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石山一品》(下)| 由台及岛
【【导读】】
5月5日晚19:30-22:00董豫赣讲座“石山一品”在有方空间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对于董豫赣老师及其讲座内容,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董豫赣老师从“石山一品”的缘起讲起,分别就为什么中国人喜好“太湖石”、中国山水画写的什么意、居游意对于造园的影响等几个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答,向大家呈现出一副中国园林的丰富画面。
现场视频也将于下周推出!
以下是讲座实录(下)——由台及岛:
【上大下小或作台】
第六,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个可居的地方:台子。这太神奇,在斯里兰卡居然发现了这么一个台子(图2左),上大下小,这是中国人理想的台,而且这个台上面待五六十个人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看山水画能看出一点名堂的东西,就是用居游的品相来看,我才发现中国的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会画一些在自然界的石台,这就不是写实了,这是黄公望的一座山(图2右),你见过石头山长成这样吗,依我所见只有在陕西的土山上才会有这个东西,因为土山上大家种田要平,大雨下来开始出现沟壑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石头山很少,中国文人在挑选山水的时候认为没有人居的山只能是自然界的遗产。大家看一下这里(图2左下部)还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台子,我一直觉得它就是这座房子的起居室,只不过它是一个庭院,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待。
我们看一下环秀山庄为什么好,大家都说它是最好的,但是我能证明它为什么好,它有洞,洞不太好,但这个台子真是好,而且这个台子不但品相和这个(图3右)一样,它还符合计成讲的,我们一会来看计成讲的是什么。
这是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适合人待的这座山本身不好,但这个洞很好,这是扬州小盘谷(图4),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旁边已经做成非常贵的会所。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5),它特别符合计成讲的《园冶·掇山篇》,为什么要上大下小?上面为什么要做平?做平之后你是不是可以堆土种树,山加树是不是就叫山林,城市山林有了;或者你家的地太小了就做台子,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要做台子,就因为地很小,你想做一个山可能你就没地儿住,就做一个山台,我还可以住上面,看起来还是山,这是一个高密度的东西,而且要是台子够大还可以做亭屋在上面,这就非常符合这个(图5)。
还有一个好处大家知道,李渔讲做土山一定是脚很大,上面很小。因为土山要坍塌,所以一定是上小下大,石头山占地很小,上大下小的话是否可以占地很小的情况下到了上面突然面积变大了,面积大了你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上大下小有一个好处。但这个山很难看,它难看就在于以拳石当峰的陋习,就是拿一个太湖石立那,这一块,那一块,所以这个时期很多山都叫什么五峰、六峰、九峰台,诸如此类的。
【理石仿古人笔意】
我要调侃一下贝聿铭,因为当时年轻,在他盖香山饭店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骂的非常狠,等后来年纪大一点之后觉得老先生挺不容易的,至少在30年内我觉得他是坚持思考中国园林,在中国没有这种人,后来再认真看,他有些东西局部做的非常好,他比一般人坦诚,不装神弄鬼,他的任务书是《园冶》的掇山篇,他的图像参考是米芾画的这个山(图6上)。大家可以想象米芾画了这么多山他为什么偏选这个,是因为这个家伙处理三角形太厉害了,全世界没有人做的过他,除开古埃及,现代建筑师没人做得过他。所以他选这个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来看一下,他选的“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这两句,但是这下面两句,“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他仿的是什么呢?这是谈山的远近,这时候已经不是居意问题了,是更高的一层。
后来我心平气和的发现这个家伙真是了不起,因为我第一次思考他怎么叠这个山的时候和我做红砖美术馆有关,我美术馆做完之后有一个室内设计师坚持要帮我做室内,为了证明他有多厉害,他告诉我他帮苏州博物馆做过室内。他就给我讲当时贝老先生真的不容易,那么大年龄谁都不知道他来苏州了,每年搬个小凳子坐在那。但是我真是嫉妒他太有钱了,就是吊车吊过来一块石头放在那,放在那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看半个小时,说“吊走”,然后那个石头就消失了,接着第二天再来。因为我要做一座山最多给我一天时间,贝聿铭他可能是一块石头能整个三、四天,而且这个石头也不计成本。我是甲方买一大堆,我赶紧就看。我很嫉妒,但我觉得能力这个事情和速度没有关系。
