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十五—箕裘颓堕皆从敬之谜
上一回书里我们讲到,秦可卿和她所代表的秦氏集团,和贾府里其他的利益集团(比如说赵姨娘集团,王夫人薛姨妈集团,贾赦夫妇集团)是完全不同的,其他的利益集团蝇营狗苟,你死我活,单纯就是为了利益,而秦氏集团,包括秦氏集团的同情者,他们关注的是更为长远和深刻的问题。那么,她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呢,我们要从秦可卿临死前的托梦说起。
第十三回里,秦可卿在天香楼自尽以前,曾经到王熙凤面前托梦,对王熙凤说了很多长久以来就为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纳闷而又感兴趣的话,可以说是秦可卿这个人物,或者说秦可卿所代表的集团,在最终覆灭瓦解以前,留下的最后的一些劝诫和忠告,可以说每一句都非常值得推敲,这里我们先就前面的一些话稍加分析。
秦可卿先对王熙凤说了这样的话,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也就是说,秦可卿和她的势力是在非常清楚贾府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贾府这些问题所能导致的恶劣后果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的,不然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首先说贾府里现在的这些男人都不行,都不通,都是指望不上的,然后想让王熙凤撑起这幅重任,把她想首先的一些东西坚持下去,最后给出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登高必跌重。
如果这些话还不够发人深思的话,那下面这些话就非常的刺眼,而且也非常的引人怀疑了。她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我们要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细节,第一,“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也就是说,从这个家族登上权力最高峰,或者说按照书里的说法,封为国公,秩同开府,仪比三司,到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这个时间点,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或者一百年左右。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贾府所影射的那个王朝,到这个时间点应该已经建立了一百年时间了。
第二,这个王朝在这个时间点,一定在表面上是非常繁荣的,而是已经危机四伏,基本完蛋的,不然称不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这个时间点上,贾府的表面上也是风光四射,这个王朝也至少不会是外敌内患环伺,基本就要垮掉的状态。
第三,我们要注意脂砚斋的批语,在“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这句话后面,脂砚斋评述到,““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也就是说,这句话,曾经有人和批书人脂砚斋说过,曾经有人在贾府破灭影射的那个王朝崩溃或者行将崩溃的时候,和脂砚斋说过这句话,让脂砚斋非常的心痛,而这个人说这番话的时间,距离这个王朝崩溃是三十五年。
当然后面秦可卿就开始说一些具体的补救措施,如何才能让贾府避免这些惨烈的结果,不过,秦可卿在托梦的最后,就给出了自己的预言,或者说谶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这句话的后面,脂砚斋有一句比刚才树倒猢狲散更为沉痛悲凉的批语,“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也就是说,这个王朝的由盛至衰,或者说出现重大的转折,是在某个三年以后,前三年也许还会有很多的积极因素或者非常重大的利好事件,但是到了第三年结束,第四年开始,这个王朝走向覆灭崩溃的命运就注定了,谁也挽救不了了。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贾府里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历史场景呢?我们先从秦可卿所说的话进一步分析。
那么,作为秦氏集团的核心和代表的秦可卿,在临死以前托梦给凤姐,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们古人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时候秦可卿就没有必要,或者说作者就没有必要再去遮掩秦可卿进入贾府,在贾府里左右逢源,结交权贵,形成势力,所要追求的目的了。
