声却是要济弱扶贫、拯救被压迫阶级的苦难男女!他为什么就不能在他自己家中,先拯救拯救这一个无辜的女人(指朱安)呢?”唐德刚先生还为他的老师胡适鸣不平:“鲁迅骂尽了敝老师胡适,就凭这一点,我这个胡适的学生就要说:啐!周树人,你不配!”唐德刚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当然有偏激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直率的一面。本书虽然分为“史学”和“红学”两部分,但占大部分篇幅的是史学部分,红学只占极少部分篇幅。唐德刚先生是历史学家、也是红学家,他的红学观点,也很有个性,比如,他很赞同林语堂的观点,即“‘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的‘续作’,而是高氏对曹雪芹原有残稿的‘补写’”;为什么呢?他进而解释道:“因为后四十回中好坏之间太不调和了---好的太好,坏的太坏!‘续貂’的‘狗尾巴’,究竟与原物不同。”
在本书快要收尾处,德刚先生写道:“爬格子、写文章的朋友,你爬出来没人看,你爬它做甚?爬出来,虽‘赊酒食粥’,只要有人看,能脍炙人口,自得其乐,也就顾不得许多了---这就是阿Q之所以为阿Q,曹雪芹、吴敬梓之所为曹雪芹、吴敬梓吧。”这番话,代表了德刚先生的写作态度,正因为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才能畅快淋漓地欣赏到他那种“口无遮拦、亦庄亦谐、挥洒自如的‘唐派’文风”。
-
Ber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1 19: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