荆浩在讲远近的时候是这样说,“远墨轻,近墨重”。所以中国人非常厉害,他是用阴阳,所有的东西都是阴阳,就意味着你要谈高低、谈狭阔,你不能谈大或者小,不能谈美跟丑,你只能一对对的谈。所以他用笔墨的轻重来谈,他谈的是感知,他谈的不是写实。如果感知中远的东西显得比较淡就可以它画淡,让感知变远。如果把这里(图7下右)当作一幅水墨画,那前面的石头着墨是不是就浓一点,后面淡一点,到最后淡的快没了,这符合第一条山的远近法。
第二条是郭熙讲的皴法,“远无皴,近有皴”,讲的非常好,不是真的没有皴而是你看不见,它是一个感知问题,他说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没有皴,所以你看他找的前面的石头都是筋骨暴露的,就像皴法在上面,到这少一点,到这基本没有了。它再一次符合远近法。
第三条是沈括讲的远近法,远处的形看起来非常的暧昧,近处的形非常清楚。他不应该拿米芾的那张画做参考,如果拿这张(图8左)做参考的话就特别像,这是马麟画的,就是马远的儿子。这是不是近处的浓,远处的淡;近处的皴法很清楚,远处皴法不清楚;近处的形很清楚,远处的形不清楚。所以这几块石头已经开始呈现了中国古典皴法的价值,而且我还找到了一个工法,这必须到近处看。大家看这个石头磨的很奇怪,上头不磨下头磨,然后你就发现是一个上下的问题,上面重下面轻,为什么要磨这个。
真是了不起,中国画山水不是按照空气透视,也不是按照光影。两座山其实颜色差不多,可是中间采用浓、淡、浓的形式,用中间的空隙分界就把两座山给撑远了,我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两座山中间的空气。但它用的不是达芬奇的空气法,采用的是阴阳之间的层次让这两座山之间看起来是有气的(图9左)。可以说贝聿铭在仿形方面真的登峰造极。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计成讲的“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他做了一个电动推拉门,设计的是圆窗供人进出。可是他还做了一个桥(图10右),如果不做这个桥,山看上去就非常好。他不仅做了桥。还在旁边做了一个亭子。做了亭子就意味着人要在这里居住。居的时候就跑到一侧,一看石头山就像看打败仗一样逃跑,所以这个石头其实是按照立面的方法完成的。我觉得这倒不怪贝聿铭,因为西方建筑学就是从立面做起的,只是这完全不符合居游的概念。一旦你游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实的时候到底画峰还是画岭,所以中国人就不画这种。但是这样的设计已经很了不起了。
【远近间取“深远”】
刚才讲到远近,实际上我认为在中国所有关于阴阳对仗的东西都是工具,不论做狭阔或者做明暗,那就有一个问题:做这些对仗追求是什么?因为工具本身不决定价值,我就在想在远近中他开始追求深远的时候,在两个阴阳中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小中见大是以小来追求大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恐怕是一个追求,而不再是一个工具。
我再重新看郭熙的《林泉高致》,发现过去的证明非常奇怪。“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这恐怕是在山外,还没有进山的时候看,所以是“仰”,有点像建筑学画图的方法。“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仍然没有进去,所以用了“仰”,用了“望”。最有意思的是“深远”,因为在宋代之后“深远”已经取代了“高远”,变成了最重要的追求。郭熙用了一个“窥”字,这非常的奇怪,不再是仰或者望,“窥”什么意思呢?肯定是你看不清、看不全,反过来看身体在哪,“自山前而窥山后”,听起来很奇怪,不就是“平远”吗?可是你假设进去了之后,在这座山前看那座山的时候,是看不尽的。因此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窥是身体进入山中的一种窥视感,所以郭熙讲“深远之意重叠”,还有是“深远之色重晦”,因为当你进入山中,里面是一层一层的,明暗相间。“深远之象细碎”,是因为你进去了就看不全了。由此我来证明,中国宋代之后造园造山的时候最理想的是把身体带进山里感受深远。
计成的“坐石品泉”,我猜是坐在山里面。他不再像白居易一样看到一块石头便说在山里,这根本不需要造园的能力,需要的是居者的想象力。我认为与其说这是在模仿米芾的山,不如说是在模仿黄公望的,黄公望的山(图11左)显然是追求深远。
中国有一个老先生很厉害叫做曹汛,可是我认为他的厉害就在于考据。一个考据的人是没有办法判断山好坏的人,他只能考据它是明代还是清代。可是中国现在很多人会把考据当价值判断,有了曹汛的判断之后就会认为吴梅村在《张南垣传》中讲的这个一定是一个平远的山,因为“平冈小阪”听上去好像是到山脚的那部分。大家对于园林的理解好像都是通过文字,而大家又很信任曹汛的考据,就缺乏自己的思考。但我有点不相信他的这一次判断。吴梅村这段讲的非常好,“犯轩楹而不去,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好像是身处大山之中,大家还记得平远,就是我站在这里看,近山远山的关系,到我跟前变得很小,这叫平远。我喜欢这种(图12左),这是在深山中谈身体感知的一个居游的东西。
