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源里11-1号
从宝岗大道转入小巷,路过从没来过的邓世昌博物馆,有青灰砖头砌成的巷子,陪一个朋友看房子。“门当户对”的居住环境,有老头就门口摆一小桌子,很认真地将碎珠子连成珍珠项链,小桌子已经占了路面的大半。房子的位置是尽头的拐角处,挤在几个高些的楼中间,居然内部的大间还算方正,一楼无光无窗,因为二楼是隔出来,屋顶是带着亮窗的瓦顶,第二层有个小阳台伸出去,正好看到下面短短巷道,一些晾在外面的衣服。老头儿的背影仍然很专注。海珠区居然有和荔湾区相似风景的地方。房子紧挨的几件房子,大门还是用的西关大门。
附近有个私家的房子在重建,工人们在忙着倒泥砌砖,据说是这里某三兄弟的房子,三兄弟的名字未知,但祖辈在此,就难免有些故事的联想。这里很安静,让我想起读小学,小后门那边的一条灰白色的路。能听到的唯一的动静,也就是工人们忙的声音。青灰砖是很好看的,工人们也是砌的那样的砖。
很快就能想象出将这屋子改造的样子,很快就想到了维特根斯坦,1926年秋天,这个哲学家为姐姐玛格丽特在维也纳的昆曼街建造一座房子,花费近两年时间。有人分析说建造年代正是维特根斯坦处于精神危机的时刻。换另一种方式说,他可能就是为了摆脱无聊吧。
两层的木隔板完全拆掉,重起隔层只需要半间,靠近北面的窗,放床,成L型,连着小阳台;瓦顶增加亮瓦,或者开天窗,通光到一层,二楼南面可以上屋顶的小侧门,那边多开几扇窗,增加一楼的光线和二层的对流。房子外面的巷道一部分已经用铁门隔为自家的,种花草,起个小楼梯直上二楼阳台。厨房和洗手间整为厨房,浴室在一楼另辟,最好另有个危险的爬梯,洗了澡就可以溜溜地爬到床上去。靠墙壁的,都是书,爬梯也可以爬上拿书。
我想想而已。朋友开口便说要挖地三尺,在下面建一个地窖,上面的统统推倒重起。我想想而已,想想好像就已经完成了,趣味来了,趣味走了。可能是因为开始下小雨,出来的时候老头也不见了。回头看一眼生了锈了私家邮筒:太源里11-1号——和今天的日期还蛮有些应和。
附近有个私家的房子在重建,工人们在忙着倒泥砌砖,据说是这里某三兄弟的房子,三兄弟的名字未知,但祖辈在此,就难免有些故事的联想。这里很安静,让我想起读小学,小后门那边的一条灰白色的路。能听到的唯一的动静,也就是工人们忙的声音。青灰砖是很好看的,工人们也是砌的那样的砖。
很快就能想象出将这屋子改造的样子,很快就想到了维特根斯坦,1926年秋天,这个哲学家为姐姐玛格丽特在维也纳的昆曼街建造一座房子,花费近两年时间。有人分析说建造年代正是维特根斯坦处于精神危机的时刻。换另一种方式说,他可能就是为了摆脱无聊吧。
两层的木隔板完全拆掉,重起隔层只需要半间,靠近北面的窗,放床,成L型,连着小阳台;瓦顶增加亮瓦,或者开天窗,通光到一层,二楼南面可以上屋顶的小侧门,那边多开几扇窗,增加一楼的光线和二层的对流。房子外面的巷道一部分已经用铁门隔为自家的,种花草,起个小楼梯直上二楼阳台。厨房和洗手间整为厨房,浴室在一楼另辟,最好另有个危险的爬梯,洗了澡就可以溜溜地爬到床上去。靠墙壁的,都是书,爬梯也可以爬上拿书。
我想想而已。朋友开口便说要挖地三尺,在下面建一个地窖,上面的统统推倒重起。我想想而已,想想好像就已经完成了,趣味来了,趣味走了。可能是因为开始下小雨,出来的时候老头也不见了。回头看一眼生了锈了私家邮筒:太源里11-1号——和今天的日期还蛮有些应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