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伊甸園——《詩經》筆記之《鄘風·桑中》
《鄘風·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毛詩序: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本詩的背景是衛宣、惠時期,上有公室大夫的“相竊妻妾”之風,下則庶人“男女相奔”,夫婦之倫掃地,“政散民流”,衛國國力亦大減。
“爰采唐矣?沫之鄉矣”。爰,於也。唐,即菟絲子,又名無根藤,寄生攀附於其他植物之上,有壯陽之效。沫,衛邑。要采菟絲子,當去沫邑,那要幽會情人呢?當然是衛國嘍。詩教是如此溫柔敦厚,故常用比興來刺時之亂象,不直言。“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上宮,幽會之地。那幽會的對象是誰呢?還是一個外國女人孟姜(孟,知為長女;姜,齊、許、申、呂之國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從側面反映了衛國這片土地的整個風氣是長養人淫慾的,禮教廢弛的。結合《新臺》篇,我們在此也可以想見本性美好的宣姜在衛國這個大染缸中,是如何被走上淫亂之路的。
“爰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弋,出自姒姓,以封邑名為氏。這對相會的情人可謂非常之纏綿,兩人在桑中之野見面,女方再帶男方到上宮之地共敘歡情,最後還相送於淇水。這在今人看來完全就是一場浪漫得一塌糊塗的愛情嘛,先秦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嘛,“全詩輕快活潑,表現了青年男女的熾烈愛情,並無諷刺之意,更談不上是貴族男女淫亂後的無恥自白”(摘自《先秦詩鑒賞辭典》)。“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謂現代愛情觀的一個基本圖騰。現代人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對兩情相悅的阻礙的構建和對抗上,他們既不斷地在反抗外部阻礙,又不斷地在構建內部阻礙(如對財位、容貌、幻想和選擇權的執著和權衡),內外阻礙又互為因果。在求不得中拼命求,在怨憎會中繼續怨,在愛別離中不肯別,眾苦相逼,能無怨乎?或時予安順者,則沉醉於感官和虛榮的自由中,以定義幸福,以供眾追求。現代人在解讀《詩經》時,會不自覺地將怨氣或嘲笑撒在禮法的頭上,認為禮法是對人美好的自然之情的束縛和戕害。殊不知,正是現代的愛情主義,對自然之情的魅化反而更接近佔有和消耗的本質,因為它是“采”的。當人們自障於身心的享樂或受虐的幻想中時(愛情主義的全部),他們做夢也想不到,愛情惟有在禮法的保護下,才能發揮出德性的光輝。德性能吃嗎?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葑,即蕪菁。庸,以國名為氏。儘管詩的語言比較厚道,但它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桑中》的語言還真是輕快活潑的,但它的使命是“出賣”,是將“犯罪”地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是光天化日之下,那還有什麼偷嚐禁果的情調呀?
其實,就男女之情而言,淫亂作為一種惡,確實是禮法之存在所賜予的。那有人要問了,禮法之前呢?上古多野合,為什麼你不用禮法去批判它?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換個問法,憑什麼上古用不到禮法?我只能借用《聖經》的典故勉強作答:被逐出伊甸園的人,是很難回去的。此時,上帝的最好安排是摩西十誡。一切制度法則都是針對人心設計的,禮法亦不例外。
爰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毛詩序: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本詩的背景是衛宣、惠時期,上有公室大夫的“相竊妻妾”之風,下則庶人“男女相奔”,夫婦之倫掃地,“政散民流”,衛國國力亦大減。
“爰采唐矣?沫之鄉矣”。爰,於也。唐,即菟絲子,又名無根藤,寄生攀附於其他植物之上,有壯陽之效。沫,衛邑。要采菟絲子,當去沫邑,那要幽會情人呢?當然是衛國嘍。詩教是如此溫柔敦厚,故常用比興來刺時之亂象,不直言。“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上宮,幽會之地。那幽會的對象是誰呢?還是一個外國女人孟姜(孟,知為長女;姜,齊、許、申、呂之國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從側面反映了衛國這片土地的整個風氣是長養人淫慾的,禮教廢弛的。結合《新臺》篇,我們在此也可以想見本性美好的宣姜在衛國這個大染缸中,是如何被走上淫亂之路的。
“爰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弋,出自姒姓,以封邑名為氏。這對相會的情人可謂非常之纏綿,兩人在桑中之野見面,女方再帶男方到上宮之地共敘歡情,最後還相送於淇水。這在今人看來完全就是一場浪漫得一塌糊塗的愛情嘛,先秦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嘛,“全詩輕快活潑,表現了青年男女的熾烈愛情,並無諷刺之意,更談不上是貴族男女淫亂後的無恥自白”(摘自《先秦詩鑒賞辭典》)。“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謂現代愛情觀的一個基本圖騰。現代人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對兩情相悅的阻礙的構建和對抗上,他們既不斷地在反抗外部阻礙,又不斷地在構建內部阻礙(如對財位、容貌、幻想和選擇權的執著和權衡),內外阻礙又互為因果。在求不得中拼命求,在怨憎會中繼續怨,在愛別離中不肯別,眾苦相逼,能無怨乎?或時予安順者,則沉醉於感官和虛榮的自由中,以定義幸福,以供眾追求。現代人在解讀《詩經》時,會不自覺地將怨氣或嘲笑撒在禮法的頭上,認為禮法是對人美好的自然之情的束縛和戕害。殊不知,正是現代的愛情主義,對自然之情的魅化反而更接近佔有和消耗的本質,因為它是“采”的。當人們自障於身心的享樂或受虐的幻想中時(愛情主義的全部),他們做夢也想不到,愛情惟有在禮法的保護下,才能發揮出德性的光輝。德性能吃嗎?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葑,即蕪菁。庸,以國名為氏。儘管詩的語言比較厚道,但它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桑中》的語言還真是輕快活潑的,但它的使命是“出賣”,是將“犯罪”地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是光天化日之下,那還有什麼偷嚐禁果的情調呀?
其實,就男女之情而言,淫亂作為一種惡,確實是禮法之存在所賜予的。那有人要問了,禮法之前呢?上古多野合,為什麼你不用禮法去批判它?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換個問法,憑什麼上古用不到禮法?我只能借用《聖經》的典故勉強作答:被逐出伊甸園的人,是很難回去的。此時,上帝的最好安排是摩西十誡。一切制度法則都是針對人心設計的,禮法亦不例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