后来我从曹汛自己摘录的文献中找到了《无锡县志》《嘉兴县志》等对张南垣的描述,说“累石作层峦沟壑”一听就是深远,是说他造山从外面看是什么样的,又一说“穿深复冈”,非常明显,他想做一个深远之山,想让你身体进去。而后两段也是清代人的记载,这是游园者的角度,更可信。“虽在尘嚣中,如入岩谷”,又讲“犹居深谷”,这个更能证明他的山不是平远,而应该是深远。用这段话来看可以分析一下,你们会觉得这是平远之山吗?(图14)尽管这座山其实不高,只有半亩地。但是我觉得真是了不起,这座山什么都有,甚至看起来很像悬崖峭壁。
【小中可以见大】
山的大小是一个追求,要小中见大。一座山,中国人小中见大,不是像哥特建筑,而是讲人的感知。如果想突显大要先给一个非常小的地方压的很低,然后设计一个不算太大的,一对比就有了大小的感知。比如一个3m高的山没有崇山峻岭的感觉,要体现小中见大,我会拿一个房子逼近这个山,而后我再把房子压的比较低,把窗台的位置往上抬。这样一来,上面看不见顶下面看不见脚,你就想象你只看到大山的一截。这个想法被沈复放在“小中见大”的题目之下,就是一个密度,就是在一个非常窄的院子中还能坚持像谢灵运那种大山大水的山居意向。因为理想在,他们才可以追求大山大水,不会说地小了就做不了。
在苏州园林中,我想找峭壁山的好例子基本找不到。稍微像样一点的是留园的揖峰轩(图16右)。在揖峰轩中,只有一个两米多的小洞子,它后面有一个院子,有一座山,但这座山也不太高,也不太好看,所以在窗子上加上了花边,让你觉得好像是住在山里,这是一个宛若镜游的意境。
我的朋友李兴钢在改这张图(图17左),他觉得房子离山太远,没有逼近显得山不高。他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移动房子,还有一个就是把岸挖低一米让山显得高一米。我认为只有会改园林的人才会造园,我就把这个事和一个学生王欣讲,他说这张图本来就是这样。这是复原的图(图17右),现在这里只有一块平台。并且这个房子是透过一个廊看的,你看山之前要先经过一个玄关所以永远都看不到山的全貌。你上桥之后山就逼近了,看这座山尽管在这个房子里看会出现一披横廊。如果当时的那条廊还在,这个房子就很符合“半潭秋水一房山”。这个房间的价值就在于房子和山的合一,是山居的意思。
【好坏在做假成真】
从郭熙到计成,郭熙在讲自然的山水从来不是为了人,所以中国人对自然不会绝对喜欢也不会绝对不喜欢,他会在里面挑适合自己居游的,就是符合建筑学价值的那些东西。所以宋徽宗根据这个做了假山。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了两件事,第一中国园林一定不要谈纯自然,如果追求纯自然就不需要建筑师了;第二,他的价值判断是在“宛自天开”,它就来源于郭熙。有真为什么要假,真山可能只有一部分符合居游之意,就要做假,而做假了之后怎么判断假山的好坏。这个标准就是“做假成真”,这个“真”是讨论“形”的问题。形是“稍动天机,全叨人力”,人力是按照天机来的,跟宋徽宗讲的“参诸造化”一样,看大自然怎么做的。“若开辟之素有”,一下子就回到开天辟地的事情。这时候神话就开始有意义了。
我自己心里明白,如果不谈神话我后面这些东西就完全没有价值。我们看《淮南子》里的一个神话(图19),这是对中国大地的一个描述,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就想为什么是这样,就想象是共工用头撞了一下,本来可能是一个几何形或者是混沌形,也可能像西方,但撞完之后就地起东南,西北高就开始东南低,水就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个神话特别适合让我们来判断环秀山庄为什么从形上看也好。这个神话讲的是一个东西撞完了之后一个完形的东西开始“折”、“绝”就是断裂。断是说这座山和那座山彻底断绝了,裂是还没有断完。
这座山(图20左)有点像京都的地图,有点像“丫”形,断完之后水就过来了,这个“丫”字形就裂了。这是一座断掉的东西,断完之后它要通,这边用了一个拱券,从上面看就是一个桥,这边(图20右下)又搭了一个石板桥,它就有一个断而通的峭壁的意思。彻底断了下面就会有水进来,沟壑就成了涧,做山就变成理水。这一块(图21)叫做裂,裂没有裂完就是一个斜面,按照居游的角度讲就可以当作一个楼梯,就出现了山梯这个东西,从这个裂缝爬上去。理想的情况下就是自然做的这件事,你想做的居游的事情合二为一了。断裂其实也是阴阳的两面。
再来看一下形,这个形(图21)非常的奇特。所有的山好像都是朝着西边长,这是一个有超高技巧的人,他其实是堆了三座山,原本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他知道在撞完了之后会有一个趋势。再看一下狮子林,最糟糕的就是每一块石头都像是自己在动,那叫自动,但整体看起来混乱不堪。所以白居易讲太湖石的动感,跟吴梅村在讲张南垣的山的动感的时候,他讲的是一座山撞完之后的能量还在。能量还在就表现的是一系列像动物的动态,但没想过狮子林会做出这样的东西,而环秀山庄的这座山则表达的是撞完后能量还在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趋势。
【置身神话之中】