在这一回的有些版本里,还存着一首回前诗,这首回前诗可以说是作者写秦可卿,也包括写香菱,在整个《石头记》前十六回书里,按耐不住的心情的一种释放。我们有的朋友,读《石头记》,脑海里基本形成的概念就是,这不就是爱情小说吗,宝黛钗爱情悲剧,没别的,所以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觉得,前十六回,很奇怪,写什么呢?虽然宝黛钗三人已经正式出场了,而且也有一些小的感情片段,但是总体来说,前十六回和宝黛钗的爱情是没什么关系的,很多朋友会觉得前十六回太古怪了。
事实上,前十六回里,作者是要通过三个女子的故事,去告诉我们作者《石头记》所影射的真实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追忆、悼念以及评价的,这三个女子也是《石头记》里最早完整出场,也是相对完整的展现自己的人格、经历和性情的三位,也就是我们正在评判的香菱、秦可卿以及马上要出场的另一位女性。
所以,前十六回书,也许是保存《石头记》最初母本内容最多,也是影射政治性元素、历史真实最多的十六回,之所以说是《石头记》母本,是因为《石头记》绝非一个人,一个时期,在集中的创作时间里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创作、点评、修订的过程的,是凝集了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心血的作品,《石头记》的母本,其实在《石头记》正文里,作者已经给我们提到了,就是《风月宝鉴》,这是《石头记》最初的名字。
在《石头记》第一回的甲戌本批语中,在《风月宝鉴》的下面曾经提过,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也就是说,《石头记》母本《风月宝鉴》,曾经有一个叫棠村的人为之做序。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第十三回的这首回前诗是怎么说的,此诗见于《红楼梦》戚序本第十三回回前,是评诗。诗曰:“生死穷通何处真?英明难遏是精神。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
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秦氏势力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秘密,秦可卿其人、香菱其人,以及《石头记》前十六回里隐藏着历史,隐藏着一个王朝不能明写,不能明说的重大真实事件,但是,到了第十三回,无论是文本情节本身的需要,还是作者内心的感情悦动,这个秘密还是被秦可卿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了读者。
当然评说到这里,朋友们肯定觉得脑仁疼,你干嘛呢这是,从第一回到现在,这么多回了,观阳究竟想说什么?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的解开,《石头记》前十三回里尘封了数百年的秘密。
打开这个秘密的钥匙,就是秦可卿的判词和曲。
既然秦可卿临死向王熙凤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前程的忧虑,对家族未来悲惨遭遇的预言,以及对家族里很多男子的鄙薄,而且能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那么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在贾府里所有行为的目的,就可以自然理解为,秦可卿托梦里说的话,就是秦可卿和秦氏集团所有人的共识,也是他们的努力方向,他们的目的,说的杨光伟大一点,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要在贾府走向末日之前,挽救贾府的命运。
那么,贾府走向末日,贾府的命运走向无底深渊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秦可卿的判词。
秦可卿的判词和曲不仅是对秦可卿本人命运的概述,也是秦可卿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除了王熙凤托梦以外,的另外一个层面的表示,
判词的前两句,我们在之前已经解释过了,那么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看很好解释,不要说那些不肖子孙都是荣国府出来的,其实这个家族腐朽堕落的开端是在宁国府。如果我们只看书里的描写的话,那确实,前十六回里,没有写荣国府的一些罪恶,而把宁国府的扒灰、养小叔子、各种不齿之事写了个底朝天,那么,就因此说贾府的罪恶是从宁国府开始的吗?
当然不是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宁国府的府主贾珍、贾蓉,一个是玉字辈,一个是草字辈,在整个贾府大家族里,是小辈,咱不说贾政,前十几回里,对贾赦、贾琏、王熙凤他们这一拨人写的是非常清楚的吧,贾赦是一个何等荒淫无耻的角色,从辈分上还是年纪上看,贾赦是一定比贾珍大的,所以贾赦作恶的时间一定比贾珍长,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如果单纯的看,家族里的穷凶极恶,荒淫无耻,荣国府的人烦的事儿不会比宁国府少,也不会比宁国府晚,所以,造衅开端实在宁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字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那么,这个开端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就要关注秦可卿的曲了,秦可卿的曲名叫《好事终》,题目就非常直接,发人警醒,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而言,是一桩好事,是对贾府有好处的,有什么好处,就是我前面分析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要在贾府走向末日之前,挽救贾府的命运。我们在这个曲里面,就可以鲜明的看出这一点,至少秦氏对贾府的问题根源是看的一清二楚的。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前面我们不多做解释了,何为“擅风情,秉月貌。”这两句是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的,我们要在后面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要看的是“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一句。
何为“箕裘颓堕皆从敬。”敬就是贾敬,也就是说,这个家族走向毁灭,这个家族走向无底深渊的起点,是贾敬,也就是因此,才有了“家事消亡首罪宁”和“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样的判断。
贾敬,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是丙辰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死时腹中坚硬如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死后天子追赐他五品之职。
在《石头记》里,这个人物的戏份完全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正式出场基本没有,全部的台词也不过三四句,但是,作者既然明确说了,箕裘颓堕皆从敬,那么,这个人身上也就必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何为“箕裘颓堕”,箕裘颓堕,为一词语。词语出处在《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为比喻先辈的事业没有人继承。那么,就非常奇怪了,这个没有人继承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们一般红学界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外乎如此,贾敬本来应该他袭爵的,也应该他来管理家族,但他“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贾珍袭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而已,贾珍既替父亲袭了官(三品爵威烈将军),在其位而不司其职,一味胡闹,最后自己扒灰,搞的宁国府除了门口的狮子哪都不干净,最后家族完蛋,所以“箕裘颓堕皆从敬。”
这种解释我觉得有几点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这些解释成立的话,那应该是箕裘颓堕皆从珍才对,所有的恶事都是贾珍做的,和贾敬有什么关系,顶多贾敬就是一个对儿子管教不严,推卸责任的罪名罢了,何至于把事情推到他一个化外之人头上?
第二,形容一个人败家、奢侈、骄奢淫逸的词很多,典故很多,为什么作者要用“箕裘颓堕”这个成语。何为先辈的事业,这个词是很古怪的,如果说先辈的家产、家业就是事业的话,那贾府怎么没有人继承啊?贾敬有儿子贾珍,贾珍有儿子贾蓉,是,可能三代单传是有点难看,但是绝不是没人继承是不是啊,再说了生不出儿子的责任能全部推给贾敬?如果说像贾府先祖一样,为国效力,忠君爱国,这叫事业的话,贾府里贾珍、贾赦、贾政都在朝廷任职,而且至少表面上,起码没做什么悖逆祖宗的事情吧,而且贾敬自己是想做神仙不做官了,但是人家把官位给儿子贾珍了啊,并不是没有人继承的,怎么能用箕裘颓堕来形容呢?
所以,贾敬这个人身上一定隐藏着重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也许与《石头记》所影射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有重大的关联。我们想探究秦可卿身上的秘密,要先从贾敬身上入手。
贾敬这个人身上的谜团很多:
其一,按照文本的表述,贾敬起初是很用心上进的,己卯科进士,所以他一开始绝非是一心想做神仙。这一点值得深思,也就是说贾敬这个人物的原型,在他年轻或者说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积极上进,非常正能量的一个人,但是他后来就因为某些原因完全堕落了。
其二,有一点非常古怪,按照书里的描写,贾敬的父亲贾代化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贾敷八岁就死了,次子贾敬是稳稳当当、不费力气就可以承袭宁国公世职,根本用不着参加科举考试。那他为什么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呢?而且还中了丙辰科进士,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看起来他只需要白等贾代化离世,就可以袭爵,但是还要去考进士,如果说他考进士是追求上进,用真才实学报效国家,那就好笑了,贾敬既然承袭了宁国公世职,如果要想上报效国家、下封妻荫子,完全有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想这么辛苦,也完全可以花天酒地、混混日子。为什么非要出家和道士们胡缠呢?