最后,讲品山不尽,从神话到仙话到山人。我们知道神话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这是中国最迷人的一种文化,叫做玉文化。全世界都有石器文化,但只有中国有玉石文化,我一直觉得玉是和保存尸体或者是和身体有关的东西,随后发展的太湖石是和活人的生活发生关系。后来又发展了仙话这个东西,这不再是神话,讲的是山上有一个人,是道家的,所以山人,这和永恒没有关系,跟活的更久有关系。我们再讲一下它和身体的关系。按照中医的讲话,洞庭是肚脐的意思,大家知道肚脐是和母体连接的,它是一个历史性的关系,按照风水的话,因为历史和时间有关,肚脐是时间性问题,是脐带,按照风水来讲洞庭是和点穴有关,这是空间连接的问题,刚才是时间节点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幅中国古人在找理想的居所(图23左)或者给死人住的图和给活人住的阳宅,所有的地形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山水一体。你要点到这个穴之后里面是暗通的,最终要通到中国的神山昆仑山。到了明代我觉得中国居住理想基本没什么变化,因为这个理想太好了。画山唯一的变化是笔触,到了明代画的山没有任何的多余东西,只和身体有关。看这个山洞,石头就变成了沙发,这个就变成了扶手,这棵树基本就是一个房子,这是中国人对树的姿态的想象,和品山品水一样,不是种类的问题。
另外一个人叫做李丰楙,他写了《仙境与游历》。他讲了一件事情在中国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所学的建筑学,最有诗意的年代,按雨果看来是哥特中世纪,最堕落的时代是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到当代,因为没有意义。你把神拿掉之后就变成了居住的机器,它的意义是他们的神学。哥特在建立中世纪神学的年代正好是相对于中国陶渊明、谢灵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中国的神话到仙话的转折也是这个时代,我觉得这个时代太重要了,可以区分中国和西方甚至日本。李丰楙在讲的仙境就和之前的一石三山不一样,后来仙境多半是指在东吴这一带,有太湖石这一带,有山洞的这一带,为什么后来连两广这种野蛮之地都会被带入进来,是因为有喀斯特地貌,他就认为这是和洞庭暗通的,最终会通往昆仑山,这和他们的想象有关,所以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还是太湖石的洞府。
【中日山岛不同】
我先跟大家大概说一下中国的山石和日本的差别。日本人模仿了中国很多的东西,他会模仿阴阳五行,但不知道这上面有什么东西,所以它只会手法,比如说他也装模作样的拿出一些山台山洞。但想象一下,日本人绝对不会坐在这个石台上(图24右),他们非常敬仰他们做的这种物,而中国人不会。另外,日本人他做三块石头可以做的比中国人好很多,用阴阳、项背、高下、君臣,他最多能做七块石头,等把几组石搁在一块之后它一定会乱,因为他没有中国的大地脉。
举个例子,桂离宫所有的这些汀步你是知道它的用处的,也有艺术价值,但几条汀步撞在一起就没有办法看,相互的关系不清晰。中国人至少要把山势做出来,然后再来裁柱子,所以总体的气势不会乱。
另外一个更具体的例子,这是桂离宫,为了解决这个1米多的高差,桂离宫先做了一个斜坡,斜坡上铺石头,让石头成台阶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石头的品相,四分便利,六分造景,所以他把功能和形式合二为一,西方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西方要么形式追求功能,要么功能追求形式,要么形式发生功能。但我觉得千利休把这个东西完美的合在一块,就是汀步一定要平的适合人走,可是没事的时候你盯着它,它还要好看。这两个是一件事情,但是搁在一起怎么看?它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留园,仍然是解决这个高差1m的问题,中国人把这个叫云步,但理想的中国人他知道这是旁边山的余脉,有了这样的想象之后,高超的人就能做出背后的山和这个山之间的关系,不会搁在一块很乱。
日本人做小景真是举世无双,做大景我觉得没有国家能和中国比,这里面甚至有理论,桌子和凳子为什么是这种关系,李渔专门讲了,李渔特别照顾女性,他专门讲到了,他讲甚至女人洗衣的石头都要和身体发生关系,所有的大大小小的碎石都有,他认为凳子石头和桌子石头应该是像从山洞卷下来的,是一气呵成的,所以不是瞎摆。我们现在去看很多的景观,也专门在树底下摆了几块石头,就是堆了一点园林材料,我曾经对园博会的评价就是园林材料博览会,我看不出有什么希望。
再回到关于汀步的讨论,中国人会把它放在水里,一直到我刚才给大家看的小盘谷也是,中国人基本不会把它放在陆地上,但日本人会把它放在这里,这是非常奇怪的。我去参观日本园林,老觉得憋,怕掉下去,其实哪怕掉下去下面也是青苔不会淹死,可你老觉得你在水上走,我觉得可能跟这事有关,而且它也不允许你踩,这个“露地”真的跟水有关。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中国是这么放的,汀步永远是搁在水里的,但日本人的这个石头(图29右)你敢去踩吗?你踩试试,反正我有一次尝试过最后一堆警铃全响了,一堆老太太就冲过来,吓死我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把岛看成山的余脉,而日本把山视为岛,今天就到此结束。
编辑:张远博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5月5日晚19:30-22:00董豫赣讲座“石山一品”在有方空间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对于董豫赣老师及其讲座内容,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董豫赣老师从“石山一品”的缘起讲起,分别就为什么中国人喜好“太湖石”、中国山水画写的什么意、居游意对于造园的影响等几个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答,向大家呈现出一副中国园林的丰富画面。
现场视频也将于下周推出!
以下是讲座实录(下)——由台及岛:
![]() |
▲ 图1:讲座现场 |
【上大下小或作台】
第六,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个可居的地方:台子。这太神奇,在斯里兰卡居然发现了这么一个台子(图2左),上大下小,这是中国人理想的台,而且这个台上面待五六十个人没有任何问题。
![]() |
▲ 图2:斯里兰卡的石台(左)和黄公望的《水阁清幽图》(右) |
这是我第一次看山水画能看出一点名堂的东西,就是用居游的品相来看,我才发现中国的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会画一些在自然界的石台,这就不是写实了,这是黄公望的一座山(图2右),你见过石头山长成这样吗,依我所见只有在陕西的土山上才会有这个东西,因为土山上大家种田要平,大雨下来开始出现沟壑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石头山很少,中国文人在挑选山水的时候认为没有人居的山只能是自然界的遗产。大家看一下这里(图2左下部)还有一个上大下小的台子,我一直觉得它就是这座房子的起居室,只不过它是一个庭院,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这里待。
![]() |
▲ 图3:环秀山庄的石台(左)和黄公望的《水阁清幽图》(右) |
我们看一下环秀山庄为什么好,大家都说它是最好的,但是我能证明它为什么好,它有洞,洞不太好,但这个台子真是好,而且这个台子不但品相和这个(图3右)一样,它还符合计成讲的,我们一会来看计成讲的是什么。
![]() |
![]() |
▲ 图4-5:扬州小盘谷 |
这是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适合人待的这座山本身不好,但这个洞很好,这是扬州小盘谷(图4),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旁边已经做成非常贵的会所。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5),它特别符合计成讲的《园冶·掇山篇》,为什么要上大下小?上面为什么要做平?做平之后你是不是可以堆土种树,山加树是不是就叫山林,城市山林有了;或者你家的地太小了就做台子,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要做台子,就因为地很小,你想做一个山可能你就没地儿住,就做一个山台,我还可以住上面,看起来还是山,这是一个高密度的东西,而且要是台子够大还可以做亭屋在上面,这就非常符合这个(图5)。
还有一个好处大家知道,李渔讲做土山一定是脚很大,上面很小。因为土山要坍塌,所以一定是上小下大,石头山占地很小,上大下小的话是否可以占地很小的情况下到了上面突然面积变大了,面积大了你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上大下小有一个好处。但这个山很难看,它难看就在于以拳石当峰的陋习,就是拿一个太湖石立那,这一块,那一块,所以这个时期很多山都叫什么五峰、六峰、九峰台,诸如此类的。
【理石仿古人笔意】
![]() |
▲ 图6: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和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
我要调侃一下贝聿铭,因为当时年轻,在他盖香山饭店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骂的非常狠,等后来年纪大一点之后觉得老先生挺不容易的,至少在30年内我觉得他是坚持思考中国园林,在中国没有这种人,后来再认真看,他有些东西局部做的非常好,他比一般人坦诚,不装神弄鬼,他的任务书是《园冶》的掇山篇,他的图像参考是米芾画的这个山(图6上)。大家可以想象米芾画了这么多山他为什么偏选这个,是因为这个家伙处理三角形太厉害了,全世界没有人做的过他,除开古埃及,现代建筑师没人做得过他。所以他选这个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来看一下,他选的“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这两句,但是这下面两句,“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他仿的是什么呢?这是谈山的远近,这时候已经不是居意问题了,是更高的一层。
![]() |
▲ 图7:“古人笔意”和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
后来我心平气和的发现这个家伙真是了不起,因为我第一次思考他怎么叠这个山的时候和我做红砖美术馆有关,我美术馆做完之后有一个室内设计师坚持要帮我做室内,为了证明他有多厉害,他告诉我他帮苏州博物馆做过室内。他就给我讲当时贝老先生真的不容易,那么大年龄谁都不知道他来苏州了,每年搬个小凳子坐在那。但是我真是嫉妒他太有钱了,就是吊车吊过来一块石头放在那,放在那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看半个小时,说“吊走”,然后那个石头就消失了,接着第二天再来。因为我要做一座山最多给我一天时间,贝聿铭他可能是一块石头能整个三、四天,而且这个石头也不计成本。我是甲方买一大堆,我赶紧就看。我很嫉妒,但我觉得能力这个事情和速度没有关系。
荆浩在讲远近的时候是这样说,“远墨轻,近墨重”。所以中国人非常厉害,他是用阴阳,所有的东西都是阴阳,就意味着你要谈高低、谈狭阔,你不能谈大或者小,不能谈美跟丑,你只能一对对的谈。所以他用笔墨的轻重来谈,他谈的是感知,他谈的不是写实。如果感知中远的东西显得比较淡就可以它画淡,让感知变远。如果把这里(图7下右)当作一幅水墨画,那前面的石头着墨是不是就浓一点,后面淡一点,到最后淡的快没了,这符合第一条山的远近法。