其三,关于贾敬出家修道的原因,一般的观点认为,贾敬出家做倒是,可能是因为发现贾珍可卿的丑事,或还有别的见不得人的事,觉得无颜面面对祖宗,对这个家族彻底的失望了。这个观点其实是值得推敲的,如果贾敬真的是因为觉得对祖宗不敬,但是又无力去管,悲愤之下去修道的话,那他至少不会是一个负面的形象,是不应该承担箕裘颓堕的罪名的。所以,贾敬修道一定是有其他的原因,或者说,不是出于什么阳光的、正面的原因而出家。导致他出家的事件很有可能是不可言说的丑闻。
其四,关于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按理她应该住在宁国府内,生活起居乃至读书识字、学习女红等事该由她的嫂子尤氏来照管,就像李纨负责教管荣国府的迎春、探春那样。但事实却是惜春与荣国府的迎探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后面的一些事情看,惜春对贾珍、尤氏的感情是非常淡漠的,当然对贾敬更是没有半点的互动描写,而贾敬好像对这个女儿也不管不问。
其五,贾珍对自己这个父亲的感情也很淡漠,甚至在自己父亲去世以后,对父亲葬礼的态度和对儿媳秦可卿大相径庭。贾敬去世以后,国孝家孝两重白事贾珍、贾蓉父子非但不管不问,而且公然在大丧期间就开始皮肤滥淫,甚至帮着荣国府的贾琏介绍二房,可以说公然挑衅家族的道德底线。
其六,贾府里的其他人,包括管家、仆人、仆妇,对贾敬的态度都是恶劣不堪的,贾府中人谈及贾敬,言语颇为不恭,甚至明明白白地嘲笑讥诮,这在一个“诗礼簪缨”的世宦大家,显得反常。那么贾敬此人,身为族公,为何众人对他如此不敬?宁府两场丧事,秦可卿与贾敬,对比非常鲜明。一庄重肃穆,合府大恸、“举家老少莫不悲伤”;一轻描淡写,冷淡菲薄,隐隐中只闻讥诮不恭之声。
其七,贾敬之死,死相极其丑陋,令人作呕,大反红楼中一贯的优雅风格。是否暗示着作者对贾敬这个人物的鄙薄和愤恨呢?
其八,在写到贾敬之死的时候,就赫然出现了一个扎眼的词,殡天,说老爷殡天了。在中国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会被称为“宾天”,而书中称贾敬的死为殡天,是否在影射贾政的身份不同寻常呢?
其九,关于贾敬的妻子,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书中最主要的男性角色,至少是正式出场的男性角色,他们的妻子是谁都是说的非常清楚的,比如和贾敬同辈份的,贾赦妻子邢夫人,贾政妻子王夫人都有详细的描写,唯独没有贾敬妻子的文字描述,这很令人奇怪。难道贾敬和自己的妻子也有什么不能说的事情吗?
其十,为什么文本里提到贾敬出家修道的时候,用了“胡羼”这个词,出家修道在中国古代是很高雅很超凡脱俗的行为,而且从贾敬具体修道的方式来看,他修道的方式确实很古怪,他是在玄都观烧丹炼汞,最后死于服食丹药。是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还是为了说明,这个人物对道教的狂热,没有对国家民族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贻害无穷呢?
从这些疑点上,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贾敬这个人在文本中深入探究可以发现的一些人物特征:
第一,他早年本人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而且考中了进士,既然贾代化的长子早死,只有他一个儿子,为什么他又要去考进士而不是坐等贾代化死去袭爵,只能说明这其中有隐情,有可能贾敬的原型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他是没有资格袭爵或者说继承皇位的,他能够袭爵或者继承皇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勤奋好学,知礼上进。
第二,他出家修道是因为不能明说的原因,或者说极不光彩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他出家修道不是因为这件具体的事情导致的,不过至少这件事情第一,是极端的隐秘或者丑闻,第二,对他出家修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这个人生性凉薄,和自己的儿子、女儿,甚至家族里的奴才、仆妇的关系都相当不好,以至于他去世了也没有什么人怀念他。
第四,他和自己的妻子的感情也非常不好,至少是非常淡漠,而且有可能发生过和妻妾之间的丑闻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第五,他对自己家族走向崩溃、破灭,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第六,他的死亡是非正常死亡,而且与修道有关。
那么,如果贾敬的原型真的是一位帝王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哪一位帝王,《石头记》到底写的是哪个王朝哪个时期的历史,欢迎大家关注下一期《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之谜》,谢谢大家。
第十三回里,秦可卿在天香楼自尽以前,曾经到王熙凤面前托梦,对王熙凤说了很多长久以来就为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纳闷而又感兴趣的话,可以说是秦可卿这个人物,或者说秦可卿所代表的集团,在最终覆灭瓦解以前,留下的最后的一些劝诫和忠告,可以说每一句都非常值得推敲,这里我们先就前面的一些话稍加分析。
![]() |
秦可卿先对王熙凤说了这样的话,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也就是说,秦可卿和她的势力是在非常清楚贾府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贾府这些问题所能导致的恶劣后果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的,不然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首先说贾府里现在的这些男人都不行,都不通,都是指望不上的,然后想让王熙凤撑起这幅重任,把她想首先的一些东西坚持下去,最后给出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登高必跌重。
如果这些话还不够发人深思的话,那下面这些话就非常的刺眼,而且也非常的引人怀疑了。她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我们要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细节,第一,“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也就是说,从这个家族登上权力最高峰,或者说按照书里的说法,封为国公,秩同开府,仪比三司,到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这个时间点,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或者一百年左右。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贾府所影射的那个王朝,到这个时间点应该已经建立了一百年时间了。
第二,这个王朝在这个时间点,一定在表面上是非常繁荣的,而是已经危机四伏,基本完蛋的,不然称不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这个时间点上,贾府的表面上也是风光四射,这个王朝也至少不会是外敌内患环伺,基本就要垮掉的状态。
第三,我们要注意脂砚斋的批语,在“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这句话后面,脂砚斋评述到,““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也就是说,这句话,曾经有人和批书人脂砚斋说过,曾经有人在贾府破灭影射的那个王朝崩溃或者行将崩溃的时候,和脂砚斋说过这句话,让脂砚斋非常的心痛,而这个人说这番话的时间,距离这个王朝崩溃是三十五年。
当然后面秦可卿就开始说一些具体的补救措施,如何才能让贾府避免这些惨烈的结果,不过,秦可卿在托梦的最后,就给出了自己的预言,或者说谶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这句话的后面,脂砚斋有一句比刚才树倒猢狲散更为沉痛悲凉的批语,“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也就是说,这个王朝的由盛至衰,或者说出现重大的转折,是在某个三年以后,前三年也许还会有很多的积极因素或者非常重大的利好事件,但是到了第三年结束,第四年开始,这个王朝走向覆灭崩溃的命运就注定了,谁也挽救不了了。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贾府里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历史场景呢?我们先从秦可卿所说的话进一步分析。