第二条是郭熙讲的皴法,“远无皴,近有皴”,讲的非常好,不是真的没有皴而是你看不见,它是一个感知问题,他说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没有皴,所以你看他找的前面的石头都是筋骨暴露的,就像皴法在上面,到这少一点,到这基本没有了。它再一次符合远近法。
![]() |
▲ 图8:马麟的《夕阳秋色图》和苏州博物馆 |
第三条是沈括讲的远近法,远处的形看起来非常的暧昧,近处的形非常清楚。他不应该拿米芾的那张画做参考,如果拿这张(图8左)做参考的话就特别像,这是马麟画的,就是马远的儿子。这是不是近处的浓,远处的淡;近处的皴法很清楚,远处皴法不清楚;近处的形很清楚,远处的形不清楚。所以这几块石头已经开始呈现了中国古典皴法的价值,而且我还找到了一个工法,这必须到近处看。大家看这个石头磨的很奇怪,上头不磨下头磨,然后你就发现是一个上下的问题,上面重下面轻,为什么要磨这个。
![]() |
▲ 图9:苏州博物馆和中国山水画的用色 |
![]() |
▲ 图10:苏州博物馆的“圆窗” |
真是了不起,中国画山水不是按照空气透视,也不是按照光影。两座山其实颜色差不多,可是中间采用浓、淡、浓的形式,用中间的空隙分界就把两座山给撑远了,我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两座山中间的空气。但它用的不是达芬奇的空气法,采用的是阴阳之间的层次让这两座山之间看起来是有气的(图9左)。可以说贝聿铭在仿形方面真的登峰造极。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计成讲的“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他做了一个电动推拉门,设计的是圆窗供人进出。可是他还做了一个桥(图10右),如果不做这个桥,山看上去就非常好。他不仅做了桥。还在旁边做了一个亭子。做了亭子就意味着人要在这里居住。居的时候就跑到一侧,一看石头山就像看打败仗一样逃跑,所以这个石头其实是按照立面的方法完成的。我觉得这倒不怪贝聿铭,因为西方建筑学就是从立面做起的,只是这完全不符合居游的概念。一旦你游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实的时候到底画峰还是画岭,所以中国人就不画这种。但是这样的设计已经很了不起了。
【远近间取“深远”】
![]() |
▲ 图11:山给人的深远感受 |
刚才讲到远近,实际上我认为在中国所有关于阴阳对仗的东西都是工具,不论做狭阔或者做明暗,那就有一个问题:做这些对仗追求是什么?因为工具本身不决定价值,我就在想在远近中他开始追求深远的时候,在两个阴阳中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小中见大是以小来追求大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恐怕是一个追求,而不再是一个工具。
我再重新看郭熙的《林泉高致》,发现过去的证明非常奇怪。“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这恐怕是在山外,还没有进山的时候看,所以是“仰”,有点像建筑学画图的方法。“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仍然没有进去,所以用了“仰”,用了“望”。最有意思的是“深远”,因为在宋代之后“深远”已经取代了“高远”,变成了最重要的追求。郭熙用了一个“窥”字,这非常的奇怪,不再是仰或者望,“窥”什么意思呢?肯定是你看不清、看不全,反过来看身体在哪,“自山前而窥山后”,听起来很奇怪,不就是“平远”吗?可是你假设进去了之后,在这座山前看那座山的时候,是看不尽的。因此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窥是身体进入山中的一种窥视感,所以郭熙讲“深远之意重叠”,还有是“深远之色重晦”,因为当你进入山中,里面是一层一层的,明暗相间。“深远之象细碎”,是因为你进去了就看不全了。由此我来证明,中国宋代之后造园造山的时候最理想的是把身体带进山里感受深远。
计成的“坐石品泉”,我猜是坐在山里面。他不再像白居易一样看到一块石头便说在山里,这根本不需要造园的能力,需要的是居者的想象力。我认为与其说这是在模仿米芾的山,不如说是在模仿黄公望的,黄公望的山(图11左)显然是追求深远。
![]() |
▲ 图12:吴梅村《张南垣传》 |
中国有一个老先生很厉害叫做曹汛,可是我认为他的厉害就在于考据。一个考据的人是没有办法判断山好坏的人,他只能考据它是明代还是清代。可是中国现在很多人会把考据当价值判断,有了曹汛的判断之后就会认为吴梅村在《张南垣传》中讲的这个一定是一个平远的山,因为“平冈小阪”听上去好像是到山脚的那部分。大家对于园林的理解好像都是通过文字,而大家又很信任曹汛的考据,就缺乏自己的思考。但我有点不相信他的这一次判断。吴梅村这段讲的非常好,“犯轩楹而不去,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好像是身处大山之中,大家还记得平远,就是我站在这里看,近山远山的关系,到我跟前变得很小,这叫平远。我喜欢这种(图12左),这是在深山中谈身体感知的一个居游的东西。
![]() |
▲ 图13:曹汛摘录对历史上对张南垣的记载 |
后来我从曹汛自己摘录的文献中找到了《无锡县志》《嘉兴县志》等对张南垣的描述,说“累石作层峦沟壑”一听就是深远,是说他造山从外面看是什么样的,又一说“穿深复冈”,非常明显,他想做一个深远之山,想让你身体进去。而后两段也是清代人的记载,这是游园者的角度,更可信。“虽在尘嚣中,如入岩谷”,又讲“犹居深谷”,这个更能证明他的山不是平远,而应该是深远。用这段话来看可以分析一下,你们会觉得这是平远之山吗?(图14)尽管这座山其实不高,只有半亩地。但是我觉得真是了不起,这座山什么都有,甚至看起来很像悬崖峭壁。