那么,作为秦氏集团的核心和代表的秦可卿,在临死以前托梦给凤姐,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们古人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时候秦可卿就没有必要,或者说作者就没有必要再去遮掩秦可卿进入贾府,在贾府里左右逢源,结交权贵,形成势力,所要追求的目的了。
在这一回的有些版本里,还存着一首回前诗,这首回前诗可以说是作者写秦可卿,也包括写香菱,在整个《石头记》前十六回书里,按耐不住的心情的一种释放。我们有的朋友,读《石头记》,脑海里基本形成的概念就是,这不就是爱情小说吗,宝黛钗爱情悲剧,没别的,所以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觉得,前十六回,很奇怪,写什么呢?虽然宝黛钗三人已经正式出场了,而且也有一些小的感情片段,但是总体来说,前十六回和宝黛钗的爱情是没什么关系的,很多朋友会觉得前十六回太古怪了。
事实上,前十六回里,作者是要通过三个女子的故事,去告诉我们作者《石头记》所影射的真实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追忆、悼念以及评价的,这三个女子也是《石头记》里最早完整出场,也是相对完整的展现自己的人格、经历和性情的三位,也就是我们正在评判的香菱、秦可卿以及马上要出场的另一位女性。
所以,前十六回书,也许是保存《石头记》最初母本内容最多,也是影射政治性元素、历史真实最多的十六回,之所以说是《石头记》母本,是因为《石头记》绝非一个人,一个时期,在集中的创作时间里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创作、点评、修订的过程的,是凝集了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心血的作品,《石头记》的母本,其实在《石头记》正文里,作者已经给我们提到了,就是《风月宝鉴》,这是《石头记》最初的名字。
在《石头记》第一回的甲戌本批语中,在《风月宝鉴》的下面曾经提过,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也就是说,《石头记》母本《风月宝鉴》,曾经有一个叫棠村的人为之做序。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第十三回的这首回前诗是怎么说的,此诗见于《红楼梦》戚序本第十三回回前,是评诗。诗曰:“生死穷通何处真?英明难遏是精神。微密久藏偏自露,幻中梦里语惊人。”
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秦氏势力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秘密,秦可卿其人、香菱其人,以及《石头记》前十六回里隐藏着历史,隐藏着一个王朝不能明写,不能明说的重大真实事件,但是,到了第十三回,无论是文本情节本身的需要,还是作者内心的感情悦动,这个秘密还是被秦可卿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了读者。
当然评说到这里,朋友们肯定觉得脑仁疼,你干嘛呢这是,从第一回到现在,这么多回了,观阳究竟想说什么?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的解开,《石头记》前十三回里尘封了数百年的秘密。
打开这个秘密的钥匙,就是秦可卿的判词和曲。
既然秦可卿临死向王熙凤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前程的忧虑,对家族未来悲惨遭遇的预言,以及对家族里很多男子的鄙薄,而且能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那么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在贾府里所有行为的目的,就可以自然理解为,秦可卿托梦里说的话,就是秦可卿和秦氏集团所有人的共识,也是他们的努力方向,他们的目的,说的杨光伟大一点,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要在贾府走向末日之前,挽救贾府的命运。
那么,贾府走向末日,贾府的命运走向无底深渊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秦可卿的判词。
秦可卿的判词和曲不仅是对秦可卿本人命运的概述,也是秦可卿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除了王熙凤托梦以外,的另外一个层面的表示,
判词的前两句,我们在之前已经解释过了,那么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看很好解释,不要说那些不肖子孙都是荣国府出来的,其实这个家族腐朽堕落的开端是在宁国府。如果我们只看书里的描写的话,那确实,前十六回里,没有写荣国府的一些罪恶,而把宁国府的扒灰、养小叔子、各种不齿之事写了个底朝天,那么,就因此说贾府的罪恶是从宁国府开始的吗?
当然不是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宁国府的府主贾珍、贾蓉,一个是玉字辈,一个是草字辈,在整个贾府大家族里,是小辈,咱不说贾政,前十几回里,对贾赦、贾琏、王熙凤他们这一拨人写的是非常清楚的吧,贾赦是一个何等荒淫无耻的角色,从辈分上还是年纪上看,贾赦是一定比贾珍大的,所以贾赦作恶的时间一定比贾珍长,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如果单纯的看,家族里的穷凶极恶,荒淫无耻,荣国府的人烦的事儿不会比宁国府少,也不会比宁国府晚,所以,造衅开端实在宁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字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那么,这个开端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就要关注秦可卿的曲了,秦可卿的曲名叫《好事终》,题目就非常直接,发人警醒,也就是说,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而言,是一桩好事,是对贾府有好处的,有什么好处,就是我前面分析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要在贾府走向末日之前,挽救贾府的命运。我们在这个曲里面,就可以鲜明的看出这一点,至少秦氏对贾府的问题根源是看的一清二楚的。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前面我们不多做解释了,何为“擅风情,秉月貌。”这两句是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的,我们要在后面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要看的是“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一句。
何为“箕裘颓堕皆从敬。”敬就是贾敬,也就是说,这个家族走向毁灭,这个家族走向无底深渊的起点,是贾敬,也就是因此,才有了“家事消亡首罪宁”和“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样的判断。
贾敬,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是丙辰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死时腹中坚硬如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死后天子追赐他五品之职。
在《石头记》里,这个人物的戏份完全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正式出场基本没有,全部的台词也不过三四句,但是,作者既然明确说了,箕裘颓堕皆从敬,那么,这个人身上也就必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何为“箕裘颓堕”,箕裘颓堕,为一词语。词语出处在《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为比喻先辈的事业没有人继承。那么,就非常奇怪了,这个没有人继承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们一般红学界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外乎如此,贾敬本来应该他袭爵的,也应该他来管理家族,但他“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贾珍袭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而已,贾珍既替父亲袭了官(三品爵威烈将军),在其位而不司其职,一味胡闹,最后自己扒灰,搞的宁国府除了门口的狮子哪都不干净,最后家族完蛋,所以“箕裘颓堕皆从敬。”
这种解释我觉得有几点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这些解释成立的话,那应该是箕裘颓堕皆从珍才对,所有的恶事都是贾珍做的,和贾敬有什么关系,顶多贾敬就是一个对儿子管教不严,推卸责任的罪名罢了,何至于把事情推到他一个化外之人头上?
第二,形容一个人败家、奢侈、骄奢淫逸的词很多,典故很多,为什么作者要用“箕裘颓堕”这个成语。何为先辈的事业,这个词是很古怪的,如果说先辈的家产、家业就是事业的话,那贾府怎么没有人继承啊?贾敬有儿子贾珍,贾珍有儿子贾蓉,是,可能三代单传是有点难看,但是绝不是没人继承是不是啊,再说了生不出儿子的责任能全部推给贾敬?如果说像贾府先祖一样,为国效力,忠君爱国,这叫事业的话,贾府里贾珍、贾赦、贾政都在朝廷任职,而且至少表面上,起码没做什么悖逆祖宗的事情吧,而且贾敬自己是想做神仙不做官了,但是人家把官位给儿子贾珍了啊,并不是没有人继承的,怎么能用箕裘颓堕来形容呢?
所以,贾敬这个人身上一定隐藏着重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也许与《石头记》所影射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有重大的关联。我们想探究秦可卿身上的秘密,要先从贾敬身上入手。
贾敬这个人身上的谜团很多:
其一,按照文本的表述,贾敬起初是很用心上进的,己卯科进士,所以他一开始绝非是一心想做神仙。这一点值得深思,也就是说贾敬这个人物的原型,在他年轻或者说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积极上进,非常正能量的一个人,但是他后来就因为某些原因完全堕落了。
其二,有一点非常古怪,按照书里的描写,贾敬的父亲贾代化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贾敷八岁就死了,次子贾敬是稳稳当当、不费力气就可以承袭宁国公世职,根本用不着参加科举考试。那他为什么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呢?而且还中了丙辰科进士,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看起来他只需要白等贾代化离世,就可以袭爵,但是还要去考进士,如果说他考进士是追求上进,用真才实学报效国家,那就好笑了,贾敬既然承袭了宁国公世职,如果要想上报效国家、下封妻荫子,完全有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想这么辛苦,也完全可以花天酒地、混混日子。为什么非要出家和道士们胡缠呢?