![]() |
▲ 图14:环秀山庄 |
【小中可以见大】
![]() |
▲ 图15:山的大小是一种追求 |
山的大小是一个追求,要小中见大。一座山,中国人小中见大,不是像哥特建筑,而是讲人的感知。如果想突显大要先给一个非常小的地方压的很低,然后设计一个不算太大的,一对比就有了大小的感知。比如一个3m高的山没有崇山峻岭的感觉,要体现小中见大,我会拿一个房子逼近这个山,而后我再把房子压的比较低,把窗台的位置往上抬。这样一来,上面看不见顶下面看不见脚,你就想象你只看到大山的一截。这个想法被沈复放在“小中见大”的题目之下,就是一个密度,就是在一个非常窄的院子中还能坚持像谢灵运那种大山大水的山居意向。因为理想在,他们才可以追求大山大水,不会说地小了就做不了。
![]() |
▲ 图16:留园的揖峰轩(右) |
在苏州园林中,我想找峭壁山的好例子基本找不到。稍微像样一点的是留园的揖峰轩(图16右)。在揖峰轩中,只有一个两米多的小洞子,它后面有一个院子,有一座山,但这座山也不太高,也不太好看,所以在窗子上加上了花边,让你觉得好像是住在山里,这是一个宛若镜游的意境。
![]() |
▲ 图17:环秀山庄平面图前后对比 |
我的朋友李兴钢在改这张图(图17左),他觉得房子离山太远,没有逼近显得山不高。他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移动房子,还有一个就是把岸挖低一米让山显得高一米。我认为只有会改园林的人才会造园,我就把这个事和一个学生王欣讲,他说这张图本来就是这样。这是复原的图(图17右),现在这里只有一块平台。并且这个房子是透过一个廊看的,你看山之前要先经过一个玄关所以永远都看不到山的全貌。你上桥之后山就逼近了,看这座山尽管在这个房子里看会出现一披横廊。如果当时的那条廊还在,这个房子就很符合“半潭秋水一房山”。这个房间的价值就在于房子和山的合一,是山居的意思。
【好坏在做假成真】
![]() |
▲ 图18:判断假山好坏在于“做假成真” |
从郭熙到计成,郭熙在讲自然的山水从来不是为了人,所以中国人对自然不会绝对喜欢也不会绝对不喜欢,他会在里面挑适合自己居游的,就是符合建筑学价值的那些东西。所以宋徽宗根据这个做了假山。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了两件事,第一中国园林一定不要谈纯自然,如果追求纯自然就不需要建筑师了;第二,他的价值判断是在“宛自天开”,它就来源于郭熙。有真为什么要假,真山可能只有一部分符合居游之意,就要做假,而做假了之后怎么判断假山的好坏。这个标准就是“做假成真”,这个“真”是讨论“形”的问题。形是“稍动天机,全叨人力”,人力是按照天机来的,跟宋徽宗讲的“参诸造化”一样,看大自然怎么做的。“若开辟之素有”,一下子就回到开天辟地的事情。这时候神话就开始有意义了。
![]() |
▲ 图19:《淮南子·天文训》 |
我自己心里明白,如果不谈神话我后面这些东西就完全没有价值。我们看《淮南子》里的一个神话(图19),这是对中国大地的一个描述,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就想为什么是这样,就想象是共工用头撞了一下,本来可能是一个几何形或者是混沌形,也可能像西方,但撞完之后就地起东南,西北高就开始东南低,水就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个神话特别适合让我们来判断环秀山庄为什么从形上看也好。这个神话讲的是一个东西撞完了之后一个完形的东西开始“折”、“绝”就是断裂。断是说这座山和那座山彻底断绝了,裂是还没有断完。
![]() |
▲ 图20:环秀山庄为什么从形上也好 |
![]() |
▲ 图21:环秀山庄的“山涧” |
这座山(图20左)有点像京都的地图,有点像“丫”形,断完之后水就过来了,这个“丫”字形就裂了。这是一座断掉的东西,断完之后它要通,这边用了一个拱券,从上面看就是一个桥,这边(图20右下)又搭了一个石板桥,它就有一个断而通的峭壁的意思。彻底断了下面就会有水进来,沟壑就成了涧,做山就变成理水。这一块(图21)叫做裂,裂没有裂完就是一个斜面,按照居游的角度讲就可以当作一个楼梯,就出现了山梯这个东西,从这个裂缝爬上去。理想的情况下就是自然做的这件事,你想做的居游的事情合二为一了。断裂其实也是阴阳的两面。
![]() |
▲ 图22:环秀山庄的假山 |
![]() |
▲ 图23:狮子林 |
再来看一下形,这个形(图21)非常的奇特。所有的山好像都是朝着西边长,这是一个有超高技巧的人,他其实是堆了三座山,原本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他知道在撞完了之后会有一个趋势。再看一下狮子林,最糟糕的就是每一块石头都像是自己在动,那叫自动,但整体看起来混乱不堪。所以白居易讲太湖石的动感,跟吴梅村在讲张南垣的山的动感的时候,他讲的是一座山撞完之后的能量还在。能量还在就表现的是一系列像动物的动态,但没想过狮子林会做出这样的东西,而环秀山庄的这座山则表达的是撞完后能量还在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趋势。
【置身神话之中】
最后,讲品山不尽,从神话到仙话到山人。我们知道神话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这是中国最迷人的一种文化,叫做玉文化。全世界都有石器文化,但只有中国有玉石文化,我一直觉得玉是和保存尸体或者是和身体有关的东西,随后发展的太湖石是和活人的生活发生关系。后来又发展了仙话这个东西,这不再是神话,讲的是山上有一个人,是道家的,所以山人,这和永恒没有关系,跟活的更久有关系。我们再讲一下它和身体的关系。按照中医的讲话,洞庭是肚脐的意思,大家知道肚脐是和母体连接的,它是一个历史性的关系,按照风水的话,因为历史和时间有关,肚脐是时间性问题,是脐带,按照风水来讲洞庭是和点穴有关,这是空间连接的问题,刚才是时间节点问题。
![]() |
▲ 图24:中国古人理想居所 |
所以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幅中国古人在找理想的居所(图23左)或者给死人住的图和给活人住的阳宅,所有的地形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山水一体。你要点到这个穴之后里面是暗通的,最终要通到中国的神山昆仑山。到了明代我觉得中国居住理想基本没什么变化,因为这个理想太好了。画山唯一的变化是笔触,到了明代画的山没有任何的多余东西,只和身体有关。看这个山洞,石头就变成了沙发,这个就变成了扶手,这棵树基本就是一个房子,这是中国人对树的姿态的想象,和品山品水一样,不是种类的问题。
![]() |
▲ 图25:明代画山的细微变化 |
另外一个人叫做李丰楙,他写了《仙境与游历》。他讲了一件事情在中国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所学的建筑学,最有诗意的年代,按雨果看来是哥特中世纪,最堕落的时代是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到当代,因为没有意义。你把神拿掉之后就变成了居住的机器,它的意义是他们的神学。哥特在建立中世纪神学的年代正好是相对于中国陶渊明、谢灵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中国的神话到仙话的转折也是这个时代,我觉得这个时代太重要了,可以区分中国和西方甚至日本。李丰楙在讲的仙境就和之前的一石三山不一样,后来仙境多半是指在东吴这一带,有太湖石这一带,有山洞的这一带,为什么后来连两广这种野蛮之地都会被带入进来,是因为有喀斯特地貌,他就认为这是和洞庭暗通的,最终会通往昆仑山,这和他们的想象有关,所以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还是太湖石的洞府。
![]() |
▲ 图26:日本造园中的山石 |
【中日山岛不同】
我先跟大家大概说一下中国的山石和日本的差别。日本人模仿了中国很多的东西,他会模仿阴阳五行,但不知道这上面有什么东西,所以它只会手法,比如说他也装模作样的拿出一些山台山洞。但想象一下,日本人绝对不会坐在这个石台上(图24右),他们非常敬仰他们做的这种物,而中国人不会。另外,日本人他做三块石头可以做的比中国人好很多,用阴阳、项背、高下、君臣,他最多能做七块石头,等把几组石搁在一块之后它一定会乱,因为他没有中国的大地脉。
![]() |
▲ 图27:桂离宫的汀步和拙政园中的假山 |
举个例子,桂离宫所有的这些汀步你是知道它的用处的,也有艺术价值,但几条汀步撞在一起就没有办法看,相互的关系不清晰。中国人至少要把山势做出来,然后再来裁柱子,所以总体的气势不会乱。
![]() |
▲ 图28:桂离宫的汀步和留园的台阶 |
另外一个更具体的例子,这是桂离宫,为了解决这个1米多的高差,桂离宫先做了一个斜坡,斜坡上铺石头,让石头成台阶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石头的品相,四分便利,六分造景,所以他把功能和形式合二为一,西方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西方要么形式追求功能,要么功能追求形式,要么形式发生功能。但我觉得千利休把这个东西完美的合在一块,就是汀步一定要平的适合人走,可是没事的时候你盯着它,它还要好看。这两个是一件事情,但是搁在一起怎么看?它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留园,仍然是解决这个高差1m的问题,中国人把这个叫云步,但理想的中国人他知道这是旁边山的余脉,有了这样的想象之后,高超的人就能做出背后的山和这个山之间的关系,不会搁在一块很乱。
![]() |
▲ 图29:中国园林中桌子与凳子的关系 |
日本人做小景真是举世无双,做大景我觉得没有国家能和中国比,这里面甚至有理论,桌子和凳子为什么是这种关系,李渔专门讲了,李渔特别照顾女性,他专门讲到了,他讲甚至女人洗衣的石头都要和身体发生关系,所有的大大小小的碎石都有,他认为凳子石头和桌子石头应该是像从山洞卷下来的,是一气呵成的,所以不是瞎摆。我们现在去看很多的景观,也专门在树底下摆了几块石头,就是堆了一点园林材料,我曾经对园博会的评价就是园林材料博览会,我看不出有什么希望。
![]() |
▲ 图30: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汀步的差异 |
![]() |
▲ 图31: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对于山岛的不同态度 |
再回到关于汀步的讨论,中国人会把它放在水里,一直到我刚才给大家看的小盘谷也是,中国人基本不会把它放在陆地上,但日本人会把它放在这里,这是非常奇怪的。我去参观日本园林,老觉得憋,怕掉下去,其实哪怕掉下去下面也是青苔不会淹死,可你老觉得你在水上走,我觉得可能跟这事有关,而且它也不允许你踩,这个“露地”真的跟水有关。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中国是这么放的,汀步永远是搁在水里的,但日本人的这个石头(图29右)你敢去踩吗?你踩试试,反正我有一次尝试过最后一堆警铃全响了,一堆老太太就冲过来,吓死我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把岛看成山的余脉,而日本把山视为岛,今天就到此结束。
编辑:张远博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