其三,关于贾敬出家修道的原因,一般的观点认为,贾敬出家做倒是,可能是因为发现贾珍可卿的丑事,或还有别的见不得人的事,觉得无颜面面对祖宗,对这个家族彻底的失望了。这个观点其实是值得推敲的,如果贾敬真的是因为觉得对祖宗不敬,但是又无力去管,悲愤之下去修道的话,那他至少不会是一个负面的形象,是不应该承担箕裘颓堕的罪名的。所以,贾敬修道一定是有其他的原因,或者说,不是出于什么阳光的、正面的原因而出家。导致他出家的事件很有可能是不可言说的丑闻。
其四,关于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按理她应该住在宁国府内,生活起居乃至读书识字、学习女红等事该由她的嫂子尤氏来照管,就像李纨负责教管荣国府的迎春、探春那样。但事实却是惜春与荣国府的迎探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后面的一些事情看,惜春对贾珍、尤氏的感情是非常淡漠的,当然对贾敬更是没有半点的互动描写,而贾敬好像对这个女儿也不管不问。
其五,贾珍对自己这个父亲的感情也很淡漠,甚至在自己父亲去世以后,对父亲葬礼的态度和对儿媳秦可卿大相径庭。贾敬去世以后,国孝家孝两重白事贾珍、贾蓉父子非但不管不问,而且公然在大丧期间就开始皮肤滥淫,甚至帮着荣国府的贾琏介绍二房,可以说公然挑衅家族的道德底线。
其六,贾府里的其他人,包括管家、仆人、仆妇,对贾敬的态度都是恶劣不堪的,贾府中人谈及贾敬,言语颇为不恭,甚至明明白白地嘲笑讥诮,这在一个“诗礼簪缨”的世宦大家,显得反常。那么贾敬此人,身为族公,为何众人对他如此不敬?宁府两场丧事,秦可卿与贾敬,对比非常鲜明。一庄重肃穆,合府大恸、“举家老少莫不悲伤”;一轻描淡写,冷淡菲薄,隐隐中只闻讥诮不恭之声。
其七,贾敬之死,死相极其丑陋,令人作呕,大反红楼中一贯的优雅风格。是否暗示着作者对贾敬这个人物的鄙薄和愤恨呢?
其八,在写到贾敬之死的时候,就赫然出现了一个扎眼的词,殡天,说老爷殡天了。在中国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会被称为“宾天”,而书中称贾敬的死为殡天,是否在影射贾政的身份不同寻常呢?
其九,关于贾敬的妻子,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书中最主要的男性角色,至少是正式出场的男性角色,他们的妻子是谁都是说的非常清楚的,比如和贾敬同辈份的,贾赦妻子邢夫人,贾政妻子王夫人都有详细的描写,唯独没有贾敬妻子的文字描述,这很令人奇怪。难道贾敬和自己的妻子也有什么不能说的事情吗?
其十,为什么文本里提到贾敬出家修道的时候,用了“胡羼”这个词,出家修道在中国古代是很高雅很超凡脱俗的行为,而且从贾敬具体修道的方式来看,他修道的方式确实很古怪,他是在玄都观烧丹炼汞,最后死于服食丹药。是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还是为了说明,这个人物对道教的狂热,没有对国家民族带来半点好处,反而贻害无穷呢?
从这些疑点上,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贾敬这个人在文本中深入探究可以发现的一些人物特征:
第一,他早年本人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而且考中了进士,既然贾代化的长子早死,只有他一个儿子,为什么他又要去考进士而不是坐等贾代化死去袭爵,只能说明这其中有隐情,有可能贾敬的原型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他是没有资格袭爵或者说继承皇位的,他能够袭爵或者继承皇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勤奋好学,知礼上进。
第二,他出家修道是因为不能明说的原因,或者说极不光彩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他出家修道不是因为这件具体的事情导致的,不过至少这件事情第一,是极端的隐秘或者丑闻,第二,对他出家修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这个人生性凉薄,和自己的儿子、女儿,甚至家族里的奴才、仆妇的关系都相当不好,以至于他去世了也没有什么人怀念他。
第四,他和自己的妻子的感情也非常不好,至少是非常淡漠,而且有可能发生过和妻妾之间的丑闻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第五,他对自己家族走向崩溃、破灭,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第六,他的死亡是非正常死亡,而且与修道有关。
那么,如果贾敬的原型真的是一位帝王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哪一位帝王,《石头记》到底写的是哪个王朝哪个时期的历史,欢迎大家关注下一期《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之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